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下一句是什么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以直报怨下一句是什么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咪咕樹洞》,每周一治愈你的~”上周話題1918年到1924年,中國正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而正是在這樣一段全民麻木、頹廢的時間里,魯迅先生出版了一本名叫《熱風》的散文集。對于集名,魯迅曾解釋說:“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于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為《熱風》。”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這段文字: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熱風》本周話題:#你聽過的三觀最正的一句話是?#01@阿焰是個好姑娘偶然看到一期撒貝寧主持地節目,跟幾個嘉賓角色扮演來討論社會上真實發生的事兒。有一期撒貝寧扮演了一個包工頭龍哥,十多年前,龍哥的大女兒突然查出白血病,此時正好一個工程項目要結賬,可以一次性拿到一百多萬。妻子提出挪用這筆錢給大女兒治病,被龍哥嚴詞拒絕。他說:“那是別人的錢我們不能動。”可沒想到妻子第二天偷偷拿走了錢還帶走了小女兒,從此一去不返!于是龍哥過上了日復一日找妻女、搬磚還錢的生活。他的房間里有許多的欠條以及還條,他一直、一直在用勞動去還錢,再苦再累,也堅持著將妻子犯下的錯誤彌補。人要有原則,原則就是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02@ShirleyS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盧新寧03@劉淑寧小時候跟我爸逛超市,是那種沃爾瑪一樣的,很大的超市,想買把剪刀。走一半看到一把剪刀,然后就拿手上了,然后接著逛,走出挺遠的了已經,然后看到這里有更好的剪刀,就決定拿這個,順手就把之前拿到的那個剪刀放在這邊的柜臺了,心里雖然覺得有點不合適,不過也懶得走回去,就還是放那了。這一幕被我爸看到了,我爸說了句“那也太不夠意思了”,然后跟我回到之前那個地方,把第一把剪刀放了回去。這句話被我記到了現在,里面沒有什么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長篇大論,就是輕飄飄的一句“那也太不夠意思了”。在那之后,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的事,我都會以“夠意思”為標準。這也是第一次讓我明白,有的時候價值觀的輸出并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說道理,其實一個簡簡單單的生活中的細節,就可以影響別人很多。04@美少女喜哥“尊敬行為,而不是尊敬年齡。”這是《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爾汗有次在節目上說的,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們的文化中也尊敬老人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從沒有人敢于挑戰,即使社會上出現了那么多老人假摔碰瓷,公車上逼年輕人讓座的事件,依然沒有一個人敢于說出這句話。“一個人如果行為不正確,不管他多大歲數,我們都不能尊重他,反而要去指責他。”05@陳大桌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回報善行?用適當的懲罰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望眾圣母知!06@Lin《教父》里的人生觀: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盡可能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群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事實上作為男人,前兩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圓滿,做到第三步堪稱偉大,而隨意顛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07@瀟峰學長“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該花的錢一分也不省”。這是爸爸從小對我講到大的一句話。他小時候家里窮,有五個兄弟,讀不起書。5歲開始跟著奶奶賣小青菜,7歲開始養鴨子,15歲借了村里其他人的身份考了駕駛證開起了拖拉機。從15歲-20歲開拖拉機搞運輸五年期間,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凌晨四點出發。到了21歲開始在工地里做電焊,酷暑也不休息。終于在22歲存了第一筆錢建了自己的第一棟房子,這才娶了我媽。23歲有了我,開始自己包下一個工地做鋼材,一直到35歲開始辦廠。他一直非常節儉,從來不買新衣服,把錢投入到對我的教育,從小督促我學習,一直支持我不斷地攀登學術的高峰,支付我高昂的學費。我的爸爸媽媽都不識字,卻養育了我,讓他們的兒子最終能出國讀書,從劍橋大學畢業。―END―恭喜@ShirleyS獲得本期樹洞話題大獎咪咕閱讀200元書券,恭喜@瀟峰學長、@Lin、@陳大桌子、@美少女喜哥、@劉淑寧、@阿焰是個好姑娘,獲得咪咕閱讀20元書券,請在留言區回復“書券”,小編會將兌換信息及時發送給您~【調戲咪小咕】請加class=bjh-strong>miguread本周話題上大學那會,我和他剛剛開始異地。那時候沒有網上訂票,也沒通動車。去找他一趟要坐9個小時的火車,但我還是想偷偷跑去見他給他個驚喜。那時候我課業緊,只好買了周六晚上9點的車票,周日早上5點多能到站;想著還能給他準備一頓早餐,然后再坐周日中午1點的車回去,到學校已經晚上10點多了。往返一趟只為了給他幾個小時的驚喜。我先去KFC買了早餐,等到公交首班車,坐了一個多小時,終點站是他家小區門口。我在小區里繞了半天到了他家樓下,洋洋得意地打去電話,卻忘記了他有晚上睡覺關機得習慣!一連打了好幾個電話都只有冷冰冰的提示音:對方已關機,請稍后再撥。我委屈得不行,又不甘心這就回去,只好一邊抹著眼淚給他發短信。我在你家樓下呀,快起床啦!快點起床,早飯都要涼了呢!早飯都涼了,我就喂小區的貓貓狗狗了。貓貓很喜歡吃法式燒餅。......我看著表,本來就為數不多的時間愣生生耗在了你家樓下。十點十五,你一通電話打來,喂,你在哪!我在你家樓下呀。等我!過了幾分鐘,他衣衫不整地沖下樓,后邊還跟著他家養的金毛。一看見我,他眼淚唰啦就流下來了。對不起讓你等了這么久!他邊說邊把我抱在懷里,金毛在我的褲腳上蹭腦袋。那時候我覺得這一切都值了!本周話題:#你為喜歡的人做過最傻的一件事是?#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歪曲程度:8反面影響:9
一、“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中“何以報德”解釋為:用什么回報善行呢?二、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于《論語·憲問》釋義: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回報善行?用正直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告誡人們對待惡行需要用懲罰回報惡行,對待善行要用善行回報善行。三、古代字詞:德(dé,)dé1、名詞,道德;品德。《勸學》:“積善成~,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2、名詞,恩德;恩惠。《垓下之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動詞,感激。《史記?信陵君列傳》:“趙孝成王~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3、名詞,德政;功德。《肴之戰》:“吾不以一眚掩大~。”4、名詞,福。《禮記?哀公問》:“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也。”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響
B
以德報怨 詳解: 【漢語文字】以德報怨 【漢語拼音】yi de bao yuan 【詞語解釋】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字詞解釋】德:恩惠。怨:仇恨。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成語辨析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德行與恩惠來對待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見的,相對來說,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解釋,把“直”解釋成對等的東西,此種解釋也頗與辭典相合。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圣經里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鷹要吃小動物,佛說,它也是生命,你為什么要殺它呢?鷹說: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會餓死。佛想了想:說,你說的對,他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么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這里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么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比如中日甲午海戰后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因為中國在彈丸之國日本面前的不堪一擊。 