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把时间当做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以下是看《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的摘抄,在平時的做事過程中可能用得著。
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關鍵就是不夠“踐”,人至“踐”則無敵。
1.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2.人生的幸運在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0章 困境
問題:
完成任何任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任何任務都最好或必須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完成,即,任務都有一個最后期限。
慌亂:
對于“既勤奮又懶惰”的人,只有學會正確地思考,才意味著真正進化成人。
為什么會慌亂,因為沒有時間了。
解決: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
1章 醒悟
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jīng)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造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
有一部分人,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他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2章 現(xiàn)實
速成絕無可能
接受現(xiàn)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有辦法一蹴而就。
其實對于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還有時間,還有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經(jīng)足夠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奮,機會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相信這一點,最好相信到毫不懷疑。
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
做咨詢工作的人有個深刻的體驗:客戶的常識越少,要求越高——因為不懂。
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未知永遠存在
未知因素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一個相對有效的策略是: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xù)前行。注意,一定要把問題記下來。不一定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什么由頭,它們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確的解決方案。
現(xiàn)狀無法馬上擺脫
盡管天分確實很重要,但一個人的能力主要靠積累獲得。
對現(xiàn)狀不滿,急于擺脫現(xiàn)狀,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落入的陷阱。接受現(xiàn)狀是最優(yōu)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與時間做朋友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時間是現(xiàn)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xiàn)實人的敵人。時間屬于稀缺資源。
3章 管理
估算時間
為什么人們總是錯誤估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呢?因為大多數(shù)人在執(zhí)行任務之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分辨任務的屬性——它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
多年前,我在網(wǎng)上讀到皮特.諾維格的一篇文章:《十年學會程序設計》。在這篇文章中,諾維格表示,人們購買那種名字類似“7天自學java語音”的書是無知的表現(xiàn),他認為,用10年時間學習程序設計才真正現(xiàn)實,也非常值當。
想出類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小時。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及時行動
永遠不要問“什么時候開始才好”,因為答案只有一個:現(xiàn)在!
直面困難
所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所謂有創(chuàng)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
關注步驟
所謂“三思而行”在我看來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慮相關的3個方面:內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最關鍵是方法。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復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xiàn)實、踏實。
并行串行
一個處理器在一個時間段內其實只能做一件事。
把自己的時間切分成“時間片”是一種很難習得的能力。
感知時間
《奇特的一生》(格拉寧 著)時間統(tǒng)計法的本質:
1)時間統(tǒng)計五步法:計劃、記錄、統(tǒng)計、分析、反饋
https://wenku.baidu.com/view/d11e645a52ea551810a68751.html
想盡一切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而后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記錄開銷
請準備一個本子和一支筆,隨身攜帶。貴賤無謂能用就行。
制定預算
養(yǎng)成好習慣一:每天記錄時間開銷。
養(yǎng)成好習慣二:每天制定時間預算。
事實上,生活就是選擇
標注任務的重要,緊急。
有趣的事不見得有用。無用的事,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哪怕非常無趣,都應該去做。
判斷每項任務的真實屬性,然后選擇“真的重要”或者“顯得不重要”。
計劃
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xiàn)實可行。
在行動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既定的目標是不現(xiàn)實,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廢”不僅不意味者失敗,反而意味決策者的無比理智。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
計劃總是被變化打敗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計劃過于長遠。
在目標現(xiàn)實可行,方向確定的情況下,輔以計劃,才能實現(xiàn)。
有時候沒有必要做計劃: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重要。
列表
列表從來都是最為有效的組織工具之一。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
