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20 -- 金融术与道
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筆記 – 金融術與道
一、金融三要素:時間、風險、杠桿
1、時間、風險、杠桿
金融的三個基本要素:時間、風險和杠桿。這三個詞語不但是理解金融學的核心,更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機構構建金融思維的核心。
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所謂更好的生活,其實就是要求自己在未來的時間維度上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性,換句話說,在時間的維度上控制風險,獲得收益,這是人類生活的根本訴求。而所有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場,都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控制風險,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那這些措施和手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小博大,借力打力,也就是加杠桿。
2、三要素串連課程體系
課程的六大板塊分別是: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和市場、投資者決策、公司決策、監管創新和危機,還有科技金融。
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
銀行、投行、基金,這些都被稱為金融中介機構,那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機構呢?因為在時間的維度上對抗不確定性,及分散風險,用加杠桿的方法獲得收益——這是一件非常專業化的事情,而社會關系越復雜,社會的專業化分工就需要越來越細致,專業化的效率就越高,成本越低。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專業的金融服務開始出現,比如就產生了銀行這種古老的金融中介,這個行業又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銀行內部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業務,信貸投資業務分離出來,產生了投行。投行不斷地創新,又產生了各種基金,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然后一步一步地專業化細分下去。這些專業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動力,就是我剛才說的三要素(時間、杠桿、風險)所努力的目標,在時間的維度上控制風險,獲得收益。
在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和細分化又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擴容,然后使得人類社會集聚資金,對抗不確定性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所以,各種形式的融資模式和金融工具也開始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股票債券,后來出現的衍生品,還有各種專業化的交易場所等等,換句話說,你所看到的一切金融工具,機構、市場都是圍繞著這三個要素來演化的。
金融市場、金融工具,與資金集聚、技術進步、經濟增長,這之間是一個很強的內生關系。人類對抗不確定性的需求刺激了金融市場的產生,而金融市場的繁榮又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繁榮,然后人類社會的繁榮又反過來給了金融市場一個更大的驅動力,形成了一個正向的推動。
現代金融學的兩門課程,投資學和公司金融
在金融服務、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大家越來越意識到,要控制風險,就必須精確地理解風險,也就是要給風險定價。所以,人們開始將精確的數學知識引入模糊的金融投資。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馬科維茨用數學線性規劃這種極簡的方法,把人們在金融資產管理上的訴求描述了出來,風險最小,收益最高。他用隨機數的方差來描述風險,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收益-風險的分析框架。資產定價、理論定價、因子模型等等都是在這個收益-風險的框架底下產生的,然后投資者根據這些資產定價理論來作出自己的決策。這些決策就是我們課程里的“投資者決策”。
給資產定價其實也是在給企業定價,在給企業定價的過程中,又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即企業本身運營中的風險該怎么控制,要作什么決策才能使得企業的收益更高,風險更小,企業的上市、兼并、收購、分紅等決策,就構成了經典的公司金融,也就是我們課程里所講的“公司決策”部分。
監管、創新和危機
到這里,金融市場上的玩家都出來了,要融資的企業和機構,要投資的個人,換句話說,一個圍繞著未來風險的博弈市場形成了。在這個市場上,我們運用杠桿工具,替風險定價,進行收益的分配。隨著經濟的增長和資金的擴張,這個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就像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社會治理,產生了政府一樣,這個市場也產生了規則的制定者和守護者——監管。那么管理和自由,它們是一對矛盾體,金融市場也不例外。所以,在金融創新和監管之間,產生了周期式的博弈,這些就是我們課程里的“監管、創新和危機”。
科技金融
金融帶來了繁榮和經濟增長,促進了科技發展??萍嫉陌l展又讓傳統的金融遭遇了挑戰。技術重構了信用,重塑了支付交易模式,甚至重寫了價值概念。我們人類對個體的認知和刻畫,又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數據驅動的精準金融時代正在變成現實,這就是我們最后一個模塊在討論的“科技金融”。
