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P的在线邮件收发系统研究设计
摘 要:隨著Internet迅速發展,電子郵件已經成為信息交換的主要載體,電子郵件成為目前互聯網上流行,方便快捷的通訊工具,隨著網絡發展普及,電子郵件的應用更加廣泛。
本文基于ASP技術完成一款簡單方便,適合大眾用戶的電子郵件系統,該電子郵件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包括登陸模塊,發送模塊和管理郵件模塊等。
本文首先概括性的介紹電子郵件系統軟件的發展趨勢及其電子郵件收發系統應用到相關知識,SMTP協議等基本概念以及ASP概述。從ASP技術分析著手,分析利用ASP技術對本系統設計開發的過程。描述電子郵件收發系統的開發環境和編程語言然后對電子郵件系統進行總體設計。再分別對各功能模塊進行詳細的分析設計。
關鍵字:電子郵件,ASP,SMTP,信息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mail has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E-mail has become a popular, convenient and quick communication tool on the Interne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twork, the application of E-mail is more extensive.
This paper based on ASP technology to complete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suitable for the public users of the E-mail system, the E-mail system’s main function modules include landing module, sending module and management of mail modul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nic mail system softwa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mail system to the relevant knowledge, SMTP protocol and other basic concepts as well as ASP overview.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ASP technology, the process of using ASP technology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is system is analyzed.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 of the E-mail sending and receiving system and then carries o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E-mail system.Then carry on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sign to each function module respectively.
Keywords: E-mail, ASP, SMTP,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 引言
近幾年,信息管理系統發展十分迅速,信息管理系統很快被人們使用并依賴。信息管理系統的發展主要是對人員信息的管理和對物質資源信息的管理進行系統開發。現在信息管理系統應用的范圍很廣泛,幾乎在各行各業中都有應用。在線收發郵件系統就是其中一種。
隨著Intenet的飛速發展,方便快捷的電子郵件已成為Intenet上非常流行的通信方式,也是Intenet上應用最多、最廣的服務項目之一。但是現在網上存在部分郵件系統難以登陸或者發送的郵件丟失的現象。去購買一套郵件服務器又是小企業不愿意的事情。建立一個屬于自己風格的在線收發郵件系統,應用簡單,符合自己使用習慣,又可解決登陸不方便的問題,比較適合于個人和公司使用。
ASP目前最流行的web應用程序開發工具之一,ASP語言是用于開發動態站點的語言,可以和用戶交換信息,建立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站點。利用ASP不僅可以快速創建交互性的動態網頁,而且程序代碼完全保密,更重要的是它不考慮客戶端使用何種瀏覽器。ASP技術優于傳統的靜態網頁開發技術,用戶通過瀏覽器可動態更新顯示頁面。ASP工作原理采用服務器解釋腳本客戶端生成HTML頁面,數據庫訪問模式采用先進的ADO技術,可兼容各類數據庫系統。
有鑒于此,本文開發了這個各種功能相對簡單而且實用的基于ASP技術的郵件收發系統,簡化了很多復雜的和不必要的功能。所以整個系統功能流暢,從操作簡便、界面友好、靈活實用的要求出發,使用戶之間的交流能夠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 系統的應用背景
