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把时间当作朋友》读薄
前言
人生是馬拉松,勝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以我個人的體會,我非常鼓勵每個年輕人能花上幾年時間到國外走一走,學一學。教育的根本其實只不過是“見多識廣”。然后再用5到10年時間定義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為之奮斗,為之堅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10年20年。有些成功靠運氣,可是持續的成功卻與運氣無關。
所有人的困境
蘇格拉底提示所謂的思考過程不過是“提問和回答”。
我一直相信,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在不停地為學生解釋疑問的過程中,我自己學到的東西更多,而更多的程序超乎想象。
心智的力量
制作一個“任務列表”,其實誰都會;分清楚“重要”與“將要”,或者“緊急”與“非緊急”也沒有誰不會。因“不知道學習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會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虛度無數光陰,哪怕他們天天“科學地”制定計劃,編制“任務列表”。而與之相反,因“不知道學習有什么用”而選擇努力學習的人,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收獲,并且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獲得更多的“意外”收獲,哪怕他們可能顯得“漫無目的”——結果真的是天壤之別。
經常有學生向我表示她對目前的專業沒興趣,她真正感興趣的是某某專業?!缥覀兘洺?吹降哪菢?#xff0c;這些人不快樂。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然后,真的是他們以為的那樣么?不客氣地說,99%的情況下并非如此。首先,這些人并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終沒有人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做好這件事情究竟對自己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
現在說另外一個方面。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別的事情。可事實上,那應該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沒開始做那件事情,所以還沒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為還沒有遇到過挫折,還沒有證明那件事情他們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兒對他們來講確實具備很大的吸引力。事實上,當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謂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最終會發現,這件事想要做好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沒過多久,這些人又會因為做不好這件事而失去興趣,然后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將其行為“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然后聲明:“我(才知道)真正感興趣的并不是這個……”所以,我覺得興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兒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誰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數人好,你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把一件事情做得比大多數人要好,并且從中收獲了認可與快樂(也可能收獲的是別的東西),就很少會不對這件事情感興趣。
往往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盡管并不是絕對,但確實大多數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長了;擅長了,就自然做得比別人好;做得比別人好,興趣就大起來了,而后就更喜歡做,更擅長,更……良性循環。但,同樣,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沒興趣,往往只不過是結果而已,卻被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就是大量的時間白白流逝。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應該是最重要的策略。
堅持,其實就是重復;而重復,說到底就是時間的投入,我是說,大量的時間投入。
與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省得虛度更多的時間。// 馬上開始行動,在行動中調整、改善方法。
只有擁有了無與倫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空間有多大的好處。我突然發現我不再討厭在讀書的時候做筆記了,因為在鍵盤上敲多少字相對于用紙筆來說都要輕松太多。我開始大段地記錄感想甚至有時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 只有到達了山頂,你才會發現那里的風景是多么好。而大多數人由于懶惰,往往在山腳下就告訴自己,山上有什么好看的呢,沒意思。從而放棄了爬山的打算。
事實上,沒有什么要比發現、培養、呵護、調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開啟自己的心智
我所說的“心智”,對應的英文單詞是“Mind”。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后指導其行為。在眾多定義之中,我更傾向于喬治·博瑞博士的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a. 獲得知識;b. 應用知識;c. 抽象推理。
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我們可以去思考“思考”這個行為。
