图说区块链 神一样的金融科技与未来社会
分享一下我老師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零基礎!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還帶黃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們人工智能的隊伍中來!https://blog.csdn.net/jiangjunshow
內容簡介
區塊鏈,如瑞士儀表般精密,如互聯網般驚世駭俗,它在以神一般的節奏顛覆社會。
當新興技術來臨時,你可以選擇規避——如果明天也可以規避的話。區塊鏈也一樣。
作為一個現象級概念,金融科技創新在過去幾年迎來了奇點式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正在動搖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它是全球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重點追逐的領域。毫無疑問,區塊鏈是未來5年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
《圖說區塊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以漫畫、故事的方式,全面揭示了區塊鏈的基本原理、應用及發展前景,告訴讀者區塊鏈是什么,區塊鏈有哪些應用價值,讓讀者通過一本書讀懂區塊鏈。
作者簡介
徐明星,OKCoin 幣行 & OKLink 創始人兼 CEO,全球區塊鏈商業理事會中國分中心副主席,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創始理事兼理事長。曾擔任豆丁網 CTO 和雅虎開發工程師。
田穎,OKLink 副總裁。資深互聯網從業者及創業者,曾服務于易車網、藝龍旅行網、上海證大等上市公司,后作為聯合創始人參與科技金融企業創業。
李霽月,OKLink 首席研究員,品牌經理。資深互聯網金融從業者,曾服務于融360、中國金融在線集團等企業,融360網站《圖話財經》、OKLink《圖解區塊鏈》等欄目專欄作者。
本書內容
推薦序一 夯實通往區塊鏈社會的基礎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互聯網金融剛剛熱了幾年,金融科技(FinTech)便取而代之。比特幣的礦工和炒家們剛剛結伙成幫,區塊鏈(Blockchain)便登堂入室形成“鏈圈”。一波波新概念讓我們眼花繚亂,在不斷鼓噪的創新顛覆中,莫名的焦慮感籠罩著所有人。極客們彼此創造深奧晦澀的詞匯來建立行業壁壘,把自己弄得云里霧里,失去了與正常人溝通的能力。普通大眾則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論壇沙龍,如饑似渴地汲取新知,唯恐墜入智能時代的底層。
我就是這樣一個焦慮癥患者,一直關注比特幣挖礦、極客的算法邏輯和區塊鏈先知們的布道,不時沉浸在瞬間的快樂和間歇性沮喪之中。面對所有變化——金融的、藝術的、科技的、社會的,我們都會堅定地向往和跟隨這些創新,即便大多數會走向失敗,過程卻是充滿著大大小小的快活之處。區塊鏈也會是這樣的。
2016年夏天我參加了加勒比海內克島(Necker Island)的區塊鏈三天懇談會。著名嬉皮士企業家理查德 · 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邀請了十幾個國家不同領域的人士在海浪和陽光沙灘的環抱中討論區塊鏈的應用。沒錯,這種時空穿越真是讓人驚喜。這些來自政府、法院、情報系統、互聯網、藝術、航天和環保機構的30多位彼此陌生的人士組織了十幾場不同主題的討論會,討論抓捕逃犯、防范洗錢、保護藝術產權、確認交易真實性、防止貪污腐敗、社會選舉、地震救援和瀕危生物的保護等,在感受到這些領域鮮活的具體成就的同時,也在體會一個共同的應用邏輯:這都是建立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自發組織、彼此交叉合作的成果,而且沒有一個權威機構或企業在組織這個系統和過程。
按在場的一個年輕人的話,我們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信任協議,所有參與者都在編寫制約我們行為的程序。沒有上帝,沒有國王,也沒有政府和大公司這樣的權威居高臨下或者中心操控,而世界仍然在運行,而且更重要的是,革命正在發生。這個年輕人是亞歷克斯 · 塔普斯科特,他剛剛與寫過《維基經濟學》等許多暢銷書的父親唐 · 塔普斯科特合作出版了新書《區塊鏈革命》,現在其中文版在中國很暢銷。2017年1月,我與唐 · 塔普斯科特同臺擔任嘉賓,并邀約其今年夏天來中國金融博物館講演。
