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大腦是否還活著,一般判斷有兩個依據:1、是否有氧吸收功能。大腦如果離開身體的供給體系,僅靠營養液泡著的話,是不能主動吸氧的,得靠外聯機器才行。2、是否有電活動。大腦的意識實際就是電活動的結果。就像播放影片一樣,意識只是呈現的畫面,沒有播放機器和電流提供的能源和驅動力,是無法形成意識的。因此同樣,僅是營養液泡著的話,能量沒有與大腦聯接起能量轉換的渠道,產生不了驅動力。一些動物的大腦被切除后仍然存活一段時間,就像是馬達被切斷電源,由于慣性,還會轉動幾圈一臺道理。大腦的運轉系統更為復雜,個體差異也就更大。但本質上的機理是一致的。如果僅就大腦能否活著這一簡單粗暴的目的,通過技術手段要實現并不難。但是存活的意義在哪?大腦的運算功能和意識的復雜性同樣是個體差異非常大的,弱智和天才的大腦差別的量級差就像是塵埃與星河之間。大腦如果僅靠外聯機器提供氧氣和動力,那么它能產生的意識也只能是較初級的。若通過外部刺激或植入信息,也就只是臺生物顯示機器,并不比機械AI先進到哪去。讓一臺身體死了的人,大腦還活在機械驅動下的虛擬世界里,與死了有何區別?!大腦意識的魅力就在于其豐富性和復雜性,從而產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脫離了軀體,失去了多元化的開放式信息采集來源,猶如被豢養的寵物,即便再優渥的條件,也沒有了自主的“我”,只不過是個容器。
人類是真實存在的嗎?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嗎?缸中之腦和雙縫干涉實驗,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學家提出了一臺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腦。將大腦從身體上切下來后,放在一臺可以讓大腦繼續存活的營養液中,把腦的神經末梢鏈接在計算機上,通過計算機給大腦特定的電信號,讓它可以保持一種正常的幻覺——似乎自個的身體和周圍的一切都還存在。作為“缸中之腦”試驗的操作者,人類自然清楚這顆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計算機制造的一種虛擬現實,但是你是否又思考過:人類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虛擬現實之中呢?我們有沒有可能所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聞到的都是虛擬的,我們的身體或者周邊都是虛構的,我們也只是浸泡在營養液中的一顆大腦而已呢?這篇文章,站長就跟大家探討一下“缸中之腦”理論,大家在空閑之余也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生活在一臺虛擬世界中呢?“缸中之腦”理論人類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這里有豐富的大腦皮層,既感受著外界的萬千變化,又可以對手、腳、眼睛、耳朵等各個器官發號施令。但遺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對大腦的研究也僅僅是皮毛而已。20世紀中期,世界著名的腦神經學鼻祖威爾德·格瑞夫斯·彭菲爾德(1891-1976 ,美國著名腦神經科專家)對高級大腦活動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用電流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試圖減輕像精神運動性癲癇這類疾病癥狀。受試者主訴有一點片斷的回憶,嗅到以往聞到的氣味,聽到一種聲音,看到一種顏色,這一切都是由大腦內特定部位的微量電流刺激引起的。他發現,刺激大腦皮質的某些區域時,往事的記憶就會好像歷歷在目于我們的腦海中,仿佛錄像帶的放映,具備了事件原始場景的所有聲音和情緒。似乎發生在我們生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無數我們以為已經遺忘的時刻,都已經被記錄和保存下來了。通過對癲癇病人病灶觀察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彭菲爾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腦系統學說”。這一學說認為:顳葉和間腦的環路是人類記憶的主要區域。這一區域像一臺錄音錄象裝置,把人的全部經歷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這種記錄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被人主觀意識到,但它的確是客觀地實現了。因此,對這一區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時,一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無法回憶的往事便被回憶起來。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記憶被存儲在大腦皮質中,并且可以被腦電流或者外部電流所激發。所以,科學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腦多帶帶放置在培養液中,然后給大腦一些電流刺激,大腦也會產生記憶或者意識,這時候的人根本無法判斷自個是處在虛擬環境中,或是在真實世界中。雙縫干涉實驗“缸中之腦”理論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由于該試驗需要一顆鮮活的大腦,這顯然不符合倫理。