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史
電腦的學名叫計算機,電腦是用來做計算的。在古時候,人們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可能是手指,英文單詞“digit”既有“數字”的意思,又有“手指“的意思。古人用石頭打獵,所以還有可能是石頭來輔助計算。 缺點:手指和石頭太低效了 
 后來出現了”結繩 “記事。 缺點:結繩慢,繩子還有長度限制。 
 又不知過了多久,許多國家的人開始使用”籌碼“來計數,最有名的就要數咱們中國商周時期出現的算籌了。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 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制成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時使用的工具就是算籌。 算籌的缺點:使用算籌計算太麻煩了,很不方便——計算時需要慢慢擺放。 
 于是,人們發明了更好的計算工具——算盤,算盤最早可能在漢代萌芽,在南北朝時期定型,利用進位制計數。使用時需要配合一套口訣——好比計算機的軟件。算盤本身還可以存儲數字,使用時很方便。至今,算盤還在被使用。 
 15世紀,隨著天文和航海的發展,計算工作越來越繁重,計算工具急需改進。
第一臺真正計算機的出現
1623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出生,三歲喪母,后由擔任稅務官的父親養大。在帕斯卡小時候,看到父親費力的計算稅率稅款的時候,就想幫父親做點事情。19歲時(1642年),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臺機械計算機——帕斯卡加法器。它是一種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外形像一個長方盒子,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后才能轉動,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個“逢十進一”的進位問題。聰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種小爪子式的棘輪裝置。當定位齒輪朝9轉動時,棘爪便逐漸升高;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前進一檔。1662年帕斯卡去世,不久后,在德國的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看到了帕斯卡關于加法計算機的論文,勾引起了他的發明欲。萊布尼茨早年經歷坎坷,后來獲得了一次去法國的機會,在巴黎的時候,他聘請了一些著名的機械專家和能工巧匠,終于在1674年制造出了一臺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萊布尼茨發明的新型計算機約有1米長,內部安裝了一系列齒輪機構,除了體積較大之外,基本原理繼承于帕斯卡。不過,萊布尼茨技高一籌,他為計算機增添了一種名叫“步進輪”的裝置。步進輪是一個有9個齒的長圓柱體,9個齒依次分布于圓柱表面;旁邊另有個小齒輪可以沿著軸向移動,以便逐次與步進輪嚙合。每當小齒輪轉動一圈,步進輪可根據它與小齒輪嚙合的齒數,分別轉動1/10、2/10圈……,直到9/10圈,這樣一來,它就能夠連續重復地做加法。連續重復的計算加減法
連續重復的計算加法是現代計算機做乘除法采用的辦法,萊布尼茨的計算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一應俱全。在介紹萊布尼茨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傳說大約在1700年左右的某天,萊布尼茨的朋友送給他一副中國的”易圖“,其實就是八卦圖,在看八卦圖的時候,發現八卦的每一種卦象都有陰陽兩種符號組成,這不就是有規律的二進制數字么,于是他就由此,率先系統提出了二進制的運算法則,直到今天,我們用到的計算機還是使用的二進制。)
計算機發展到現在還是人去操作機器,還沒有實現人與機器的對話,或者會所是把人類的思想告訴機器,讓機器按照人的想法去自動執行。說到實現人機對話,就要說一下另外一個行業——紡織業。提花編織機是具有升降紗線的提花裝置,是一種能使綢布編織出圖案花紋的織布機器。最開始編織機編織圖案相當費事。所有的綢布都是用經線(縱向線)和緯線(橫向線)編織而成。若要織出花樣,織工們必須細心地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在適當位置“提”起一部分經線,以便讓滑梭牽引著不同顏色的緯線通過。機器當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該在何處提線,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經線,不厭其煩地重復這種操作。