如月影同學在 以上總結的非常好,不過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個錯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出自《圣經-舊約》,不是耶穌說的(耶穌是在《新約》才出現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在舊約多次出現,如《圣經·舊約·申命記》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為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領袖。他發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而在《新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可見,如果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強加到耶穌頭上,同樣是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就像我們誤解了孔子一樣…… 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復,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么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南懷瑾語不知道準不準確呢?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圣無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應該可以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類似說法,“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來對待別人的怨,那又怎么能夠行善事呢?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真實反映,很多人沒有那種海納百川的氣魄。可見在對待德怨的問題上,儒、道兩家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么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回歸常理的范圍(即可),那對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這段理解是參考孟子解讀的,年輕時讀《公羊傳》言“九世之仇猶可報”,后讀孟子、論語,反反復復,輾轉幾度,所揣摩出來的,不是仇殺報復,而是“矯枉以正”,錯的就該糾正,君子做的事,是天地的尺度,而不是刑人的刀斧。論語告訴的,是君子的操守,這操守中的精髓,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正 義”,是對“義”與“中”的堅持;錘煉自己,成為衡量“義”的尺度,而自身保持“守中克己”不被情感左右判斷,不被世俗影響決斷;君子之道,真是難啊...一家之言,僅供參閱;不悅之處,煩請哂笑而過,莫作糾結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歪曲程度:8反面影響:9
一、“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中“何以報德”解釋為:用什么回報善行呢?二、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出自于《論語·憲問》釋義: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回報善行?用正直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告誡人們對待惡行需要用懲罰回報惡行,對待善行要用善行回報善行。三、古代字詞:德(dé,)dé1、名詞,道德;品德。《勸學》:“積善成~,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2、名詞,恩德;恩惠。《垓下之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動詞,感激。《史記?信陵君列傳》:“趙孝成王~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3、名詞,德政;功德。《肴之戰》:“吾不以一眚掩大~。”4、名詞,福。《禮記?哀公問》:“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也。”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響
B
以德報怨 詳解: 【漢語文字】以德報怨 【漢語拼音】yi de bao yuan 【詞語解釋】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字詞解釋】德:恩惠。怨:仇恨。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成語辨析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后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么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德行與恩惠來對待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見的,相對來說,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解釋,把“直”解釋成對等的東西,此種解釋也頗與辭典相合。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圣經里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鷹要吃小動物,佛說,它也是生命,你為什么要殺它呢?鷹說: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會餓死。佛想了想:說,你說的對,他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么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這里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么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比如中日甲午海戰后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因為中國在彈丸之國日本面前的不堪一擊。 如月影同學在 以上總結的非常好,不過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個錯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出自《圣經-舊約》,不是耶穌說的(耶穌是在《新約》才出現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在舊約多次出現,如《圣經·舊約·申命記》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為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的領袖。他發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而在《新約》中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可見,如果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句話強加到耶穌頭上,同樣是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就像我們誤解了孔子一樣…… 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復,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么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南懷瑾語不知道準不準確呢?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圣無常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意思是“對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對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人人同善同德”,應該可以引申為“對我有恩的人,我用付出去回報他:對我有怨恨的人,我也用自己的恩德去感化他”。 《老子》第七十九章亦有類似說法,“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意思是如果用德來對待別人的怨,那又怎么能夠行善事呢?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真實反映,很多人沒有那種海納百川的氣魄。可見在對待德怨的問題上,儒、道兩家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么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回歸常理的范圍(即可),那對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這段理解是參考孟子解讀的,年輕時讀《公羊傳》言“九世之仇猶可報”,后讀孟子、論語,反反復復,輾轉幾度,所揣摩出來的,不是仇殺報復,而是“矯枉以正”,錯的就該糾正,君子做的事,是天地的尺度,而不是刑人的刀斧。論語告訴的,是君子的操守,這操守中的精髓,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正 義”,是對“義”與“中”的堅持;錘煉自己,成為衡量“義”的尺度,而自身保持“守中克己”不被情感左右判斷,不被世俗影響決斷;君子之道,真是難啊...一家之言,僅供參閱;不悅之處,煩請哂笑而過,莫作糾結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以直报怨下一句是什么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牛油果眼霜多少钱啊?契尔氏牛油果眼霜适合
- 下一篇: 姚字的微信称昵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