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之约到期 华为和徕卡:到底谁成就了谁
其實寫這篇文章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點是最近正好在用這款Mate Xs2,拍完照片后發現照片上的水印怪怪的,思考了些許后才反應過來,原來是水印變短了,沒有了徠卡,我這才想起來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到期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有一個媒體朋友非常喜歡華為的產品,之前我倆在一個公司的時候,華為發布了P20,他第一時間就入手了,之后的P或者Mate系列貌似也支持了很多部,剛開始他是沖著徠卡去的。
他當時對相機的評價就是德味十足,之后呢則認定了是華為這個品牌在拍照方面做的確實很不錯,最近的這款Mate Xs2的相機他也體驗了下,評價是還是那個味兒,另外多說一句,他同樣是徠卡相機的用戶,妥妥的土豪玩家。
基于這兩點,我便開始對華為和徠卡長達5年的合作進行了一些回顧和思考,它們的合作誰是真正的贏家?雙方又都贏得了什么?為何會這么成功?今天正好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華為和徠卡與2016年2月宣布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雙方未來會在研發、設計、工程、用戶體驗、營銷、零售等領域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同年4月份,兩者合作的首款結晶華為P9系列正式誕生,它是全球首款采用徠卡雙鏡頭的智能手機,徠卡參與了鏡頭的硬件光學水準和成像質量軟件調教,當時喊出的口號是“重新定義智能手機攝影”,正式開啟了華為徠卡多攝橫掃手機攝影的征程。
我們先把時間線稍微往回拉一下,其實早在和徠卡合作前,華為就在影像方面開始發力,P系列主打的就是設計和攝影,在一眾國產廠商中率先將影像當做了產品了重點功能,而之所以會這樣做,肯定不是偶然。
我相信華為是通過對廣大用戶的使用行為進行了洞察和調研,才決定把影像作為重點的。P7通過技術優化實現了更好地暗光拍攝,而P8則首次引入了四色攝像頭傳感器以及光學防抖。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通過社交媒體可以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除了文字外,照片成則是一種更加直觀展現,而相對于單反、微單甚至卡片機,手機可以做到即拍即用,顯然是最好的記錄工具。
廣大消費者漸漸意識到,除了硬件性能外,手機影像功能同樣非常重要,而如今已經有不少人對影像的關注大于硬件配置,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同樣是在不斷變化的。
這里分享一點我個人經歷,我是2011年上的大學,正是安卓機剛剛崛起的時間,而我用的是塞班系統的諾基亞,不過很快便跟隨趨勢成為安卓用戶的一員,直到我15年畢業,那時候身邊人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對手機的需求是屏幕大點、性能夠,續航長點更好,至于拍照,有就可以,沒人去探討手機拍的照片怎么怎么樣,因為覺得它不是用來拍照的,單反相機才是。
而在我畢業開始工作的2016年、2017年,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手機拍照愈加關注,成為購買手機時重點關注的一項,手機并非是要成為相機的完全替代品,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它是方便的拍照工具,門檻低,上手簡單就夠了,手機拍照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影像功能成為各大廠商的重點,手機攝影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少攝像師都開始用手機創作,手機的影像功能也愈加強大,甚至在一些方面可以與相機掰一掰手腕。
說回華為,之前的P7和P8已經向消費展現出了自己在影像上的實力,那么接下來該如何更進一步呢?既然是主打拍照,那就找一個拍照強的合作,華為找到了擁有百年歷史的傳奇相機品牌徠卡進行合作,為自己的影像做背書,補齊自身技術上的不足。
當然,華為并非是第一個找和相機或鏡頭廠商合作的手機廠商,此前諾基亞和卡爾蔡司就曾展開合作,打造出了N90等作品,OPPO、三星、LG則曾與施耐德合作過,不過這些主要以鏡頭認證為主,即手機廠商使用的鏡頭符合鏡頭廠商的標準,這種認證主要起到一個鍍金的作用。
深入一些的則有2012年諾基亞帶來的“怪獸”諾基亞808?PrueView,蔡司深度參與了研發,這款產品可以說轟動一時,成像質量對比當時其它手機可以說是降維打擊,但“生不逢時”,大家在當時對影像功能需求并不高,業界和消費者都是“叫好不叫座”,而且以當時處理器的計算能力,拍出一張照片就要好久,體驗上并不好,它可以震撼全球,但無法拯救諾基亞。
而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則更為深入,徠卡會參與到鏡頭的研發、軟件算法以及色彩調教等多方面,作為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相機廠商,徠卡在影像技術上有著更深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經驗,正好可以滿足華為的需求,并且補齊他們的短板。
華為P9、P10系列開始進階之路,而到了P20系列則步入巔峰,力壓一眾旗艦,摘得DxOMark榜單的第一,相關產品在影像方面的出色表現很好地證明了華為和徠卡合作的成果,收獲了業界和消費者的高度評價。
之后在DxOMark上常年占據第一,甚至霸榜前幾名,還出現過當前第一的華為產品只能靠下代華為產品去超越的現象。而且P和Mate系列旗艦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有著濃濃的“德味”。這次合作不僅讓影像功能成為了華為旗艦產品的主要賣點,更是讓業界和廣大消費者都認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華為旗艦拍照強。