1725 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發明了“穿孔紙帶”的構想。布喬想出了一個“穿孔紙帶”的絕妙主意。布喬首先設法用一排編織針控制所有的經線運動,然后取來一卷紙帶,根據圖案打出一排排小孔,并把它壓在編織針上。啟動機器后,正對著小孔的編織針能穿過去鉤起經線,其它則被紙帶擋住不動。于是,編織針自動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去挑選經線,布喬的“思想”“傳遞”給了編織機,編織圖案的“程序”也就“儲存”在穿孔紙帶的小孔中。1790年 的時候法國機械師杰卡德,基本形成了改進提花機的構想,由于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杰卡德為了參加革命,無暇顧及發明創造,直到1805年才真正完成”自動提花編織機“的制作。杰卡德為他的提花機增加了一種裝置,能夠同時操縱 1200 個編織針,控制圖案的穿孔紙帶后來換成了穿孔卡片。在后來電子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在多款著名計算機中我們均能找到自動提花機的身影。18世紀末,法蘭西發起了一項宏大的工程——人工編制《數學用表》,由于當時沒有先進的計算工具,導致這項工作極其艱巨。發足數學界調集和大批的數學家,組成人工計算的流水線,算的昏天暗地才完成了17卷大部分的書稿,即便如此,計算出的《數學用表》仍有大量錯誤。巴貝奇在他的自傳《一個哲學家的生命歷程》里寫到,大約在1812年的,“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劍橋大學的分析學會辦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頭看著面前打開的一張對數 表。一位會員走進屋來,瞧見我的樣子,忙喊道:‘喂!你夢見什么啦?’我指著對數表回答說:‘我正在考慮這些表 也許能用機器來計算!’”巴貝奇的第一個目標是制作一臺”差分機“,所謂“差分”的含義,是把函數表的復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平方運算。那一年,剛滿20歲的巴貝奇從法國人杰卡德發明的提花編織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它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旨意,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巴貝奇耗費了整整十年光陰,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臺差分機,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當即就演算出好幾種函數表。由于當時工業技術水平極低,第一臺差分機從設計繪圖到機械零件加工,都是巴貝奇親自動手完成。當他看著自己的機器制作出準確無誤的《數學用表》,高興地對人講:“哪怕我的機器出了故障,比如齒輪被卡住不能動,那也毫無關系。你看,每個輪子上都有數字標記,它不會欺騙任何人。”以后實際運用證明,這種機器非常適合于編制航海和天文方面的數學用表。成功后,巴貝奇連夜上書皇家學會,要求政府資助他建造第二臺運算精度為20位的大型差分機。政府看到巴貝奇的研究有利可圖,破天荒地與科學家簽訂了第一個合同。然而,第二臺差分機在機械制造工廠里觸上了“暗礁”。第二臺差分機大約有25000個零件,主要零件的誤差不得超過每英寸千分之一,即使用現在的加工設備和技術,要想造出這種高精度的機械也絕非易事。
由于進度緩慢,到1842年的時候,政府宣布停止對巴貝奇的一切資助,連科學界的有人都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他。然而在這個時候,巴貝奇收到了一封信,寫信人不僅對他表示理解而且還希望與他共同工作。娟秀字體的簽名表明了她不凡的身份——伯爵夫人。收到信函不久后,寫信的女士來到了巴貝奇的實驗室,巴貝奇感覺與這位女士似曾相識,卻有想不起在哪里見過。直到這位女士說”您還記得我嗎?十多年前,您還給我講過差分機原理。”看到巴貝奇迷惑的眼神,她又笑著補充說:“您說我像野人見到了望遠鏡。”巴貝奇恍然大悟,想起已經十分遙遠的往事。 原來這位女士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詩人拜倫之獨生女——阿達·奧古斯塔。
在大型差分機進軍受挫的1834年,巴貝奇提出了一個更新更大膽的設計——通用的數學計算機。巴貝奇稱它為“分析機”,它能夠自動解算100個變量的復雜算題,每個數字可以達25位,速度每秒1次。巴貝奇首先為分析機構思了一種齒輪式的“存貯庫”,每一齒輪可貯存10個數,總共能夠儲存1000個50位數。分析機的第二個部件是所謂“運算室”,其基本原理與帕斯卡的轉輪相似,但他改進了進位裝置,使得50位數加50位數的運算可完成于一次轉輪之中。此外,巴貝奇也構思了送入和取出數據的機構、以及在“存儲庫”和“運算室”之間運輸數據的部件。他甚至還考慮到如何使這臺機器處理依條件轉移的動作。一個多世紀過去后,現代電腦的結構幾乎就是巴貝奇分析機的翻版,只不過它的主要部件被換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而已。僅此一說,巴貝奇就當之無愧于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開山鼻祖”。阿達非常準確地評價道:“分析機'編織’的代數模式同杰卡德織布機編織的花葉完全一樣”。于是,為分析機編制一批函數計算程序的重擔,落她的肩頭。阿達開天辟地第一回為計算機編出了程序,其中包括計算三角函數的程序、級數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數程序等等。阿達編制的這些程序,即使到了今天,電腦軟件界的后輩仍然不敢輕易改動一條指令。