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宇宙中的“千面佳人”
白矮星——眾所周知,它是一顆中等大小恒星的死亡遺骸。我們的太陽死亡后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即不會像恒星那樣發出大量的光和熱,也不會像超新星一樣爆發出讓整個星系都黯然失色的光芒。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白矮星一直不被天文學家們所重視。
但新的研究證明,白矮星是我們宇宙的驅動力之一,它是宇宙中的“千面佳人”。
2018年12月,天文學家發現了奇怪耀斑。它來自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星系GSN 069。
星系GSN 069的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50萬倍。這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它以非常非常穩定的速度發射著X射線,每9小時發射一次。
這樣的行為讓科學家們感覺非常困惑。
耀斑的能量非常巨大,規律非常之多,超大質量的黑洞必定每天三次吞噬了水星質量的物質。
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是什么哺育了黑洞如此豐盛的晚餐?
2020年3月,科學家們找到了答案,一顆不幸的恒星在其生命的盡頭徘徊在黑洞的死亡地帶。
一顆恒星離超大質量黑洞太近,就像一個光滑的甜甜圈離饑餓的人太近一樣。
恒星離黑洞太近,就會被撕裂。它們受到了黑洞的攻擊,其中一些物質以非常強大的風和噴射流被發射出去。
不知為何,這顆恒星在與超大質量黑洞的近距離接觸中幸存了下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顆小型致密恒星——白矮星。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白矮星
那么是什么讓這顆小恒星堅不可摧呢?答案在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們觀察一顆恒星的生命周期,我們就能得到線索。
恒星將氫燃燒成氦,導致核聚變,從而使恒星保持穩定。在核聚變產生的輻射壓力向外推和引力壓力向內拉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
但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恒星接近生命末期時,它們會耗盡氫燃料。這顆類太陽的恒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氦,氦在其中心聚集,逐漸地,恒星外層的巨大重量壓碎了氦核。
隨著核心年齡的增長,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熱,這就增加了核反應的速度。這些核聚變反應產生了更多的能量將外層或包膜向外推。因為有更多的能量通過外層,外層就會膨脹,這顆恒星就會膨脹到原來大小的100倍左右。
黃色的恒星變成了紅巨星,最終,紅巨星脫離了它們的外層,形成了令人驚嘆的氣體殼,稱為行星狀星云。行星狀星云是太空中最美麗的天體,他們都很壯觀。
一顆恒星在這些行星狀星云中結束其生命后,就會在中心留下一顆白矮星。這顆白矮星本質上是一顆煤渣,一顆恒星的煤渣。它是核聚變后的產物,對于那顆特定的恒星來說不再可能發生核聚變。剩下的,是一顆發光的白矮星。
這顆白矮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5,這么小的一顆恒星是如何在離黑洞這么近的地方存活下來的呢?
也許你會認為,因為白矮星很小,它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但事實恰恰相反,這個口袋大小的白矮星充滿了物質,如果它是一顆普通的恒星,它早就被粉碎了。但因為它是一個非常致密、緊密的球體,所以它存活了下來。
想象一下把太陽壓成地球那么大,質量相同,但現在更緊密了,所以一個籃球的重量,相當于35只藍鯨。
白矮星的極端密度保護它不受超大質量黑洞引力的沖擊,它的軌道每9小時就帶它靠近黑洞,每次遇到黑洞,它的一些物質就會被吸走。
它們在玩星際間的拔河游戲。黑洞更大,所以它會贏,但白矮星密度很大,所以非常堅硬,能夠在那里堅持很長一段時間。它會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軌道上停留數十億年。
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白矮星時,天文學家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不,不,那不可能是真的!他們認為白矮星不應該存在。
物體的密度如此之大,怎么可能在自身的重量下不坍塌呢?但事實上,的確存在白矮星這樣星球。所以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一直沒明白白矮星是如何存在的。
量子力學,研究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科學,是它幫助科學家找到了答案。
天文學家們習慣了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則,但當縮小到亞原子世界時,事情就變得奇怪了。
