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台用的摄像机和普通的有什么区别?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电视机台用的摄像机和普通的有什么区别?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題主圖里的機器我沒用過,不敢有太多發言權,但是電視臺肩扛的大機器用過一兩次,可以稍微講一下和電影攝影機的區別。先從機身講一下,電視臺的攝影機大多為方便新聞紀實拍攝,設計為肩扛式的,在一邊行走一邊拍攝的情況下相對穩定性好一點。其次就是在設計的時候比較注重人機交互的實用性和舒適性,一般重量不會太重,體積也不會特別大。最后是ccd或cmos(感光元件)的面積比電影攝影機的面積要小很多,同樣焦距的鏡頭,感光元件面積越小,畫面的放大倍率越高(可以理解為拍攝的放大倍率越高,望遠鏡功能),同時景深會很深,沒有特別大的前后景虛實。然后是鏡頭的區別,電視臺的攝影機的鏡頭焦段范圍都很長,從廣角到長焦都包含,而且都配備有變焦伺服驅動,用過按壓前后按鈕就可以做到很均勻的變焦。題主圖里面的攝影機應該是經常用于直播的攝影機,在我看來性能方面和其他肩扛攝影機相當,在輸出畫面到導播臺的技術應用應該要好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
個人經驗電視臺用的攝像機也分幾種一種是直播或錄播用的攝像機,這種攝像機一般和機房里的ccu配合使用,導播臺可以直接控制光圈、對焦啥的。另一種是外拍新聞記者用的,這幾年又往小型化機器發展,索尼z150 fs5這些,這些小機器和家用機一樣,都有自動對焦光圈這些功能,還是比較親民易操作和。還有肩扛攝像機了索尼pmw這些,這種機器除了大和重,其實使用起來比小型機器要方便很多,肩部拍攝要穩定很多,左手操作鏡頭也很順手。肩扛和小機器的區別1.尋像器是黑白的,剔除色彩對攝像的影響,方便觀察斑馬線和對焦點,也更穩定2.沒有自動對焦,自動對焦固然方便,但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是專業人員肯定是用手動對焦,以免跑焦.對錯焦。所以專業機索性擦自動對焦去掉,因為也沒人會用3.白平衡濾鏡這些也都為手動設置專業肩扛攝像機,對焦光圈環手感,不是現在的索尼 松下的小型機器能比的。
誒,我一個新手只回答過一次問題為什么會提示讓我來答?emmmm,咋說呢,不是攝像專業出身的,所以對設備不是那么精通,但是男記者總是要攝像的,所以設備天天用,就談談個人的看法吧。電視臺用的是什么攝像機呢?其實不一樣,分欄目的,題主說的這個是用在室內演播室的,我們管他叫1。外采兩種機器,一種我們叫他大機器,扛在肩上的暫時管他叫2一種小機器,拿在手里,可以舉到眼睛的位置看攝像機尾部的尋像器,也可以靠在胸上,打開旁邊一側尋像器,我們管他叫3。(以上所區分的123是為了方便后面的表述,123三種機器的學名……我也忘了)個別比較時尚的節目,尤其美食節目,需要跑到店里拍菜品,為了保證顏色更加鮮亮,有可能會直接拿單反拍。總之,按重量分,全考慮現役機器,不考慮十幾二十年前的老爺機,重量由重到輕排序是123,畫面效果排序321,設備價格排序從高到低123。