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的秦赵又一次决战——邯郸保卫战
長平之戰后,白起就是要乘勝滅了趙國,但是大戰略家秦國丞相范雎怕白起滅趙功勞獨大就讓秦王下令撤兵,白起深以為憾,等秦國回過神來派王陵再次想要滅趙但是時機已經過去了,趙國已經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前線不利秦王再次要白起領兵,白起因為戰機已失加上和范雎的矛盾不愿領兵,最后被范雎從中施計讓白起自裁了。
因此秦國不是不想滅掉趙,而是滅不了。在長平戰后,秦攻趙被打得大敗,另外,此時的秦軍統帥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因不同意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解職。并在5個月后被秦王命令自殺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后,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占邯鄲滅亡趙。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后果亂)。三、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趙對于事后的割地卻產生了分歧,細節不說了。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并積極備戰。這一切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其中關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并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斗意志。而這有不同于秦兵的頑強。秦兵之頑強在于利誘即有戰功即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于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二秦兵傷亡慘重,尤其是掌握熟練作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為剛加入的下民作戰能力有限。對于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三對于秦王對丞相范雎的言聽計從頗為不滿。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令軍65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于秦的進攻準備可以說到了極致,因為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并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游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戰爭開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
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并于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采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于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征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鄲城下望著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趙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墻,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著一種決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心中竟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云梯,強登邯鄲城墻,一隊推沖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軍趙勝,于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并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于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將軍王龁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戰事爆發于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后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拼死抵御秦軍進攻并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龁代將。其后王龁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遭范雎陷害)后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龁。
此時邯鄲城處于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于西,楚軍擊于東,趙軍應于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龁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以上文字,轉自網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平之战后的秦赵又一次决战——邯郸保卫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纠偏的意思_承压能力和纠偏能力,决定成长
- 下一篇: python如何运用ols_使用OLS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