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理论
兩只刺猬一見鐘情,熱情擁抱,結果兩只刺猬都被刺傷了。一只刺猬為了他愛的對象不受傷害,拔掉了他身上所有的尖刺,再去熱情擁抱,結果他自己被刺得慘不忍睹。他熱愛的對象看不下去了,痛心地離開了他。這只刺猬又把拔掉的刺重新安回去,恢復了刺猬的樣子。
還有一個關于刺猬的故事。寒冷的冬天,兩只刺猬蜷縮在一個山洞里,凍得哆哆嗦嗦。為了彼此取暖,互相擁抱著。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于被扎。
這就是刺猬的生存哲學。人們發現,刺猬的經驗用在人類的人際交往上也很合適,就把這種生存哲學總結成所謂的“刺猬理論”。
刺猬理論告訴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也應該像刺猬一樣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
啟示:
刺猬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了幾個有用的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一般在15-45厘米。處在這一距離的兩個人很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所以,這一距離只適用于情人、夫妻、父母與之女等絕對要好的朋友之間,這種距離是絕對私人化的,絕對禁止外人的侵入。
個人距離一般在45-100厘米。處于這種距離的兩個人只有在握手的時候才能接觸到對方。熟人和一般朋友的交往適合這個距離。如果想向對方表達親近感,可以積極地進入這個距離。
社交距離比較靈活,可近可遠,通常在一米左右,也可在三米以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適用這個距離,通常隔著幾步打個招呼,寒暄幾句就分開了。
公共距離一般在三米以上。人們在公共場合通常處于這種距離,太近了,人就會感到很擁擠,很壓抑。在報告會上通常演講者和聽眾之間也保持這樣的距離。
具體到特殊的環境中,這些距離也會有所變化。譬如在公共汽車或者電梯上,公共距離變得很窄,人們也還是接受了。
距離,除了上面談到的“物理距離”外,還有“關系距離”。即人與人之間的所謂親近度。這種心理上的親近距離也不是越親密越好,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觀念、文化、知識、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比然影響到各自的處世態度和交際方式。人與人的交往果真“親密無間”的時候,彼此的個性差異就會凸現出來,難免發生碰撞和摩擦,再親密的朋友也還是要給人家留出一些“私人空間”。因此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距離產生美。
領導與下屬的相處,要保持比較合適的分寸。這樣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領導過分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但不要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推而廣之,組織與組織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也都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緊密但又是若即若離的關系為妙。
總結
- 上一篇: 首次公开,整理12年积累的博客收藏夹,零
- 下一篇: displaytag 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