2.1 在線郵件收發系統產生和發展
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學習辦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企業辦公、信息傳輸等應用頻繁的信息流通領域發展尤為迅速。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網絡信息時代。電子郵件收發系統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制作而成。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通信模式,它以其信息傳輸速度快、信息存儲量大、使用方便、安全高等優點已經成為現代人們進行信息傳遞的首選工具。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電子郵件收發系統必將在人們未來的生活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子郵件又稱電子信箱,它是—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是應用于網絡上的使用最廣泛的網絡功能之一。到目前為止,可以說電子郵件是Internet資源使用最多的一種服務,E-mail不只局限于信件的傳遞,還可用來傳遞文件、聲音及圖形、圖像等不同類型的信息。電子郵件不是“終端到終端”的服務,而是被稱為“存貯轉發式”的服務。“存貯轉發式”正是電子信箱系統的核心,利用存貯轉發可進行非實時通信,屬異步通信方式。電子郵件的發送幾乎是即時的并且可以一次發送給多個人,發送和接收主要通過SMTP協議和POP3協議來實現,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子郵件系統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
電子郵件系統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系統,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電子郵件系統采用“存儲轉發”的機制來完成電子郵件的收發。郵件服務器處理發送和接收消息的事項,并在處理電子郵件的過程中與其他機器進行通信。
2.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電子郵件飛速發展,可以看到在比較專業、服務比較全面周到的網站基本上都有免費電子郵件服務。他們大部分都是通過各種軟件進行開發的。早期的電子郵件只是從一個計算機終端向另外一個計算機終端傳送文本信息,而現在的電子郵件不僅可以發送文本信息,還可以傳送聲音、圖片、文檔等多種信息,以至于如數據庫或賬戶報告等更加專業化的文件都可以以電子郵件附件的形式在網上分發。
電子郵件已成為許多商家和組織機構的生命血脈,用戶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的討論會進行項目管理,并且有時還根據快速而且跨洲際的電子郵件信息交換進行重要的決策行動。很多郵件郵件客戶端軟件不斷地被用戶利用起來,例如outlook,Foxmail等等。目前全球網頁訪問量中有66%以上與電子郵件相關,全球因特網的用戶已超過1億。
1990年一家市場研究公司IDC公布的數據為:一天全世界有一百億封電子郵件繞行地球。社科院2005年調查關注了人們使用網絡交流工具的情況,調查表明,最常使用的網絡交流工具為電子郵件。而為了適應人們的需求,電子郵件收發系統,是使人們通過電子郵件溝通,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以非常快速的方式不分國界的網絡用戶進行交流。每個領域都想找到一個適合自己領域,操作簡單的郵件系統。從而達到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目的。
在國外,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及小型機構都重視信息傳送,通過電子郵件方式通信可以帶來確切的利益,如不用填信封,跑郵局,節省下大量的時間。
電子郵件的使用迅速增多,Forester研究公司的調查表明,1992年1997年美國電子郵件的用戶從2%上升到15%,電子郵件的市場極具前景,據調查1998年,美國有超過7500萬電子郵件用戶。這表明了電子郵件已經不僅僅是電話的替代品。
據估計,目前美國61%的中等規模公司經常電子郵件進行營銷活動,巧妙的使用電子郵件,對于企業的發展極有益。Ferrisresearch的研究表明,使用電子郵件可全面提高生產力,平均每位員工達9000美元,提高工作效率15%。由此可以看出電子郵件給企業來巨額的利潤。
3 系統設計基本原理
3.1電子郵件的工作原理
(1)電子郵件系統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統,是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電子郵件的傳輸是通過電子郵件簡單傳輸協議這一系統軟件來完成的,它是Internet下的一種電子郵件通信協議。