在這里科學家們看到了電子,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之一。正是這些小電子支撐著整個恒星。
電子真的不喜歡被擠在一個小空間里,如果你把太多的粒子擠進一個很小的空間,它們就會很用力地往后推。這就是一種叫簡并壓力的效應。
這些簡并的電子阻止了白矮星的坍縮,并賦予了這些恒星奇怪的特性。
白矮星的行為,與普通恒星非常不同。
以行星和恒星為例,當它們的質量增加時,它們就會變大。然而,白矮星正好相反。隨著質量的增加,它們會變小,白矮星質量越大,電子擠壓得越緊,恒星就會變得越小、密度越大。
高密度意味著白矮星的結構也很奇怪,它的大氣層極其稀爆,由氫氣組成,偶爾也有氦氣。
在稀薄的大氣層之下有一個約48公里厚的高密度氦表面,它的內部由過熱的液態碳和氧組成。
白矮星內部結構
白矮星逐漸釋放出它們剩余的能量直到形成一個冰冷的、死氣沉沉的物質球即黑矮星。
但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見過所謂的黑矮星,原因很簡單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達到數百億年的時間,比宇宙的年齡還長。
這是大多數中等大小恒星的黑暗命運,包括我們的太陽。
這種漫長而緩慢的死亡可能會讓白矮星看起來很普通,但這些小恒星卻可以回答關于我們宇宙的一些重大問題。
關于白矮星新的研究,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生命能在恒星死亡后繼續存在嗎?
在過去,科學家們低估了白矮星,但現在它們在天文學家中引起了轟動。過去十年來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一顆行星能否在白矮星周圍生存?
邏輯上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它們變成白矮星的過程中,恒星會經歷一個紅巨星階段。它們會變得非常巨大,所以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恒星周圍的任何行星都可能被吃掉。
2019年12月,來自巨蟹座的證據卻推翻了這個想法。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長相奇特的白矮星。這顆恒星發出的細微變化的光,揭示了一個謎——氧元素和硫元素的數量是之前白矮星表面上從未見過的。
我們知道白矮星的化學特征是什么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樣。正常情況下,白矮星的外層由氫和氦組成,氧和硫比氫和氦重,它們應該下沉了。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們,所以它們肯定是最近才到那里的。
天文學家們利用位于智利的ESO超大望遠鏡,進行了近距離觀察。他們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小白矮星,周圍環繞著一個大約10倍于太陽寬度的巨大氣體盤。圓盤里含有氫、氧和硫。
像這樣的系統以前從未見過,所以下一步就是查看這些元素的特性,并找出我們在哪里見過類似的東西。
令人驚奇的是,科學家們找到了!在太陽系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深層看到了這些元素。
白矮星正在慢慢蒸發繞軌道運行的行星
白矮星正在用高能輻射、X射線和紫外線轟擊星球。它粉碎了大氣層中的冰分子并將它們吹向太空,這些冰分子就像彗星的尾巴一樣在行星后面流動。這顆冰雪星球的質量以每秒超過50萬噸的速度流失,這相當于每分鐘300艘航空母艦。
這聽起來像是星球的末日,但要記住行星很大,而恒星在冷卻。當它冷卻的時候,它會停止猛烈地轟擊星球,氣體流也會停止。這顆行星最終可能只會損失其總質量的幾個百分點。所以這顆行星應該會繼續圍繞這顆白矮星運行。
但仍有一個謎,為什么當恒星膨脹成一顆紅巨星時,這顆近距離運行的行星沒有死亡?
它一定是從更遠的地方開始向內移動到這個地方的。
科學家們猜測,在某種宇宙游戲中,紅巨星階段之后的某個時候,某個冰巨星可能潛伏在系統的外部區域的某個地方。隨著紅巨星變成白矮星,這個行星開始向內撞向白矮星。
另外,這并不是唯一一顆有行星存在的白矮星。在距離地球570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白矮星叫做WD 1145+017。在對這顆恒星進行了5年的研究后,研究人員報告說,這顆白矮星正在撕裂并吞噬一顆小型巖態行星。
當行星被撕裂時,科學家們看到巨大的塵埃云擋住了恒星50%的光線。巨大的巖石塊從恒星前面經過。
白矮星WD 1145+017想象圖
看到這個星球被撕裂是令科學家們興奮,不是因為他們幸災樂禍,而是很少看到這樣的事件。
科學家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一些可以觀察和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行星系在恒星死亡和白矮星形成后仍能存活,這取決于行星的組成和位置。
行星到恒星的距離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當你離恒星越遠太陽輻射的強度就會減弱。所以你走得越遠,熱量就越少到達行星表面的高能粒子就越少。
此外,巖態行星比氣態巨行星更容易生存,因為巖態行星能夠更好地留住物質。而氣體則更容易被吹走。
這些新發現提出了關于恒星周圍可居住性的問題。白矮星系統能支持生命嗎?