之前拍過演播室,用過1,其實1和2是差不多的東西,1你看著好像很高端,其實外面就是一圈殼,摘掉之后1和2長得差不多,但是,一般演播室畫質要求更高,所以,用的機器更好,更好的是好在鏡頭上,1的鏡頭比2的大,鏡頭重量也大,為了保證機器的平衡,1的機身就要使用更大的配重,所以1比2沉,沒有質的區別,你要是有勁……也可以把1的殼拆了扛著出去跑新聞(開玩笑,設備科會殺了你),一般來說1都固定在演播室里,1的殼上有兩個手柄,一手推拉,一手調焦,抬頭會看到個碩大的尋像器,雙手把住,你會感到源源不斷涌入身體的淫邪之力,(這么好的機器,拍的av一定帶勁——彼時第一次錄演播室時我的想法)相比于2,1的呈像更加細膩,顏色的區分度和飽和度更高,用2調焦的時候新手有時因看不清畫面的虛實,導致最后把主體拍虛了,譬如采訪科比,結果科比的臉仿佛蒙了一層霧。1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在調焦精確之后,稍微動一下,都能看出畫面的變化,譬如用1拍科比,對焦不準的話,科比的輪廓線條就會明顯模糊,但2做不到這種對比。當然拍出來的畫面,就是1更細膩了。因為相比12,3就仿佛一個玩具,我拿的2,加電池15斤,1應該是在25斤左右(這兩個重量做對比參考,因為不同電視臺不一樣,牛逼的臺投入成本更大,機器不一樣,有可能更沉),而我們可愛的小機器3,萌萌的妹子都可以輕松使用,沒在意過重量,能有個5斤?為啥3這么沒有存在感我還是要把它提出來呢,因為它最接近于普通人平時能用到的機器,(當然,還是有質的區別)我用的2,價格15w,3可能幾千塊吧,1我沒打聽,幾十萬肯定是跑不了,一般我們看到婚禮現場攝像的,大部分用的3,原因一,便宜。原因二,畫面能看。原因三,機器輕便,來回折騰不麻煩。而且因為機器輕,很多搖晃,旋轉等花哨的鏡頭不用借助輔助工具,手拿著就拍出來了(這么說是不講究的,拍是能拍出來,但質量還是沒法跟用輔助器械比)ok那3和2的差距在哪呢?我跟師父學攝像的時候(用的2學),師父說過一個事,不要用自動光圈(畫面亮度),白平衡(每次一定要手動調一下,決定畫面顏色正常還是偏黃偏藍)原因是,設備的自動光圈永遠是根據進光的量取個平均值,譬如采訪背光拍人臉,自動光圈調完畫面確實沒過度曝光,但人臉一定是黑的,可采訪對象你不能讓他黑啊,實際情況就是即便把背景光拍曝了,畫面不好看了,你也得讓人臉能看清(當然最好還是調整位置),同理,對焦白平衡一樣的,現實情況機器辨別不了,人眼是唯一準繩,只有你可以。而3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全自動,你可以不懂景深,不懂光,但只要打全自動了,誰都能拍,這是3方便的地方,但這也注定3的畫面沒2好看,3為了縮小體積,它的很多設計,精簡了2的手動功能,簡單來說,它更鼓勵你用半自動。全手動和半自動相比,必然是全手動完勝,因為在畫面創作上,全手動更加靈活,而自動,你還要被機器限制一下。再說個硬道理,3的鏡頭比2的小多了,這決定了成像的能力,3的畫質跟2沒的比,顏色的飽和度,輪廓清晰度著實很有差距,但是3拍的畫面放電視上,也能看。當然,我們接觸的3在3這類機器里,也算是不錯的機器,因為一般家用或者單位買的3比我們用的3差一些。判別方式,就是推近景,推到最大,看屏幕噪點,正常攝像機,正常情況拍攝,是沒有噪點的,但差一些機器的會有,屏幕上你會感覺有小雪花在跳,這說明,鏡頭不行,而一臺攝像機,大部分的成本在鏡頭上了。其實呢,個人認為,要是愛好攝像,手機就可以拍出好看的視頻,手機拍的東西近景特寫不大行,畢竟沒有后焦,距離景物距離太近,畫面就虛了,但是中景遠景真的還不錯,拍不出變焦景深,但是畫面顏色可以很鮮亮。如果有錢,可以買個好點的單反,反正如果讓我拍個顏色好看的景物,我可能更傾向用單反。寫的我自己都困了……