了解到自己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后,只需要牢牢記住一個事實就可以從起點不斷進步了。這個事實是: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為以下4種情況: 1. 實際上是正確的,我們也以為是正確的; 2. 實際上是錯誤的,我們卻以為是正確的; 3. 實際上是正確的,我們卻以為是錯誤的; 4. 實際上是錯誤的,我們也以為是錯誤的。 // 這里的“實際上正確”或“實際上錯誤”不應該被理解為“絕對的正確”或“絕對的錯誤”,它應該依賴于具體的時間和空間。
牢牢記住“我們的認知不僅可能也確實往往背離現實”這個事實本身,就已經足以保證我們不斷進步了——我們因了解這個事實而已經擁有了良好的自省機制。
你可能要掙扎很久才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盡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應該隸屬于你的大腦,而應該是你擁有你的大腦,并且應該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
不再讓自己成為自己大腦的奴隸,而是選擇翻身做主人。
痛苦就是這樣,一旦我們竟然能運用心智把我們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時候,痛苦就會幾乎自動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會回來。
如果說記憶本身是葡萄,那么回憶的過程就是發酵。每個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歷史變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傾向。所以,往往會不自覺地給自己的記憶進行各種形式的修補,甚至要進一步精加工,然后才會覺得心滿意足。
當你面臨尷尬(或遇到問題)的時候,記得一定要拿出紙筆來,把你所遇到的尷尬記錄下來——當然,最好是記錄在同一個本子里。這樣的記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會提醒你,這是你曾經遇到過的尷尬。如果你不記錄下來,那你就肯定會忘記的。然后還要養成一個習慣,定期拿出這個本子回顧一下。這個習慣往往會使你很有成就感,因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經有進步了。因為那個本子里記錄過的很多錯誤你都不再犯了——當然,不再犯那些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在面臨尷尬的時候,盡量弱化你的痛苦??刂谱约旱那榫w,不要被你的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臨的所有尷尬,最終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沒必要找借口,沒必要抱怨別人,沒必要覺得這世界就對你一個人不公平,要記得“你并不孤獨”——肯定還有別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遭遇過同樣的尷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現在這樣平靜地對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識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呢?你這樣一想,就釋然了。
其實,承認“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獲得滿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辦了。因為,平靜接受并且正確認識自己的天性是改變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時候天性難移,無法徹底改變,那么也起碼還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沒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這不只是很難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對大腦格外活躍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有時候成為高手需要愚鈍,金庸小說里的郭靖成為一代宗師的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因為他傻到一定程度,所以,很多人或事情對別人來講是誘惑,對他來講干脆就是不存在的;于是,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長期只專注在一件最應該做的事情上,最終天下無敵。// 另一個例子:阿甘
控制這種天性正確的方法是,仔細審視一下自己在哪方面這種天性尤為強烈?再一次拿出紙筆羅列。經過幾天甚至幾個月的長期反復審視,你會發現那個列表變得越來越長。別怕,相信我,誰都是這樣的——至少99.9%的人是這樣的。然后從列表中挑出一個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話,再挑出一個也很重要的),寫在隨機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這方面一定要控制這種天性。
我個人覺得,在工作和學習上控制這種天性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在這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時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縱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爾大醉一場沒什么不好。偶爾連續打上兩天兩夜的牌不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活動。但是,在工作和學習上,堅決不要放縱。工作和學習都是艱苦的,路程都是漫長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經驗告訴我們,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當然需要技巧,但是,當場見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到了,也只不過是兩種情況之一:a. 尋找這個技巧已經花費了太多的時間;b. 這個技巧可能有后遺癥,只不過是現在還不知道而已。
