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色彩管理非常重要?
https://help.ubuntu.com/lts/ubuntu-help/color-whatisspace.html.zh-CN
色彩管理是使用輸入設備捕獲顏色、在屏幕上顯示顏色,然后全部打印,同時在每個介質上維持準確的顏色和顏色范圍的過程。
冬季霜凍天氣里的一只鳥的照片也許能夠很好地說明色彩管理的必要性。
相機取景器中看到的站在結滿冰霜的墻壁上的鳥
典型地顯示出藍色通道過飽和,使圖像看起來很冷。
這是用戶在典型的商務筆記本電腦屏幕上看到的畫面
注意白色不是"紙白",眼睛的黑色現在是泥濘的棕色。
這是在用一般噴墨打印機打印后用戶看到的畫面
這里的基本問題是每臺設備能夠處理不同的顏色范圍。 因此,雖然您可能能夠拍攝一張烤藍金屬色的照片,但大多數打印機卻無法將其重現出來。
大多數圖像設備以 RGB(紅色、綠色、藍色)進行捕獲,必須轉換為 CMYK(青色、品紅色、黃色和黑色)才能打印。另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有白墨水,所以白度只能和紙的顏色一樣好。
另一個問題就是單位。在未指定測量顏色的刻度的情況下,我們不知道 100% 紅色是近紅外的還是打印機中最深的紅色墨水。一個顯示器上 50% 的紅色可能與另一個顯示器上的 62% 類似。這就像告訴一個人,你剛剛駕駛了7個單位的距離,沒有單位,你不知道是7公里還是7米。
在顏色中,我們將單位稱為色域。色域本質上是可以重現的顏色范圍。像 DSLR 相機這樣的設備可能有非常大的色域,能夠在日落時分捕捉所有顏色,但投影儀的色域非常小,所有顏色看起來都"洗掉"了。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更改發送給它的數據來更正設備輸出,但在其他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您無法打印電藍色),我們需要向用戶顯示結果將的樣子。
對于照片,使用彩色設備的完整色調范圍,以便能夠對顏色進行平滑更改是有意義的。對于其他圖形,您可能希望與顏色完全匹配,如果您嘗試打印帶有紅帽徽標的自定義杯子,這一點很重要,該徽標必須與紅帽徽標完全匹配。
https://webkit.org/blog-files/color-gamut/
什么是色彩空間?
色彩空間是定義的顏色范圍。 知名的色彩空間有 sRGB、AdobeRGB 和 ProPhotoRGB。
人類視覺系統不是簡單的 RGB 傳感器,但利用 CIE 1931 色度圖,我們可以估計眼睛是如何響應的,該圖顯示人類視覺響應呈馬蹄形。 您可以看到,在人類視覺中,檢測到的綠色色調比藍色或紅色多得多。 對于類似 RGB 的三原色色彩空間,我們在計算機上使用三個值來表現顏色,這甚至會限制編碼顏色三角形。
使用 CIE 1931 色度圖等模型可以大大簡化人類視覺系統,實際色域以 3D 殼體而不是 2D 投影來表示。 3D 形狀的 2D 投影有時會產生誤導,因此如果您想要觀看 3D 殼體,請使用 gcm-viewer 應用程序。
由白色三角形表示的 sRGB、AdobeRGB 和 ProPhotoRGB
首先看一下 sRGB,這是最小的空間,可以編碼的顏色數量最少。 它與 10 年前的 CRT 顯示器近似,因此大多數現代顯示器都能夠輕松顯示超過它的更多顏色。 sRGB 是標準的最小公分母標準,被大量應用程序所使用(包括互聯網)。
AbodeRGB 經常被用作編輯空間。 它可以編碼的顏色比 sRGB 多,這意味著您可以調整照片中的顏色,而不必過于擔心最亮的顏色被剪輯掉或黑色被擠壓。
PhoPhoto 是現有的最大空間,常常用于文件檔案。 它幾乎可以編碼人眼可以辨識的整個顏色范圍,甚至編碼肉眼看不到的顏色!