其實兩者的合作為何會如此成功的答案基本已經出來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就是兩個點,首先就是選擇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并且占得了先機,華為在社交網絡快速發展的時期,洞察到了消費者對手機影像能力的需求,選擇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發力點和時機,并在這時候與徠卡達成深度合作,為自家相機的拍照能力掛了塊“金子招牌”,與友商相比領先一檔。
雖然想要購買華為旗艦手機中的部分消費者可能并不了解徠卡甚至不知道徠卡,但只要在網上一搜,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徠卡相機拍照很強,很高端之類的,有了這樣的答案,影像便成為消費者選擇華為手機的重要因素。
我記得在P20時期曾有個梗,一個人在徠卡交流群里與其它人聊天,別人問他用的什么型號,他的回答是—華為P20,雖然只是個笑話,但可見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華為在影像這塊占得了先機,盡管其它廠商后面都在奮力追趕,但想要進步確實需要時間去慢慢打磨,積累技術和經驗,不斷的去嘗試,一步登天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你奮力向前的同時,別人并非站著不動。
其二就是華為和徠卡的合作足夠深入,不僅僅是一個認證那么簡單,而是涉及鏡頭設計、軟件算法和色彩調教等諸多方面,對于當時的華為來說,能夠獲得來自像徠卡這樣專業廠商的技術和經驗是非常寶貴和重要的。
不只是掛了個名,而是確確實實帶來了更好地拍攝體驗,讓沖著華為和徠卡之名的消費者沒有失望,從而收獲了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一個良性和可持續的循環。雖然華為在影像上的成功不可能完全歸功于徠卡,但徠卡確實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雖然之后,諸多廠商都與鏡頭或者相機展開了合作,深度不一,但都無法復制華為和徠卡合作那樣的巨大成功,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大家都開始發力后,旗艦產品的影像實力逐漸步入了一個“神仙打架”的狀態,基本不會出現領先別家一個檔次的現象,合作更多的是錦上添花。
打個比較俗的比喻,原來大家都1米2,而你1米4,必然會很突出,讓人容易看見,但現在大家都一米8左右了,自然不那么顯眼了,不是你不夠高,而是大家都很高。
現在開始回答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到底合作誰真正的贏家?又贏得了什么?我們先說,雙方贏得了什么,我覺得五年合作中,華為與徠卡的合作讓產品在影像能力持續領先友商,成功脫穎而出,讓華為旗艦拍照強的概念深入人心,為產品掛上了一塊“金字招牌”,贏得了口碑,也贏得了銷量。
之前在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中,華為是唯一可以和蘋果相抗衡的,這和其強大的拍照能力肯定有著關系。而且徠卡也被稱為“相機中的勞斯萊斯”,有著超百年的歷史,華為與其合作,對于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為沖擊高端市場增加了一分底氣。
對于徠卡來說,雖然在攝影圈圈子里,這個品牌肯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產品也是諸多人夢寐以求的,但對于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徠卡還是有些陌生和遙遠的,而與華為的合作則讓這個品牌進入了更多大眾消費者的視野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簡單了解徠卡這個品牌。
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名氣對于徠卡產品的銷售并起不了太大的促進作用,前面也提到,它有著“相機中的勞斯萊斯”之稱,屬于相機中的奢侈品,動輒萬元甚至十萬元的產品售價對于多數普通消費者是難以承受的。
而且和一些名車或者名表一樣,徠卡還會有很多具有紀念意義的限量款,那價格就更加貴了。所以,即便與華為的合作讓徠卡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但高昂的價格依舊是大眾購買徠卡的最大障礙。
因為徠卡的名號買華為,屬于正常操作,而因為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去買部徠卡相機,那還是很有難度的。
所以在我看來,這場合作大家都是真正的贏家,只不過贏得的東西不一樣,華為更多贏得是“實”,產品影像能力實打實的提升,銷量、口碑等等;而徠卡則更多的收獲的是“名”,這次合作讓徠卡不僅僅是攝像圈的頂流,也走入到更多普通消費者的視野當中。
去年的時候,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正式結束,華為P50系列成為了雙方合作的絕唱,徠卡已經尋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而華為手機業務由于制裁的原因依舊步履維艱。
失去徠卡后它的旗艦產品有著怎樣的拍照水平還不太好說,此前的P50 Pocket以及如今的Mate Xs 2,作為折疊屏手機,在影像這塊的堆料并沒有那么足,雖然表現都很不錯,但還不能代表華為當下最強的影像實力,所以只能等待下一代Mate或者P系列旗艦誕生時,我們才能知道答案。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五年之约到期 华为和徕卡:到底谁成就了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京东方卷轴屏曝光:消灭折痕 外形颠覆
- 下一篇: 相机不死!厂商赢麻了:富士营利暴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