如果我們把自己局限在尋找像太陽這樣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上的生命,那么我們很可能會失去很多找到適宜生命生存地方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恒星周圍尋找宜居帶,而且白矮星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優勢。即使沒有核聚變發生它們內部也儲存了能量,這些能量釋放出來能使附近的行星變暖。
生命甚至可能更喜歡,在白矮星周圍活動,因為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白矮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我們的太陽,會有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最終它會消亡。
所以,如果生命能有一個立足點,它就有一個美好、穩定的家。科學家們現在認為有25%到50%的白矮星都有行星系。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一個有類地行星,甚至可能有生命. 但并不是所有這些堅強的小恒星都是好主人,白矮星具有易變的性質。
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死亡后的殘骸,這些僵尸恒星大多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慢慢冷卻。
大部分白矮星是這樣,但不是全部!有些白矮星會在 1a型超新星的壯觀爆炸中消失。
也許讀者會有些奇怪,白矮星怎么會變成“超新星”呢?要知道,超新星向來是巨大恒星的專利。
然而宇宙就是這樣的奇妙!很多讓人想到的事情都會發生。
60多年來,科學家們看到了一些宇宙煙火的余波,然而科學家們幾乎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它們來自白矮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學生很幸運,在拍攝常規照片時,他們在我們所在的宇宙附近發現了一場超新星爆炸。
M82,雪茄星系,在宇宙尺度上非常接近我們,它離我們只有1200萬光年。相對于一百多億光年的宇宙,這個距離的確是“非常近”了。這使得它成為天空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之一。
這顆被稱為 2014J 超新星的爆炸是20多年來距離最近的 1a型超新星。它的近距離得以讓科學家們尋找白矮星超新星的特征——一種伽馬射線的爆發。
M82雪茄星系中的1a型超新星
伽馬射線是一種能量極高的光,它們是電磁波譜中能量最高的一種射線,或者說是光子。
白矮星爆炸時,應該會釋放伽馬射線,但星際空間中的塵埃會吸收這些射線。所以除非附近發生爆炸,否則很難探測到它們。
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1a型超新星發出的伽馬射線,但沒有人發現它們。現在,科學家們有了機會和技術來觀察這種難以捉摸的射線。
利用ISA的集成衛星,他們篩選了 M82 爆炸發出的沖擊波。這很艱困難,但最終,他們得到了一個讀數:伽馬射線的信號。
這是白矮星在 1a型超新星中爆炸的最好證據。超新星2014J如此酷的原因是,就是它的觀測給了科學家們證據。
是白矮星爆炸產生了這種特定類型的超新星,那么,哪些白矮星會逐漸消失,哪些會隨著一次爆炸而消失?
一項對恒星的調查顯示,大約30%的白矮星生活在雙星系統中。但白矮星并不是很好的鄰居。
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就像一個僵尸,這是一顆曾經活著的恒星的尸體。但現在它正在吞噬一顆還活著的恒星的物質。
它們通過吞噬恒星的所有外層將物質和生命從恒星中吸走。隨著不斷把伴星的質量增加上去,每次增加一點氫形成大氣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切都很好。直到增加了太多的質量,一旦達到了臨界閾值,然后就會“黎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瞬間,碳發生核聚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1a型超新星爆炸原理
如果白矮星在錢德拉塞卡極限中爆炸,就會像煙火一樣,所有的火藥量都是一樣的。它們會以同樣的方式,爆發出同樣的響聲。
好吧,這樣的超新星也同樣明亮,所有1a型超新星的亮度都是相同的。這對科學家們理解空間至關重要。所以1a型超新星又被稱為標準燭光。是快速計算宇宙距離的有用工具。
但是哪種伴星會觸發1a型超新星呢?