事實上,“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也是需要掙扎和鍛煉才可以習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極少數人最終掌握了這種能力,也因此使得他們與眾不同的同時又往往令他們迷惑地感嘆“我怎么看不出來他到底比我強在哪里呢?”其實,說穿了就很簡單,掌握了“推遲滿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獲得極大的、只有少數人才會獲得的利益的經歷。于是,他們最終表現為比絕大多數人“更有耐心”——甚至,驚人的耐心。這些耐心被用來不動聲色地承受更多的打擊和挫折,輕松坦然地面對更多的威逼和利誘;甚至,可能會僅僅因為他們驚人的耐心,那些打擊和挫折對他們來講不再稱得上是打擊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誘對他們來講根本并不存在……
正在擁有耐心,甚至驚人耐心的你,生活就會從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耐心有著神奇的力量。當每個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腳亂的時候,你的生活卻非常從容。因為你一開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輕松安逸,都可能是未來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輕松安逸安排到未來的某個時段,而心平氣和地每天完成相應的工作。于是,你不僅從容,而且快樂。你會變成一個守時的人,一個生活有規律的人,一個身邊的朋友都依賴的人。你會定時去健身房,從不為自己瘦得太慢而煩惱的同時竟然用節食甚至吞食瀉藥的方法去減肥。因為,在那些人因為無奈而抱怨或面臨絕望的時候,你早已經是持續鍛煉了許多年的健康的人。
通過管理自己與時間做朋友
“心智開啟”的起點是“意識到可以自律”,而心智發展的過程就是克服懶惰的過程。常聽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你自己”,這句話如果有道理的話,那個“最可怕的敵人”實際上應該指的是“你那無法控制的懶惰”。
“人或多或少是經驗主義的動物”。也許每個人的不幸都是一樣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經驗是“半途而廢”——各種各樣的、各個方面的“半途而廢”。我們一生中半途而廢的經驗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棄“半途而廢”要比“堅持到底最終成功”難太多了——大多數人連一次“堅持到底最終成功”的經驗都沒有。當我們決心改變的時候,“懶惰”便會指使我們的那個“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遺忘”——起作用,讓我們不知不覺停止改變。// 許多的半途而廢就是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們就會忘了去堅持;“忘了去堅持”往往是從某一次松懈開始的。比如下決心堅持每天寫日記,結果某一天因為有事忙到很晚,然后對自己說,今天就算了吧。然后以后就漸漸地遺忘了要每天堅持寫日記這件事。也許那以后幾天里還會稀稀拉拉寫幾天,但過不了多久,就真的將這件事徹底拋棄了。要直到很久后才想起“哦,原來我曾經是想每天堅持寫日記的”。這不是絕對,當現實往往如此。為了不讓自己遺忘,一定要經常甚至是每天都提醒自己;正如為了不讓自己泄氣每天給自己打氣一樣。
與懶惰抗爭、停止遺忘、堅持改變的工具,就是紙筆。(// 當然,生活在21世紀,還在學會使用各種軟件和app來協助你生活得更好。)那天,我看著那個黑色精裝的筆記本,盯著一年多以前最后記錄的日期,不禁發呆:我就是知道“與懶惰抗爭、停止遺忘、堅持改變的工具是紙和筆”,所以才開始記錄??墒?#xff0c;我現在怎么竟然連記錄本身都忘了!
終究我還是找到了解決辦法。我跑到文具店買了很多3M隨手貼(Post-it),甚至在網上下載了一個叫“3M Post-it Notes Lite”的免費軟件。把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的重要事項,尤其是那些最近決定需要養成的習慣貼得隨處都是,包括電腦的桌面上??墒俏野l現還是不夠,3M隨手貼撕下來的紙條是帶著膠的,放在口袋里很不舒服。于是,我就跑到名片店,買了兩盒空白名片。于是,我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事項寫在這些空白卡片上,隨身攜帶。那段時間,我的口袋里有好幾張卡片上寫著同樣的一句話——“別忘了每天晚上記錄時間開銷!” 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應了那句話,“問題問題復雜的,解決方法問題簡單的。”
養成任何一個新的習慣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為習慣,與天生的一樣自然呢?我的經驗告訴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時間。對,是五年的時間。我看到過很多書籍上說,兩個星期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我想,也許是我笨吧。// 確切需要多長的時間很難定論,但以我自己的經驗,絕對不會是兩周或是21天那么短。樂觀是好事,但我們要在事實的基礎上樂觀,凡事要以尊重事實(或現實)為基礎,否則就是自欺欺人了。
把每天的時間開銷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輕易原諒自己。每天晚上睡覺前,看著自己的本子,發現今天做了很多事兒的話,一定會很開心。隨著日子的推移,你的心里就會越來越踏實,哪怕不去翻閱,只須看看本子中邊緣變得稍微有點兒黑的部分越來越厚,就會很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你不記錄下來,僅憑那靠不住的忘記,是不可能有這種實在的感覺的。// 作為一個經常把自己當實驗對象的人,同意這點說法。
反過來,如果你打開那個本子,竟然發現最后一頁記錄的日期是好幾天前甚至上個月的日子,那你就會心慌并且愧疚,而這種感覺就是你去做一些“正經事兒”的最實在的動力。但是,但是,如果你不記錄下來,僅憑那靠不住的記憶,你就會很容易原諒自己,繼續放縱下去,讓時間白白度過,不給你帶來一點收益。最要命的、也更可能因為你沒有記錄而帶來的結果是:你根本就沒體會到自己有任何理由自責——因為你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
以前提到過人類的尷尬是:在整個人類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每個人的心智成長卻要從零開始——所以,很多人最終沒有進化成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更尷尬的事情是,即使道理都明白,有的時候還是會一不留神就被自己的大腦控制。
從今天開始,養成記錄你每日時間開銷的習慣吧。這是第一步,其他的很多良好的時間使用習慣都會因此自然地養成。如果你已經習慣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記錄一下當日的時間開銷,那么,第二天早上就會很自然地開始在腦里規劃全天的時間了——不信你就試試看!