當時在內克島的人幾乎沒有一位是技術專家,沒有一位是比特幣挖礦者,沒有人懂得哈希算法和雙花理論,但大家都信心滿滿地討論區塊鏈。很簡單,制作電視節目的人不必關心電視信號如何發射和顯現,設計手機的人也不需要了解 4G(第4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原理和每個零件的功能。對于打電話和看電視的消費者來說,更不必有什么深厚的技術儲備。最后一天的晚會上,主持人提議所有人為區塊鏈下一個定義,而且彼此不能重復,這真是有趣的游戲,幾位來自非洲和德國的朋友,居然用歌聲和 Rap(說唱)來表達。幾個核心詞就是“信任”、“認證”和“價值轉移”。區塊鏈能實現價值轉移,是超越信息轉移的第二代互聯網。當然,這只是當時的認知,今天我們已經大大豐富了對區塊鏈的理解,而且每個人都擁有理解的權利,不需要來自某個權威的定義。
截至2017年3月,我可以在網上查到的區塊鏈方面的中文書籍達到40種,估計還會有100本在2017年年底問世。如同當年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一樣,普及書的泛濫也是浪潮的重要先聲。當年的因特網和萬維網等譯名,陸續被互聯網替代,極客們使用的區塊鏈也可能被更好的譯名所替代。互聯網金融博物館在2016年曾發動了兩輪譯名討論,我和許多同道中人更欣賞“公信鏈”,不過,我也同意許多從事金融監管的朋友的意見,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公信”一詞有可能被非法集資者濫用,還是留給監管機構判定吧。
區塊鏈脫胎于比特幣,作為底層技術被發掘和推廣。比特幣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特別在中國當下這樣一個執著于賺錢贏利的功利環境下,比特幣迅速在金融和投資領域深度演繹著系列故事,也立即被高度監管。不過,區塊鏈技術則破土而出,獨立形成了一個更廣泛的應用空間。如同互聯網的 TCP/IP 協議一樣,如果你不執迷于解碼和編碼,你就可以發現區塊鏈技術遠比瀏覽互聯網和電商交易有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應用。許多人將區塊鏈視為一個巨大的分布式記賬體系,所有人參與記賬查賬,無人有能力篡改。這很有道理,但區塊鏈顯然要遠遠超過記賬的認證功能。
區塊鏈說到底更是一種觀念,用技術設計取代權威控制和情感信任,以此建立一種網絡結構,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成為無數節點之一,進行認證、確權、交易、追溯和調整等一系列動作,它公開透明,成本低、速度快、分布廣,沒有權威可以篡改偽造和取締記錄。我們可以充分想象今天的商業、藝術、司法、科技、政治乃至社會等各個領域中,這樣一個建立在運算能力和技術架構上的網絡文明社會基礎設施將是多么不同。盡管它毫無情懷和冰冷冷地運作,但從根本上擯棄了狂熱理想的驅使、自命權威的霸道、壟斷財團的曲扭、民粹陰謀的盲動,商業詐騙和情感敲詐也會隨之水落石出。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區塊鏈理念所驅動的全新社會正在迅速形成,不僅僅在比特幣和金融科技領域。這是社會生態的巨大變化,也是許多人提到的革命意義。
比特幣的開發者中本聰是一個時代的里程碑,但隨著社會大數據的深厚積累,以及計算機能力的空前突破,社會網絡的多元和復雜——特別是“80后”一代人的生活態度和自由選擇精神,形成了區塊鏈社會的核心基礎。我們也許很難預測區塊鏈社會的未來支撐點,但它對我們現存社會生活方式的顛覆則是確定無疑的。重要的不再是對區塊鏈的定義,而是我們如何了解和進入區塊鏈社會。
區塊鏈極客們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考邏輯,但區塊鏈的廣泛應用才是讓無數學習者和創新者夯實通往區塊鏈社會的條條大路。北京金融局率先支持區塊鏈技術在防范非法集資和惡意詐騙領域的應用,推動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成為民間公益平臺(201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繼而又開拓到浙江和上海等地)。2017年1月,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又組成代表團參加達沃斯論壇并參與創建了由25個成員組成的全球區塊鏈商業理事會(GBBC),中國擔任執行理事并主導區塊鏈培訓認證委員會,這是參與業界標準制定的重要機遇。
