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四十八问(中)
問:殺生為業的人,養家活口,全賴這份工作。如果勸他改行的話,豈不是絕了他生路?愛畜生而不愛人,我實在不敢茍同。 答:以殺生為業,好比是吃有毒的肉干以療饑餓。雖然從事殺生之業暫時得到衣食,但卻必須累劫受果報之苦,沒有停止之期。正是為了愛他的緣故,才勸他改業,怎么反而說絕了他的生路呢。世間不以殺生為業的人,難道就會死了嗎,你實在是沒有仔細思量呀。 客曰。牛可耕田。犬可守夜。固當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 答曰。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甚矣。性蔽于習。愛起于貪也。 問:牛可以耕田,狗可以看門守夜,固然應當憐念不殺它們,不過豬羊一無所能,除了食它們之外,沒別的用途。
答:戒殺放生,是要成全我們的惻隱之心,豈是從此物之有用或無用上來論。如果因為此物有用而不食它,這仍然是自私的念頭。實在是我們的自性被習氣給蒙蔽住了,所謂愛人愛物,不過是個貪心而已。 客曰。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微細水族。殺之無聲淚者。安用戒為。 答曰。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譬如殺人。殺老者與嬰兒。其罪同也。若謂無聲淚者。殺之不痛。試于啞子就戮時察之。 問:雞犬牛羊被殺的時候,都會哀鳴做怕死之狀,殺它們確實不忍心。不過微細的水族類,殺它們之時,既不出聲也不流淚,何必戒殺它們呢? 答:禽獸與水族,形狀雖然有大小,但是本性是沒有大小不同的。譬如殺老人與殺嬰兒,罪是相同的。若認為它們被殺時沒有哀鳴聲也不流淚,就以為它們被殺時不會痛的話,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啞巴被殺時的情形就知道了。 客曰。摻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殺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答曰。此掩耳盜鈴也。若謂自人殺之。即可嫁禍于人。則屈受官刑者。但當怨隸人,不當怨官長矣。噫。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問:親自拿刀殺生,確實有損慈悲之心。不過若是別人殺了,而我才吃,又有何不可呢? 答:你這叫做掩耳盜鈴呀,若是認為別人殺的,就可以嫁禍于人。那么委屈受到用刑之人,是否應當埋怨執刑之人,而不應當埋怨下令用刑之官長呢。唉,畜生可以欺騙,然而可以欺騙得了自己的良心嗎? 客曰。放生固屬善舉。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譬如良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譬如兇年設粥。不能保后曰之不饑。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放生而疑之。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盡為人捕。而無一生乎。 問:放生固然是善奉,但是所放生之物,又會被人捕捉,這可怎么辦? 答:捕捉的人隨他捕捉,放生的人還是照放。譬如良醫治病,并不能保證被治者將來不會死。又譬如饑荒時免費煮粥供饑民食,并不能保證饑民日后不會挨餓。世間萬事皆是如此,何以獨獨對放生有疑問。而且你又如何知道,所放生之物,都會再度被人捕捉,而沒有一個可以逃生的呢? 客曰。行善以立心為主。心茍善矣。何須戒殺。 答曰。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之苦。天下兇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 問:行善重要在心地上論,只要心善就好,何必戒殺呢? 答:作這是說的什么話呀,你所謂的善心,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娛,而使畜生受到彌天之苦。天下兇毒之心,沒有能超過這種心的了。請問,你的善心何在?孟子說:‘所謂人類,就是仁慈之意。’有仁慈之心,則不會殺生,殺生則非仁慈。天下斷無好殺生的仁人君子。 客曰。吾則無可無不可。非戒殺。非不戒殺。置之無心而已。 答曰。無心戒之。未必有功。無心殺之。何能無罪。譬如寇盜劫掠他家。飛矢誤中于汝。汝能諒其無心乎。 問:我是無可無不可,不一定非要戒殺,也不一定非不戒殺。反正我以無心來看待戒殺。 答:以無心之心來戒殺,不一定有功德。而雖然無心,卻殺了生,豈能無罪呢?譬如流寇盜賊,去搶劫別人的家,他的箭誤中了你,你能原諒他的無心嗎? 客曰。物類烹割。彼罪難述。我縱不殺。必有殺之者。殺之何害。 答曰。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因物罪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相啖相殺。理有必然。人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問:畜生被殺被烹煮,是它們自己罪業難逃。縱然我不殺它,也還是會有人殺它呀,所以殺它們有何損害? 答:畜生自己的罪業固然不可能逃脫,而我們自己的罪業,難道不能逃嗎。如果你以為畜生罪業該死不可逃,你因此而殺它,那么你就和它一樣,同樣受不可逃之罪業了。