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式管理最有趣的地方,可能就在这些关键词之中
曾仕強老先生的中國式管理,就像中醫中藥,你說他對嗎?根本不符合現代的科學邏輯,有些甚至荒誕。然而,即便這樣,依然能西醫所不能,這就是他的魅力。讓我們一探究竟,對也好,錯也好,都在你我一念之間
曾-仕強先生曾經提出中國式管理問題,不過,本文并不打算討論他的主張。基于我在多家民營企業工作的經驗,基于我對國內民營企業管理的一些了解,我這里說說我所知道的民營企業的中國式管理。
也許民企的很多管理方面的做法不合時宜,給人感覺并沒有與時俱進,可是就是有效。而且,這些民企一直還活得好好的,所以我感到我們還真的沒有資格去指責人家這里不對那里不對的。高大上的管理,看起來很美,但是未必就適合這些天生不規范的民企使用。
中國式管理是精打細敲的結果
客戶面子與老板面子
中國的民企老板,普遍懂得面子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民企做事,面子問題需要深入把握。做人做事,面子是要照顧的。所以,就算意見不合,面子上也要過得去。就算兩位主管內背地里斗爭得很激烈,公開場合見面了還是客客氣氣的,好像什么事都沒有。
在一家民企中,老板和我出面接待過很多重要客戶。對重要客戶,肯定要給足面子。所以接待客戶時的車來車往,一定要用老板一百多萬的車子,而不是用其他幾十萬或十幾萬的車子。重要的客戶,第一次正式會談后就餐,肯定要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各個中層干部一塊叫上,老板親自帶隊,給客戶來一個眾星捧月式的關懷。如果客戶需要過夜,那么會在晚餐之后,開啟晚間的高端服務內容,讓客戶真正玩得開心,樂得輕松自在。這是給客戶面子,更是因為老板需要面子。
想想看,重要客戶如果離開了企業,對老板的隆重招待肯定會心懷感激,對別人講的時候,就會說某某老板為人真是不錯啊!這樣老板在行業中就有面子。
民企中以罰代管是很普遍的事情
以罰代管,確實有效
民企中,對違反制度的處罰是很細致的。比如說遲到了十分鐘以上罰款多少,下班早退了十分鐘以上罰款多少;中途離開公司辦私事超過半小時以上罰款多少,在上班時間玩手機罰款多少;作業日報表沒有按時上交罰款多少,開會時手機鈴聲響一次罰款多少等等;規定都會很具體。如果是員工做錯事情給公司造成了損失,也是先罰款,再說怎么改善。
民企中為什么罰款如此普遍?因為罰款確實有效。國人在大事上一般是不含糊的,但是往往不拘小節,覺得遲到一會兒又怎么了?早走一會兒又怎么了?公司不是你家,沒有那么自由。所以大多數民企都有非常細致的罰款規定,配合制度來使用。制度有了,怎么保證其約束力呢?靠罰款。而且主要靠罰款。
有個銷售人員因為疏忽上當,導致公司產品被騙走了價值5萬塊的貨物。根據公司制度,銷售人員需要承擔30%責任,可是銷售人員每月才掙4000塊錢,怎么辦?那就每月罰款一千塊錢。這個可能不符合相關規定,但是企業就這樣做了,銷售人員還覺得可以接受。所以這是兩廂情愿的罰款制度。
學會做人,才能做好工作
既要做人,也要做事
在國內民企,想要把工作做好,離不開做人問題。既要做人,又要做事,才能得到大家的配合。如果某個部門經理自認為能力強,不會做人,自傲而清高,那就得不到別人的配合,因為國內民企就是這樣子的。你想讓我配合你的工作,無論你比我能力強還是比我能力差,先學會做人再說!好歹把關系搞得熟一點,把距離拉近一點。這樣大家就會覺得彼此之間沒有了隔閡,可以相互配合了。如果你板著臉,總認為對方有義務配合你的工作,有義務協作你的工作,對不起,偏偏他會想出一些你認為壓根就擺不上臺面的借口來推脫。反正晾你就是晾你了,誰讓你不會做人,不懂規矩呢?