多圖,注意流量。先放圖片,后面再上詳細介紹。科普向,歡迎糾錯。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知乎用戶名,否則請先私信聯系。池上UHK-435 Hard Body 4K攝像機鎮樓題主圖片里的屬于廣播級攝像機,Hard Body大型機身+Box Lens箱式鏡頭屬于非常專業的廣播級攝像機,需要配合大型液壓腳架和云臺(例如Sachtler或Vinten)。在這種系統配置中,攝像機部分只有攝像功能,不能錄像,需要外接CCU。攝像師控制的是構圖、對焦、變焦,由接到鏡頭和攝像機上的手柄控制。攝像師通過攝像機帶的內通系統聽導播的指揮。而其他參數諸如光圈、白平衡、黑底、黑伽馬由后臺的人員(稱為調光)在RCP(索尼)/OCP(池上)上手動控制,攝像師不管。下圖是一個搭建起來的系統攝像機。下圖是索尼的系統攝像機,使用Hard Body機身。如果第一張圖沒看出來,上面和下面兩張應該能看出來區別:注意到深色和淺色部分,這是這臺系統攝像機的兩個不同部分。打開機架后蓋,里面是一臺小尺寸的肩扛機。圖片中是索尼HDC-1500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系統是如何搭建的。上圖是索尼HDC-1500攝像機,下圖是索尼HDLA 1505。HDLA代表High Definition Lens Adapter高清鏡頭轉換器。池上的系統稍有不同,稱作系統擴展器而這個是Hard Body:也有些場合使用機架安裝了肩扛攝像機,但是不是使用箱式鏡頭:這種方式可以允許快速靈活的拆下攝像機進行手持攝像(打開后蓋,拔掉取景器線,鏡頭處拔掉一個變焦線,一個對焦鋼纜,然后拉動快拆手柄就拆下攝像機了),而在穩定使用時又可以利用大型腳架穩定的支撐和順滑的手感、方便的操作(外接控制器)。下圖是對比,箱式鏡頭vs手持鏡頭使用手持方式的時候必須使用攝像機取景器,而在機架里則使用大型尋像器。上圖里用的是索尼HDLA-1507大型尋像器適配器:這個沒有安裝箱式鏡頭特寫,對于索尼系統,當攝像機安裝在機架里,無論是哪種,攝像機的電源和控制都會部分轉移到機架上。如果安裝了ENG機器,機架還能提供EFP、ESP才有的內通功能再來一些圖片,這個鏡頭是Canon 72x(72倍光學變焦) DigiSuper:這個是27x還是DigiSuper還有一些特種攝像機,也是廣播級的,這個池上的盒子還安裝了帶電動增倍的廣角鏡頭:訊道機和3D攝像機聯動:3D搖臂:--------------分割線------------下面來一些正經的攝像機分類介紹。電視臺使用的攝像機屬于廣播級攝像機。一般來說攝像機分消費級、專業級和廣播級三類。以索尼產品為例,FDR HDR系列屬于消費級,PMW PXW NEX系列屬于專業級,HDC系列屬于廣播級。FDR-AXP55消費級4K錄像機PXW-X280專業級手持機HDC-4300 4K系統攝像機with手持鏡頭但是題主可能會問,上面并沒有題目里那種攝像機啊。別急,下面會一一介紹到。首先廣播級攝像機系統按照使用方式可以分為ENG、EFP、ESP三類。ENG是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電子新聞采集,ENG攝像機就是俗稱的肩扛攝像機。ENG攝像機使用B4卡口便攜廣播鏡頭(下圖這種就是,看起來不是很便攜,但是就是叫Portable Lens),是自帶記錄部分、攝錄一體的肩扛式攝像機。如下圖是松下的AG-HPX系列P2HD存儲介質的高清廣播級攝像機。可以看到機器自帶麥克風,后部有電池,中部有存儲卡插槽,適合外場新聞采訪使用。EFP是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電子現場制作,一般指將多臺攝像機連接到切換臺和其他設備以形成現場制作系統的用法。