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到底是啥意思?
格式化”這個概念涉及到一些計算機底層的知識。現代的計算機系統在使用上越來越簡單,但操作者離底層卻越來越遠;本文試圖用比較容易理解的“類比”的方法來理清其中的頭緒,給你一個清晰的解答。
正如題圖所暗示的,這個故事,要從“磚家”說起:
紅磚相信大部分人都見過,但你是否知道紅磚的制作過程呢?本人在童年時期曾親眼見過,具體的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要取黏土,但不是任何黏土都行,比如農田里的粘土土質細膩,燒制之后不易開裂,強度也好,所以經常會在農田取土(也正是由于這點,農村取黏土燒紅磚已經被禁止了,因為破壞土地)。
取土之后,就在黏土里摻水,在半干半濕的狀態下反復錘煉,形成橡皮泥那樣的可塑狀態,再將其攤平;拿一個金屬框,上面編織著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個矩形網格的鋼絲,把這個框從上往下壓入攤平的黏土之中。此時鋼絲切割粘土,就出現了一塊塊的矩形的磚頭。磚頭的長和寬就是鋼絲格子的長和寬,磚頭的高度就是粘土的厚度。
最后就是把磚頭送入磚窯燒制,出來就是成品磚頭了。
我們研究一下這個制作過程:
“黏土”處于可塑的狀態,所以我們說,黏土是“不規則的”、是“沒有形狀的”,或者說,是“沒有格式的”。
而燒制出的磚頭是矩形的,所以我們說,黏土有了“有了形狀”,或者說,有了“格式”。
所以,從“沒有格式”的黏土,到“有格式”的磚頭的轉化過程,就稱之為“格式化”。
或者另一種說法:把黏土格式化為磚頭!
我們可愛的磚頭就這樣誕生了,而它的使命也開始了。生產磚頭的目的是蓋房子,所以無數的磚頭投入到建設之中去,成為了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建筑。
所以你注意到了,雖然輸入的基本材料都是磚頭,但建造出的房屋的外形卻是千變萬化,它們或優雅,或挺拔,給人以美感,與磚頭那種千篇一律,看多讓人生厭的立方體不可同日而語。
于是我們又得出結論:
1、磚頭是有格式的,房屋也是有格式的,所以“磚頭轉變為房屋”的過程也是“格式化”
換句話說,就是:把磚頭格式化為房屋。
2、雖然兩者都有格式,但格式不同,復雜度也不一樣,很明顯磚頭的格式很簡單(或者說很“低級”),而房屋的格式很復雜(或者說很“高級”)。于是:
黏土變為磚頭的過程,稱之為“低級格式化”(因為出來的產品是格式很低級的磚頭)
磚頭變為房屋的過程,稱之為“高級格式化”(因為出來的產品是格式很高級的房屋)
類比到底為止,接下來進入正題。
“磁盤”、“磁帶”這些名字我們早就耳熟能詳了。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這種存儲介質的工作原理是與磁場有關的。磁盤與磁帶雖然物理介質不同,但讀寫數據的原理卻是一模一樣的。下圖是拆開外殼的硬盤,可見有幾個圓盤垂直堆疊,上面還有尖銳的三角形擺臂:
在圓盤表面鍍有納米級別的磁性顆粒,既然帶磁性,那么就有磁場方向。在磁盤剛剛被制造出來時候,磁場方向一片混亂,指向隨機,此時的磁盤就像是“黏土”,處于可塑的狀態。
通電之后圓盤開始高速旋轉,做圓周運動(目前的家用硬盤是7200轉/分鐘),三角形擺臂在圓盤半徑方向來回擺動,做徑向運動,2個運動方向的組合,就是擺臂尖端的“磁頭”在圓盤的不同的半徑上畫圈。(擺臂向外,磁頭就畫大圈,擺臂向內,磁頭就畫小圈)。
