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踩过的“坑”,还有多少AI企业要踩?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中國軟件網每日精選文集
科大訊飛的裁員潮
一直從春節前蔓延到了春節后,
爆發裁員潮的原因
究竟是自身能力不足還是市場環境造就?
那些科大訊飛踩過的“坑”,
還有多少AI企業要踩?
請聽劉佩雯為你帶來
——
《科大訊飛能否在千軍萬馬中突出重圍?》
作者:劉佩雯
對于網曝科大訊飛裁員30%,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曾公開表示:市場不相信眼淚,面對激烈的競爭格局,對員工的過度寬容是對員工的傷害。
太對了,市場不相信眼淚。同樣的,對科大訊飛的過度寬容也是對科大訊飛的傷害。
“科大訊飛無疑是個垃圾公司。”
在職場社交媒體脈脈上身份顯示為科大訊飛員工的用戶依舊憤憤不平。
科大訊飛的裁員潮一直從春節前蔓延到了春節后。
節前,就有消息稱:科大訊飛準備優化30%的正式員工。
科大訊飛曾就此發布一篇說明,稱公司在正常進行年末績效考評及末位淘汰工作,并將為被優化員工提供轉崗等人性化選項;同時,公司還在同步進行招聘,2019年公司整體人數將比2018年穩中略升。
董事長劉慶峰此前也在內部會議上表示:“科大訊飛2019年人力將保持總體穩定、略有增長,但是絕不是通過裁員把人員變少。如果,我們不在組織內進行新陳代謝,企業和個人就會被時代和市場新陳代謝掉。因此,大幅度提升組織效能和激發員工積極性,是我們人力資源2019年的重要工作方向。”
但是直到春節后,關于科大訊飛變相裁員的負面消息依舊鋪天蓋地。
以“代打卡”或“提前了4秒就餐”等理由辭退員工,變相裁員;無補助報銷出差加班,迫使員工離職......等等消息層出不窮,讓人不得不猜測科大訊飛是否采取了非正規的離職補償流程,或是通過打擦邊球的形式來進行人員的優化,以節省賠償支出。
裁員事件背后隱藏的,是科大訊飛一直以來飽受質疑的盈利能力不足、業績增長緩慢等問題。
依靠政府補助的科大訊飛,還是個巨嬰。
就人工智能領域而言,智能語音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曾是該領域唯一上市公司的科大訊飛,正在漸漸地失去它的霸主地位。老客戶BAT現在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強有力的競爭者,搜狗、京東等互聯網公司也奮起直追,大舉進軍語音行業。科大訊飛原有的市場,正在逐漸被蠶食。
據科大訊飛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前三季度營業收入52.8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56%,毛利同比增長 53.40%;前三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462萬元,同比下降 79.75%。
對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大幅下滑,科大訊飛表示,當前正值人工智能產業爆發的關鍵窗口期,公司持續加大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生態體系構建的投入以及在教育、政法、醫療、智慧城市等重點賽道的市場布局投入。相應地,2018 年前三季度公司員工規模增長較快,新增人員帶來當期薪酬、費用的提升,直接導致前三季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下滑較多。
從具體投入來看,2018年上半年員工規模同比增長近3500人,相應研發投入增至8.03億元,銷售費用增至7.33億元,兩者相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6.94%、77.10%。受此影響,公司上半年僅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2019.9萬元,相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4.39%。
但由于上半年政府研發補助增加 0.57 億元,科大訊飛前三季度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為 1.94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1.47 億元,故而歸母凈利潤仍維持21.74%的正增長。政府補助成為了科大訊飛的救命稻草,剔除政府補助后其凈利潤僅為7000多萬。
從2013年-2017年,科大訊飛拿到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11億元、1.47億元、1.67億元、1.80億元、4684萬元;從占比來看,2013-2016年,政府補貼收入對科大訊飛凈利潤的貢獻率均超過35%。由此可見,科大訊飛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都依賴政府采購,而其自身的盈利能力較弱。
對此,科大訊飛聲稱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很少,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但事實上,政府補助是“純利”,所以應該和利潤總額或者凈利潤進行比對,而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對比的話,政府補助常年占比三分之一以上,實屬重大影響因子了。
作為和騰訊、阿里幾乎同年成立的公司,在兩匹馬全球摧城拔寨的時候,科大訊飛無疑還是個巨嬰。
在人工智能公司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引進的時刻,
科大訊飛為什么會以大幅裁員的方式自斷筋脈呢?