一個人最終成功的關鍵,并不是因為他曾經(jīng)精確計劃過自己的成功,而是堅持。
流程
為常見的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必須養(yǎng)成的習慣。
預演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嘗試把將要做的事情的整個過程在腦子里預演一遍甚至數(shù)遍。
需要執(zhí)行的任務越重要,這種預演就越關鍵。
驗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從未想過要給自己執(zhí)行任務時的表現(xiàn)設計一個驗收機制。
從更高的層面上說,設計驗收機制也是任何一個領導者必須擁有的基本能力。
4章 學習
效率本質
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基本途徑
學習能力也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體驗,試錯,觀察都有局限。
閱讀突破了個人體驗或者試錯的種種局限。
主要手段
除了試錯,觀察,閱讀之外,思考,準確地說 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經(jīng)驗局限
我們已經(jīng)觸及所有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經(jīng)驗主義。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溝通障礙本質上幾乎都是由于溝通雙方無法讓對方理解與他們的經(jīng)驗相悖的知識或信息造成的。
人在學生時代應該認真閱讀至少3本關于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的書籍。
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
檢索能力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
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占據(jù)重要位置。
實踐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
了解學習的進程:學習就像爬山一樣,總會遇到很難攀登的部分;學習的過程有點像跳華爾茲——先進兩步,再退一步。
5章 思考
勤于思考
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別人那里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番,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
訴諸權威,本質上源于人們對確定的渴求。
拒絕獨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不僅不省時間,恰恰相反,非常浪費時間——甚至浪費一生的時間。
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
思維陷阱
導致人們犯下這些邏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兩個——概念不清和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概念不清
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礎概念。
幾乎所有的學習困難和思維困境,是因為之前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不加重視造成的——沒有例外。
所謂“腦子混亂”的人,其主要特點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做一回事;反過來,永遠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徹,區(qū)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的一個根源在于害怕復雜,奢望簡單。可現(xiàn)實往往都是復雜的。
很多人接受過邏輯訓練,依然常常掉進邏輯錯誤的陷阱里,原因在于他們從本質上就是不現(xiàn)實的人。
因果關系
外因會影響內因,內因也會影響外因。它們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雙盲測試
自證預言
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fā)生(事實上其原本并不見得一定會發(fā)生),那么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fā)生。
自證預言的運作機理頗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壞事往往無中生有。這或許跟人類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恐懼情緒”有關——喜悅會使一個人停下行動去享受喜悅,而恐懼卻恰恰相反,會引發(fā)一個人嘛事采取行動去避免危險。事實上,這種出于恐懼的決策幾乎總是事與愿違。
自證預言實現(xiàn)的那一瞬間,一個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無中生有”變成了真正的原因。
小結:所謂思維縝密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無非有兩個:一,習慣性拒絕思考;二,不懂得應該如何思考。想做到思維縝密,從現(xiàn)在開始,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自己被灌輸?shù)拿恳粋€念頭,甄別其中的因果關系。
相關命題
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反過來不一定成立。
每天有無數(shù)人因為分不清原命題和逆命題而被人左右。
舉證責任
誰主張,誰舉證。事實上,不懂舉證責任就是一個思考時的誤入歧途的常見原因。
既然你無法證明我是錯的,那么我是對的,這是一種典型的邏輯錯誤。
案例局限
案例局限——以偏概全。
對立論證
人們可能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所謂情商,從根源上樸素地看,還是思考能力問題。
張冠李戴
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盡管全無邏輯聯(lián)系,卻可以用一種顯然合理的姿態(tài)綁在一起。
辨析感悟
好心辦壞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道理應該是普適的,感悟只是來自個體經(jīng)驗。
有些寶貴的經(jīng)驗即使是正確的放到別人身上也可能不那么靈驗。
人貴自知。
與其關注成功者,不防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jīng)驗。
有句話值得牢記:人家說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克服恐懼
道理都明白,可就做不到,也許是無數(shù)人在生命中無數(shù)次遭遇的尷尬。
恐懼又會帶來另一個更有殺傷力的品性——懦弱。
思考訓練書籍里總是提到阻礙人們正確思考的諸多障礙,如我的更好,死要面子,拒絕改變,順從大多數(shù),簡單粗暴的分類,自我欺騙等所有這些最終都可以歸結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懼和恐懼帶來的懦弱。
人人都有弱點,因為人人都會有恐懼。恐懼需要克服,勇氣需要培養(yǎng)。
勇氣和智慧一樣,是依靠積累獲得的。
擺脫自以為是的陷阱的重要前提是正視自己的恐懼,因為恐懼永遠存在。
輔助工具
語言就是一個便宜而有效的輔助工具。
我們所面臨的今天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的過去。無論后悔程度多么強烈,都無濟于事。
為了避免將來的尷尬,必須在今天采取正確的行動。
所以當腦子里閃現(xiàn)類似“要是----就好了”的句式,馬上提醒自己“停,這個念頭耽誤事”。
要是我不浪費那么多時間就好了!