為啥要畫圈呢?“磁頭”其實就是電磁鐵,通電以后產生磁場,由于磁頭與磁盤表面靠得非常近,從而能按照人為的安排修改磁性顆粒的磁場排列。例如S級朝上為1,N級朝上為0,那么把磁盤表面磁性顆粒的磁場方向修改為SNSNSN就代表了101010,數據就寫入磁盤了。按照某種固定的、重復的格式,把數據寫入磁盤,形成一個個的扇狀區域,稱為“扇區”(這是數據讀寫的基本單元);同半徑的扇區組成的圓圈稱之為“磁道”:
所以我們這樣說:
剛出廠的磁盤,磁性顆粒的磁場方向排列是隨機的,可塑的,所以此時的磁盤是“沒有格式”的。
經過磁頭的寫入之后,磁性顆粒的磁場方向排列就變得有了規則(有了“格式”)。
這種從無規則的磁場排列,變為有規則的磁場排列的過程,稱之為“格式化”,也就是把無規則的磁盤格式化出有規則的扇區。
同時,比較磚頭與扇區,磚頭是最基本的建筑單元,扇區是最基本的數據讀寫單元;而且與磚頭類似,磚頭雖然有格式,但格式低級,扇區有格式,但格式也低級,所以更準確地說是“低級格式化”,因為出來的產品是格式比較低級的扇區。
接下來,作為基本讀寫單元的扇區(磚頭)就要參與建造“房屋”了,那就是“文件系統”。
要建設大樓,自然要看建筑圖紙,不同的圖紙造出的房屋的特點、功能各不相同。比如居家型房屋要求有臥室和廚衛,北方還需要有暖氣,大落地窗等等。但如果是倉庫,那就不用廚房了,一個門衛使用的小臥室和衛生間足以,但要求面積要很大,舉架要高等等。
那么,根據什么圖紙用“扇區”來建造“文件系統”這個房屋,從而讓數據入住呢?以下是32G的U盤的格式化選項:
上圖可見有3種圖紙,建造出的房屋(文件系統)各有其特點:
NTFS:單文件最大2TB,支持加密、壓縮、權限、配額等高級功能,是PC內置硬盤的默認文件系統。
FAT32:改進自DOS的FAT16,單文件最大4GB,是U盤的默認文件系統。
exFAT:單文件最大理論上可達16EB,即避免了NTFS對U盤的過量寫入,又避免了FAT32單文件最大4GB的限制,是專門設計用來在嵌入式設備/閃存/U盤上使用的文件系統,但到目前為止,應用范圍比不上FAT32,比如很多廣場舞音箱不支持exFAT。
以上是“Windows國”的房屋設計圖紙,如果數據要入住“Linux國”的話,還有EXT2/3/4等圖紙。
“文件系統”是按照某種高層的邏輯組合的一堆扇區(就像“房屋”是按照某種高層邏輯組合的一堆磚頭,),自然它也有格式,而且是更高級的格式。于是我們總結一下磁盤的格式化過程:
把初始的磁盤“低級格式化”出一堆扇區,再把這些扇區“高級格式化”為文件系統。
現在你知道了,當你在某個盤符上點鼠標右鍵,選擇“格式化”的時候,做的是“高級格式化”。
“快速格式化”是什么意思:
僅僅重建文件系統而不校驗扇區的可靠性(相當于是快速刪除所有數據)。如果不勾選此項,就寫入和讀出每個簇以驗證其可靠性(從硬盤角度看,數據的基本讀寫單位是“扇區”,但從文件系統的角度看,基本讀寫單位是若干個扇區一組的“簇”),如果出現錯誤就做壞簇標記(Bad Clusters),以后寫入數據的時候就會避開該簇。
那么“低級格式化”呢?很遺憾,因為涉及到一些非常底層的操作,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硬盤造成故障,或者性能的下降,所以現代的機械硬盤在出廠之前都已經低級格式化完畢了,用戶硬盤到手,扇區就已經存在,只需要再高級格式化出"文件系統"就可以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格式化”到底是啥意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ysql语句group by用法详解
- 下一篇: poj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