EFP的攝像機可以是任何帶有視頻輸出功能的攝像機,小型演播室常用肩扛機+腳架+鏡頭控制器+變焦控制器作為EFP的攝像機,小型活動可以用普通專業機,當然電視臺外場OB一般用的是下面提到的訊道機。ESP是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電子演播室制作,在演播室一般有各種條件所以會使用訊道機。訊道機就是攝像機的攝和錄分開,攝像機部分只負責采集圖像,通過TRIAX或者光纖傳回到設備間的CCU(Camera Control Unit攝像機控制單元),由CCU產生圖像并傳輸給錄像機、矩陣、切換臺等,用于EFP和ESP。下圖是索尼HDC-1500系統攝像機,屬于EFP機器,攝錄分離。注意到攝像機尾部有個直徑很大的電纜接頭,這里就是用來連接CCU的電纜,這個電纜是必須的。注意到攝像機沒有麥克風,沒有存儲裝置,沒有電池:現在有些ENG攝像機可以加裝模塊直接變成偽訊道機,接入CCU集成到專業系統。圖上是索尼XDCAM的肩扛機,可以看到有麥克風和存儲卡插槽(沒插卡),但是后面加了模塊(占電池位),模塊插了TRIAX電纜,有內通,用大型尋像器:以上是肩扛機,可以肩扛使用或者安裝在腳架上使用。除了上圖這種形式,還有只能安裝在腳架上使用的大型ESP訊道機,就是題主圖里那種,使用箱式鏡頭:這個也不完全是,這個不是Hard-Body攝像機,而是EFP機器加機架。真正的Hard-Body系統,注意到后面的攝像機是一個整體,尺寸跟鏡頭差不多:所以廣播級攝像機就分成了:用手持鏡頭的ENG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手持鏡頭的EFP/ESP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機架+手持鏡頭的EFP/ESP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機架+箱式鏡頭的EFP/ESP攝像機,Hard Body機身+箱式鏡頭的EFP/ESP攝像機箱式鏡頭主要是Canon和Fujinon兩家,代表產品分別是DigiSuper和DigiPower系列:箱式鏡頭背后的接口:手持鏡頭也是這兩家,無論箱式鏡頭或手持鏡頭,只有部分鏡頭帶有自動對焦功能(對于手持鏡頭是對焦環帶伺服,對于箱式鏡頭是帶有AF功能),有些鏡頭是全手動(連光圈都不能自動,現在少見)至于畫質區別,其實ENG EFP ESP之間區別不太大,總體來說大部分都比普通攝像機和專業攝像機好,但是要求操作者的技術非常好。這里的好不是體現在和畫面更抓人或者顏色多漂亮,而是畫質更加貼近真實,力求原樣再現捕捉到場景。鏡頭的操作方面,變焦是電動,手持鏡頭可以手動擰,伺服系統非常強大可以讓鏡頭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從廣角端到長焦端的變焦操作。光圈是伺服自動或者手動擰。廣播級攝像機通常都是手動控制對焦,沒有或者不用自動對焦功能,對焦是直接擰對焦環,三腳架上用的對焦把手常見是機械式的(也有電子伺服的)。重量方面,ENG機器加上電池大概7公斤以上,EFP機器稍微輕一些但是后面要拖電纜,流動拍攝時需要有人跟隨。EFP ESP攝像機大部分都自帶內通功能,既內部通話或叫對講,intercom。通過CCU電纜傳送,免去外接對講系統的需要。專業級攝像機和廣播級攝像機都帶Tally燈,通過CCU電纜傳送。Tally用來指示當前攝像機處于活動狀態,單機工作時表示正在錄像,多機工作時表示PGM信號當前正在使用該攝像機,作用主要是提示攝像師和被拍攝對象。tally是導播和攝像師之間除內通之外一個重要的溝通渠道。返送也是廣播級攝像機的常見功能,通過CCU電纜傳送。