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词原理
在做文本挖掘的時候,首先要做的預處理就是分詞。英文單詞天然有空格隔開容易按照空格分詞,但是也有時候需要把多個單詞做為一個分詞,比如一些名詞如“New York”,需要做為一個詞看待。而中文由于沒有空格,分詞就是一個需要專門去解決的問題了。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分詞的原理都是類似的,本文就對文本挖掘時的分詞原理做一個總結。
1. 分詞的基本原理
現代分詞都是基于統計的分詞,而統計的樣本內容來自于一些標準的語料庫。假如有一個句子:“小明來到荔灣區”,我們期望語料庫統計后分詞的結果是:”小明/來到/荔灣/區”,而不是“小明/來到/荔/灣區”。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從統計的角度,我們期望”小明/來到/荔灣/區”這個分詞后句子出現的概率要比“小明/來到/荔/灣區”大。如果用數學的語言來說說,如果有一個句子S’>SS
其中下標ni’>nini
但是我們的概率分布P(Ai1,Ai2,...,Aini)’>P(Ai1,Ai2,...,Aini)P(Ai1,Ai2,...,Aini)
在前面我們講MCMC采樣時,也用到了相同的假設來簡化模型復雜度。使用了馬爾科夫假設,則我們的聯合分布就好求了,即:
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2)...P(Aini|Ai(ni−1))’>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2)...P(Aini|Ai(ni?1))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2)...P(Aini|Ai(ni?1))而通過我們的標準語料庫,我們可以近似的計算出所有的分詞之間的二元條件概率,比如任意兩個詞w1,w2’>w1,w2w1,w2
其中freq(w1,w2)’>freq(w1,w2)freq(w1,w2)在語料庫中出現的統計次數。
利用語料庫建立的統計概率,對于一個新的句子,我們就可以通過計算各種分詞方法對應的聯合分布概率,找到最大概率對應的分詞方法,即為最優分詞。
2. N元模型
當然,你會說,只依賴于前一個詞太武斷了,我們能不能依賴于前兩個詞呢?即:
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1,Ai2)...P(Aini|Ai(ni−2),Ai(ni−1))’>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1,Ai2)...P(Aini|Ai(ni?2),Ai(ni?1))P(Ai1,Ai2,...,Aini)=P(Ai1)P(Ai2|Ai1)P(Ai3|Ai1,Ai2)...P(Aini|Ai(ni?2),Ai(ni?1))這樣也是可以的,只不過這樣聯合分布的計算量就大大增加了。我們一般稱只依賴于前一個詞的模型為二元模型(Bi-Gram model),而依賴于前兩個詞的模型為三元模型。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建立四元模型,五元模型,…一直到通用的N’>NN元模型。越往后,概率分布的計算復雜度越高。當然算法的原理是類似的。
在實際應用中,N’>NN增大時,復雜度呈指數級的增長。
N’>NN元模型的分詞方法雖然很好,但是要在實際中應用也有很多問題,首先,某些生僻詞,或者相鄰分詞聯合分布在語料庫中沒有,概率為0。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會使用拉普拉斯平滑,即給它一個較小的概率值,這個方法在樸素貝葉斯算法原理小結也有講到。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句子長,分詞有很多情況,計算量也非常大,這時我們可以用下一節維特比算法來優化算法時間復雜度。
3. 維特比算法與分詞
