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作者是谁啊?
吳強
《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74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紅日,,的作者是吳強紅巖,的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者是馬克·吐溫
《紅樓夢》曹雪芹《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或《日下新書》)文康(武俠類)《西廂記》《虞初新志》《儒林外史》此外,我在向你推薦幾部外國名著司湯達(法):《紅與黑》巴爾扎克(法):《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瑪格麗特·米切爾(美):《飄》
吳強(1910-1990) 原名李大同,江蘇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后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解放后,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80歲。少年時的吳強就常以文學自娛,對《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等書籍愛不釋手。每天晚上,伙伴們總是纏著他講“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講得繪聲繪色,樂得小伙伴們手舞足蹈。讀中學時,他已開始了文學創作。在淮安中學,他寫下了“楚城有客不勝愁,點點楊花撲小樓。潺潺慈母淚,小船迷水下揚州”的詩句,還和同學們湊錢從上海郵購《阿Q正傳》、《滅亡》、《反正前后》等書籍傳閱,創辦油印刊物《狂風》,發表他和同學寫的詩歌、散文和時事評論,但《狂風》只辦了兩期,就被國民黨淮安縣黨部查封。后來,他將自己寫的《王正廷的禁煙政策》等文章寄給章乃器主編的《新評論》,被陸續發表。在上海正風中學,吳強成了蒲風主持的“新詩歌會”和葉紫、陳企霞主持的“無名文藝社”成員。1933年2月,他參加了黨領導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滬西正風中學小組組長。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文學生涯。1935年9月,吳強在陳望道主辦的《太白》雜志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電報桿》,同年以短篇小說《苦臉》獲《大晚報》征文獎。就讀于河南大學期間,家里不再給他寄錢,父親對“紕漏筒子”的兒子大傷腦筋,不再指望他光耀門庭。吳強兼任了一家小學的校長和《河南晚報》副刊編輯,以資生活所需。他以吳薔、葉如桐等筆名在上海《大公報》和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上頻頻發表了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短篇小說《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吳強與王闌西、姚雪垠一起創辦抗日救亡刊物《風雨周刊》。從而把自己的文學生涯與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抗日戰爭爆發后,吳強投筆從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涇縣云嶺村參加了新四軍,第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新四軍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長,蘇中第二分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強在黨的領導下,一面用手中的槍對敵英勇作戰,同時用手中的筆反映部隊和根據地的火熱生活,寫下了獨幕劇《一條戰線》、《激變》、《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創作了《葉家集》、《小馬投軍》等中短篇小說。從事文學創作五十余年,著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日》,于1957年出版,對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創作產生重大影響。“紅日”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級第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小說《紅日》的作者是吳強。 基本介紹: 《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74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內容梗概: 1946年深秋,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開始向華東解放區瘋狂進攻,我人民解放軍沈振新所部一個軍奮起抗擊,殺退了敵人。面對敵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進攻,經過一番苦戰,漣水終于失守。我軍被迫撤退,北上山東,實行戰略轉移。漣水戰役失敗后,我軍指戰員思想一度處于憤怒和壓抑的狀態。軍長沈振新的心情和戰士們一樣沉重,坐臥不安,懊惱異常。這位英勇善戰的將領渴望帶領自己的部隊有朝一日與七十四師再度交手,一決雌雄。 沈振新帶領部隊進入山東北部休整待命。大家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認識,以求進一步增強戰斗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部隊戰斗情緒重又進入昂揚奮發的狀態。