2、解決金融認知問題
這個課程,將宏觀金融、金融機構、金融史、微觀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新的金融認知的結構,希望的是改變你對金融的看法,讓你真正地站在高處,重新理解財富。
這個金融認知結構的底層三要素就是時間、杠桿和風險。從人類社會產生的第一天,從金融起源的第一天,這個本質和要素都沒有變,也不會變。
舉個例子,科技顛覆的不是金融的本質,而是金融的模式。比如說原來的社會是模糊、粗放的,放貸款的風險和收益都是大體上估算的,然后我們用量化的根據去衡量風險和收益。而現在,我們就有了更多的技術手段,更加精準的量化根據,來做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
所以,在整個學習金融的過程中,要記住三個詞語:時間、風險和杠桿。金融始終是你穿越時間、控制和利用未來的不確定性,為自己生活賦能的一套工具和理念,你要做的是內化這三個因素,然后圍繞著它來作你的未來決策。
二、三種金融能力
1、應該具備的三種金融能力
現在是一個金融大時代,如果你不理解金融投資的邏輯,就會在未來社會中被平均,甚至掉隊。這甚至跟你是不是勤奮沒有關系,金融是這個大時代的勢能,你如果不借勢,就會走得很艱辛。對大部分非金融行業的人來說,學習金融的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想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也就是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而
現在這么一個金融時代,如果你的金融決策作錯了,就會影響你的家庭和未來生活的安全感。作出金融決要考慮自己處在哪個時間節點,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你處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你所在的行業,你的家庭背景,甚至你的個性,都決定了你對杠桿和風險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的金融決策一定圍繞著金融三要素來作。
為了做好決策,要有意識地培養三種金融能力
- 第一,理解企業決策的能力。 作金融決策要理解企業決策,因為現在所有的金融產品,不管是股票、債券、衍生品,或者是大宗商品,甚至是房地產,都和企業密切相關。
- 第二,理解宏觀金融時事的能力。 所有的決策都不能脫離時代環境。因為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正是向上的趨勢,你只要不抗拒時代,就可以順風而上。我們的爺爺輩,他們生活在戰爭年代,就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跟時代博弈。順風和逆風,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所面臨的風險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趨勢。除了趨勢以外,周期也很重要。所謂周期就是圍繞著趨勢的上下波動。中國過去幾十年的趨勢是整體向上的,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波動。比如,2008年以來的周期變動。2008年到2011年是繁榮擴張期,之后進入了調整期,2014年以后進入冷卻期,然后到了2016年又有一個小陽春,之后的2017年和2018年都是寒流期。股票、債券、房子、創業項目,各種資產的價格都隨著這個周期有很大的波動。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周期的規律,因為趨勢雖然很重要,可是周期對個人決策更重要。一個周期大概是5到10年,所以,如果你踩錯了周期時間,可能就把自己的機會給浪費了,被時間落下了。周期有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也和國家的宏觀政策、國際的形勢密切相關。比如金融嚴監管,金融去杠桿,特朗普上臺……這些都會對周期產生影響。
- 第三,資產配置的能力。 怎么理解風險,怎么理解自身的行為,怎么理解各種工具的作用和極限,然后在這些基礎上,你再考慮自己,或者自己家庭,是適合房地產還是股票?適合放多少錢在債券?多少錢拿在手里?是否應該在海外投資?應該在什么時點回撤,什么時點all in?這才是真正的內化的資產配置能力。
- 總結:金融決策能力一定是框架性的,一定要立足于時代,著眼于企業,這樣才能反射到自身。
2、怎么做?怎么補?
這三種能力,你會發現,它們是相互獨立,但又是相連的。這一年的課程給出了一個基礎框架,我試圖從企業自身和環境幾個維度,給你一個完整的金融知識圖譜,然后,在這個圖譜的基礎上,形成你的金融思維,培養出真正內化的金融決策能力,然后真正地利用金融為自己、為家庭賦能。但是,這三種能力的培養,不是朝夕之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所以,你需要從每天的進步開始,每個人的能力圈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復習和學習課程的時候,你也可以有意識地查漏補缺。
比如說,有的同學對資產配置的內容感覺很生疏,你就可以回到資產定價、投資者決策部分。有的人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感到很遙遠,那你可以回到相應的模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同時要記住學會提出問題。還有的同學可能覺得自己對金融時事的敏感度不夠,那你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一個一個問題的時候去多問一個為什么,深入地想一想,然后利用我給你的金融框架去思考和理解。
三、金融與金融學
1、學問和學科
- 金融和金融學分別是學問和學科。
- 學問:知識,智慧等各種人類經驗的總結提煉。
- 學科:學科是學問的范式性表達,屬于能夠被精確論證,或者量化的部分。
- “學問”是一個更有彈性的概念,而“學科”是一個更嚴密的概念。學問類似我們講的術道合一,而學科是規范化的術。
2、古老的金融學問:人類關系數字化表達的總和