那么怎么做人呢?會來事,會把相互關系搞得妥妥的,就被認為會做人。我在工作之初,一直是直來直去的,自以為能力強,就可以直接要求別的部門配合我的工作。當初確實是吃虧不少的。
只要聽話,就可能被認為忠誠
只要聽話,就被認為忠誠可靠
我所接觸的老板,無論企業做的大小如何,都喜歡那些聽話的員工,尤其喜歡聽話的中層。在他們看來,聽話就意味著忠誠可靠,聽話就意味著順從領導,聽話就意味著能配合老板的想法和做法。
為什么聽話就會被認為忠誠呢?這可能是中國的歷史太長了,封建社會太長了。郡縣制的制度下,上尊而下卑,從古代的官-場延伸到如今的商場,雖然時代在變,但是基因中的血脈沒有變。中國的老板,普遍喜歡這種被尊崇的感覺,喜歡這種被恭維的感覺。那些刺頭兒,除非有很大的能耐或本領,否則早就被開掉了。
在很多民企中,聽話就意味著忠誠,而忠誠是領導用人的第一標準。先有忠誠,后有能力。反正老板心想,公司是我的,我有能耐讓公司發展壯大。如果你自認為能耐大不聽我的,我作為老板的威-權往哪里放?有一個人不聽從我,就會有十個人不聽從我。——他這樣想,你還真不能說是他的錯。
工作嘛,完成責任目標,完成分內事務,維持好管理秩序就是了,為什么非得要聽從老板才算是對的?這可能就是一些老板的自我思維限制吧。
民企不會糾結對錯,但是會糾結是否合理
不糾結對錯,而在乎是不是合適合理
在民企,就算你做得很對,但是如果被老板或上司認為不合適,那你還是要乖乖認錯的。
比如說,因為某上級安排工作失誤,我們發現后快速自發糾正了其錯誤,令工作得以順利開展。這位上級則告訴老板說,我們缺乏對他的尊重,這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合理的。事情對錯是一方面,你這里再怎么糾正,我還是持保留態度。
老板當然既要給這位領導面子,同時還要給我們里子。于是乎,你做對了,還要給領導說聲抱歉的。
我曾經因為和銷售部門的各位同仁一起把那個禍害我們的上司收拾了一頓,因為那個上司對公司產品和招商的各方面政策都不懂,還要瞎指揮,而且私下找老板想要亂調整業務。我們讓這個上司下不了臺,最后他辭職了。可是我就只好給老板認錯,還要寫檢討(哈哈)。而且寫了好幾次才通過。
——我們是為了你的企業好不好?
——可是你們這樣做讓我很不放心啊!
在民企中就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關鍵是要合適,要合理,要讓大家都舒坦才行。無論對錯,無論高低,無論上下,無論黑白。
制度是規范,是執行的指南
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制度代表理性,而人則是感性 理性的合體。
在民企中,制度的剛性是因人而異的。從來不存在什么有了制度就要嚴格執行的問題。而且你還別不服氣,老板的理由很充分呢。
比如說某個中層犯了嚴重錯誤,按照制度規定,應該辭退了事。可是偏偏老板喜歡這個中層。于是就要求靈活處置,給對方一次機會。還說得很好聽,本次特殊處理,下不為例。
可是,如果是普通員工觸犯了制度規定,那就不一樣了!肯定要嚴肅處理的。否則要制度做什么?難道當擺設嗎?
是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民企中,凡是老板認同的、老板喜歡的、老板的“自己人”或者親戚朋友,這些人在面對制度時,制度必須充滿彈性;而普通員工在面對制度時,制度就是制度,概莫能外。
民企中,臉譜的作用可是很大的
紅臉 黑臉,配合起來處理問題
在一些民企中,領導之間經常打配合去折騰個別需要“修理”的人。
按理說,制度放在那里,規范放在那里,目標責任放在那里,你用就是了。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在領導看來,相互配合,讓某人更懂事兒,是很重要的手段。這種相互配合,往往是一個領導唱紅臉,做正面角色;另一個領導唱黑臉,做批評和挑刺角色。這么處理下來,會給當事人一個復雜的感覺。
比如說,某公司的一位副總經理因為和老板的親戚不合,雖然工作還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卻不得不離職。離職前,老板的親戚和他對話,表明意思就是既然大家難以配合,還是分開好些。這樣對彼此都是有利的。何必在這里糾纏不休呢?沒道理嘛。其實這位副總從來沒有糾纏過什么,只是能力太強,讓老板的親戚不自在了。與此同時,當這位副總和老板溝通時,老板則肯定他的能力,表示本來都準備要給他升職了,結果卻出了這么個事情,感到非常惋惜。有一種很舍不得這個副總離開的感覺。
于是,這位副總還給我說,“你看馬總,老板還是非常想讓我繼續做下去的”。他哪里知道,人家兩位領導在那里演雙簧呢!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就是為了讓關系不至于鬧崩了。反正離職已定,處理起來要有彈性才行啊。
山頭很多,但是在民企中很常見
有派有系,可是老板并不反對
很多民企中有不同派系。什么本土派、空降派、老板親屬派、老資格派等等,不一而足。令人感到開眼界的不是派系的多少,而是老板默許這種情況存在。在很多老板眼里,不存在那種純粹的公司,只要是公司,拉-幫結-派、搞小山頭就不可避免。老板認為自己站在最高處,如果下面的人很團結,倒是他應該警惕的。下面的人龍爭虎斗,互相攻擊,互相找茬,老板反而能得到各類更為真實的信息。反正老板認為他才是裁判官,他才是平衡者。一方面要求各位下屬、各個部門達成工作目標,一方面又默許其互相攻擊或者互相爭斗,老板則站在更高處掌控全局。這種做法是好是壞?還真說不清楚。
在我所工作過的單位中,無論大小,都有或多或少的派系。這些派系之間,不見得有多大矛盾,反正就是你不鳥我,我不鳥你。發現對方的問題,發現對方的小道消息,就捅到老板那兒去。看老板怎么處置。如果老板肯定了某一派,另一派就會找下一次機會。一方面在工作,一方面在搞事,忙得不亦樂乎,也不知道他們圖個什么。
在中國,民企的中國式管理,就是如此有趣。(END)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中国式管理最有趣的地方,可能就在这些关键词之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深海一万米全世界只有40多人到过 其中2
- 下一篇: 这次更新还稍微有点用!微信“群聊消息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