人們公認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軟件工程師。眾所周知,美國國防部據說是花了250億美元和10年的光陰,把它所需要軟件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種計算機語言中,希望它能成為軍方數千種電腦的標準。1981年,這種語言被正式命名為ADA語言,使阿達的英名流傳至今。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在當時,兩人為把分析機的圖紙變成現實,耗盡了全部財產,搞得一貧如洗,在此期間,兩人為籌措研究經費,兩人還商量“下海創收”,比如制作國際象棋玩具、賽馬游戲機等等。但這并沒有帶來什么改變,為此,阿達還兩次把丈夫家中的祖傳珍寶拿去當鋪換錢,不過后來又被阿達的母親贖了回來。在經歷了貧困交加和無休止的腦力勞動,阿達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1852年,年僅36歲的阿達懷著對分析機美好的夢想去世了。阿達去世后,巴貝奇又默默的獨自堅持了20年,晚年的他已經不能準確發音 和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仍堅持工作。1871年巴貝奇去世。最終分析機沒有被制造出來。巴貝奇和阿達設想的分析機超出了他們所處時代至少一個世紀。1890年,德國僑民霍列瑞斯博士在美國做人口普查(上一次人口普查人工花了7年),人口普查需要做大量工作,如年齡、性別等用調查表做采集的項目,還要計算每個社區有多少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霍列瑞斯博士就想用機器自動統計這些數據。幾年后他根據巴貝奇的發明和杰卡德的穿孔紙帶設計了機器。結果花了6周就得出了準確的數據。
杰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別用開創了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之先河。以歷史的目光審視他們的發明,正是這種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構成了電腦“軟件”的雛形。
1896年霍列瑞斯博士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到了現在,制造出來的計算機都是機械的,機械計算機向電子計算機發展的過渡時期發生的主要事件。
1906年,美國的德福雷斯特發明了電子管,為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07年,德福雷斯特向美國專利局申報了真空三極管(電子管)的發明專利。真空三極管可分別處于“飽和”與“截止”狀態。“飽和”即從陰極到屏極的電流完全導通,相當于開關開啟;“截止”即從陰極到屏極沒有電流流過,相當于開關關閉。其控制速度要比艾肯的繼電器快成千上萬倍。1924年,IBM——一個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成立了。1936年,美國青年霍德華·艾肯去哈佛共度物理學博士學位,由于博士論文設計設計空間電荷傳導理論,需要計算非常復雜的非線性微分方程。艾肯想發明一種機器代替人工計算,幻想有一臺計算機幫他解決數學難題。三年后,艾肯在圖書館里發現了巴貝奇和阿達的論文。 博士畢業后,艾肯進入了美國海軍軍械局做了一名小小的海軍中尉。為了實現計算機的夢想,他想到了IBM。正好艾肯的一位老師正在IBM出資創辦的“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局”里任職,艾肯從這位老師這里聽說了IBM董事長沃森的大名。這位老師為艾肯寫了一封推薦信。艾肯拿到推薦信后,準備好了一份可行性報告,就去找沃森。沃森聽完了艾肯的話以后,直接給艾肯劃了100W美元。有了錢,艾肯開始了“MARK I”(馬克1號)的研發。馬克1號借助電流進行運算,最關鍵的部件采用繼電器組成,馬克1號上安裝了大約3000個繼電器。繼電器接通電路表示“1”,繼電器斷開則表示“0”。繼電器能在大約1/100秒內接通或斷開電路。為馬克1號編制計算程序的也是一位女數學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有一天,她在調試程序時出現了故障,拆開繼電器后,發現有只飛蛾被夾扁在觸點中間,從而“卡”住了機器的運行。于是,霍波恢諧地把程序故障統稱為“臭蟲”(bug,現在表示電腦系統或程序中的一些缺陷或問題)1944年2月,馬克1號計算機在哈佛大學正式運行。從外表看,它的外殼用鋼和玻璃制成,長約15米,高約2.4米,自重達到31.5噸,他可以每分鐘進行200次以上的運算。可以作23位數加23位數的加法,一次僅需要0.3秒;而進行同樣位數的乘法,則需要6秒多的時間。馬克1號被稱為最后一臺“史前”計算機——機械/電動方式。