從有了貨幣開始,人們關于財富的觀念就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從具象的物品變成了抽象的數字。而數字化是人類抽象思維的根源,也是科學進步的最核心動力。金融是離數字化最近的認知,是人類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F代文明就是建立在這種思維之上的。如果沒有數字化的抽象思維,現代科學根本沒有辦法起步,更不要說包括計算機、互聯網。這些信息革命本質上就是數字化過程。
金融是把人類交互的關系抽象化、數字化的過程。所以,金融是一種抽象化的數字表達。所以,金融是一門基礎的古老學問,是人類關系數字表達的總和。
3、年輕的金融學科:替不確定性定價
所謂學科,是現代科學體系的一種范式表達,它要求將某種學問用現代科學的范式和體系進行結構化包裝。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非標準化的知識、智慧、經驗變成標準化的產品,才能適應工業時代標準化的教育和科研需求。
作為人的學問,金融和經濟都應該是沿著生物體演進的路徑來研究的,就像人在不停成長一樣,市場是在不停地動態變化。但是,人是個太過復雜的事物。如果按照生物演進的路徑來研究,根本就無法得到一套嚴密的標準化的方法論。所以,經濟學進入了一個物理學范式的研究路徑上,也就是將動態的市場簡化處理成相對靜態的點,然后引入大量的數學計算方法,去尋找市場的最優均衡。這是現代經濟學科的一個重要路徑。
因為金融牽涉到對不確定性的交換和交易,所以,對不確定性(風險)的定價會決定交易雙方的需求。這樣一來就等于把金融這門學問拉回了經濟學的框架里。所以,現代金融學,也就是我們在投資者決策和公司決策中講解的內容,是建立在現代經濟學基礎之上的,和數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市場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連這個學科本身都在動態演化的過程中,比如我們學到的公司金融、投資理論,這些學科的課程本身是在一個靜態的框架底下。所以,你要做的是,學會這個靜態框架以后,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它,實踐它。盡信書不如無書,只學習不思考,就不如不學習。
四、金融視角理解人類文明
1、金融視角思考人類經濟增長和文明的框架
人類的增長 = (技術A、資金K、人力L)* (網絡化,數字化)。這三個要素、兩個過程的結合和變化,就是整個人類文明演化的軌跡,以及社會形態的變化。
2、網絡化
網絡化的本質就是連接。把十個點連成線,最后會形成一千多個不同的形狀,連接會產生交互,然后就有了演化的可能性。
早期人類像一個個散落的點,然后慢慢地聚集,形成部落、村莊、城邦、國家,從點狀變成網狀,這就是原始形態的網絡化,中間產生了多種交互,像商業、社交,各種活動,然后演化出一個更加復雜的社會形態。
之后,人類進入了大航海時代,網絡化的程度又進一步地提高。原來局限在國家、城邦內的網狀結構,開始通過國際貿易向全世界擴張。原來相對簡單的經濟活動,因為這種“連接”產生了各種變化,經濟活動開始演化成復雜的經濟生態。
再之后,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大量的農民離開土地,聚集到一個個的工廠,原來相對離散的居住狀態變成了更加密集的社區。城市化本身就是一個深層次的“網絡化”,工廠、流水線、道路、交通、水衛煤電這些設施,都是網絡化的工具。它們將更多的人更緊地連接起來,這種復雜連接、交互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協同效應,商業形態、社會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以更低價格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使企業成為巨頭。比如,為了給這么多人提供衣食住行、社交,專業化的服務業開始出現和壯大。再比如,隨著人的密集交互,信息傳播加快,知識、技術進步的迭代速度也加快了,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因為知識、技術進步才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
最革命性的一次網絡化是我們熟知的,90年代開始的互聯網。這一次的連接,顆粒度之細,觸及的范圍之廣、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直到現在,這次的網絡化還在進行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整個人類社會的網絡化程度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3、數字化
光有“網絡化”還是不夠的,沒有“數字化”的社會是一個具象化的、不精確的社會。沒有抽象化思維和數字化管理的能力,第一,人類社會不可能演化出科學邏輯體系,推動技術進步;第二,也沒有辦法支撐復雜結構,產生更多交互。
現代科學的發展,就是建立在數字化抽象思維之上的,現在我們享受的一切科技便利,都是它的衍生品。
數字化管理是支持一個復雜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礎。依靠純粹的具象化的“人治”,沒辦法管理大量的人口。中國歷朝歷代,流寇造反不能成功本質上是因為他們缺乏數字化管理能力。當隊伍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內部肯定就會亂套了。
人類社會的結構越復雜,技術越復雜,對于數字化的要求就越高,反之,數字化程度越高,就可以支撐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產生更多的交互,演化出更加高級的技術,促進更快的增長。而金融,在人類數字化的進程中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過程,就是人類文明從低級、粗放、模糊,向高級、細微和精確化進化的進程。
五、金融視角理解互聯網
1、金融市場:全球第一次大規模數字化+網絡化
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就是把散落在每個人,也就是L手里的資金K聚集起來,其實就是連接起來。考慮到資金是天然的數字化存在,所以,金融市場其實是人類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數字化疊加網絡化。