不合常理的不僅僅是過度依賴政府補貼,還有公司的產品結構。
科大訊飛的開放平臺、智慧城市、教育領域等業務,主要以?B端為主,在C端業務上,科大訊飛推出了訊飛輸入法、訊飛聽見、靈犀語音助手等互聯網產品,以及智能音箱、機頂盒遙控器、魔飛麥克風、翻譯機、錄音筆、阿爾法蛋等智能硬件產品。
科大訊飛主打的翻譯機系列卻遭遇了異常慘烈的價格戰,配備了國產和微軟雙引擎的魔芋翻譯機價格只有其十分之一。因此,其半年的銷售額大約在3.3億元左右,距離支撐起科大訊飛的野心還差的太遠。
正如長江商學院薛云奎所言,科大訊飛是市值上的大公司,卻是財務上的小公司。
從科大訊飛的財報上也能很明顯的看到這個問題。近年來的扣非凈利潤逐步下滑,同時,前三季度科大訊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9,346.70 萬元,不太樂觀的經營性現金流量使得公司的資金使用成本開始逐步提高。
截止2018年三季報,科大訊飛的財務費用已經從負數(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快速轉變為正數(利息支出大于利息收入)。
那科大訊飛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2017年,科大訊飛承接了錄入安徽省人員聲紋的項目。為了完成這項工作,公司進行了大規模招聘。但是做完這些工作,就開始卸磨殺驢。
是的,科大訊飛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把研發支出降下來。也就是——裁員。
AI行業競爭過于激烈,科大訊飛拿什么和他們競爭?
可能只有靠梁靜茹了吧。
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很多公司也都聲稱自己在這些領域有著相關的戰略布局,而最常被提到的就是人工智能。
由于人工智能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大多數企業主要以投資燒錢為主,商業變現難是行業存在的普遍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企業想在人工智能領域分一杯羹顯得異常困難。
在2018年,由于資本趨冷,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泡沫破裂,迎來寒潮期。大量AI企業面臨著倒閉、被收購、轉型等困境,很多人工智能公司選擇出售公司,包括知名企業Deepmind等。
而科大訊飛的2018年也顯得不那么好過,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80%。如此大的降幅,與此前關于科大訊飛的一系列質疑不無關系。不過,真正打破市場格局的,主要是因為深度學習的出現。
由于科大訊飛的AI語音技術尚未達到可以顛覆行業的程度,而深度學習降低了語音技術壁壘,降低了開發的難度、成本和時間。很多企業看到這個機會,于是進入到人工智能這一領域,對科大訊飛的語音市場造成較大的沖擊。
特別是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近幾年也布局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由于它們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加入,再加上公司在商業化變現方面經驗的積累,具有很強的后發優勢。一些初創的人工智能企業或者資金不足的企業,很容易被BAT等巨頭收購或者投資控股,為巨頭們效力。
雖然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著多年的積累,但是在BAT等巨頭的強勢攻擊下,顯得力不從心。科大訊飛原有的市場逐漸被瓜分,新的市場又敵不過BAT的強勢侵占。
當然,最本質的問題是科大訊飛的產品飽受質疑。特別是2018年9月21日,科大訊飛AI同傳被指“造假”。爆料人稱科大訊飛的AI同傳實際上是用同傳譯員翻譯冒充AI,所謂的“智能翻譯”,是將同傳翻譯以機器的聲音讀出來。
盡管科大訊飛稱,沒有造假。但并沒有洗脫外界對科大訊飛產品的質疑。
最后,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看,科大訊飛更偏向于傳統企業,相比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無論是從商業模式,還是在具體的打法方面,遠不及后者。
當然,這不僅是科大訊飛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 AI 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以語音交互、文本處理、計算機視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在多個場景迅速落地。根據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國家工信安全中心等聯合發布的《2018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評估白皮書》顯示,從應用場景融合度方面來看,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融合依然處于早期階段,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其實,一直以來,"應用場景的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實現" 都是各個AI企業追逐的目標。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將AI技術下沉到各個產業端,才能真正的實現商業化落地。
早前,科大訊飛也確立了"平臺+賽道"的商業模式。"平臺"上,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持續為用戶提供人工智能開發與服務能力,圍繞平臺積極構建產業生態鏈,經過這幾年持續的積累,第三方創業團隊已經到了86萬;"賽道"上,科大訊飛選擇在教育、司法、醫療、智慧城市、智能服務、智能車載等行業持續發力。
但 AI 技術完全落地到行業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未來,科大訊飛能否實現AI技術商業化落地和收益?能否在千軍萬馬中突出重圍?
一切,都是市場說了算。
用眼看世界,用心寫故事
劉佩雯
個人微信:lz-3344-wb
工作郵箱:lpw@soft6.com
www.soft6.com
中國軟件網長按掃碼可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科大讯飞踩过的“坑”,还有多少AI企业要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Query下的ajax之省市区三级联动
- 下一篇: Reflected File Down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