根據約定,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在2017年開始編制教材,開辦面向區塊鏈應用的公益性普及培訓班,得到各界的廣泛響應。僅經過三天的微信發布,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170位朋友報名。中國保監會前副主席魏迎寧,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首任主席徐明星和新任主席鄧迪等親自授課,首期學員將得到全球區塊鏈商業理事會和互聯網金融博物館的聯合培訓認證。目前,上海、珠海等地已經開始啟動新一期培訓。
區塊鏈觀念的普及和區塊鏈應用的嘗試取決于新一代創業者的積極參與,也取決于監管者的寬容和呵護。應本書編者邀請,我匆匆在其出版前寫下寄語,期待與參與培訓的學員們一起珍惜貼近前沿的機緣,共同努力,為之添磚加瓦,夯實區塊鏈社會的基礎。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王巍
推薦序二 這是一本區塊鏈普及讀物
我們認識并改造這個世界的方式一直在改變,而技術是其中最大的推動力。
區塊鏈從誕生時背后推手的神秘,到最近比特幣達到天價的驚世駭俗,如今又改頭換面成為金融變革的頂層設計,短短數年間,對它最高的評價已經是:可以和互聯網的重要性并駕齊驅。
所有技術的普及所面臨的最大難點是教育。在中國傳播區塊鏈的最早的一些圈子里,為了區塊鏈這三個字的翻譯及中文命名曾產生過一些小小的爭議。為什么?因為區塊鏈要達到互聯網那樣的家喻戶曉,能夠顧名思義極其重要。畢竟,區塊鏈從字面上很難直觀理解。而區塊鏈技術的擁躉們又是多么渴望讓這個技術像互聯網一樣進入尋常百姓家!于是,有關區塊鏈的書籍如雨后春筍,比起那些技術內容特別高級的專著,這本書起到了為人指路的作用。
此書輕松淺顯,圖文并茂,讓技術變得可愛與可親,作者的良苦用心躍然紙上。讀者從中既能感受到艱深技術名詞背后的人文脈絡,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一個時髦的技術概念,又能獲得在朋友圈指點區塊鏈的知識儲備,惠而不費。
當然,技術普及的道路并不輕而易舉,即使在經過種種努力以后,一些基本的技術理念還是需要讀者去細細體會。建議讀者嘗試去金融博物館看看比特幣挖礦的機器,了解一下哈希密碼為何難以破解,以及關注一些最新的區塊鏈動態以跟上時代的脈搏。也許,你一輩子也不需要真正掌握這些高深莫測的技術,但當身邊一切的信息和金融服務都發生在區塊鏈上之時,你今天的一點點閱讀時間,將幫助你更好地擁抱一個新的世界,理解一個新的記錄歷史、登記權利、轉移價值的方式。
徐明星在比特幣行業堪稱華山論劍級別的劍客,早年的技術積累與極客般的敏銳使得其創辦的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在中國備受推崇。如今,為了更廣泛地推廣區塊鏈技術,他撰寫了此書,這將為區塊鏈的普及帶來一股清風。
點融網創始人、聯合 CEO 郭宇航
起源篇(一)
試著下個定義,談談偶然背后的必然
金融科技,一個現象級概念,隨著新興互聯網與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金融科技創新迎來“奇點式”的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是未來5年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是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和頂級銀行都在大力投資和追逐的新興領域。
說到區塊鏈,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問題就是“為什么”,為什么區塊鏈會這么火?憑什么認為區塊鏈可以改變世界?在寫這一章節前,我拜讀了許多老師的著作,例如《區塊鏈革命》《區塊鏈金融》《商業區塊鏈》《區塊鏈社會》《區塊鏈重塑經濟與世界》等。各位行業專家從經濟、商業發展、人類歷史、技術變革等多方面闡述了區塊鏈興起的原因和其背后的邏輯。細細讀過之后,真的是深陷于區塊鏈的魅力之中不能自拔,而在這一章中,我將會選出最讓我震驚的區塊鏈神奇邏輯的4個角度(賬本演變、價值轉移、信用成本、技術創新)來談一談,究竟區塊鏈為何誕生又是為何而來?
賬本演變:一本賬的興衰發展史
區塊鏈是21世紀最前沿的現象級概念,概述區塊鏈最直接的詞匯就是“分布式賬本”,那么,我們就先從記賬演變的角度來探尋一下,區塊鏈為什么會誕生,分布式賬本技術又為什么會引起經濟社會的變革?