時間向前一年,也就是1943年,此時正是二戰時期,美國為了實驗新式火炮,需要計算火炮的彈道表。需要進行大量計算。一張彈道表需要計算近4000條彈道,每條彈道需要計算750此乘法和更多的加減法,工作量巨大。 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發炮彈大出去,100多人用一種手搖計算機算個不停,還經常出錯,費力不討好。當時任職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希利(John Mauchly)于 1942年提出了試制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初始設想——“高速電子管計算裝置的使用”,期望用電子管代替繼電器以提高機器的計算速度。美國軍方得知這一設想后,撥款成立了一個以莫希利、埃克特(John Eckert)為首的研制小組。終于在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二臺電子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 (多個行業都可以使用)埃歷阿克”(ENIAC,譯成中文是“電子數字積分和計算機”)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ENIAC長30.48米,寬6米,高2.4米,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30個操作臺,重達30英噸,耗電量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電子管)7,200根晶體二極管,1,500 個中轉,70,000個電阻器,10,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據測算,人最快的運算速度每秒僅 5次加法運算),每秒400次乘法運算,是使用繼電器運轉的機電式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它還能進行平方和立方運算,計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數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復雜的運算。 
 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這當然很微不足道。但這在當時可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原來需要20多分鐘時間才能計算出來的一條彈道,現在只要短短的30秒!
阿塔納索夫和克利福德·貝瑞的計算機工作直到1960年才被發現和廣為人知,并且陷入了誰才是第一臺計算機的沖突中。那時候,ENIAC普遍被認為是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但是在1973年,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注銷了ENIAC的專利,并得出結論:ENIAC的發明者從阿塔納索夫那里繼承了電子數字計算機的主要構件思想。因此,ABC被認定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埃歷阿克雖然威力強大,但是它畢竟還很不完善,比如存在著耗電多、費用高的缺點。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據說那些年,只要埃歷阿克一開動,整個費城城市的所有燈光頓時黯然失色。那些個電子管發光又發熱,平均每隔7分鐘要損壞一只。雖然當初只花了軍械部40萬元的研制費用,可誰能料到,維護它的費用后來竟超過200萬之巨!埃歷阿克最致命的缺點是程序與計算兩分離。指揮埃歷阿克2萬只電子管工作的程序指令,被存放在機器的外部電路里。需要計算某個題目前,埃克特必須分派幾十員精兵強將,把數百條線路用手接通,像一群電話接線員那樣手忙腳亂地忙活好幾天,才能進行幾分鐘運算。 這時,馮·諾依曼用高超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一舉攻克了巨大的難關。  在埃歷阿克尚未投入運行前,馮·諾依曼就已開始著手起草一份新的設計報告,要對這臺電子計算機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他把新機器的方案命名為“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英文縮寫譯音是“埃德瓦克”(EDVAC)。1945年6月,馮·諾依曼與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為埃德瓦克方案聯名發表了一篇長達101頁紙洋洋萬言的報告,即計算機史上著名的“101頁報告”。這份報告奠定了現代電腦體系結構堅實的根基,直到今天,仍然被認為是現代電腦科學發展里程碑式的文獻。報告明確規定出計算機的五大部件(輸入系統、輸出系統、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并用二進制替代十進制運算,大大方便了機器的電路設計。埃德瓦克方案的革命意義在于“存儲程序”──程序也被當作數據存進了機器內部,以便電腦能自動依次執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么線路。 
   人們后來把根據這一方案思想設計的機器統稱為“諾依曼機”。自馮·諾依曼設計的埃德瓦克始,直到今天我們用“奔騰”芯片制作的多媒體計算機為止,電腦一代又一代的“傳人”,大大小小千千萬萬臺計算機,都沒能夠跳出諾依曼機的掌心。在這個意義上,馮·諾依曼是當之無愧的“電腦之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史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qlserver查看被锁表、解锁
- 下一篇: 解密多媒体封装解封装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