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超干货,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与趋势可视化!
?
大家好,我是小z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新中國成立70年人口流動遷移的文章
1 改革開放前的人口流動遷移特征
改革開放前,我國人口遷移規模較改革開放后而言,規模較小,但也存在一定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改革開放前,我國的人口流動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致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年-1957年,此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特征呈現出可自由遷移、遷移人口以農村人口為主的特征;第二階段從1958年-1965年,此階段我國人口遷移伴隨“大躍進運動”潮起潮落;第三階段從1966年-1977年,此階段受“文革”影響,我國人口遷移以非經濟遷移人口為主。
(一)1949年-1957年:人口可自由遷移,遷移人口以農村人口為主
1949年至1957年這一時期,戶籍制度尚未建立,總體上這一時期以農村人口自由遷移為主,但也存在一定有組織的計劃遷移,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遷移活動的第一個活躍期。
表1 1954年-1977年中國人口遷移基本狀況
數據來源:新中國人口六十年;單位:億人
(二)1958年-1965年:人口遷移伴隨“大躍進”運動潮起潮落
1958年-1965年這一時期,雖然1958年出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戶籍制度,但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人口遷移超長活躍,人口遷移以鄉-城遷移為主流,農村人口狂潮一般涌入城市,隨著1961年國民經濟的大規模調整,“大躍進”帶來的人口遷移發生了重大轉變,鄉-城遷移模式發生變化,大量城市人口離城返鄉,城-鄉人口遷移和被動遷移成為當時人口遷移的主要特征。同時,這一時期政府組織的計劃“支邊”型人口遷移和自發性人口遷移也在繼續。此外,中國的“三線”建設拉開序幕,引發了“三線”計劃性移民現象。最后,隨著這一時期的結束,戶籍制度開始多人口遷移特別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發揮出強有力的控制作用,導致了之后十年人口遷移強度的減弱。
表2 1958年-1965年中國人口遷移基本狀況
數據來源:新中國人口六十年;單位:億人
(三)1966年-1977年:受“文革”影響,人口遷移以非經濟遷移人口為主
受“文化大革命”和戶籍制度的雙重影響,1966年-1977年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處于低潮期,但也包括“三線”建設計劃性人口遷移、自發性墾荒遷移和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三種形式的人口遷移。其中,“三線”建設計劃性人口遷移、自發性墾荒遷移是經濟建設引發的人口遷移,遷移方向以由東向西北、西南、華北等“三線”地區和邊緣地區遷移為主,但遷移強度很弱。
表3 1966年-1977年中國人口遷移基本狀況
數據來源:新中國人口六十年;單位:億人
數據來源:《中國勞動工資統計資料》(1949-1985)
2 改革開放后的人口流動遷移特征
流動人口大規模出現,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流動人口急劇增長,人口流動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大量流動人口的產生和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數據來源:1978-1984年數據來源于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2006年),第73頁,《北京統計年鑒2006》,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為公安局登記的暫住人口數(三天以上數據);1985-1988年數據來源于《跨世紀的北京人口(北京卷)》,第188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1994年為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997年為外來人口普查數,1999-2003年為北京市統計局外來人口監測數據,統計口徑為來京居住一天以上;2008-2010年為北京市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平臺數據,口徑為居住1個月及以上,2011年版第8頁;其余年份數據根據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
(一)東部地區為人口主要流入地,中西部地區為人口主要流出地
2000年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涵蓋了全國59.2%的跨省流出人口。2010年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涵蓋了全國53.6%的跨省流出人口。對比四普、五普、六普人口跨省流出數據,中西部仍是流動人口主要來源地。
2010年流入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占比56.86%,流入東部地區的跨省流動人口占比達到81.42%。2010年吸納跨省流動人口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吸納了全國71.06%的跨省流動人口。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將依然保持發展優勢,依然是吸納流動人口的主力。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數據來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二)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增加明顯, 流動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中16-44歲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53.3%增加到2015年的84.1%,總體來講,我國流動人口始終以青壯年為主,兒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相對較少。1982—2015年,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增加了近4歲,中位數年齡增加了8歲,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和中位數年齡明顯增加。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數據來源: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單位:%
(三)流動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續提升
從各個教育階段的構成趨勢來看,文盲人口比例從1982年的28.6%下降至2015年的2.1%,文盲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小學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也持續下降;1990-2010年,初中教育程度人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比例均達到40%以上,到2015年,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主體,比例達到45.3%;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實現大幅提升,由1982年的1%上升至2015年的23.3%。1982-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5.6年提高至9.9年,流動人口初中及以下人口比例逐步下降,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逐步提升,流動人口教育結構全年升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數據來源: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單位:%
(四)新生代流動人口逐步替代老一代流動人口
隨著人口更替的持續推進,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動人口逐步替代老一代流動人口,成為產業工人的中堅力量和新市民的主體。
數據來源: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單位:%
(五)流動原因趨于多元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口流動遷移首要原因為“工作調動”,該流動原因下的人口流動比例約20.6%。自1990年開始影響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為“務工經商”,該流動原因下的人口流動比例約25.1%。2000-2015年,因“務工經商”而流動的人口比例達到50%以上。