圖1–1 舊石器時代的記賬
我們首先把時間回溯到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在數萬年以前,人們記賬全憑智商,今天獵取了幾頭羊,吃了幾頭牛,全部靠死記硬背和心算。
之后呢,隨著部落的人數越來越多,生產力也越來越高,于是開始出現用不了的東西,也就是生產者剩余。這個時候,部落里的經濟需求也復雜起來,單靠腦袋計數已經滿足不了,于是,記錄就成了必須要改善的事,人們發明了簡單刻畫和直觀繪圖兩種方法。刻畫就是用各種符號來記錄,繪圖就是把場景畫下來。因此,記賬的萌芽產生了。
圖1–2 記賬的萌芽:刻畫和繪圖
到了后來,部落的人越來越多,需要記賬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繪畫和刻畫這些費力又占地方的記錄方式完全跟不上需求。于是,家喻戶曉的結繩記事出現了,說起結繩記事,不止史書,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有提及。結繩記事對記錄對象、數量變化、最終結果都形成了確定的表現形式。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出,它已經表現出賬簿記錄的幾個基本原理,這幾乎可以稱作賬本的起源。
圖1–3 記賬的起源:結繩記事
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剩余物品越來越多,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分工擴大,文字出現了,人們開始使用書契等文字敘述式的會計記錄法,收支事項按照時間的發生順序形成了流水賬。
圖1–4 原始社會末期:流水賬
之后,時間到了公元前5世紀,由于古希臘及古羅馬奴隸社會的經濟繁榮發展,流水賬中出現了日記賬和現金出納賬,也就是指按時間、物品名、人名、貨幣資金等分別設置的類似于賬戶的賬本。這個時候,記賬的歷史就已經發展到了單式記賬法時期。
圖1–5 單式記賬法時期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流通相對比較廣泛的復式記賬法了。中國的復式記賬法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龍門賬,之后又發展成四腳賬;而西方的復式記賬法最早出現在12—13世紀,它存在于意大利的一些商人和銀行家之間。復試記賬法不僅能夠核算經營成本,還可以分化出利潤和資本,可以說它保證了企業經營的持續性。
圖1–6 復式記賬法時期
后來,到了19世紀,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不再是一個人,大家都有看賬本的需求,而且需要處理的工作也越來越復雜。比如我是這個企業最大的股東但是我不想管事,于是我聘請你作為職業經理人幫我管理這個公司,到了年終分紅的時候,運營報告顯示我該分得1000萬元,這個時候,我會說:“我想要看看賬本。”
然后我一看,廣告費投了3000萬元,比我一年掙的都多,于是我就開始懷疑你,這筆賬你記得對不對啊,不會是亂寫吧。不放心的我想出了一個辦法,我雇用了一個由第三方協會認證的會計,專門負責幫我記賬。這也就是記賬歷史的后續發展,當記賬的需求增加,且存在著企業所有者與企業經營者因賬目而引發的信任問題,會計這個職位就誕生了,之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普及使會計行業走向了一個新的紀元,即會計電算化。
圖1–7 19世紀:會計的誕生
到了21世紀這個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世界,我們的記賬手段不斷完善和創新,但是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及信用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沒有得到完全正確的公開信息時,你要如何信任一個會計或審計給你的賬目呢?你是否會懷疑事務所和公司勾結做假賬?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區塊鏈給了我們一個新的選擇,也就是比特幣的底層應用,它可以被看作一個分布式共享的賬本。
圖1–8 分布式賬本從賬本
從演變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共享的賬本系統。這個賬本有以下三個特點:
區塊鏈是人類的記賬歷史走到現在,科技給我們的最新的選擇,它是賬本演變史上最新的一個高可行性的形態。
價值轉移:互聯網之后還有什么