攝像師可以通過按手柄上的RET按鈕查看當前的節目信號(節目信號不一定是自己攝像機正在拍攝的),有助于攝像師了解整體狀況。分割線前圖片來自Eyes of a GenerationIn essence, this is a Television history book with 5000 stories, 10,000 rare photos and hundreds of one of a kind videos.其他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個人經驗電視臺用的攝像機也分幾種一種是直播或錄播用的攝像機,這種攝像機一般和機房里的ccu配合使用,導播臺可以直接控制光圈、對焦啥的。另一種是外拍新聞記者用的,這幾年又往小型化機器發展,索尼z150 fs5這些,這些小機器和家用機一樣,都有自動對焦光圈這些功能,還是比較親民易操作和。還有肩扛攝像機了索尼pmw這些,這種機器除了大和重,其實使用起來比小型機器要方便很多,肩部拍攝要穩定很多,左手操作鏡頭也很順手。肩扛和小機器的區別1.尋像器是黑白的,剔除色彩對攝像的影響,方便觀察斑馬線和對焦點,也更穩定2.沒有自動對焦,自動對焦固然方便,但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是專業人員肯定是用手動對焦,以免跑焦.對錯焦。所以專業機索性擦自動對焦去掉,因為也沒人會用3.白平衡濾鏡這些也都為手動設置專業肩扛攝像機,對焦光圈環手感,不是現在的索尼 松下的小型機器能比的。
誒,我一個新手只回答過一次問題為什么會提示讓我來答?emmmm,咋說呢,不是攝像專業出身的,所以對設備不是那么精通,但是男記者總是要攝像的,所以設備天天用,就談談個人的看法吧。電視臺用的是什么攝像機呢?其實不一樣,分欄目的,題主說的這個是用在室內演播室的,我們管他叫1。外采兩種機器,一種我們叫他大機器,扛在肩上的暫時管他叫2一種小機器,拿在手里,可以舉到眼睛的位置看攝像機尾部的尋像器,也可以靠在胸上,打開旁邊一側尋像器,我們管他叫3。(以上所區分的123是為了方便后面的表述,123三種機器的學名……我也忘了)個別比較時尚的節目,尤其美食節目,需要跑到店里拍菜品,為了保證顏色更加鮮亮,有可能會直接拿單反拍。總之,按重量分,全考慮現役機器,不考慮十幾二十年前的老爺機,重量由重到輕排序是123,畫面效果排序321,設備價格排序從高到低123。之前拍過演播室,用過1,其實1和2是差不多的東西,1你看著好像很高端,其實外面就是一圈殼,摘掉之后1和2長得差不多,但是,一般演播室畫質要求更高,所以,用的機器更好,更好的是好在鏡頭上,1的鏡頭比2的大,鏡頭重量也大,為了保證機器的平衡,1的機身就要使用更大的配重,所以1比2沉,沒有質的區別,你要是有勁……也可以把1的殼拆了扛著出去跑新聞(開玩笑,設備科會殺了你),一般來說1都固定在演播室里,1的殼上有兩個手柄,一手推拉,一手調焦,抬頭會看到個碩大的尋像器,雙手把住,你會感到源源不斷涌入身體的淫邪之力,(這么好的機器,拍的av一定帶勁——彼時第一次錄演播室時我的想法)相比于2,1的呈像更加細膩,顏色的區分度和飽和度更高,用2調焦的時候新手有時因看不清畫面的虛實,導致最后把主體拍虛了,譬如采訪科比,結果科比的臉仿佛蒙了一層霧。1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在調焦精確之后,稍微動一下,都能看出畫面的變化,譬如用1拍科比,對焦不準的話,科比的輪廓線條就會明顯模糊,但2做不到這種對比。當然拍出來的畫面,就是1更細膩了。