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 -- 频谱历史介绍
在雷達行業中,以雷達工作頻率劃分為若干的波段,由低到高的順序是:高頻(HF)、甚高頻(VHF)、超高頻(UHF)、L波段、S波段、C波段、X波段、Ku波段、K波段和Ka波段。
P波段:由于最早的雷達使用的是米波,這一波段被稱為P波段(P為Previous的縮寫,即英語“以往”的字頭)。
L波段:最早用于搜索雷達的電磁波波長為23cm,這一波段被定義為L波段(英語Long的字頭),后來這一波段的中心波長變為22cm。 S波段:當波長為10cm的電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義為S波段(英語Short的字頭,意為比原有波長短的電磁波)。
X波段:在3cm電磁波的火控雷達出現后,3cm波長的電磁波被稱為X波段,因為X代表座標上的某點。
C波段:為了結合X波段和S波段的優點,逐漸出現了使用中心波長為5cm的雷達,該波段被稱為C波段(C即Compromise,英語“結合”一詞的字頭)。
K波段:在英國人之后,德國人也開始獨立開發自己的雷達,他們選擇1.5cm作為自己雷達的中心波長。這一波長的電磁波就被稱為K波段(K = Kurtz,德語中“短”的字頭)。
Ku波段、Ka波段:“不幸”的是,德國人以其日爾曼民族特有的“精確性”選擇的波長可以被水蒸氣強烈吸收。結果這一波段的雷達不能在雨中和有霧的天氣使用。戰后設計的雷達為了避免這一吸收峰,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長略長(Ka,即英語K-above的縮寫,意為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語K-under的縮寫,意為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相控陣雷達與普通雷達區別
相控陣雷達相當于很多個普通雷達,且不需要轉動,就能實現多方位觀測。
普通雷達是通過信號發射/接受器的旋轉來實現對目標探測的,相控陣雷達是直接控制電磁波的照射方位起到掃描的作用,可對雷達陣面前方120讀進行實時觀測,反應速度優于普通雷達;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形成多個波束以應對復數目標,而普通雷達只有一個波束,難以應對多個目標。此外,相控陣雷達在工作時相當于有很多的小雷達同時工作,它們之間相互獨立,部分單元的損壞不會影響正常使用,抗干擾的能力也更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雷达 -- 频谱历史介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BAP 正则表达式(Regular E
- 下一篇: 架构之美第三章-美丽架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