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其實只需要一個標準:就是看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對你的目標達成確實有益??墒?#xff0c;作為一個正常的、各種器官完整健全的、擁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來講,不掙扎一下,就很難完全專注于這個最關鍵最根本的決策標準。
相信我,養成任務一個哪怕很小的習慣,都是要掙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掙扎過程,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終歸會變得其樂無窮。
真正緊急的事兒少之又少,十萬火急幾乎只是出現在故事里。不信你就嘗試著把所有你覺得緊急的事兒延遲一段時間再處理,如此堅持一個月左右。最終你就會明白那些事兒實際上都沒有那么緊急。所以,你只需要一個判斷標準就夠了:這事兒是否真的重要。再往后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真正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那個真正對你的目標實現有幫助的任務。
一事無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放棄。放棄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換一個更好的方向”。如果確實是一個更好的方向倒也罷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實并不存在。因為,如此下去,你會不停地發現“更好的方向”。千萬不要誤以為能夠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個。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見大家都成功呢?我從來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類的話,我頂多相信“其實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總覺得一個人最終成功,并不是因為他曾經精確地計劃自己的成功,關鍵在于他的堅持。
每個計劃的期限究竟應該設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順利實施呢?我嘗試過一年,發現自己竟然連一年的計劃都沒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靜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實的同時,一口氣把期限縮短到一個星期。終于發現:如果一個計劃的期限只有一個星期,我是很容易堅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 me too)這個發現令我很開心。因為,我發現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長,兩個星期,一個月,甚至竟然可以制定一個季度的計劃了!(// 這是練習堅持的好辦法,慢慢加長時間。)
做計劃的時候,要知道這樣一件事:做長期計劃顯然是正確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制作長期計劃的。這是一種能力,也幾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這需要掙扎,需要努力,需要從一點一滴開始。不要一上來就開始制定過分長期的計劃。哪怕制定一個一星期的計劃,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已經開始實踐就知道了,就像我當年那樣。不要無知無畏。然后也沒必要心存惶恐,這是一個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獲得的能力——放心,沒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后天買得的。
我們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對于人生,沒有人能像解釋數學那樣給出普適的公式。永遠記住,馬上行動是最重要的。// 計劃也要在試錯中不斷調整,因為一開始往往難以估計出正確的工作量,只有不斷地吸取經驗教訓,不斷調整才能做出恰當的計劃。
開拓我們的心智
牢記這世界確實存在“與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而后把這句話變成現存經驗,用它去類比未知。而后,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論”,掙扎著進化成真正意義上的人類。
曾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句非常令人震動的描述:“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 ”。很多人都慨嘆,工作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一個人不是很懶惰的話,那什么時候開始學都不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學習才開始。
自學能力的打造就是從你認真對待它開始,它就像你的戀人一樣,你對它好,它才對你好。完全靠自己學一樣東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學好,學到比相當數量的人都好,如果你真的做到這個地步,那你不僅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是一個相當優秀的人——哈,你可以對你自己說“你太有才了!”我個人的建議是去自覺一門計算機編程語言。因為,關于計算機編程語言的文檔,互聯網上有最廣泛最全面的資源。并且,優秀的資源往往是英文文檔。所以,順帶還練習了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僅僅是一舉兩得。
如果,你把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系僅僅理解為純粹的線性關系,那你最終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滿意的進展。其實,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時間忍受失望。這樣看來,你曾經的放棄,往往并不是因為你沒有毅力,而只是對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系理解錯誤造成的。
見識越少的人越喜歡用自己所有的見識作為判斷依據,并且完全不顧自己見識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見識有局限。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聽聽勸,從今天開始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吧。相信我,最樸素的紙和筆是最有效的工具。只有記筆記成為長期習慣之后,才會真正體會到這么做的好處。而那些自作聰明不這么做的人,只會因為從未體會到那樣的好處而“無怨無悔”。
小心所謂"成功學"
努力是應當的,無須強調。
接受自己與別人沒什么不同,至少沒什么本質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長的重要前提之一。