現在, 如果 ProPhoto 顯然更好, 我們為什么不用它做一切呢?答案是與量化有關。如果每個通道只有 8 位(256 個級別)對通道進行編碼,則每個值之間將具有較大的范圍。
階差越大意味著捕獲的顏色和存儲的顏色之間的誤差越大,對于某些顏色,這是一個大問題。 其結果是,關鍵顏色,如皮膚顏色非常重要,即使很小的誤差也會讓未經訓練的觀看者注意到照片上有地方看起來不對勁。
當然,使用 16 位圖像會留下多得多的階差,并極大減少量化錯誤,但這會使每個圖像文件的大小翻倍。 現在存在的大多數內容都是 8bpp,即每像素 8 位。
色彩管理是從一個色彩空間轉換到另一個色彩空間的過程,該過程中的色彩空間可以是知名的已定義空間(如 sRGB),也可以是自定義空間(如您的顯示器或打印機配置文件)。
顯示器8bit抖動到10bit還是8bit的好?為什么?
什么是bit?
如果要說10bit能為我們帶來什么,最好還是先從“bit”開始說起。如果要翻譯成中文,一般會用“位深”作為它的譯名。當然了,就算是翻譯過來,我們還是很難從譯名中得知它的概念。這樣一來,還不如舉個例子呢。
10bit有什么用?如果要用最直觀的說法去描述,它能夠讓色彩呈現出更加細膩的漸變變化,因為每一個顏色通道中的色彩級數由8bit的256級(目前我們絕大多數的顯示設備都采用的是8bit,甚至還有6bit)一下子暴漲到了1024級。這樣,顏色的呈現自然就更加細膩了。
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黑白兩色這個通道說起。從黑色過渡到白色,在8bit下我們可以視為中間會經過256個色段,而10bit下這個數字就會增值1024個。中間的顏色分層越多,我們可以輕易想象,從黑色到白色的漸變過渡就會更加細膩自然。如果位深比8bit更低,我們可能就會在這段過渡中看到明顯的分層現象。如果有一張低位深的夕陽風景圖,你會看到太陽由內到外的橘黃色過渡并不自然。這就是因為色彩級數不夠,無法體現細膩變化所致。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位深僅僅是1bit,那么顏色就可以說毫無過渡可言,只有明顯的黑白兩色了。
總的來說,位深每往上加1,一個顏色通道中所包含的分層信息量就能提升一倍。比如1bit只能呈現黑白兩色,而2bit就能從黑到白就能有4種可能的分層。正因為如此,8bit的256級到了10bit就有了1024級,其提升實際上是非常大的。
既然顏色通道中的漸變分層會變得更細膩,可想而知10bit下能夠呈現的顏色種類也就會更多。我們總說8bit能夠呈現出1600萬種顏色,那是因為存在紅綠藍三原色,實際的顏色數量是256 x 256?56。如果進化到10bit,簡單的計算可知它能夠呈現的顏色將超過10億。
8bit與10bit有什么不同?
我們目前主要接觸到的圖像多數是24bit或32bit顏色深度,它等于每通道8bit的 R、G、B或每通道8bitR、G、B、A色彩通道的相加,而8bit表示每個原色具有256個灰階,即0-255對應色彩從黑到白的灰度級別,10bit表示單色彩通道具有1024個灰度級別,色階范圍是0-1023。8bit提供256個采樣點,而10bit提供1024個采樣點,其色彩精度是8bit的4倍。
目前市銷的顯示器絕大多數都是6bit的TN和IPS面板,少數IPS面板可以達到8bit。國內著名的wiki、chd、hdchina等壓制小組之前的作品都是8bit重編碼,而官方的x264目前也只支持8bit,我們所用到的支持10bit編碼的x264都是經過高手重編譯的版本。普通MKV在6bit面板播放時,都是顯示器以抖動(dither)的方式轉換成8bit實現的。
在此引用好像是taor大的一句話:“在二進制下對8bit的源數據進行有損編碼,造成相同量化損失時,以8bit為100%的error(殘差)時,9bit為50%的error,10bit為25%,12bit為6.25%……”其實就是說8bit轉換為10bit是無損的,而10bit轉換為8bit是有損的,換句話說,由低位深向高位深的轉換是無損的,反之則是有損的。一般顯示器由10位dither為8bit總要比8位dither為8bit的損失要小得多。因此,10bit片源在播放畫質方面是極占優勢的。
而我們有時為了達到更佳畫質,會極端的使用madvr解碼器,普遍理解madvr解碼器解碼效果最好,那是因為madvr內部是不管你8bit還是10bit輸入,都先升到16bit進行處理,最后再dither成8bitRGB32進行輸出,所以它才能實現最高精度的轉換和最小的error。而8bit轉換成RGB后遠遠到達不了8bitRGB的16777216色(目前大部分高清視頻就是屬于8bit-Rec709的情況),只有用10bit及以上轉換為8bitRGB才能達到16.7M色。
由以上論述得出結論:10bit重編碼,實際上就是用更高位深來進行數據的有損編碼,而且bit越高效果越好。一句話:重編碼壓縮率更高,以更低的碼率提供更接近原盤畫質的還原效果,這已經足夠我們去嘗試了。
8bit的好還是8bit抖動到10bit的顯示器好?