幾十年來,紅巨星一直是頭號嫌疑犯,因為它是一顆非常大、非常膨脹的恒星。這種恒星的物質很容易被白矮星吸走物質,直到它變得足夠大而爆炸。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科學家們需要在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殘骸中找到證據。恒星是非常堅強的天體,它們可以在附近恒星的爆炸中存活下來。
一些伴星應該還在那里,它們中的很多,會磨損得很厲害。但他們仍然會存在,科學家們搜尋著70顆1a型超新星的殘骸。但只有一個爆炸區域,包含了紅巨星的發光殘骸。
也就是說,科學家們只發現了這一個例子。這表明它們實際上并不是科學家們想象中的“連環殺手”。
它很可能是這類超新星爆炸中的少數。事實上,科學家們現在認為,在這些白矮星超新星中,只有一小部分與紅巨星有關。
盡管在幾十年來的標準教科書中,紅巨星是最受歡迎的解釋??磥碛中枰膶懡炭茣?。
如果紅巨星不是1a型超新星的主要成因,那么是什么呢?
新的證據表明,白矮星碰撞,即恒星合并可能會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產生不同亮度的爆炸。
但如果爆炸的亮度不同,它們還能作為標準蠟燭使用嗎?
如果真的不知道 1a型超新星是什么,那么當科學家們用它們來描繪宇宙和宇宙膨脹的方式時,就不能再確定我們看到的是什么。
如果在這一點上錯了,那么在其他很多事情上也錯了。我們的整個宇宙模型就會崩潰,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嗎?
科學家們認為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加速的原因是基于1a型超新星的亮度都是一樣的,但也許事實并非如此。
所以大多數1a型爆炸仍然是一個謎??茖W家們稱白矮星的爆炸為標準燭光,但實際上它們并不是標準燭光??茖W家們認為有不同類型的爆炸。
研究人員懷疑,理論上的合并可能會導致更多的1a型超新星的爆發。它是兩顆白矮星相撞的結果,但這擾亂了距離的計算。
錢德拉塞卡極限認為,白矮星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4倍時就會爆炸,兩顆白矮星的碰撞可以超過這個質量。更多的質量意味著更大的爆炸,和更明亮的爆炸。
它看起來像1a型超新星,但不是標準的燭光。
它會比科學家們預期的要亮,但是白矮星合并還沒有被發現。因為在它發生之后再去尋找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閃光的時候,而是要到銀河系中去尋找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天文學家在研究一種形狀奇特的氣體云時取得了突破。利用ESO的超大望遠鏡,他們聚焦于一個名為Henize 2-428的行星狀星云。
Henize 2-428行星狀星云
行星狀星云通常是對稱的,因為紅巨星在變成白矮星時,會均勻地剝離其外層。
但這個是不均勻的,科學家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一顆伴星在塑造、扭曲和雕刻這個行星狀星云。
每顆恒星的質量都是太陽的90%,而且它們離得很近,它們圍繞彼此運行只需4小時。它們越來越接近了。
科學家們知道災難就要來了,在大約7億年后,這些恒星將合并然后爆炸成1a型超新星。
現在,由于更多像Henize 2-428這樣的星系的發現??茖W家們認為白矮星碰撞可能是造成大多數1a型超新星的原因。
兩顆白矮星碰撞形成的1a型超新星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觀測到了9次超級錢德拉爆炸。更復雜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另一種白矮星形成的超新星——亞錢德拉 1as 型超新星。
這些科學家們不太了解的神秘白矮星,比普通的白矮星超新星消亡得快得多。
這種爆炸不像普通的1a 型超新星那么劇烈,而且消失得更快,但科學家們不知道為什么。也許這與恒星的性質或旋轉有關,但也可能錢德拉塞卡極限不是那么精確,有點像錢德拉塞卡范圍。
物理教科書現在要重寫了,或者至少得修改,因為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不是所有的1a型超新星都來自錢德拉質量的白矮星。
實際上有很多1a 型超新星,各種各樣的白矮星質量和結構都可以爆炸。這些新發現意味著研究人員現在要研究1a型超新星的化學成分和持續時間,而不僅僅是它們的亮度。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得越深,揭開的謎團就越多。比如游蕩在銀河系中的白矮星,以及不斷爆炸的小恒星。這些奇怪的白矮星能更多地揭示1a型超新星的奧秘嗎?