彼此相食相殺,有它必然的因果道理。而人處于可以逃脫的處境,為何不想早早逃脫呢。 客曰。世間物命。類多欠債。殺之何罪。 答曰。物命償債豈不誠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冤對相逢。理當償我也。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今業報雖至。不當酬我也。世人一宴之頃。牲肴數品。一臠之肉。細命百干。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竊恐取償于前世者。手中希得一二。而借債于來生者。比比然也。 問:世間畜生的被殺,大多是前世欠債的緣故,殺它們有什么罪過? 答:畜生被殺以償宿世債業是沒錯,不過其中有該被我殺,有不該被我殺的分別。該被我殺的是,前世他曾殺我,現在彼此相逢,照理他該償命于我。不該被我殺是說,前世他殺了別人,現在雖然業報到了,但卻不該償命于我。世人一頓宴飲,所殺的畜生品類和數量無數。一塊肉就不曉得有多少的微細生命,難道它們全都應該償命于吃的人嗎。我想它們之中,大概只有一、二個是該償前世之債的。吃它們的人,等于是先欠債于來世。 客曰。不對受者。殺之固當有報。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何傷乎。 答曰。子不見世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迭下如雨。曾見一往一來之后。各各斂手平心乎。菩薩于未來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冤仇而不報也。 問:與自己沒有冤對的,殺了它固然應當會有報應。但是和自己有冤對的,彼此一往一來,相殺之報就互不再欠。這么說來,殺有冤對的畜生,又有什么關系呢? 答:你見過世人互相毆打的情形嗎?這邊用棍子打過去,那邊用棍子打過來。或者是彼此兩拳如下雨般不停的打下去。何曾見過兩人一來一往之后,各各都平心靜氣停手不打的呢。菩薩觀看未來的因緣,清楚得如同觀火般,所以即使遇到冤仇,也不回報。 客曰。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有何證據而作此說。 答曰。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輪回不已。即以一劫論。其數無量。安見目前有生之屬。與己無關耶。余曾見劉道源為蓬溪令。解官歸。宿秦氏家。夢一婦泣曰。吾乃秦之妻也。因埵殺一婢。冥官處我以死。乃罰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矣。劉急白之。亡不及救。舉家大慟。嗚呼。世之類此者亦多矣。肉眼人見不到耳。悲夫。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黎氏子。無惡不作。現生變為豬。其家送至云棲下院放生。許蔭庭司馬親見之。 問:佛說凡是有生命的,大多是宿世的父母及親人,有什么證據這么說呢? 答:六道眾生無量劫來一直輪回不已,就以一劫來講,和我們有關的眾生數量就多得數不清。因此,就以你目前所見到的眾生,怎知就與你無關連呢。我親自見聞下面這件事。蓬溪令劉道源退休回老家,歸途中借住一位秦姓人家里。晚上他夢見一位婦女哭著向他說,她本是這家主人的妻子,因為生前打死過一名婢女,因此地府的官吏判她死罪,罰她投胎為羊,現在正在羊欄里,明天就要被殺來招待客人您了。劉道源趕緊告訴主人這件事,但已經來不及了,秦家人傷心不已。唉,世界上這類事情多得很,只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而已,可悲呀。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個姓黎的,無惡不作,結果活生生從人就變成了一頭豬,他的家人就把他送到云棲寺的下院去放生,這是許蔭庭司馬親自見到的事。 客曰。見人殺生及捕魚鳥者。雖發救度之愿。而力不從心。奈何。 答曰。見殺生者。默持一切神咒。或稱阿彌陀佛名號。代物發懺悔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見捕魚鳥者。專注其人。不起別念。默念南無多寶如來數十聲。魚鳥皆可逃網矣。此法屢試屢驗。萬勿輕忽。 問:見到有人殺生,或是有人捕魚捉鳥,雖然有心愿救它們,奈何力不從心呀。 答:見到有人殺生的時候,心里要默念一切會的神咒,或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并代替被殺之物發懺悔心,那么被殺之物,自然會得到利益。見到捕魚捉鳥的人,你就把心念專注在此人身上,心無雜念的默念南無多寶如來幾十聲,那么那些魚鳥都可以逃脫被網捕的命運。此法非常靈驗,千萬不要輕忽。 客曰。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或求功名財貨。舍牲拴無以明敬。奈何。 答曰。天地神明。好生惡殺。使物類無子而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而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大不忍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問:求神的人,有為求生兒子,求延壽命,有為求功名
總結
- 上一篇: 无言斋笔说:关于佛教中的神秘现象
- 下一篇: 抗日战争期间,51位僧人参加远征军,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