而且,該實驗需要配置能讓大腦正常活動的營養液,實驗條件極其苛刻。因此,至今為止,該理論也只能被稱之為“假想”,一直未被試驗所證實。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在“缸中之腦”之外,似乎又發現了另外一臺讓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性的“證據”,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雙縫干涉試驗”。在介紹這個實驗之前,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當你觀察一只飛行中的蚊子時,盡管它不停的飛來飛去,讓你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在每一臺時間點,蚊子只會出目前一臺位置,這就是物質的粒子性。當你往平靜的湖面上扔一顆小石頭,當它落入水中的時候所產生的漣漪就是物質的波動性,而當你繼續扔一臺小石頭的時候,兩個石頭產生的波紋會互相接近并最終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波的干涉。我們觀測到的現象,要么表現出粒子性,要么表現出波動性。但是,在微觀世界里,物質在同一時刻并不是簡單的表現為粒子性或者波動性,有些微觀物質會同時表現為粒子性和波動性,這被成為“波粒二象性”。而我們前面講到的“雙縫干涉實驗”,簡單說就是為了演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實驗。其具體方式為:連續發射單個的電子穿過有著兩條縫隙的障礙物,最后這些電子會落在用于觀測的屏幕上,以便于觀察,在重復了很多次的這個過程之后,其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出了干涉現象,也就是說電子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了波的性質,它能夠以波的形式同時穿過兩條縫隙。為了搞明白電子在穿過縫隙時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在兩個縫隙上都安裝了能夠觀察電子的感應裝置,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電子到底是通過了哪一臺縫隙。然后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當研究人員安裝了感應裝置之后,再次進行雙縫實驗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電子的干涉條紋消失了,不管發射了多少個電子,它們都只表現出粒子性。而當研究人員移除了感應裝置,電子的干涉條紋馬上就又出現了!這個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非常困惑,為了保證電子的運行軌跡不被干擾,研究人員使用了攝像機來對電子進行觀測,但其結果或是和以前一模一樣。“好吧,既然這樣,那么我在確定你通過了縫隙之后,再來拍攝你總可以了吧?”研究人員這樣想到,于是就有了“延遲雙縫干涉實驗”,其過程是這樣的,當研究人員通過高科技手段確定電子處于“已經穿過了縫隙,但是還沒落在擋板上”的時候,馬上用攝像機來觀測電子。然而令研究人員目瞪口呆的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依然和之前的實驗結果相同!研究人員并不甘心,他們又做了更高級的“量子擦除試驗”,這次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光子。這個實驗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糾纏原理,他們在兩個縫隙上安裝了不同的介質,當光子通過某個縫隙的時候,由于介質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會發生改變,如果這個光子是與另一臺光子處于量子糾纏態的話,那么另一臺光子的狀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然而,這個實驗的結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當有觀測者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出現干涉條紋,而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干涉條紋又詭異的出現!也就是說,微觀粒子就像是一臺個有思想的、無所不知的精靈,當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它們是一臺個波函數,而當它們知道有人在觀測它的時候,它們馬上就只表現出粒子性。或者說,這個世界上一切物質其實是隨著人的思想而處于無時無刻的變化之中:當我們去觀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時候,它是一種形態,但當我們不去考慮它的時候,它又是另一種形態,也許這就是“雙縫實驗”的恐怖之處吧!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而“雙縫實驗”的結果,使人們或多或少的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文章最后,請大家思考這么一臺問題:我們人類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嗎?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或是虛構的嗎?我們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或是生活在虛擬的“缸中之腦”呢?歡迎在留言區討論!這里是科學驛站,我是站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是一名熱愛科學、熱愛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時也是科學領域優質創作者、今日頭條青云獲獎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點贊和關注哦。