(2)電子郵件的基本原理,是在通信網上設立“電子信箱系統”,它實際上是一個計算機系統。系統的硬件是一個高性能、大容量的計算機。硬盤作為信箱的存儲介質,在硬盤上為用戶分一定的存儲空間作為用戶的“信箱”,每位用戶都有屬于自己的—個電子信箱。并確定—個用戶名和用戶可以自己隨意修改的口令。存儲空間包含存放所收信件、編輯信件以及信件存盤三部分空間,用戶使用口令開啟自己的信箱,并進行發信、讀信、編輯、轉發、存檔等各種操作。系統功能主要由軟件實現。
(3)電子郵件的通信是在信箱之間進行的。用戶首先開啟自己的信箱,然后通過鍵入命令的方式將需要發送的郵件發到對方的信箱中。郵件在信箱之間進行傳遞和交換,也可以與另—個郵件系統進行傳遞和交換。收方在取信時,使用特定賬號從信箱提取。
3.2 E-Mail相關協議介紹
(1)SMTP協議簡介
SMTP 是一種提供可靠且有效電子郵件傳輸的協議。SMTP 是建模在 FTP文件傳輸服務上的一種郵件服務,主要用于傳輸系統之間的郵件信息并提供來信有關的通知。
SMTP 獨立于特定的傳輸子系統,且只需要可靠有序的數據流信道支持。SMTP 重要特性之一是其能跨越網絡傳輸郵件,即SMTP 郵件中繼。通常,一個網絡可以由公用互聯網上 TCP 可相互訪問的主機、防火墻分隔的 TCP/IP 網絡上 TCP 可相互訪問的主機,及其它 LAN/WAN 中的主機利用非 TCP 傳輸層協議組成。使用 SMTP,可實現相同網絡上處理機之間的郵件傳輸,也可通過中繼器或網關實現某處理機與其它網絡之間的郵件傳輸。
在這種方式下,郵件的發送可能經過從發送端到接收端路徑上的大量中間中繼器或網關主機。域名服務系統(DNS)的郵件交換服務器可以用來識別出傳輸郵件的下一跳 IP 地址。
4 系統功能分析與結構設計
4.1 系統設計目標
在線郵件收發系統可以建立屬于自己風格的,操作界面簡單美觀的收發電子郵件系統,不必使用其他站點規定好的風格,通俗易懂,也可以解決一些站點登陸不方便的問題。另外系統之間的層次應該清楚分明,基本實現各項基本功能,應用和實現簡單,只需要在計算機上安裝SMTP虛擬服務器就可以實現,比較適合個人和公司使用。本文設計的在線郵件收發系統應該實現可方便E-mail的發送、對郵件的管理、可群發郵件、對發件進行設置等基本功能。
4.2 系統可行性分析
(1)技術可行性分析
本系統是基于ASP技術開發的在線郵件收發系統。ASP語言可以結合HTML、腳本語言一起使用,方便易學,易維護易測試。
本系統采用的數據庫是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管理系統是微軟公司開發的基于C/S的大型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在我國應用廣泛,可以支持多種形式和規模的管理應用。SQL SERVER 2005安裝在WINDOWS NT/2000的操作系統之上,對服務器要求比較低。同時具有豐富的易于使用的操作和應用開發工具。
以上開發軟件保證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2)經濟可行性分析
本系統的開發擬采用ASP技術和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管理系統,這不僅保證了系統的技術可行性,還保證了系統的經濟可行性。開發成本較低,產品成本也不高。
(3)社會可行性分析
由于該電子郵件系統的設計簡單又美觀的操作界面,通俗易懂的收發電子郵件環境。適合掌握計算機操作常識,對該電子郵件系統操作用戶,無需有專業計算機知識,只會windows瀏覽器的人就能使用。該系統更大眾化。另外本系統由于開發成本很低,所以投入至市場也有一定的優勢。
4.3系統功能分析
在線郵件收發系統要能夠達到可方便E-mail的發送、對郵件的管理、可群發郵件、對發件進行設置等功能。該系統包括如下模塊。
(1)用戶登錄模塊
在進入在線郵件收發系統前要先登錄系統,驗證完用戶的合法性之后才可以對E-MAIL系統進行管理和郵件的發送。
(2)發件設置模塊
在發件設置模塊中可以設置發件人的一些默認基本信息(發件人名、默認標題、默認內容等),填寫完基本信息后,系統可以配置基本默認內容不需用戶填寫即可發送。
在發件設置模塊中,填寫好發件人、文件標題和默認內容的信息后數據提交服務器,將對應表中的數據進行更改,這些信息會在郵件發送模塊中當琢磨人信息。如果在郵件發送模塊中沒有填寫這些信息,郵件會按照發件設置的信息直接發送出去。
(3)郵件地址管理模塊
在郵件地址管理模塊中,要對郵件的地址、姓名、聯系方式等信息進行管理。該模塊可以使用戶在使用該系統時可直接查詢到收件人的地址等相關信息,可以使用戶不需記錄很多地址。
(4)郵件發送模塊
在郵件發送模塊中,將信息發送到收件人的信箱中,可根據信息填寫的情況進行默認值的發送,也可以群發郵件。
5 數據庫結構設計
本文設計的在線郵件收發系統的結構比較簡單,數據庫結構相應的也容易建立。
整個系統涉及的基礎表有三個。第一個為用戶登錄信息表(admin),用來判斷用戶的身份;第二個是發件信息設置表(mailvar),用來存儲默認的信息;第三個為郵件地址信息表(mail),用來存儲郵件地址、用戶姓名等信息。以下對這三張表的字段進行的具體介紹。
。。。。。。。。。。。。。。。。。。。。。
。。。。。。。。。。。。。。。。。。。。
更多內容點擊下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基于ASP的在线邮件收发系统研究设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服务哪些不能关闭,Win7系统下哪
- 下一篇: python卸载opencv_20.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