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8 万画作+人工注释训练,算法学会了赏析名画
關鍵詞:視覺藝術 圖像理解 ArtEmis 數據集
[ 導讀?]藝術作品往往寄托著作者內心的情感,人們欣賞一支樂曲、一幅畫作,也會產生情感共鳴。計算機又能否理解藝術畫作中的情感?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這一算法。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一個人通過某種外在符號,有意識地把自己經歷過的感受傳達給別人,而別人也會被這些感受所感染,真切地體驗到這些感受。」
以藝術畫作為例,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蘊藏著畫家的某種情感。梵高、畢加索等著名畫家,都曾在不同創作時期,通過不同色彩、構圖等,表達自己當時所特有的心境與情緒。
梵高的《向日葵》與畢加索的《老吉他手》
計算機能否理解這些藝術畫作中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呢?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團隊,收集了一個名為 ArtEmis 的新數據集,包含大量的藝術畫作及人工標注的相應情感體驗,并訓練出能夠對視覺藝術產生情感反應的計算機模型。
理解畫作,從情感標記數據集開始
WikiArt:線上名畫博物館?
非營利性的志愿項目 WikiArt,自 2010 年上線至今,收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視覺藝術作品,堪稱大型線上名畫博物館。
據該網站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1 月,該網站共收錄來自 3293 位藝術家的 169057 件畫作,包括 61 個流派。
WikiArt 主頁展示,作品可按流派、風格、
或藝術家國籍、所處年代等分類檢索
WikiArt 上面畫作數量龐大、分類清晰,因此也成為許多 AI 領域研究者用來訓練算法的數據集。
2015 年,羅格斯大學與 Facebook AI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 GAN(生成對抗網絡),就在 WikiArt 數據上對其進行了訓練,讓 GAN 能夠區分不同風格的藝術。
ArtEmis:誕生于 WikiArt 的新數據集?
斯坦福大學團隊則基于 WikiArt 上的作品,創建了一個新的視覺藝術標注數據集 ArtEmis。
他們對 WikiArt 上 1119 位藝術家的 81446 件藝術作品,一一進行了標注。這些作品包括從 15 世紀創作的藝術作品,到 21 世紀創作的現代美術畫,涵蓋了 27 種藝術風格(抽象、巴洛克、立體主義、印象主義等)和 45 種流派(城市景觀、風景、肖像、靜物等),給觀眾帶來非常多樣化的視覺沖擊。
其中,每個作品要求至少 5 個標注者,寫出他們看到這幅畫作時的主導情緒,并解釋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具體來說,要求標注者在觀察一件藝術品后,先從 8 種基本情緒狀態(憤怒、厭惡、恐懼、悲傷、娛樂、敬畏、滿足和興奮)中,選一種自己所感受到的主要情緒,如果以上 8 種情緒都不是,也可以標注「其它」。
標注了情緒感受之后,標注者需要再用文字,進一步解釋自己為什么產生這種感覺,或者為什么沒有任何強烈的情緒反應。
以下為人工標注者為畫作標注的情感標簽,以及詳細解釋:
這份標注工作最終由亞馬遜眾包平臺的 6377 名標注者完成,總共耗時 10220 個小時。
團隊表示,與其他現有同類數據集相比,ArtEmis 的標注使用了更加豐富、感性且多樣化的語言,這些標注形成的語料庫,共包含了 36347 個不同的詞語。
ArtEmis 數據集
視覺藝術的情感標記數據集
發布機構:斯坦福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以及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
包含數量:共 439121?條畫作標注
數據格式:csv
數據大小:21.8?MB
地址:https://hyper.ai/datasets/14861
一個可感知情感的算法,是怎樣煉成的
為了讓計算機也能夠像人類一樣,對視覺藝術產生情感反應,并用語言證明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團隊基于這一大規模數據集,訓練了一個 Neural Speaker(神經表達者)。
斯坦福大學 HAI 學院的教授 Guibas 表示,這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中一項新的探索。此前經典的計算機視覺方法,往往是指出圖像中有哪些內容,比如:有三只狗;有人正在喝咖啡……而他們的這項工作,則是定義視覺藝術中的情感。
經過 ArtEmis 數據集訓練之后,算法識別出不同的畫作中蘊含的情感,并自動生成了這樣判斷的依據,示例結果如下:
論文中介紹了具體訓練思路。首先,用 ArtEmis 來訓練模型,實現藝術畫作的情感解釋問題。這屬于經典的 9 路文本分類問題,團隊使用基于交叉熵的優化,應用于從頭開始訓練的 LSTM 文本分類器,同時也考慮對為這個任務預訓練的 BERT 模型進行微調。
另外,讓計算機對人類通常會對作品產生的情緒反應進行預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將輸出和 ArtEmis 用戶標注之間的 KL-分歧最小化,以此對基于 ImageNet 的預訓練 ResNet32 編碼器進行微調。
對于給定的一幅畫作,分類器先判斷其傳達的情感是積極還是消極,再進一步判斷具體是哪種情感。
團隊介紹,對于一幅畫作,算法不僅能夠感知整體的情感色彩,還能區分畫中不同人物的感情。以這幅倫勃朗的《被斬首的圣施洗者約翰》為例,AI 算法不僅捕捉到了被斬首的約翰的痛苦,還感知到了畫中被獻首的女性莎樂美的「滿足」。
算法對《被斬首的圣施洗者約翰》生成的情感標注
當算法擁有了共情能力
人類的情感非常豐富且復雜微妙,即使是我們人類自己,也并不能百分之百理解某些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心情,所以,要讓 AI 精準地理解藝術家的意圖,目前必然還存在一定挑戰。
不過,此次 ArtEmis 數據集的發布,已經讓 AI 在處理圖像情感屬性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團隊表示,待進一步研究與改進之后,算法或許能夠感知人類的悲歡,藝術家便可借助算法,評估自己的作品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情感表達效果。另外,一旦算法能通人性,人機交互的過程也將更加自然、和諧。
新聞來源: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1-03-artist-intent-ai-emotions-visual.html
數據集論文:
https://arxiv.org/pdf/2101.07396.pdf
項目主頁:
https://www.artemisdataset.org/#videos
編輯:黃繼彥
校對:林亦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经过 8 万画作+人工注释训练,算法学会了赏析名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Va - 11988 Broken K
- 下一篇: Windows Server 2008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