只能說不確定,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就這么干了。比如人體冷凍技術。有的是冷凍全身,而有的只是冷凍頭部。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是一臺叫杜虹的女作家,她也是《三體》的審稿人。他在2015年就傾其所有家產進行人體冷凍,不過只是冷凍頭部。如果未來50年可以復活,那么她沒有身體,其大腦只能鏈接在營養眼中。對外界事物的四肢感受可以外接電極刺激。其實很多人都已經在做這樣的事了。但是在嚴格的科學論證方面,并不看好未來五十年可以讓人的大腦脫離身體而獨立感受客觀世界。意識是一臺很復雜的系統,甚至比宇宙還復雜。我們對意識還原的能力還很膚淺。不過在哲學史上,關于意識能否脫離物質而存在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論證。最典型的港中大腦模型。也就說,把五大感官全部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模擬感官體驗。如果程度逼真,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哲學家也曾借助缸中之腦模型表達世界不可以被單純的認為是唯物主義。假設我們都是缸中之腦。那么你的所有感受,比如吃東西的美味,戶外的鳥語花香,成功的喜悅都是可以被模擬的。那么你就無法區分真實世界和模擬世界。這個問題無解,因為不可證偽!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太有想象力了。目前很多人體的器官可以通過冷凍技術,保存其功能。但是,心臟不能因為有冷凍技術,就保證未來可以使用。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冷凍保存下來了,但是,只是一臺大腦生物標本,沒有思維功能。我們可以推理,人死亡了,大腦還能活在營養液中,繼續思維,這就是一臺科學悖理。按照現代對死亡的定義來說,不是以心臟停止跳動為標志,而是以大腦死亡為標志的。例如,人猝死之后還可以在20分鐘以內通過心臟復蘇,就是因為大腦還沒有死亡。所以,不論年齡大小,如果大腦沒有“死亡”,那么“這個人”是活著的。所以,從現實上來說,你的這個提法是有很大科學、醫學、和倫理問題的。所以,我們只能以純粹的物質層面說說大腦與人體分離以后,至少還沒有“死亡”會不會還會思維。如果正常的人,睡眠之后有沒有思維呢?大量事實說明,人在睡眠之后是不能正常邏輯運算的。你不能說睡眠以后沒有思維例如,古代有不少詩人的詩句是在夢中出來了的。還有一些科學家的問題,也是在夢中進行的。但是,這種“思維”,與我們正常情況下的思維根本不是一回事,具體情況也非常復雜,不可以用簡單的例子為依據。那么,一臺人清醒情況下的思維呢?應該說,絕大部分情況下,思維是正常運算的,盡管也會出現運算失誤。所以,為個人的看法是,一臺沒有死亡的大腦,在冷的技術條件下,也許可以保證大腦還能具備思維功能,但是會不會還會在合理條件下,又恢復“那個人”的思維,這幾乎不可能。大腦之所以可以思維,保證這個系統思維的非常多。如果離開自身人體,那么,遺失原有信息的可能性非常大。據一些植物人醒過來的一些信息看,不少植物人醒過來之后,都會有一段“失憶”的經歷,有些人會永久失去記憶。這或是自身的系統“營養液”中生存的大腦。如果離開人體呢?期待漫長的科學實驗證明吧!但是至少一百年以內,應該沒有結果。
完全可以。這就類似于《黑客帝國》里的橋段。只要大腦活著,并且在大腦周圍有一層保護介質,便能在封閉環境內產生腦電波,腦電波保持持續的活躍度,大腦便處于特定的思維世界里。《黑客帝國》里講的東西本可能就是真的。自量子論在近代得到精密儀器的觀測論證以后,科學家們一度懷疑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的真實程度。量子力學里最容易讓人懷疑這世界的真實性:第一、雙縫干涉實驗,在微觀層面證明了人的意識對物質會產生的影響,而且粒子在活動時竟然可以預測到人類意識的參與,這個實驗很可怕,實驗中當人類觀察粒子時,粒子通過雙縫后留下兩條平行的亮紋,但當不觀察粒子時,又出現很多相互干涉的條紋。就好像有“人”在控制著我們,當我們要去探索一件事物時,“他”所設計出的程序就會自動觸發并讓我們看到他想讓我們看到的結果。但當我們不去探究這件事物的時候,“他”所設計出的程序就像一堆沉睡中的代碼閑置在角落等待再次被喚醒。我們是否真的能改變已過去的事情?第二,被稱為世紀幽靈的量子糾纏現象似乎在證明,人類意識的活動其實受制于一臺意識庫,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會與意識庫里的定律限制一一對應,不允許超出這個限制。就像編程時用到的函數,調用的函數必須與函數庫里一一對應,這個程序才能正確運行,函數的最初都必須被定義。我們對現實世界所有的認知,都是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這五感在大腦編碼轉譯后,在和大腦不斷積累的識別庫里存儲的知識對應以后才讓我們能去做出判斷,那么問題就來了。