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塌陷洼地的特征
最近的項目碰見了海底塌陷洼地。
塌陷是黃河三角洲水下底坡上最常見的海底不穩定性類型之一,它一般多呈圓形或近圓形,大小規模不等,一般情況下其直徑在10~100m之間,坑深小于1.0m,四周以陡坎為界,屬小型的地質災害現象。
?
陷洼地內部海底形態與周圍原狀海底有顯著的不同,一般情況下洼地四周邊緣界線清楚,內部海底平坦,無特別構造,在聲納圖像上為一均勻的灰色或灰白色,見圖4-3,淺地層剖面記錄顯示塌陷洼地下面有無序擾動,深度可達2m;但在少量塌陷洼地海底也可以看到粗糙的海底結構,海底為一片雜亂的小丘或小脊,在側掃聲納記錄上呈現為不規則的明暗相間的圖像,在淺地層剖面上一般看不到較深的無序擾動層,僅見致密的薄層底層。同時,眾多的小型塌陷洼地可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定規模的塌陷洼地群。
塌陷洼地是海底沉積物發生液化的結果,在液化時孔隙水逸出,隨著逸出的還有部分細粒級沉積物,之后海底下塌,形成塌陷洼地,形成平坦或者粗糙的海底形態與液化地層的特性相關。如果原狀地層的上層是粘土薄層,下層為粉砂層,當下面的粉砂層液化時,部分細粒級沉積物被海水帶走,上面的薄層粘土會破裂成片狀碎塊或粉砂粘土團塊而殘留下來,形成高低不平的粗糙海底,塌陷底部也因此顯得致密;而原狀地層如果為沒有上覆粘土質薄層的粉砂層,當粉砂層液化時逸出的孔隙流體自由流動形成漫流,除一部分被海水帶走外,余下部分均勻的覆蓋在海底,形成均勻平坦無粗糙結構的海底。
呈單體形式出現的塌陷洼地面積較大,直徑一般在10~30m之間,最大的直徑超過50m,不過坑深均小于1.0m,多發育在水深小于6m的淺水區,此次調查中,這種塌陷洼地個體在埕北和孤東地區多次發現;而在水深12~14m孤東的深水區發現了大面積的塌陷洼地群,個體直徑在數十厘米到數米之間,相互聯結成不規則狀,破壞深度不超過0.5m。
?
總結
- 上一篇: 后端日志【11】:回归自我,负重前行
- 下一篇: 模拟实现ps aux | grep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