資金被連接積聚以后,大規模的生產得以進行,然后工廠把人力聚集,人力、資金的投入加速了技術進步,生產力發生了飛躍,創造了更多的資金。這相當于是資金、技術、人力和經濟增長之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正循環。技術進步使得資金網絡化的程度更高,而且很快就形成了全球的資本市場。近半個世紀以來,資金在進行全球的網絡化,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現代社會金融化的過程。資金K的網絡化是過去幾個世紀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換句話說,資金K的網絡化進程就是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的進程。
金融才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力量,而現代金融市場的出現,改變和加速了文明的進程。它背后的底層邏輯就是生產要素,資金K的網絡化。而網絡化的深度和廣度就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這么一個邏輯下,不難理解為什么金融行業這幾百年來一直是最賺錢的行業?因為它是最早網絡化,然后取得網絡協同效應的生產要素。為什么以金融立國的美國,在這上百年來一直處于世界領導者的地位?因為它站在了網絡化的最前端。
2、互聯網:人的數字化和網絡化
互聯網就是人L的網絡化和數字化進程。L所產生的數字化、網絡化的巨變效應,會比K要大得多。因為資金K是單維的,而人是立體多維的。多一個維度所產生的交互會使得這個網絡的復雜呈現出百倍、千倍、萬倍的速度。
千萬不要學經濟學家們,把人力(L)理解成書本上的“勞動力數量和教育水平”,而要把它當做一個生物體來看待。人可以分解成很多維度,比如人的某類活動,閱讀、社交、商業,人的 的網絡化不就是騰訊、Facebook嗎?人的信息搜索行為的網絡化不就是百度、谷歌嗎?人的商業行為的網絡化不就是阿里巴巴、亞馬遜嗎?所有取得巨大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就是將人的某類活動進行了“線上化,網絡化”,實現了“連接”。它們巨大成功的來源就是在這些連接中創造的“網絡協同效應”。
過去三十年,互聯網的發展就是人L這個要素的網絡化進程,這些網絡化連接所產生的交互和多樣性,是過去三十年互聯網巨大商業價值的來源。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在將人進行網絡化的同時,把我們這些具象的活動轉化成了抽象的數字。比如你在淘寶上的交易次數、偏好、信用等都存儲了下來。這意味著人類社會的數字化程度在網絡化的進程中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也就是所謂“大數據”時代來臨的根源所在。
毋庸置疑,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我們仍然處于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這個進程里,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范圍會越來越寬,顆粒度也會越來越細。那在這個框架下,我們就可以得到關于未來幾個非常有趣的推論。
- 越是高頻的、抽象的人類活動,進行網絡化的商業價值就越大。 越是高頻,大家的連接交互就越多,演化出生態的可能性就越高,比如社交。抽象就是形態不固定,像吃飯,這就是一個比較固化的活動,而娛樂這種活動的形態是可以被用戶自己定義的。所以,你看,像快手、抖音這些產品,就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間。
- 如果想要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同學要好好想想。第一,你是不是走在了網絡化和數字化的趨勢的路上?第二,你們的產品是不是足夠地高頻和抽象?往這兩個方向上使力,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 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連的“物品”進行網絡化的商業價值巨大。 前面三十年的互聯網都是純粹的人的連接,但人其實有很多不可或缺的身外之物,比如車、房子,甚至服裝、穿戴設備,這些物品都是沒有進行在線和網絡化,沒有連接的。那下一步的網絡化,就是將人的這些身外之物給卷入進來。市面上炒得熱火朝天的“智能家居”、“ 智能穿戴設備”,“ 車聯網”的底層邏輯就是L這個要素網絡化的深化,要把人周圍的物也進行網絡化的過程。同樣的邏輯,和人交互最密切、最高頻的物品的網絡化,一定會更快地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 科技金融,也就是把人L和資金K連接以后再網絡化的潛力是無限的。 本來資金和人是應該不分離的,但因為人的數字化很難,而資金K本來就是數字化的,所以,現代金融市場做了一件非常牛的事情,它把L和K給分開了,讓資金率先地網絡化,激發了巨大的增長潛力,導致了不可思議的技術進步。到了互聯網時代以后,人開始觸網,就逐步地實現了人L的數字化。移動支付通過“賬戶”這么一個概念,它把人L和資金K這兩個要素又重新結合在一起。這意味著金融的模式變了,以前傳統金融行業是單維變量,K的網絡化,而科技金融行業是多維變量(L,K)的網絡化。單維和多維網絡化的巨變效應的差別一定會是幾何級數型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說科技金融代表未來,因為它是L和K連接以后的網絡化,這個生態的復雜度和演化的可能性會遠遠地超過我們的想象。
GOOD LUCK!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20 -- 金融术与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软件设计师2021考试大纲
- 下一篇: 罗盘时钟直接上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