為了簡化原理描述,我們本節的討論都是以二元模型為基礎。
對于一個有很多分詞可能的長句子,我們當然可以用暴力方法去計算出所有的分詞可能的概率,再找出最優分詞方法。但是用維特比算法可以大大簡化求出最優分詞的時間。
大家一般知道維特比算法是用于隱式馬爾科夫模型HMM解碼算法的,但是它是一個通用的求序列最短路徑的方法,不光可以用于HMM,也可以用于其他的序列最短路徑算法,比如最優分詞。
維特比算法采用的是動態規劃來解決這個最優分詞問題的,動態規劃要求局部路徑也是最優路徑的一部分,很顯然我們的問題是成立的。首先我們看一個簡單的分詞例子:”人生如夢境”。它的可能分詞可以用下面的概率圖表示:
圖中的箭頭為通過統計語料庫而得到的對應的各分詞位置BEMS(開始位置,結束位置,中間位置,單詞)的條件概率。比如P(生|人)=0.17。有了這個圖,維特比算法需要找到從Start到End之間的一條最短路徑。對于在End之前的任意一個當前局部節點,我們需要得到到達該節點的最大概率δ’>δδ。
我們先用這個例子來觀察維特比算法的過程。首先我們初始化有:
δ(人)=0.26Ψ(人)=Startδ(人生)=0.44Ψ(人生)=Start’>δ(人)=0.26Ψ(人)=Startδ(人生)=0.44Ψ(人生)=Startδ(人)=0.26Ψ(人)=Startδ(人生)=0.44Ψ(人生)=Start對于節點”生”,它只有一個前向節點,因此有:
δ(生)=δ(人)P(生|人)=0.0442Ψ(生)=人’>δ(生)=δ(人)P(生|人)=0.0442Ψ(生)=人δ(生)=δ(人)P(生|人)=0.0442Ψ(生)=人? 對于節點”如”,就稍微復雜一點了,因為它有多個前向節點,我們要計算出到“如”概率最大的路徑:
δ(如)=max{δ(生)P(如|生),δ(人生)P(如|人生)}=max{0.01680,0.3168}=0.3168Ψ(如)=人生’>δ(如)=max{δ(生)P(如|生),δ(人生)P(如|人生)}=max{0.01680,0.3168}=0.3168Ψ(如)=人生δ(如)=max{δ(生)P(如|生),δ(人生)P(如|人生)}=max{0.01680,0.3168}=0.3168Ψ(如)=人生類似的方法可以用于其他節點如下:
δ(如梦)=δ(人生)P(如梦|人生)=0.242Ψ(如梦)=人生’>δ(如夢)=δ(人生)P(如夢|人生)=0.242Ψ(如夢)=人生δ(如夢)=δ(人生)P(如夢|人生)=0.242Ψ(如夢)=人生最后我們看看最終節點End:
δ(End)=max{δ(梦境)P(End|梦境),δ(境)P(End|境)}=max{0.0396,0.0047}=0.0396Ψ(End)=梦境’>δ(End)=max{δ(夢境)P(End|夢境),δ(境)P(End|境)}=max{0.0396,0.0047}=0.0396Ψ(End)=夢境δ(End)=max{δ(夢境)P(End|夢境),δ(境)P(End|境)}=max{0.0396,0.0047}=0.0396Ψ(End)=夢境由于最后的最優解為“夢境”,現在我們開始用Ψ’>ΨΨ
從而最終的分詞結果為”人生/如/夢境”。是不是很簡單呢。
由于維特比算法我會在后面講隱式馬爾科夫模型HMM解碼算法時詳細解釋,這里就不歸納了。
4. 常用分詞工具
對于文本挖掘中需要的分詞功能,一般我們會用現有的工具。簡單的英文分詞不需要任何工具,通過空格和標點符號就可以分詞了,而進一步的英文分詞推薦使用nltk。對于中文分詞,則推薦用結巴分詞(jieba)。這些工具使用都很簡單。你的分詞沒有特別的需求直接使用這些分詞工具就可以了。
5. 結語
分詞是文本挖掘的預處理的重要的一步,分詞完成后,我們可以繼續做一些其他的特征工程,比如向量化(vectorize),TF-IDF以及Hash trick,這些我們后面再講。
?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歡迎溝通交流: pinard.liu@ericsson.com)?
總結
- 上一篇: maven依赖手动下载
- 下一篇: MagicLicense破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