現在的白矮星出奇地難以理解。它們的行為方式完全出乎意料,但這些怪胎可能有助于回答有關1a型超新星的剩余問題。
它們是白矮星,但不是科學家們所知的那樣的白矮星。
2017年,天文學家在小熊座發現了一顆從地獄中來的叛逆恒星。它就像一個僵尸,但又不是一個蹣跚前行的僵尸,它跑起來像恒星中的“尤塞恩·博爾特”。
這顆恒星在銀河系中呼嘯而過,其速度比你想象的同類恒星要快得多。這顆名為LP 40-365的白矮星,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向銀河系邊緣移動。
它不是唯一一顆行為怪誕的恒星,2019年天文學們又發現了三顆在銀河系中奔跑的白矮星。
發現一顆白矮星在太空中爆炸,已經夠奇怪的了。但是又找到三個,這就告訴了科學家們,這是經常發生的事。
那么是什么讓這些叛逆者穿越銀河系呢?
LP 40-365和其他這些奇怪的白矮星可能是失敗的超新星的結果??茖W家們推測也許這些東西并沒有爆炸。如果是這樣,我們應該會發現銀河系中徘徊著一些未被點燃的白矮星。
在過去的20年里,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異常暗淡的超新星,可能就是它們讓LP 40-365和它的朋友飛起來。
所以看起來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對雙星中,有一些物質傾倒到一顆白矮星上,然后就會有一顆1a型超新星。但1a型超新星并不是對稱的,有些地方真的發生爆炸了,但有些并沒有。能量并沒有向四面八方發散,于是就會發生一件事情,就是這些恒星以驚人的速度被拋向太空。
科學家們稱這樣的超新星為 1ax 型超新星。它們可能占1a型超新星的10%到30%。
很多時候可能會拋棄一個失控的恒星,但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超新星失敗的原因。
科學的一個有趣之處是,即使失敗了,你也能從中學到將要發生的事情。
為什么有這些不同呢?它們還不夠大嗎?它們在什么地方超重了?是否是伴星沒有以正確的方式為它們提供物質?
那里發生了一些事情使這些恒星不會把自己炸成碎片,這告訴了科學家們 1as 型的某種爆炸的方式。
對于白矮星來說,雙星系統中的生活似乎很不平等。但對于一些幸運的恒星來說,它們的生命可能更美好。
僅僅因為白矮星有一個正常的伴星,并從它那里竊取物質,但并不意味著白矮星的死亡。
2013年2月,天文學家在仙女座星系中發現了一顆不斷閃爍的恒星。每一次耀斑它的亮度都是太陽的一百萬倍,然后才會變暗到正常狀態。
它被稱為M31N 2018-12a,這不是超新星,而是它的兄弟——新星。
但奇怪的是,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
天文學家很久以前就知道,有這些新星的存在。有一些規律,每10年或每100年。但每年都能發現一次爆炸的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就像超新星一樣,新星發生在一個接近的雙星系統中,其中一顆白矮星和另一顆恒星相互圍繞著對方運行。
白矮星從伴星中吸收氫,氣體落到它的表面,所以當氫堆積起來,最終,它達到了氫可以熔合成氦并爆炸的程度,于是就爆炸了。
不斷爆炸的新星
但超新星中核聚變在恒星的核心深處發生,但在新星中,核聚變只發生在表面。一場爆炸劃過白矮星的表面,將未燃盡的氫拋向太空。結果形成了一個叫做殘骸的天體。
新星M31N的殘骸有400光年寬,這個特殊的殘骸甚至比超新星殘骸還要大。它比大多數正常的殘骸更大、更密、更亮。
如果恒星如此頻繁地發光,這就說得通了。想想那顆閃耀了數百萬年的恒星,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新星遺跡。重復的耀斑解釋了殘骸的巨大尺寸。
但為什么新星會如此頻繁地爆炸呢?