互聯網是我們已經不再陌生的概念,它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讓信息高速、低成本地傳輸,是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但是,它卻無法傳遞一類特殊的信息,那就是貨幣,而區塊鏈恰恰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區塊鏈是一種價值傳輸網絡。
我們先來看一下互聯網的誕生,1993年,美國宣布了一項新的計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目的是建設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美國人都能共享和使用信息資源,這就是我們現今互聯網世界的雛形。
圖1–9 互聯網的誕生
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方便快速地生成信息并將其復制到任何一個地方,所有信息都是可以高效傳播的,于是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了滿足人們對爆炸式信息的渴求,信息傳輸技術遍地開花,不斷創新,比如云盤、斷點續傳技術等。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固然很多信息只須簡單地復制粘貼就可以使用,比如視頻、圖片、聲音等,但有些信息是無法復制的,復制后也沒有意義。
圖1–10 價值轉移如何解決
舉個例子,我們把支付的錢直接復制給對方是不行的,而是要在付款賬戶上減去一些錢,在收款賬戶上增加一些錢,才能完成支付過程。一個視頻可以被復制到另一個網站上,那么兩個網站都可以看到這段視頻,人們都可以分享。但一些只能轉移而不能分享的有價值的信息往往需要信用背書。互聯網很善于處理信息分享,卻不能解決價值轉移這件事。
我們來更簡單地闡釋一下價值轉移這個概念,將某一部分價值從 A 地址轉移到 B 地址,那么需要 A 地址精確地減少了這部分價值,而B地址精確地增加了這部分價值。價值轉移涉及 A 和 B 這兩個獨立的參與者,那么這個操作就必須同時得到 A 和 B 的認可,而且,結果還不能受到 A 和 B 任何一方的操縱,目前的互聯網協議是不支持價值轉移功能的,所以,目前的價值轉移往往不是直接傳輸,而是由一個中心化的第三方來做背書。
圖1–11 中心化的第三方
現如今的中心化機構通過政府或者集團公司的背書,把所有價值轉移的計算都放在一個中心服務器中進行處理,其中一定會涉及人的參與,而人的“有限理論”和“機會主義行為”往往會使整個系統變得不那么可信。那么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又產生了,如何達成信用共識?
區塊鏈技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它可以在沒有第三方信用背書的情況下,在一個開放式的平臺上進行遠距離的安全支付。區塊鏈跨越多個遍布全球各地的節點,保存所有交易的歷史記錄。
而且,網絡中所有授權的參與者都保存著一份完全相同的賬本,一旦對賬本進行修改,全部副本數據也將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全部修改完畢。分布式賬本中的每一筆交易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時間戳,這樣可以防止重復支付的產生。
圖1–12 區塊鏈的信用共識
可以說,區塊鏈可以構建一種純粹的點對點的價值轉移體系,在不需要各節點互信的情況下,區塊鏈可以保證系統內數據記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脫離第三方機構背書,有效地降低交易的復雜性和風險。
圖1–13 中心化 VS 點對點結構
最后,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區塊鏈的另一個特性——可編程性,這是一個開源的技術。互聯網的開放性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互聯網時代,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假設,開源的區塊鏈技術也能開拓一個新的世界呢?
起源篇(二)
信用成本:你能記住多少人的臉
你有想過一個問題嗎——你能記住多少人的臉?你有聽過“e 租寶跑路”事件嗎?這些都會引入一個問題:信用共識。相信一個人需要什么成本?一旦公信力機構出現了問題,信任又將何處安放?