有關10bit重編碼的優勢,實際上就是用更高位深來進行數據的有損編碼的優勢,而且bit越高效果越好。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壓縮率更高,以更低的碼率提供更好的還原效果,這已經足夠具有意義了。
例如:
8bit源數據: 10011010
8bit量化后: 10011011
10bit量化后:1001101001
12bit量化后:100110100001
當然相同量化時肯定是bit越高的數據占的容量多,但由于損失程度的降低,綜合下來的結果是,相同碼率下高位深編碼的還原程度始終大于等于低位深。
而其實在目前的大部分有損音頻編碼里,不管輸入的是16bit整數還是24bit整數,其內部都是用32bit浮點數來進行編碼的,能大大減小error。至于為什么不在視頻里用浮點數編碼,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最強的桌面級CPU也只能勉強解碼一個浮點數編碼的1080p 24fps視頻。
至于你想說:“我只有8bit的顯示設備,10bit有什么用呢?” 這不是什么問題,因為最終是要靠dither(抖動)轉換成8bit RGB的,事實上madVR內部是不管你8bit還是10bit輸入,都先升到16bit進行處理,最后再dither成8bit RGB32進行輸出,所以它才能實現最高精度的轉換和最小的error。
而且最近還有這么一篇文章,對不同位深的YUV空間的色彩數量進行分析,發現8bit YUV轉換成RGB后遠遠到達不了8bit RGB的16777216色(目前大部分高清視頻就是屬于8bit-Rec709的情況),只有用10bit及以上精度YUV轉換為8bit RGB才能達到16.7M色。
換句話說,10bit技術層面上更高一籌。但實質上和8bit的區別并非很大。我覺得如果只是下來看看而已,到可以不必太在乎這些。如果是拿來收藏,10bit的更好一點吧。但這也得考慮到你的播放器之不支持。
online os:https://www.onworks.net/
Comparison between normal and wide-gamut images:https://webkit.org/blog-files/color-gamut/
https://www.sherwin-williams.com/visualizer
https://sketchfab.com/3d-models/3d-rgb-color-space-3fbb58c1681541f592d45e3c36b24333
LED和WLED有什么區別嗎
簡單來說LED相比LCD有種種的優勢,如顏色還原,整個屏幕光的均勻度,功耗等。WLED中的W是White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背光的光線的顏色是白色的,因此屏幕上的不同顏色看起來會顯得更加艷麗,但艷麗的顏色將會導致與真實的顏色偏差更大,比較適合用來玩游戲,看電影。
WLED全稱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白光二極管),WLED作為CCFL背光方式的一種替代方式,技術上并沒有多少改進,顯示屏背光改成使用LED后,會具有省電(相比CCFL減少約20%電量)、壽命長和耐沖擊的特點,背光模組結構如下圖:
1、側部WLED背光:
側部背光需要使用導光板(膠)把LED光線均勻分布到顯示屏區域,所以漏光的概念也由此產生,當導光膜(板)的質量不好或結構層之間的粘合出現問題時,漏光就會非常明顯。
2、底部WLED背光:
底部均勻分布LED模組也是一種設計方式,這種方式設計看起來工藝要比第一種復雜,整個背光板都需要考慮焊接和布線問題,天緣的看法,當器件過于分散時,對穩定性肯定造成消極影響。要是RGB LED肯定還會對RGB LED的響應造成延遲。
WLED背光屏優點:
驅動電壓低、壽命長、體積小、重量輕、色階表現好、亮度更加均勻、更環保、耐沖擊性。
WLED背光屏缺點:
亮度和對比度相對(RGB LED)低。
畫面差別
WLED CCFL
暗部細節表現
WLED CCFL
https://programmingdesignsystems.com/introduction/index.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何色彩管理非常重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转)彻底学会使用epoll(一)——E
- 下一篇: Hibernate创建hqll时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