這時,蔣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決心,發動了全國攻勢,妄圖以優勢兵力,將我華東戰場三十萬大軍逼至山東沂蒙山區,以求最后決戰。在敵軍南北夾擊的形勢下,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經過縝密布置,決心分批吃掉敵人,以求打開缺口,粉碎敵人合圍的計劃。我軍戰略反攻的目標首先確定在對以萊蕪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參戰,戰士們冒著嚴寒,踏著高低不平的山路,經過急行軍,準時到達萊蕪城北吐絲口附近地區,與友鄰部隊一起完成了對敵李仙洲部五萬余人的包圍。 萊蕪戰役打響了。我軍在30里長的戰線上發起進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絲口外圍陣地。但敵人憑借堅固的地堡攻勢和精良的武器裝置,仍在負隅頑抗,與我軍不斷糾纏,雙方一度處于僵持狀態。在這關鍵時刻,沈振新根據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把作為預備隊的劉勝、陳堅的"老虎團"調往前沿,組成一支突擊隊,越過敵前沿,沖破火力網,插入吐絲口心腹地區。"老虎團"指戰員奮不顧身地繼續向前突進,很快沖破最后防線,攻占敵軍師指揮所。敵師長何莽見大勢已去,倉惶化裝出逃,被我戰士發現生擒活捉。吐絲口失守,迫使龜縮在萊蕪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圍。但在進入我軍伏擊圈后,終于走投無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萊蕪戰役在不到三天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殲敵五萬六千余人,從而瓦解了國民黨軍隊對我軍的進逼圍攻。 蔣介石為了在華東戰場上挽回敗局,飛抵濟南,親自督戰,又命令他的王牌軍74師,回蘇北長驅直入山東境內,企圖以它為核心擺成龜形陣勢,在孟良崮一帶與我華東野戰軍進行決站。我華東野站軍決定對單兵冒進的七十四師進行包圍,堅決消滅它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74師是蔣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銳部隊,師長張靈甫號稱"常勝將軍"。此人憑借與蔣介石的親密關系,加上裝備精良,因此驕橫異常。他并未意識到自己眼下的危機。仍然以孟良崮一帶為據守中心,試圖通過"中間開花"的形式,讓其他部隊配合殲滅我華東主力部隊。與此同時,我軍沈振新部接到命令,從魯南星夜兼程趕往沂蒙山區參加會戰。全體指戰員斗志昂揚,為報漣水失敗之仇,欲與74師一比高下。 孟良崮戰役開始后,在副軍長梁波直接指揮下的劉勝、陳堅"老虎團"殲滅了74師一個輜重連,又搶占了垛莊與孟良崮之間的一個重要高地,堵住了敵人逃生的最后一個缺口。他們與友鄰部隊組成的一個堅強的包圍圈對敵人形成了最嚴重的威脅。這時,被我軍放回的敵營長孫小甫回部隊勸降,74師的側翼83師又失掉了萬泉山陣地。這一切使張靈甫大為惱怒,于是調動大批飛機,對圍攻的解放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圖報復。 包圍74師的口袋進一步收縮,戰斗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軍長沈振新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勝、陳堅的總部隊首先攻上了山腰,敵軍仍在頑抗。我軍發揚了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前仆后繼,拼命向前。團長劉勝在激戰中壯烈犧牲,更加激起了戰士們的情緒,奮不顧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陣地玉皇頂。我軍以一部堅守玉皇頂陣地,以有利地形對付前來增援的敵人,同時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隊伍,從絕壁懸崖上踏出一條路來,直搗敵人的指揮機關。戰斗進入到最后階段,孟良崮山頭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軍長一聲令下,綠色信號彈射向空中,我軍像離統之箭沖向敵人的陣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山上大部分敵人被消滅,最后僅剩下張靈甫盤據的山洞。我軍一支小分隊在楊軍帶領下出奇制勝,機智勇敢地接近了敵人的巢穴,與洞外及洞里的敵人展開了血肉的拼殺。張靈甫仍在負隅頑抗,戰士們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憤怒的子彈。"張靈甫,出來!"山洞里除去槍聲和戰士們怒吼的回音之外,沒有別的聲音。當戰士們沖進山洞時,發現狂妄驕橫、不可一世的張靈甫已被亂槍打死。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終于全軍覆沒,我軍奪取了孟良崮戰役的最后勝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揚起了我軍勝利的旗幟。 作者簡介: 吳強(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 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后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解放后,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80歲。
《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74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紅日,,的作者是吳強紅巖,的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者是馬克·吐溫