比如說視覺,我們看到一頭羊,光量子從羊的身上被反射到我們的眼睛里,眼睛再通過層層傳遞(這個過程很復雜,而且有一段空間距離,即我們看到的物體實際上都是“以前的”),這就是視覺系統里最可怕的——皮層視區延遲。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一點點的延遲,我們在看到物體的同時大腦就真的看到物體了嗎?我們玩游戲的時候都知道,程序設計者為了節省內存,游戲里的大樹只有在游戲角色接近的時候才顯現出來,而角色距離大樹較遠時,這棵大樹其實并不存在!是不是細思極恐??!!視覺系統里還有一臺可怕的問題,你相信你看到的羊就真的是羊嗎?或是大腦里本來就對羊有一臺定義,這個定義就是,這必須是只羊,你眼睛看到的羊,經過腦電波的顏色糾錯處理與傳遞進大腦識別庫,然后跟識別庫里定義的羊的特征一一對應以后,大腦反饋給我們一臺信號:這的確是只羊。再比如顏色,我們看到的藍色就真的是藍色嗎?我們認為看到的是藍色,其實是經過大腦處理以后的結果,如果有的人大腦識別庫里沒有對于藍色的定義,那么,他看到的會是指什么顏色?再說一下觸覺,我們手里拿著一本書,你真確定你手里拿的是一本書,而不是一堆代碼?你會說這真真切切是一本書啊!可是,這個“真真切切”又是誰給你定義的呢?再比如,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確實很疼,這個“疼”是神經傳遞的,如果沒有神經的反射傳遞,你會感覺疼嗎?我們的五感或許是被與大腦識別庫里所定義的東西一樣,是被定義了,不允許你超出這個感官的限制。《山海經》目前已經被重新解讀,里面曾存在的各種怪物被記錄的很詳細,找不到化石的原因就是他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數量很少,而且生活面積很小,這些怪物有些被證實就是目前仍在存活的物種,但有一部分太過于奇特而又找不到化石證據從而無法被證實。但近代有學者稱《山海經》里記載的奇特怪物應該是存在的,有可能是基因工程的結果,但因為基因缺陷太明顯無法生存繁殖而被自然或人為淘汰。我們人體也一樣,基因工程已經證明人體DNA可以被編譯編碼,也就是說人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科技水平如果再高一些,就像題主所說的,通過對大腦的合理存儲,并將大腦鏈接到一臺有著繽紛多彩的世界的識別系統里,大腦會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像我們目前一樣有著悲歡離合的各種故事。或許,我們就是如此。
人頭分離的真實案例:有人知道重慶女作家杜虹嗎?也就是我國首例冷凍人,她的大腦目前就被保存在低溫液氮罐里面,目前放置在一家美國科研機構,也就是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研究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因為,杜虹相信50年后的人類社會,很可能已經擁有讓人復活的技術。盡管很多人都說他們被騙了,但女兒為了完成這是母親最后的遺愿,借了不少外債才湊齊75萬,這還不算其他后續費用,只為了讓其有機會在50年后復活。并且,在一次媒體采訪中,杜虹的女兒還表示,倘若自個的媽媽最后沒有醒過來,那么自個和丈夫可能會加入到冷凍遺體這個特殊的隊伍中,畢竟很多未知的事情總需要有人去嘗試。如何實現人頭分離?很多人科幻迷都看過《三體》,而這部小說的編審正是杜虹,由于她的年紀本身也不小了,所以在其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難免讓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感到震驚。在杜虹去世的時候,她最后一句話是對女兒說的,表示自個很想再抱抱女兒。杜虹的遺體處置并不是直接在美國進行,醫生宣告其死亡后的短短幾分鐘時間,美國機構就帶著自個的研究小組成員和設備進入房間,隨即想起注射了多種能夠確保血液再36小時內不會徹底凝固的特殊物質。哪怕是在殯儀館的時候,杜虹的身體都有機械心肺復蘇裝置在不停的工作,一直維持著100次/每分鐘的按壓頻次,并將動脈種中的血液替換為灌注進去的保護也。而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身體中的化學試劑濃度維持在60%左右,從而確保身體各組織中剩下的水量不足以發生結冰,即便體溫持續下降也只會讓體內玻璃化。這還不是終結,后來,杜虹的遺體在經過一系列處理后又存放在溫度只有零下60度的干冰中,然后將其帶到美國后進行了人體分離。就這樣,杜虹的頭部就一直存放在那里的低溫液氮罐中,而其他遺體部分就無償捐獻給了這個冷凍研究機構。大腦是活在虛擬世界里,或是在重塑其他身體器官后復活?首先,我們要知道當一臺人被宣布死亡的時候,不管你之后采取怎樣的措施,腦死亡已經成為基本事實。其次,雖然目前世界上冷凍人這個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壯大,關于冷凍復活技術也偶爾有所謂的突破性研究,但是,那些存放在各種特殊液體中的大腦,實際上并沒有思維活動,不存在部分人想象的虛擬世界。當然,身處這個時代的我無法肯定的說,即便很多年以后人類也無法實現死而復生這件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但是,至少從有限的時間來看,不管是讓存放在營養液中的大腦思考,或是讓冷凍處理后的大腦在擁有新的身體器官之后復活,其實都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對于所有人來說,珍惜自個僅此一次的短暫生命才是眼下自個能做主的事兒。