因為相比12,3就仿佛一個玩具,我拿的2,加電池15斤,1應該是在25斤左右(這兩個重量做對比參考,因為不同電視臺不一樣,牛逼的臺投入成本更大,機器不一樣,有可能更沉),而我們可愛的小機器3,萌萌的妹子都可以輕松使用,沒在意過重量,能有個5斤?為啥3這么沒有存在感我還是要把它提出來呢,因為它最接近于普通人平時能用到的機器,(當然,還是有質的區別)我用的2,價格15w,3可能幾千塊吧,1我沒打聽,幾十萬肯定是跑不了,一般我們看到婚禮現場攝像的,大部分用的3,原因一,便宜。原因二,畫面能看。原因三,機器輕便,來回折騰不麻煩。而且因為機器輕,很多搖晃,旋轉等花哨的鏡頭不用借助輔助工具,手拿著就拍出來了(這么說是不講究的,拍是能拍出來,但質量還是沒法跟用輔助器械比)ok那3和2的差距在哪呢?我跟師父學攝像的時候(用的2學),師父說過一個事,不要用自動光圈(畫面亮度),白平衡(每次一定要手動調一下,決定畫面顏色正常還是偏黃偏藍)原因是,設備的自動光圈永遠是根據進光的量取個平均值,譬如采訪背光拍人臉,自動光圈調完畫面確實沒過度曝光,但人臉一定是黑的,可采訪對象你不能讓他黑啊,實際情況就是即便把背景光拍曝了,畫面不好看了,你也得讓人臉能看清(當然最好還是調整位置),同理,對焦白平衡一樣的,現實情況機器辨別不了,人眼是唯一準繩,只有你可以。而3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全自動,你可以不懂景深,不懂光,但只要打全自動了,誰都能拍,這是3方便的地方,但這也注定3的畫面沒2好看,3為了縮小體積,它的很多設計,精簡了2的手動功能,簡單來說,它更鼓勵你用半自動。全手動和半自動相比,必然是全手動完勝,因為在畫面創作上,全手動更加靈活,而自動,你還要被機器限制一下。再說個硬道理,3的鏡頭比2的小多了,這決定了成像的能力,3的畫質跟2沒的比,顏色的飽和度,輪廓清晰度著實很有差距,但是3拍的畫面放電視上,也能看。當然,我們接觸的3在3這類機器里,也算是不錯的機器,因為一般家用或者單位買的3比我們用的3差一些。判別方式,就是推近景,推到最大,看屏幕噪點,正常攝像機,正常情況拍攝,是沒有噪點的,但差一些機器的會有,屏幕上你會感覺有小雪花在跳,這說明,鏡頭不行,而一臺攝像機,大部分的成本在鏡頭上了。其實呢,個人認為,要是愛好攝像,手機就可以拍出好看的視頻,手機拍的東西近景特寫不大行,畢竟沒有后焦,距離景物距離太近,畫面就虛了,但是中景遠景真的還不錯,拍不出變焦景深,但是畫面顏色可以很鮮亮。如果有錢,可以買個好點的單反,反正如果讓我拍個顏色好看的景物,我可能更傾向用單反。寫的我自己都困了……
多圖,注意流量。先放圖片,后面再上詳細介紹。科普向,歡迎糾錯。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知乎用戶名,否則請先私信聯系。池上UHK-435 Hard Body 4K攝像機鎮樓題主圖片里的屬于廣播級攝像機,Hard Body大型機身+Box Lens箱式鏡頭屬于非常專業的廣播級攝像機,需要配合大型液壓腳架和云臺(例如Sachtler或Vinten)。在這種系統配置中,攝像機部分只有攝像功能,不能錄像,需要外接CCU。攝像師控制的是構圖、對焦、變焦,由接到鏡頭和攝像機上的手柄控制。攝像師通過攝像機帶的內通系統聽導播的指揮。而其他參數諸如光圈、白平衡、黑底、黑伽馬由后臺的人員(稱為調光)在RCP(索尼)/OCP(池上)上手動控制,攝像師不管。下圖是一個搭建起來的系統攝像機。下圖是索尼的系統攝像機,使用Hard Body機身。如果第一張圖沒看出來,上面和下面兩張應該能看出來區別:注意到深色和淺色部分,這是這臺系統攝像機的兩個不同部分。打開機架后蓋,里面是一臺小尺寸的肩扛機。