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说课比赛稿,《从军行》说课比赛稿
2011年公共基礎課說課比賽稿
《從軍行》
田海鳳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五年制高職語文第四冊第四課《唐詩四首》,題目是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今天我要說的是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教學重點確立、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過程的實施及其設計依據。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高職語文第四冊屬于文學賞析課,其中第一單元《詩歌賞析一》選材屬于古代詩歌范疇,而第四課所選為唐代詩歌,旨在通過學習,指導學生了解我國唐代詩歌的發展脈絡,掌握部分代表作品蘊含的文化內涵,學習到古代詩歌創作和過程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古代詩歌賞析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定位:
本課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作為唐代詩歌中的邊塞詩派的一篇,本課力求要在使學生了解該詩派成因及其共同特點的知識同時,掌握王昌齡邊塞詩歌的特點以及欣賞該類詩歌的方法步驟,并以崇高的精神鼓舞學生,培養高尚的情趣。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實現掌握文學、文體知識和提高鑒賞水平,以及培養高尚情操三個層面的要求,具體體現為:
1、知識目標:
⑴了解我國近體詩的發展情況及體例?;
⑵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⑴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⑵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
⑴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⑵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確立:
1、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設計依據:【教學重點的確立依據教學目標中對提高鑒賞水平和培養高尚情操兩個不同層面的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本課能力目標的有效方式。】
(四)教學難點突破:
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設計依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分析典型環境,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過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能夠拓展學生思維,引發思考,激發報國熱情。】
二、說教法:
1、誦讀鑒賞法:該法是本課的主導教法,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
設計依據:【本課通過誦讀過去所學邊塞詩和反復誦讀本篇以及誦讀新詩篇溫故而知新,使學生將過去所學作為學習的基礎和準備,舉一反三將本課所學運用到其它詩篇的鑒賞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掌握鑒賞技巧,達成教學目標。】
2、情境訓練法
解析具體情境,使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領會邊塞詩的內涵,也使其愛國主義精神得以培養。
3、比較法:主要用于同類詩歌鑒賞的教學。
在學習本篇后與過去所學邊塞詩比較,鑒賞其它邊塞詩時運用。
設計依據:【教學中的比較是—種智力技能,實踐證明,比較法是—種掌握新知,鞏固舊知,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因此,在課堂中我安排了比較思考練習。】
另外,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學生對詩歌的意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加深了其感性印象,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多媒體課件主要用于:
①詩歌流派及作者簡介的展示;
②教學內容相關視頻及圖片的展示;
③相關詩歌的展示;
○4探究問題的設置。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電子專業高職二年級學生,其已具有一定的詩歌基礎,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及判斷、思考能力。但與此同時,因生活閱歷及文學積累所限,其在詩歌流派的具體了解及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等方面尚有待訓練。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學生特性,特確立如下學習方法:
1、溫故知新、舉一反三法
討論通過誦讀過去所學同流派作品,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初步掌握學習此類詩歌的方法步驟。
2、?誦讀法:
反復誦讀對于領會詩歌的內涵與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我校學生群體而言,語文教學要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加深學生對該詩歌的理解,強化印象。
3、知人論世法
在了解歷史背景、作者身世、了解詩歌發展歷史脈絡的的前提下分析作品。
4、問題探究法:
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而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才可能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本課的教學結構安排正是遵循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思路進行的。
四、說教學程序:
為使學生對本詩篇的學習不感陌生,更快地進入到學習新知的活動中,通過了解學生對舊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記憶情況。
本課的課堂教學包括“復習導入”、“溫故立新”、“新知新得”、“訓練強化”、“總結提高”五大環節:
(一)復習導入: ?(2分鐘)
由春天來臨引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進而引入到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請學生回憶、誦讀。
設計依據:【以學生回憶、誦讀的形式導入本課,有助于在開場就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課前體驗、感受,迅速走近本課所學內容—邊塞詩,并為實現本課的有效教學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溫故立新: (5分鐘)
和學生一起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了解邊塞詩,了解此類詩歌的欣賞技巧。
設計依據:【從以上方面對舊知進行分析,有助于在鞏固舊知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將舊有知識納入新的框架中,為完成本課教學任務奠定基礎。】
(三)新知新得: ?(20分鐘)
結合學生學習過的知識和學習提示,使學生了解社會歷史背景和作者、詩體知識,在此基礎上以各種形式反復誦讀,以問題展開對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特色的學習、領悟。
首先,?以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思考和討論詩歌中的意象和感情;
其次,?聯系《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歸納邊塞詩的基本特點。
設計依據:【以知人論世的方法走近作品,以問題帶動學生思考,通過意象、意境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詩歌賞析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歸納,總結出邊塞詩的特點,這樣不但引導學生掌握本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也使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得以提高,使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得到鍛煉。】
(四)??舉一反三:? (12分鐘)
1、朗誦本詩。
2、練習冊第5題。
3、遷移:請學生分析王昌齡同類題材的詩歌。王昌齡《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分析它們在抒情上、環境與心理描寫上有何不同。
設計依據:【朗誦能夠強化學生對詩歌意境與思想感情的理解;練習題可以強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使學生舉一反三,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總結提高: (3分鐘)
結合當堂課學習的情況,總結鞏固本課的重點內容,并針對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對邊塞詩,從而實現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
設計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對服務語言?“人文性”的感悟,將對他們運用服務語言的規范和技巧大有裨益,并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收獲與提高,從而使本課教學目標得以全面實現。】
(六)延伸閱讀(2分鐘)
王昌齡《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歷人未還”和《芙蓉樓送辛漸》。
(七)布置作業(1分鐘)
默寫本課詩歌。
設計依據:朗誦是詩歌學習的重要方法,而默寫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歌的感受。
板書設計:
從軍行
邊塞詩:主要內容邊塞軍旅生活,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
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邊塞詩人。“七絕圣手”“詩家夫子王江寧”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古詩鑒賞三步:一讀,二悟,三品
總結:
本課的教學,以認識論、實踐論等思想為指導,從學生課初的溫故知新入手,到知人論世、反復誦讀、情境分析、比較歸納、舉一反三,總結提煉,形成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的系統學習過程。并且,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學生的文學常識得到了鞏固,鑒賞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通過反復誦讀,情境分析,人物分析,學生的人文情懷得以熏陶。最終有效實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懇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说课比赛稿,《从军行》说课比赛稿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经典好玩的休闲游戏大合集,免费玩
- 下一篇: 【毕业设计】大数据电影数据分析可视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