傾聽任何人講話的時候,都不應該帶著“防備、質疑”的心態,那樣可能會遺漏重要的信息。因為,心態會成為我們的有色眼鏡,使得我們只能收到過濾之后的信息。然后,最終對所獲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也同樣可能是危險的,或者是有害的。
有一個很實用的建議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
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
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么重要。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努力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5年,長則20年”。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并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回避那些連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盡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贊同
更多思考
記住,你不可能百分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總是百分百地有效率。
他們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們其實只做簡單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難度的工作。
受到獎勵之后,原本有兩個選擇:a. 再次來過;b. 見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這就是為什么“龐茲騙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懲罰之后,同樣有兩個選項:a. 從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b. 掙扎著找一個出路。同樣好玩的是,這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
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件事情”實際上更可能只不過是因為那件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辦事拖拉的人其實并非不做事,他們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們也并非“不努力”,他們花很長時間去做事——只不過他們花費很多時間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我常常觀察那么多的人為什么無法堅持——盡管他們和那些少數最終堅持下來的人一樣,都有著良好的愿望。第一個可能性是,他們最初的時候,一下子練得太狠了——狠到不要說他們,實際上是誰都堅持不下來的地步。
很多人的計劃之所以不能堅持完成,是因為他們的計劃實際上是“超人計劃”——“不可能完成之任務”。我經??吹綄W生計劃上寫著“每天背200個單詞”、“每天寫5篇英文作文”什么的。這樣的強度,對起步的人來講,只不過是“貌似可靠”而已(// 可能剛開始幾天可以做到,但是很難堅持下來的,時間也往往不允許,因為每天你還有很多別的事需要處理)。在一個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節奏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應該記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要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怎樣的技能,然后確定那是一個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的技能,而后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點地執行該計劃。
做個不遲到的人。1. 養成規律生活的習慣。 2. 每天檢查自己的時間表至少三次。 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比想象中更多一點。4. 假定你永遠都會遇到交通堵塞。(// 帶上一本書在發生這些意外時可以不浪費時間。記住,意外總是發生絕對不是因為你的運氣格外差,而往往只不過是因為你考慮得不夠周全。)5. 假定其他人都會遲到。 6. 盡量不要因為別人以致而責怪他們。
成熟的人總是知道如何讓別人舒服。
很多時候,所謂的“謙虛”和“低調”事實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優化策略。
從此時此刻開始改變
大多數事情都需要提前準備,也都可以提前準備。認識到這一點本身就幾乎是一切改變的起點。
不要無謂地相信什么“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肯定是有來歷的。只不過是我們經常說的“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人必須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時候,那你就最好盡量開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們總是說,笨鳥先飛,其實,有很多鳥之所以先飛也許并不是因為它們笨。相反,更可能是因為它們更聰明。
早就說過,所謂堅持不懈,其本質是時間的投入。因為人們在做一件事,為了成功堅持不懈的時候,最終會發現大多的努力其實不過是簡單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復。畢淑敏在她的小試《女心理師》里說:“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簡單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復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樣重要。
首先,所有的耐心都來自于了解。// 因為了解,你會知道你的起點在哪里,你的終點在哪里,而你此刻在哪里。因為了解,你知道耐心地再堅持多長時間,就能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然后可以整裝待發,開始下一階段的路程。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了解你要做的事情(即使不能清楚地了解,也盡量去弄清更多的細節,并在執行過程中調整),并將大任務分為小任務。人們做事是需要反饋的,小任務的達成會給執行者以正面反饋,讓他能信心滿滿地開始下一個小任務。如果長時間沒有正面的反饋,毅力再好也很難堅持下來。
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
轉自:Hawstein??http://hawstein.com/posts/make-thiner-make-friend-with-time.html
---EOF---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把《把时间当作朋友》读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风口猪炒股指标_低吸大长腿
- 下一篇: android 串口CH341驱动,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