圖片中是索尼HDC-1500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系統是如何搭建的。上圖是索尼HDC-1500攝像機,下圖是索尼HDLA 1505。HDLA代表High Definition Lens Adapter高清鏡頭轉換器。池上的系統稍有不同,稱作系統擴展器而這個是Hard Body:也有些場合使用機架安裝了肩扛攝像機,但是不是使用箱式鏡頭:這種方式可以允許快速靈活的拆下攝像機進行手持攝像(打開后蓋,拔掉取景器線,鏡頭處拔掉一個變焦線,一個對焦鋼纜,然后拉動快拆手柄就拆下攝像機了),而在穩定使用時又可以利用大型腳架穩定的支撐和順滑的手感、方便的操作(外接控制器)。下圖是對比,箱式鏡頭vs手持鏡頭使用手持方式的時候必須使用攝像機取景器,而在機架里則使用大型尋像器。上圖里用的是索尼HDLA-1507大型尋像器適配器:這個沒有安裝箱式鏡頭特寫,對于索尼系統,當攝像機安裝在機架里,無論是哪種,攝像機的電源和控制都會部分轉移到機架上。如果安裝了ENG機器,機架還能提供EFP、ESP才有的內通功能再來一些圖片,這個鏡頭是Canon 72x(72倍光學變焦) DigiSuper:這個是27x還是DigiSuper還有一些特種攝像機,也是廣播級的,這個池上的盒子還安裝了帶電動增倍的廣角鏡頭:訊道機和3D攝像機聯動:3D搖臂:--------------分割線------------下面來一些正經的攝像機分類介紹。電視臺使用的攝像機屬于廣播級攝像機。一般來說攝像機分消費級、專業級和廣播級三類。以索尼產品為例,FDR HDR系列屬于消費級,PMW PXW NEX系列屬于專業級,HDC系列屬于廣播級。FDR-AXP55消費級4K錄像機PXW-X280專業級手持機HDC-4300 4K系統攝像機with手持鏡頭但是題主可能會問,上面并沒有題目里那種攝像機啊。別急,下面會一一介紹到。首先廣播級攝像機系統按照使用方式可以分為ENG、EFP、ESP三類。ENG是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電子新聞采集,ENG攝像機就是俗稱的肩扛攝像機。ENG攝像機使用B4卡口便攜廣播鏡頭(下圖這種就是,看起來不是很便攜,但是就是叫Portable Lens),是自帶記錄部分、攝錄一體的肩扛式攝像機。如下圖是松下的AG-HPX系列P2HD存儲介質的高清廣播級攝像機。可以看到機器自帶麥克風,后部有電池,中部有存儲卡插槽,適合外場新聞采訪使用。EFP是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電子現場制作,一般指將多臺攝像機連接到切換臺和其他設備以形成現場制作系統的用法。EFP的攝像機可以是任何帶有視頻輸出功能的攝像機,小型演播室常用肩扛機+腳架+鏡頭控制器+變焦控制器作為EFP的攝像機,小型活動可以用普通專業機,當然電視臺外場OB一般用的是下面提到的訊道機。ESP是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電子演播室制作,在演播室一般有各種條件所以會使用訊道機。訊道機就是攝像機的攝和錄分開,攝像機部分只負責采集圖像,通過TRIAX或者光纖傳回到設備間的CCU(Camera Control Unit攝像機控制單元),由CCU產生圖像并傳輸給錄像機、矩陣、切換臺等,用于EFP和ESP。下圖是索尼HDC-1500系統攝像機,屬于EFP機器,攝錄分離。注意到攝像機尾部有個直徑很大的電纜接頭,這里就是用來連接CCU的電纜,這個電纜是必須的。注意到攝像機沒有麥克風,沒有存儲裝置,沒有電池:現在有些ENG攝像機可以加裝模塊直接變成偽訊道機,接入CCU集成到專業系統。