近年來,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比例有所下降,隨遷家屬的流動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學習培訓的流動人口比例增加迅速。此外,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在流動原因中增加了“改善住房”選項,該流動原因的流動人口比例為4.5%,與“婚姻嫁娶”占比接近,且超過“拆遷搬家”、“子女就學”等原因,說明以追求宜居環境為目標的流動越來越多。總體上,流動人口流動原因呈多元化發展趨勢。
數據來源: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單位:%
3 新時期我國流動人口的趨勢
(一)流動趨勢方面:流動人口數量仍高位徘徊,人口流動將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現象
未來一二十年,中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2020年中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同時,伴隨中國未來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口向大都市區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2018
(二)流動方向方面:伴隨中西部崛起,勞動密集型產業內遷,人口開始從東部向中西部流動。
2005年,流動人口在東部的占比為64.5%,隨后10年,東部地區流動人口下降到54.8%,下降了近10%,西部和中部流動人口的占比大體相似,約為20%。流動人口在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經歷了先集中后擴散的過程和轉變。流動人口在東部的占比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后開始穩步下降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人口也由東部集聚轉變為逐漸向中西部分散。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數據來源:1982年數據無法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1990年數據根據5年前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2000年及以后年份數據根據戶籍地和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數據來源:1982年數據無法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1990年數據根據5年前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2000年及以后年份數據根據戶籍地和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
(三)流向范圍方面:跨省流動快速增長后回調,城-城流動持續增加
1990年至今,流動人口的遷移以省內流動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1990年,流動人口中接近3/4為省內流動,跨省流動的占比僅為26.1%。此后跨省流動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2005年跨省流動人口占比達到峰值,為46.1%。此后,跨省流動比例逐漸下降,相較于2005年,2010年跨省流動人口占比下降了3.5個百分點,隨后5年間又下降了3.2個百分點。跨省流動人口規模快速增長后開始回調。
數據來源:1982年數據無法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1990年數據根據5年前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2000年及以后年份數據根據戶籍地和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
鄉—城流動人口占比從 2000年的52.2%增加到 2005年的61.4% ,進一步增加到 2010 年的 63.2% ,而后下降到 2015年的 48.9% 。城—城流動人口的占比則從2000 年的 20.8% 持續增加到 2015年的 37.9% 。鄉—城流動人口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城—城流動人口則持續增加。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來自小城鎮和中小城市的高學歷人口為尋求就業和發展機會參與到城—城流動的進程中。除此之外,國家層面的相關政策法規也會進一步助推了城—城流動人口的迅速增加。
數據來源:1982年數據無法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1990年數據根據5年前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2000年及以后年份數據根據戶籍地和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
(四)民族流動方面: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參與率快速上升
在流動人口整體保持高度活躍和持續增長的同時,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參與率也越來越高,這主要表現在其規模和增速上。在規模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規模快速增長,從1982年的31萬增加到2015年的1936萬,增幅明顯高于漢族流動人口。在增速上,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參與率快速提升,1982-2015年從0.7%增長至16.5%,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占比也從4.7%增加至7.9%。
數據來源:1982年數據無法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1990年數據根據5年前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2000年及以后年份數據根據戶籍地和常住地區分跨省和省內流動。
(五)跨國流動方面:國際人口流動逐漸增加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迅速增長趨勢,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出國留學人員尚不過千人,此后迅速增加,1993年跨越1萬人大關,2000年進一步迅速增長到近4萬人,2000年進一步突破10萬人,到2018年已達到66萬左右。中國出國留學回國人數也逐年增加,這些人員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重要重要。
1957年以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與學成歸國留學人數 單位: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8》;2018年數據來源于教育部統計公報
20世界80年代,中國開始國際勞務輸出,但由于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國外合作項目較少,因此總體規模偏小。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取得較為顯著成果,國際地位和國際合作不斷增加,對外輸出勞務需求上升,勞務輸出事業開始出具規模。目前我國每年在各類勞務人員數量達到百萬人左右,而每年對外派出勞務人員也到達五十萬左右。中國對外勞務輸出人員構成逐漸演變成為以對外勞務合作派遣為主。
數據來源:1978-2006年:尹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發展研究》,《人口學刊》,2009年第1期第27-30頁;2011-2018年: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勞務派遣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
-?END -
本文為轉載分享&推薦閱讀,若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文末福利
各位猿們,還在為記不住API發愁嗎,哈哈哈,最近發現了國外大師整理了一份Python代碼速查表和Pycharm快捷鍵sheet,火爆國外,這里分享給大家。
這個是一份Python代碼速查表
下面的寶藏圖片是2張(windows && Mac)高清的PyCharm快捷鍵一覽圖
怎樣獲取呢?可以添加我們的AI派團隊的Beyonce小姐姐
一定要備注【高清圖】哦
????????????????????
?我們的Beyonce小姐姐微信要記得備注【高清圖】哦
來都來了,喜歡的話就請分享、點贊、在看三連再走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5000字超干货,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与趋势可视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打包带走极客时间大数据课程的正确姿势
- 下一篇: mysql 数据连续不走索引6_My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