另外,試想一想,一臺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死去的人,如果突然在這個時代復活,她如何來適應當下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而她曾經最重要的那些身邊人也都離開人世,如何來做這類人群的心理建設也是一臺很大的問題。而且,從世界的客觀規律來說,不僅是我們人類會老、會死,就連我們的地球、太陽也會走向生命的盡頭。所以,如果人類想要永遠不死、甚至不老,那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源緊缺,當地球上存在的人越來越多,而剩下的資源卻越來越少,那必然意味著種群內部會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當太陽演化到地球都不適合人類繼續繁衍生息,那么,人類要繼續生存的前提就是有其他適合居住的星球被找到,而找到這個星球,如何抵達這個星球,誰先去這個星球又是很現實的問題,似乎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目前只能坦然接受死亡這個既定的生命終結方式。
人類是真實存在的嗎?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嗎?缸中之腦和雙縫干涉實驗,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學家提出了一臺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腦。將大腦從身體上切下來后,放在一臺可以讓大腦繼續存活的營養液中,把腦的神經末梢鏈接在計算機上,通過計算機給大腦特定的電信號,讓它可以保持一種正常的幻覺——似乎自個的身體和周圍的一切都還存在。作為“缸中之腦”試驗的操作者,人類自然清楚這顆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計算機制造的一種虛擬現實,但是你是否又思考過:人類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虛擬現實之中呢?我們有沒有可能所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聞到的都是虛擬的,我們的身體或者周邊都是虛構的,我們也只是浸泡在營養液中的一顆大腦而已呢?這篇文章,站長就跟大家探討一下“缸中之腦”理論,大家在空閑之余也來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生活在一臺虛擬世界中呢?“缸中之腦”理論人類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這里有豐富的大腦皮層,既感受著外界的萬千變化,又可以對手、腳、眼睛、耳朵等各個器官發號施令。但遺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對大腦的研究也僅僅是皮毛而已。20世紀中期,世界著名的腦神經學鼻祖威爾德·格瑞夫斯·彭菲爾德(1891-1976 ,美國著名腦神經科專家)對高級大腦活動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用電流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試圖減輕像精神運動性癲癇這類疾病癥狀。受試者主訴有一點片斷的回憶,嗅到以往聞到的氣味,聽到一種聲音,看到一種顏色,這一切都是由大腦內特定部位的微量電流刺激引起的。他發現,刺激大腦皮質的某些區域時,往事的記憶就會好像歷歷在目于我們的腦海中,仿佛錄像帶的放映,具備了事件原始場景的所有聲音和情緒。似乎發生在我們生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無數我們以為已經遺忘的時刻,都已經被記錄和保存下來了。通過對癲癇病人病灶觀察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彭菲爾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腦系統學說”。這一學說認為:顳葉和間腦的環路是人類記憶的主要區域。這一區域像一臺錄音錄象裝置,把人的全部經歷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這種記錄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被人主觀意識到,但它的確是客觀地實現了。因此,對這一區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時,一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無法回憶的往事便被回憶起來。這也就意味著,人的記憶被存儲在大腦皮質中,并且可以被腦電流或者外部電流所激發。所以,科學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腦多帶帶放置在培養液中,然后給大腦一些電流刺激,大腦也會產生記憶或者意識,這時候的人根本無法判斷自個是處在虛擬環境中,或是在真實世界中。雙縫干涉實驗“缸中之腦”理論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由于該試驗需要一顆鮮活的大腦,這顯然不符合倫理。而且,該實驗需要配置能讓大腦正常活動的營養液,實驗條件極其苛刻。因此,至今為止,該理論也只能被稱之為“假想”,一直未被試驗所證實。