有一個人類學家在研究部落的時候發現,每一個部落都被控制在150人左右的范圍,因為人再多一些的話,大家就記不住彼此了,記不住臉就感受不到親近,感受不到親近就培養不了信任,沒有信任,部落之間的戰斗和爭端就永遠不會停止。
圖1–14 部落時代的信任危機
在部落時代,或許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會被打成熊貓眼,而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為什么大家愿意去相信遠在千里之外的一個賣衣服的商家,并且給他付款呢?因為在這個交易過程中,我們把信任托付給了國家機構或者大型企業,我們和賣衣服的人之間仍然是不信任的,但是,由于國家或大型企業的背書,我們愿意讓其做個見證,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增加互信的方式。
圖1–15 互聯網時代中心化信任
在那么多讓人們增加互信的辦法中,有一種拯救信任危機的利器正是區塊鏈。區塊鏈是比特幣金融系統中的核心技術,它的實質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分布式結算數據庫,能完美解決信息系統中的信任危機。
它起源于下面的問題:你憑什么相信一個陌生人?別人憑什么相信你?區塊鏈用算法證明機制來保證這份信任。借助它,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地交換數據。與費時費錢的其他工具技術相比,它能實時自動撮合、強制執行,而且成本很低。
圖1–16 區塊鏈帶來智能化信任
與其相信人,不如相信技術。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是一種智能化信任。我們舉個例子,洪都拉斯政府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了一套新的房地產契約登記和交易制度,因為之前洪都拉斯一直動蕩,政府工作人員偷懶,以致登記不詳或記錄丟失,這類糾紛在全球都很普遍。有了區塊鏈技術的安全加密保駕護航,人們就不用再擔心政府腐敗會導致自己的產權被篡改了。
圖1–17 政府腐敗導致產權被篡改
未來,數字化的信息都可以加入區塊鏈,只要能入鏈,信息產權就可以明晰,就可以設定保護條件,就能自動發起和強制實施交易合約,你也無須擔心信任驗證和信任的執行,因為區塊鏈都幫你實現。
說完了信用成本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 e 租寶事件,通過這個事件,我們來談一談公信力的問題。
2015年,有一家 P2P(人人貸)公司把所有的規則都一起打破,它起于亂世,卻死于瘋狂的擴張和令人瞠目的犯罪手段,震驚了整個中國,這家公司的名字叫作 e 租寶。在被調查之前,e 租寶在各大衛視黃金時間進行了大量的廣告投放,相當于利用公信力對具有高風險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背書。當一群缺乏投資知識的投資人遇到了一群沒有敬畏之心的投機者,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圖1–18 e 租寶事件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人與公司、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交易需要公信力提供支撐。公信力意指在社會生活中,公共權力面對時間差序、公眾交往以及利益交換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公平、公正、公開、人道、民主與責任的信任力。當前社會,公信力一般由政府、國家機關或政府授權的第三方組織來提供。
圖1–19 區塊鏈公信力
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地滿足公信力需求,并把公信力抽象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而不是由政府或第三方組織掌控的存在,形成政府、大眾、區塊鏈與公信力互相監督的“公信新格局”。信任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而非由單個組織掌控,從而公信力可以被多方交叉驗證與監督。
區塊鏈公信力有什么特點呢?
從信任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實際上是用基于共識的數學方法,在機器之間建立信任并完成信用創造。基于這樣的特點,其對公信力的提升也有著開創性的意義。《經濟學人》雜志這樣寫道:區塊鏈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可以說區塊鏈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信用共識的問題。
圖1–20 區塊鏈公信力場景
技術創新:從比特幣到區塊鏈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可以說它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存儲模式,也可以說它是儲存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的交易記錄的公共賬本。它的記錄是加密的,被所有運行這個軟件的機器所持有。
要說區塊鏈就必然會講到數字貨幣,畢竟區塊鏈是為了滿足比特幣獨特的需求才被創造出來的。而比特幣則源于一個神秘的人物——中本聰。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篇論文堪稱區塊鏈技術和加密數字貨幣發明的基礎。
圖1–21 比特幣的出現
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比特幣的幾個基本原則:
看完上述的觀點和邏輯,你是不是已經相信這樣的理論是可行的,無須中心化的干預或者參與,只要讓網絡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就能實現有效的點對點交易。依照這樣的理論,第一個比特幣交易系統產生了,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產生了,第一個比特幣支付的案例產生了,至今,比特幣已經安穩運行了8年,沒有出現過技術上的嚴重失誤。
圖1–22 比特幣安穩運行8年
實際上,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與比特幣不是簡單的“父子”關系,區塊鏈也不是比特幣的意外產物。區塊鏈的產生是伴隨著比特幣而出現的,區塊鏈體現了比特幣的可供性,這種載體提供了一種更為廣闊的交互可能性。
原理篇(一)
原理篇(二)
原理篇(三)
原理篇(四)
原理篇(五)
人物篇(一)
人物篇(二)
應用篇(一)
應用篇(二)
應用篇(三)
應用篇(四)
裝備篇(一)
裝備篇(二)
附錄
致謝
閱讀全文: http://gitbook.cn/gitchat/geekbook/5a388434c5896e6e1cf13e0a
???????????分享一下我老師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零基礎!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還帶黃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們人工智能的隊伍中來!https://blog.csdn.net/jiangjunshow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图说区块链 神一样的金融科技与未来社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随笔感悟 — 函数封装
 - 下一篇: 我的“第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