《紅樓夢》曹雪芹《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或《日下新書》)文康(武俠類)《西廂記》《虞初新志》《儒林外史》此外,我在向你推薦幾部外國名著司湯達(法):《紅與黑》巴爾扎克(法):《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瑪格麗特·米切爾(美):《飄》
吳強(1910-1990) 原名李大同,江蘇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后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解放后,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80歲。少年時的吳強就常以文學自娛,對《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等書籍愛不釋手。每天晚上,伙伴們總是纏著他講“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講得繪聲繪色,樂得小伙伴們手舞足蹈。讀中學時,他已開始了文學創作。在淮安中學,他寫下了“楚城有客不勝愁,點點楊花撲小樓。潺潺慈母淚,小船迷水下揚州”的詩句,還和同學們湊錢從上海郵購《阿Q正傳》、《滅亡》、《反正前后》等書籍傳閱,創辦油印刊物《狂風》,發表他和同學寫的詩歌、散文和時事評論,但《狂風》只辦了兩期,就被國民黨淮安縣黨部查封。后來,他將自己寫的《王正廷的禁煙政策》等文章寄給章乃器主編的《新評論》,被陸續發表。在上海正風中學,吳強成了蒲風主持的“新詩歌會”和葉紫、陳企霞主持的“無名文藝社”成員。1933年2月,他參加了黨領導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滬西正風中學小組組長。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文學生涯。1935年9月,吳強在陳望道主辦的《太白》雜志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電報桿》,同年以短篇小說《苦臉》獲《大晚報》征文獎。就讀于河南大學期間,家里不再給他寄錢,父親對“紕漏筒子”的兒子大傷腦筋,不再指望他光耀門庭。吳強兼任了一家小學的校長和《河南晚報》副刊編輯,以資生活所需。他以吳薔、葉如桐等筆名在上海《大公報》和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上頻頻發表了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短篇小說《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吳強與王闌西、姚雪垠一起創辦抗日救亡刊物《風雨周刊》。從而把自己的文學生涯與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抗日戰爭爆發后,吳強投筆從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涇縣云嶺村參加了新四軍,第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新四軍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長,蘇中第二分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強在黨的領導下,一面用手中的槍對敵英勇作戰,同時用手中的筆反映部隊和根據地的火熱生活,寫下了獨幕劇《一條戰線》、《激變》、《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創作了《葉家集》、《小馬投軍》等中短篇小說。從事文學創作五十余年,著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紅日》,于1957年出版,對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創作產生重大影響。“紅日”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級第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小說《紅日》的作者是吳強。 基本介紹: 《紅日》,吳強所著紅色經典小說,描寫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殲滅國民黨部隊整編74師的故事。故事以軍長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領的一支部隊為主線,環繞著山東戰場上著名的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內容梗概: 1946年深秋,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開始向華東解放區瘋狂進攻,我人民解放軍沈振新所部一個軍奮起抗擊,殺退了敵人。面對敵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進攻,經過一番苦戰,漣水終于失守。我軍被迫撤退,北上山東,實行戰略轉移。漣水戰役失敗后,我軍指戰員思想一度處于憤怒和壓抑的狀態。軍長沈振新的心情和戰士們一樣沉重,坐臥不安,懊惱異常。這位英勇善戰的將領渴望帶領自己的部隊有朝一日與七十四師再度交手,一決雌雄。 沈振新帶領部隊進入山東北部休整待命。大家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認識,以求進一步增強戰斗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部隊戰斗情緒重又進入昂揚奮發的狀態。