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在“缸中之腦”之外,似乎又發現了另外一臺讓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性的“證據”,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雙縫干涉試驗”。在介紹這個實驗之前,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給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當你觀察一只飛行中的蚊子時,盡管它不停的飛來飛去,讓你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在每一臺時間點,蚊子只會出目前一臺位置,這就是物質的粒子性。當你往平靜的湖面上扔一顆小石頭,當它落入水中的時候所產生的漣漪就是物質的波動性,而當你繼續扔一臺小石頭的時候,兩個石頭產生的波紋會互相接近并最終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波的干涉。我們觀測到的現象,要么表現出粒子性,要么表現出波動性。但是,在微觀世界里,物質在同一時刻并不是簡單的表現為粒子性或者波動性,有些微觀物質會同時表現為粒子性和波動性,這被成為“波粒二象性”。而我們前面講到的“雙縫干涉實驗”,簡單說就是為了演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實驗。其具體方式為:連續發射單個的電子穿過有著兩條縫隙的障礙物,最后這些電子會落在用于觀測的屏幕上,以便于觀察,在重復了很多次的這個過程之后,其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出了干涉現象,也就是說電子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了波的性質,它能夠以波的形式同時穿過兩條縫隙。為了搞明白電子在穿過縫隙時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在兩個縫隙上都安裝了能夠觀察電子的感應裝置,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電子到底是通過了哪一臺縫隙。然后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當研究人員安裝了感應裝置之后,再次進行雙縫實驗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電子的干涉條紋消失了,不管發射了多少個電子,它們都只表現出粒子性。而當研究人員移除了感應裝置,電子的干涉條紋馬上就又出現了!這個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非常困惑,為了保證電子的運行軌跡不被干擾,研究人員使用了攝像機來對電子進行觀測,但其結果或是和以前一模一樣。“好吧,既然這樣,那么我在確定你通過了縫隙之后,再來拍攝你總可以了吧?”研究人員這樣想到,于是就有了“延遲雙縫干涉實驗”,其過程是這樣的,當研究人員通過高科技手段確定電子處于“已經穿過了縫隙,但是還沒落在擋板上”的時候,馬上用攝像機來觀測電子。然而令研究人員目瞪口呆的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依然和之前的實驗結果相同!研究人員并不甘心,他們又做了更高級的“量子擦除試驗”,這次他們的實驗對象是光子。這個實驗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糾纏原理,他們在兩個縫隙上安裝了不同的介質,當光子通過某個縫隙的時候,由于介質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會發生改變,如果這個光子是與另一臺光子處于量子糾纏態的話,那么另一臺光子的狀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然而,這個實驗的結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當有觀測者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出現干涉條紋,而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干涉條紋又詭異的出現!也就是說,微觀粒子就像是一臺個有思想的、無所不知的精靈,當沒有觀測者的時候,它們是一臺個波函數,而當它們知道有人在觀測它的時候,它們馬上就只表現出粒子性。或者說,這個世界上一切物質其實是隨著人的思想而處于無時無刻的變化之中:當我們去觀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時候,它是一種形態,但當我們不去考慮它的時候,它又是另一種形態,也許這就是“雙縫實驗”的恐怖之處吧!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而“雙縫實驗”的結果,使人們或多或少的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文章最后,請大家思考這么一臺問題:我們人類真的是真實存在的嗎?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或是虛構的嗎?我們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或是生活在虛擬的“缸中之腦”呢?歡迎在留言區討論!這里是科學驛站,我是站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博士,是一名熱愛科學、熱愛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時也是科學領域優質創作者、今日頭條青云獲獎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點贊和關注哦。