傳統觀點認為,當一顆新星在白矮星表面爆炸時,白矮星的質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蛘哂锌赡芩冃×?。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在新星形成后,白矮星的質量增加了一些。像M31N這樣反復出現的新星,從伴星上偷走的質量,比它們在每次爆炸中釋放出來的質量還要多。
一些恒星的質量越來越大,爆炸頻率越來越高,直到它們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成為一顆全面爆發的超新星。
M31N很可能是向我們展示一些新星系統最終會變成超新星系統的缺失環節。
弄清新星是如何變成超新星的,以及為什么一些超新星會失敗,可能會幫助科學家們理解白矮星爆炸的原因。
M31N的殘骸
但就在科學家們以為有機會了的時候,白矮星又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另一顆重磅信息——死亡射線。
白矮星可以在猛烈的超新星中爆炸,但這不是它們唯一的致命伎倆。他們還可能創造出宇宙中最具磁性和最可怕的野獸——磁星。
磁星很可怕,從名字里就可知,磁星這個詞聽起來很可怕。它們是宇宙中最大磁場的衛冕冠軍。
磁星周圍的磁場非常強,可以拉伸和扭曲單個原子。它們能把原子變成又長又細的鉛筆形狀。此時的原子就不能再以通常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了,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原子,那么你可以扔掉世界上所有的化學教科書了。
如果一個宇航員不幸地靠近了一顆磁星,比方說,在六七百英里之內,這個宇航員整個身體都會被完全毀滅,甚至或多或少會溶解。
這些可怕怪物的起源是個謎,但一定是某種非常猛烈的東西。
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在形成時會發生某個跡象,即穿過宇宙的強大的能量爆炸。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學家們注意到一些非常奇怪、非?;靵y、非常短暫的強烈電波能量的閃光。
它們被稱為快速電波爆發,簡稱FRBs。有些快速電波爆發不會重復,爆發一次就結束。
所以這里所說的是在不到一秒的時間里釋放出難以置信的能量,然后就結束了。
因為這些不重復的快速電波爆發非常強大,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可能來自一次巨大的碰撞。
碰撞的物體越重、密度越大,爆炸就越大。
新的研究表明,一顆白矮星撞擊一顆高密度大質量的中子星可能足以產生一顆磁星,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射出快速電波爆發。
中子星就像是更厲害那種白矮星——是一顆巨恒星剩余的內核。它們實際上是巨大的中子球。所有物質擠在一起,形成一個城市大小的物體。
中子星——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的奇異天體,加上一顆白矮星——令人難以置信的、丑陋的、復雜的天體,它們迎頭相撞。
隨著兩顆恒星的軌道越來越近,中子星會從白矮星上剝離氣體,這種物質在中子星上盤旋,使中子星旋轉得越來越快??焖俚男D放大了它的磁場,直到兩顆恒星相撞,形成一個磁性更強的怪物——磁星。
白矮星與中子星合并成磁星
這是一個動蕩的局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在又踢又叫。亂流產生強大的電磁輻射沖擊波,它以光速沖出碰撞地點,直到地球上的科學家們檢測到一個快速的射電暴。
我們可以聽到數百萬光年外痛苦的尖叫聲。那些尖叫聲是快速的電波脈沖,這可能是宇宙中最困難的“分娩”。
以前科學家們很少有人懷疑白矮星能產生像磁星那樣劇烈的物體。現在白矮星正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作為宇宙中最迷人的物體之一,獲得天文學中它們應有的位置。
當科學家們第一次觀察白矮星時,它們很奇怪,是好奇的萌寶,但這只是個小插曲。現在白矮星向我們展示了它們真正的實力。
白矮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宇宙中的弱者,而現在它們向我們展現了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它們不再是那個不起眼的小家伙,它們會以不同的驚人的爆炸來向我們宣誓它們驚人的存在。它們是宇宙中的“千面佳人”。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白矮星:宇宙中的“千面佳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获取套接字相关联信息
 - 下一篇: 小米笔记本Pro 14锐龙版官宣:轻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