這時,蔣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決心,發動了全國攻勢,妄圖以優勢兵力,將我華東戰場三十萬大軍逼至山東沂蒙山區,以求最后決戰。在敵軍南北夾擊的形勢下,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經過縝密布置,決心分批吃掉敵人,以求打開缺口,粉碎敵人合圍的計劃。我軍戰略反攻的目標首先確定在對以萊蕪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參戰,戰士們冒著嚴寒,踏著高低不平的山路,經過急行軍,準時到達萊蕪城北吐絲口附近地區,與友鄰部隊一起完成了對敵李仙洲部五萬余人的包圍。 萊蕪戰役打響了。我軍在30里長的戰線上發起進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絲口外圍陣地。但敵人憑借堅固的地堡攻勢和精良的武器裝置,仍在負隅頑抗,與我軍不斷糾纏,雙方一度處于僵持狀態。在這關鍵時刻,沈振新根據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把作為預備隊的劉勝、陳堅的"老虎團"調往前沿,組成一支突擊隊,越過敵前沿,沖破火力網,插入吐絲口心腹地區。"老虎團"指戰員奮不顧身地繼續向前突進,很快沖破最后防線,攻占敵軍師指揮所。敵師長何莽見大勢已去,倉惶化裝出逃,被我戰士發現生擒活捉。吐絲口失守,迫使龜縮在萊蕪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圍。但在進入我軍伏擊圈后,終于走投無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萊蕪戰役在不到三天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殲敵五萬六千余人,從而瓦解了國民黨軍隊對我軍的進逼圍攻。 蔣介石為了在華東戰場上挽回敗局,飛抵濟南,親自督戰,又命令他的王牌軍74師,回蘇北長驅直入山東境內,企圖以它為核心擺成龜形陣勢,在孟良崮一帶與我華東野戰軍進行決站。我華東野站軍決定對單兵冒進的七十四師進行包圍,堅決消滅它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74師是蔣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銳部隊,師長張靈甫號稱"常勝將軍"。此人憑借與蔣介石的親密關系,加上裝備精良,因此驕橫異常。他并未意識到自己眼下的危機。仍然以孟良崮一帶為據守中心,試圖通過"中間開花"的形式,讓其他部隊配合殲滅我華東主力部隊。與此同時,我軍沈振新部接到命令,從魯南星夜兼程趕往沂蒙山區參加會戰。全體指戰員斗志昂揚,為報漣水失敗之仇,欲與74師一比高下。 孟良崮戰役開始后,在副軍長梁波直接指揮下的劉勝、陳堅"老虎團"殲滅了74師一個輜重連,又搶占了垛莊與孟良崮之間的一個重要高地,堵住了敵人逃生的最后一個缺口。他們與友鄰部隊組成的一個堅強的包圍圈對敵人形成了最嚴重的威脅。這時,被我軍放回的敵營長孫小甫回部隊勸降,74師的側翼83師又失掉了萬泉山陣地。這一切使張靈甫大為惱怒,于是調動大批飛機,對圍攻的解放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圖報復。 包圍74師的口袋進一步收縮,戰斗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軍長沈振新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勝、陳堅的總部隊首先攻上了山腰,敵軍仍在頑抗。我軍發揚了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前仆后繼,拼命向前。團長劉勝在激戰中壯烈犧牲,更加激起了戰士們的情緒,奮不顧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陣地玉皇頂。我軍以一部堅守玉皇頂陣地,以有利地形對付前來增援的敵人,同時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隊伍,從絕壁懸崖上踏出一條路來,直搗敵人的指揮機關。戰斗進入到最后階段,孟良崮山頭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掐扎。"攻上去!"軍長一聲令下,綠色信號彈射向空中,我軍像離統之箭沖向敵人的陣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山上大部分敵人被消滅,最后僅剩下張靈甫盤據的山洞。我軍一支小分隊在楊軍帶領下出奇制勝,機智勇敢地接近了敵人的巢穴,與洞外及洞里的敵人展開了血肉的拼殺。張靈甫仍在負隅頑抗,戰士們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憤怒的子彈。"張靈甫,出來!"山洞里除去槍聲和戰士們怒吼的回音之外,沒有別的聲音。當戰士們沖進山洞時,發現狂妄驕橫、不可一世的張靈甫已被亂槍打死。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終于全軍覆沒,我軍奪取了孟良崮戰役的最后勝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揚起了我軍勝利的旗幟。 作者簡介: 吳強(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蘇漣水縣高溝鎮人。其兄汪海清為著名畫家。 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后投筆從戎,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萊蕪、淮海等著名戰役。解放后,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小說家聯誼會會長等職。1990年去世,享年80歲。
總結
- 上一篇: 经前乳痛期间可以打新冠疫苗吗?
- 下一篇: 已婚女人梦见玉米棒子是胎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