6章 交流
學會傾聽
失敗的交流往往源自聽者的疏忽。
人類講話的速度往往遠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們在傾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
人們只能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必須想辦法獲得一種或者一些能夠擁有鑒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識。
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克制的就是過早質疑。就算需要質疑,一定要等到對方把話說完。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余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與預期。
很多人對老師“一定要記筆記”的建議置若罔聞。只有記得住要點,才能夠理順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旦決定傾聽,就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狀態(tài)。
說與不說
明明是同樣的話,自己說出來就不像那么回事。
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
一定要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
有時,我們知道自己說的是對的,可還是沒有人聽得進去,絕大多數(shù)人面對這種情況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憤怒,可事實上,這往往只說明一個問題——還沒有贏得足夠的重視。
交流守則
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事情的看法多少有些差異,然而,一個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這種情況的。
第一個原則: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互相競爭,更要互相合作。如果一方不再接受有理性討論基本原則,那么就馬上停止討論吧,因為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討論的對象。
第二個原則: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于任何個人或者集體。如果我們在任何討論中發(fā)現(xiàn)參與者里面有自以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選擇就是退出討論。
第三個原則: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和理解。
正確復述
為了保證溝通順利,往往需要添加一個驗證機制,或者說反饋機制。
勤于反思
把部分事實當成所有事實的情況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們也往往是各種沖突的根源。
深刻了解經(jīng)驗的局限——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須依靠勇氣,而非智商。
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俗語小心駛得萬年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可惜,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
使用記錄,使自己能夠記住更多經(jīng)驗——做記錄避免了多次犯同樣的錯誤。
通過觀察和閱讀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有用的知識經(jīng)常是偶然獲得的。
使用類比來跨越未知與已知的障礙——讀雜書會大大提高一個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耐心等待以擁有不能快速獲得的經(jīng)驗——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遇到不確定的想法,最好馬上記錄下來。
7章 應用
興趣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所謂沒有興趣,往往不過是結果,如果將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是大量時間白白流逝。
方法
關心方法沒有什么不對,但過分關注則不正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減半。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痛苦
盡管情緒有很多種,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種——痛苦;
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當我們覺得痛苦時,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我經(jīng)常這樣提醒自己:即使我再痛苦,再目前這種狀況下,我肯定還不是最痛苦的人。
一旦我們學會在痛苦出現(xiàn)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幾近消失。
要解決重復犯以往的錯誤,有兩個簡單又效的方法:
在面臨尷尬時,用文字或圖畫來記錄,最好記錄在同一個地方。
在面臨尷尬時,盡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大腦左右。
比較
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成功,不過是比較的產(chǎn)物。用這樣的方法定義成功,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尷尬的結局。
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沒有盡頭的。
其實,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別人比,那么成長就是與自己比——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間的比較。后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比較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加重要,也能夠帶來更加踏實的幸福感。
運氣
首先,運氣是確實存在的,并且運氣有好壞之分。
浪費時間,虛度年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徹底失控。
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xiàn)。
概率是獨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絕對不會僅因為我們的期望就發(fā)生任何變化。
運氣不過是與我完全無關的一種現(xiàn)實存在。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盡管對生活不應該盲目樂觀,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觀。
人脈
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shù)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chǎn)生。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擁有的資源。
努力需要的耐心,卻遠比多數(shù)人想象中來得巨大。
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建議:
1.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并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別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自卑
每個人都有一個 愿望中的自己 ,同時還有一個 感覺中的自己。
所有的扭曲幾乎全部來自哪個實際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們又必須依賴的“感覺”。
感覺中的自己是有限的,愿望中的自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二者之間的差是一個非常大的負值——自卑就形成了。
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整個社會向他灌輸?shù)挠^念可能是錯誤的。
優(yōu)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狀態(tài),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另一個技術手段——忘記自己的優(yōu)點。
在自己的語言中將優(yōu)點和缺點這兩個字換成特點。
適當?shù)胤趴v一下自己
靈感
例子這東西跟錢一樣,是攢出來的,不是想出來。
凡事都不過是靠積累。
博學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識地積累。
素材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是提前確定一個目標和方向,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有的成功,本質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現(xiàn)實可行之后,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再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它自會給你的耐心相應的回報。、
鼓勵
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當我們不停地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象的狀態(tài),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
效率
記住,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總是100%有效率。
黃金分割率可以作為一件趁手的工具。
其實這世間的絕大多數(shù)事情都一樣的,不見得一定要做到極致才可以。簡單說,如果滿分100分,還是可以按照黃金分割法,做到61.8分就夠了。
很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把目標定得太高,同時又對達成那么高的目標要付出的代價缺乏清楚的認識。
挑一件重要的事,每天專注2小時。連續(xù)專注2小時很難,那么就將2小時的任務分解成20分鐘一個,每完成20分鐘放松一下,接著進入下一個20分鐘。
節(jié)奏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調整得慢一點。
很多人去健身房交年費,其實只不過是在表達一個良好的愿望而已。
很多人的計劃之所以無法堅持,是因為他們的計劃實際上是超人計劃——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正確的策略是: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點穩(wěn)步執(zhí)行。
物極必反
絕對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盡量不要減少與家人交流時間。
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時間。
自我證明
證明自己是大多數(shù)人自然的愿望。
而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恰恰是最浪費生命的一種行為。
不用花心思和時間去想辦法讓別人承認自己比他們強,這幾乎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被別人左右是一個相當可悲的狀態(tài)之一。
8章 積累
扉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jīng)·大雅·蕩》。意思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于勸解人要善始善終。
一個人的現(xiàn)狀越差,擺脫現(xiàn)狀的欲望就越強,進而作出不現(xiàn)實決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這種焦慮情緒的話,他就很可能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愿我從容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敢于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這兩者間的區(qū)別。
任何積累都需要時間,而且必然需要漫長的時間。
復利的力量與神奇在于,盡管本利的增長在最初一段時間里相當緩慢,甚至讓人感覺聊勝于無,可一旦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也必須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就能產(chǎn)生令人驚詫的結果。
好習慣,養(yǎng)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
耐心則是在任何工作,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前提。
要堅信積累的力量。
現(xiàn)在就干!把這一刻立即變成偉大夢想的一部分!
教育的根本其實只不過是見多識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阅读摘抄——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常用二极管,三极管参数
- 下一篇: 单场淘汰制场次计算方法_怎样用单循环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