圖上是索尼XDCAM的肩扛機,可以看到有麥克風和存儲卡插槽(沒插卡),但是后面加了模塊(占電池位),模塊插了TRIAX電纜,有內通,用大型尋像器:以上是肩扛機,可以肩扛使用或者安裝在腳架上使用。除了上圖這種形式,還有只能安裝在腳架上使用的大型ESP訊道機,就是題主圖里那種,使用箱式鏡頭:這個也不完全是,這個不是Hard-Body攝像機,而是EFP機器加機架。真正的Hard-Body系統,注意到后面的攝像機是一個整體,尺寸跟鏡頭差不多:所以廣播級攝像機就分成了:用手持鏡頭的ENG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手持鏡頭的EFP/ESP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機架+手持鏡頭的EFP/ESP攝像機,肩扛式機身+機架+箱式鏡頭的EFP/ESP攝像機,Hard Body機身+箱式鏡頭的EFP/ESP攝像機箱式鏡頭主要是Canon和Fujinon兩家,代表產品分別是DigiSuper和DigiPower系列:箱式鏡頭背后的接口:手持鏡頭也是這兩家,無論箱式鏡頭或手持鏡頭,只有部分鏡頭帶有自動對焦功能(對于手持鏡頭是對焦環帶伺服,對于箱式鏡頭是帶有AF功能),有些鏡頭是全手動(連光圈都不能自動,現在少見)至于畫質區別,其實ENG EFP ESP之間區別不太大,總體來說大部分都比普通攝像機和專業攝像機好,但是要求操作者的技術非常好。這里的好不是體現在和畫面更抓人或者顏色多漂亮,而是畫質更加貼近真實,力求原樣再現捕捉到場景。鏡頭的操作方面,變焦是電動,手持鏡頭可以手動擰,伺服系統非常強大可以讓鏡頭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從廣角端到長焦端的變焦操作。光圈是伺服自動或者手動擰。廣播級攝像機通常都是手動控制對焦,沒有或者不用自動對焦功能,對焦是直接擰對焦環,三腳架上用的對焦把手常見是機械式的(也有電子伺服的)。重量方面,ENG機器加上電池大概7公斤以上,EFP機器稍微輕一些但是后面要拖電纜,流動拍攝時需要有人跟隨。EFP ESP攝像機大部分都自帶內通功能,既內部通話或叫對講,intercom。通過CCU電纜傳送,免去外接對講系統的需要。專業級攝像機和廣播級攝像機都帶Tally燈,通過CCU電纜傳送。Tally用來指示當前攝像機處于活動狀態,單機工作時表示正在錄像,多機工作時表示PGM信號當前正在使用該攝像機,作用主要是提示攝像師和被拍攝對象。tally是導播和攝像師之間除內通之外一個重要的溝通渠道。返送也是廣播級攝像機的常見功能,通過CCU電纜傳送。攝像師可以通過按手柄上的RET按鈕查看當前的節目信號(節目信號不一定是自己攝像機正在拍攝的),有助于攝像師了解整體狀況。分割線前圖片來自Eyes of a GenerationIn essence, this is a Television history book with 5000 stories, 10,000 rare photos and hundreds of one of a kind videos.其他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电视机台用的摄像机和普通的有什么区别?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索尼t7像素,索尼T7升级 像素飙升
- 下一篇: 彩蔬炖咸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