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来自哪里——献给迷茫的程序员
驅動你做一件事情的動力來源是什么?一般來說動力來源有兩種。
一種是生存本能帶來的驅動力,即生物性驅動力。比如每天要吃飯、睡覺、上廁所,長大了要戀愛、結婚等。這種驅動力保證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原始的驅動力。
另一種是獎勵或者懲罰帶來的驅動力,即外在動機。比如老板承諾工作干的好有獎金,我們就努力干活。如果上班遲到會罰款,我們會早起等。這種驅動力會改變人的行為,使其多做鼓勵的事情,少做禁止的事情。
如果只依靠這兩種驅動力,那么你的人生會變得精彩嗎?很難。為什么呢?第一種驅動力只解決了你的生存問題;而第二種驅動力則約束了你的行為。你不想上班,但不得不上班。一旦你做某件事情獲得了獎勵,你就會對獎勵上癮。而當你認為你得到的獎勵與你的付出不成正比時,你的行為就會松懈下來。
要想保持第二種驅動力長期有效,那么就需要管理者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比如確保內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報酬要高于平均水平,考核標準、衡量因素要廣。這樣的的公司和領導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除了這兩種驅動力,還有沒有第三種驅動力呢?在《驅動力》一書中,作者指出了第三種驅動力,那就是內在動機,即完成某件事情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比如你玩英雄聯盟,完成了5殺,比吃了一頓滿漢全席還爽。再比如你去跑步,第一次不間斷跑了10公里,這種超越自己的感覺肯定會非常奇妙。你修復了一個存在已久的軟件故障,那么今天就會感覺特別充實。這種沒有人主動給你獎勵或懲罰的事情你卻干的津津有味。為了練好英雄聯盟中的大局觀,你研習了數千盤比賽錄像。為了能夠跑的更遠,你查閱了很多跑步相關的教程、書籍。為了修復你遇到的bug,你不惜翻墻來搜集相關資料。
如果你能駕馭這第三種驅動力,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會一直前進。
那么如何駕馭這第三種驅動力呢?作為程序員,你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喜歡編程嗎?我能確定我當程序員不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對你否能利用第三種驅動力有著決定性作用。如果你的答案是為了養家糊口,那么很可能你成為不了一個優秀的程序員,而且在這條路上你越走越疲倦;如果你的答案是真心喜歡編程,那也很可能說明不了什么問題,除非你每天都在主動地學習和進步。
在編程的路上想要利用第三種驅動力,請先忘卻它可能給你帶來的獎勵,而是切實的學習知識,充實自己,獎勵只是你進步途中的副產品。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前先考慮它有沒有價值,會不會給你帶來收益,那么你還是在利用第二種驅動力。你在當時的環境中很難看清楚一件事情對以后有沒有價值。
舉個例子,AngularJS剛面世的時候,我一個同事對其非常感興趣,研讀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并積極試用,雖然那時候它極不成熟。在那個時間點其實看不出來它會帶來什么收益,說不定過幾個月AngularJS框架就會銷聲匿跡。但是幾年下來,我這個同事已經是國內AngularJS的專家了,在社區里影響力很大,還發表了關于AngularJS的原創書籍。
第三種驅動力,內在動力,其實就是自主性。當你做些不是工作范疇之內的事情時,你反而離成功更近。再拿編程來舉例,很多技術大牛在上班時間外,會寫一些博客,參加一些社區聚會,翻譯或者寫書。做這些事情都是靠內在動力驅動的。所以他們成了大牛,而按部就班的程序員依然是普通的程序員。當你自發想做一些事情時,你無疑已經領先了很多人一大步,因為這些人都在原地踏步。
第三種驅動力是一種良性循環,很容易就可以把人變得樂觀,積極向上,感覺生活充滿希望。善于駕馭這種能力的人會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使用它,把工作和生活統一起來,不再相互沖突。比如我平時喜歡跑步,從一次只能10公里,漸漸一次可以跑15公里、20公里、42公里….直到上周花了17小時跑了72公里山路,本來計劃跑100公里的,但是膝蓋受傷,不得不終止。沒人強迫我這樣跑,我跑完了也沒有任何金錢上的獎勵,而且跑步本身其實既枯燥又花錢。我喜歡跑,是因為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這就是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我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比。
只要能證明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優秀,那么今天就是成功的一天。這種精神也會傳染到我的工作中。工作中再大的困難都不算什么,別人能做到我也能。即使現在做不到,那么也會主動的尋找差距去彌補,去提升。如果你能從早上6點跑到第二天早上8點,那么你會發現很多以前對你來說不可能的事情都不再那么困難。
我們經常聽說一些名人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還堅持健身、運動,這就是第三種驅動力的力量,即內在動機。這種驅動力不僅要用在工作上,更要用在生活上。這樣生活和工作更容易成為統一體,每天才能充滿陽光和斗志。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驱动力来自哪里——献给迷茫的程序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ysql高级 tigger触发器 --
- 下一篇: 为何买了专业设备又要卖掉?怎样正确自学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