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佛教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典中慈悲助人、護生救苦的思想與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過去生中舍身飼虎、割肉喂鷹,于現世為徹底解決眾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證道,弘化十方;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度眾生;藥師佛為眾生除病消災;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地藏菩薩教化地獄等等。諸佛菩薩的慈悲愿力,深深影響佛教的慈善事業。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凈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于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轉化貪欲心,佛教認為人世充滿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于全社會的,對于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舍,還之于社會大眾。一個迷執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于自筑的牢籠中,終日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于空虛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凈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布施是對治貪執的第一利器,是一個人充滿慈悲心的具體表現,更是一個人有智慧和有責任心的表現,因為一個沒有智慧和責任心的人是不會想到他人會需要自己的幫助,不會想到自己應該去幫助別人。布施有物質上的贈給,有知識上的教授,有道義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還有給予他人理解。例如一個微笑,甚至一分歡喜,都是布施。佛教提倡布施時特別強調了“三輪體空”的思想,也就是說,在一個人行布施時,布施者不存著貪求福報的心,對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別,不著相于所施的東西。布施不但是給予他人,也是給自己一個體驗只有通過幫助別人才能體驗到的快樂的機會,布施使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使人間充滿了溫暖。
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的理論依據大致有四: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業是其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飽受困苦折磨的生靈,并使其生命充滿永恒的快樂。佛教種種修持法門、乃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圓融運用,都與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薩道的基礎。二是佛教利他情懷的布施精神,布施為佛教徒實踐佛法的四攝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達涅槃彼岸的必經之路。對于布施者——無論是法施(即傳播佛法)還是財施(救濟貧窮等福利事業及公益事業)而言,要求做到“三輪體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布施作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是我們成就佛道之必須。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種福田為了圓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圓滿的),大致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護持佛教,尊重人倫師道,對三寶父母師長的供養等,悲田是對病者、貧窮、孤老,以及動物的愛護與布施收養,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業等。四是佛教的報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與我有關的有情無情均予我有恩,析之為四恩,即三寶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國土恩(自然性)、眾生恩(社會性)。總之佛教認為慈善事業是報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門,是實踐佛陀教法的基礎,是傳播佛教的保障。
所以說,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門。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慈善事業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財物的布施,我們還要協助教育受難者的道德、品格,從旁輔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努力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我們更應該發揮宗教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功能,救急不救窮,做好佛教六度圓融的慈善事業。(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編輯:明藍
總結
- 上一篇: 把握好人生分寸
- 下一篇: 怎样布施才可以获得不可思量的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