只能說不確定,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就這么干了。比如人體冷凍技術。有的是冷凍全身,而有的只是冷凍頭部。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是一臺叫杜虹的女作家,她也是《三體》的審稿人。他在2015年就傾其所有家產進行人體冷凍,不過只是冷凍頭部。如果未來50年可以復活,那么她沒有身體,其大腦只能鏈接在營養眼中。對外界事物的四肢感受可以外接電極刺激。其實很多人都已經在做這樣的事了。但是在嚴格的科學論證方面,并不看好未來五十年可以讓人的大腦脫離身體而獨立感受客觀世界。意識是一臺很復雜的系統,甚至比宇宙還復雜。我們對意識還原的能力還很膚淺。不過在哲學史上,關于意識能否脫離物質而存在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論證。最典型的港中大腦模型。也就說,把五大感官全部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模擬感官體驗。如果程度逼真,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哲學家也曾借助缸中之腦模型表達世界不可以被單純的認為是唯物主義。假設我們都是缸中之腦。那么你的所有感受,比如吃東西的美味,戶外的鳥語花香,成功的喜悅都是可以被模擬的。那么你就無法區分真實世界和模擬世界。這個問題無解,因為不可證偽!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太有想象力了。目前很多人體的器官可以通過冷凍技術,保存其功能。但是,心臟不能因為有冷凍技術,就保證未來可以使用。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冷凍保存下來了,但是,只是一臺大腦生物標本,沒有思維功能。我們可以推理,人死亡了,大腦還能活在營養液中,繼續思維,這就是一臺科學悖理。按照現代對死亡的定義來說,不是以心臟停止跳動為標志,而是以大腦死亡為標志的。例如,人猝死之后還可以在20分鐘以內通過心臟復蘇,就是因為大腦還沒有死亡。所以,不論年齡大小,如果大腦沒有“死亡”,那么“這個人”是活著的。所以,從現實上來說,你的這個提法是有很大科學、醫學、和倫理問題的。所以,我們只能以純粹的物質層面說說大腦與人體分離以后,至少還沒有“死亡”會不會還會思維。如果正常的人,睡眠之后有沒有思維呢?大量事實說明,人在睡眠之后是不能正常邏輯運算的。你不能說睡眠以后沒有思維例如,古代有不少詩人的詩句是在夢中出來了的。還有一些科學家的問題,也是在夢中進行的。但是,這種“思維”,與我們正常情況下的思維根本不是一回事,具體情況也非常復雜,不可以用簡單的例子為依據。那么,一臺人清醒情況下的思維呢?應該說,絕大部分情況下,思維是正常運算的,盡管也會出現運算失誤。所以,為個人的看法是,一臺沒有死亡的大腦,在冷的技術條件下,也許可以保證大腦還能具備思維功能,但是會不會還會在合理條件下,又恢復“那個人”的思維,這幾乎不可能。大腦之所以可以思維,保證這個系統思維的非常多。如果離開自身人體,那么,遺失原有信息的可能性非常大。據一些植物人醒過來的一些信息看,不少植物人醒過來之后,都會有一段“失憶”的經歷,有些人會永久失去記憶。這或是自身的系統“營養液”中生存的大腦。如果離開人體呢?期待漫長的科學實驗證明吧!但是至少一百年以內,應該沒有結果。
完全可以。這就類似于《黑客帝國》里的橋段。只要大腦活著,并且在大腦周圍有一層保護介質,便能在封閉環境內產生腦電波,腦電波保持持續的活躍度,大腦便處于特定的思維世界里。《黑客帝國》里講的東西本可能就是真的。自量子論在近代得到精密儀器的觀測論證以后,科學家們一度懷疑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的真實程度。量子力學里最容易讓人懷疑這世界的真實性:第一、雙縫干涉實驗,在微觀層面證明了人的意識對物質會產生的影響,而且粒子在活動時竟然可以預測到人類意識的參與,這個實驗很可怕,實驗中當人類觀察粒子時,粒子通過雙縫后留下兩條平行的亮紋,但當不觀察粒子時,又出現很多相互干涉的條紋。就好像有“人”在控制著我們,當我們要去探索一件事物時,“他”所設計出的程序就會自動觸發并讓我們看到他想讓我們看到的結果。但當我們不去探究這件事物的時候,“他”所設計出的程序就像一堆沉睡中的代碼閑置在角落等待再次被喚醒。我們是否真的能改變已過去的事情?第二,被稱為世紀幽靈的量子糾纏現象似乎在證明,人類意識的活動其實受制于一臺意識庫,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會與意識庫里的定律限制一一對應,不允許超出這個限制。就像編程時用到的函數,調用的函數必須與函數庫里一一對應,這個程序才能正確運行,函數的最初都必須被定義。我們對現實世界所有的認知,都是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這五感在大腦編碼轉譯后,在和大腦不斷積累的識別庫里存儲的知識對應以后才讓我們能去做出判斷,那么問題就來了。比如說視覺,我們看到一頭羊,光量子從羊的身上被反射到我們的眼睛里,眼睛再通過層層傳遞(這個過程很復雜,而且有一段空間距離,即我們看到的物體實際上都是“以前的”),這就是視覺系統里最可怕的——皮層視區延遲。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一點點的延遲,我們在看到物體的同時大腦就真的看到物體了嗎?我們玩游戲的時候都知道,程序設計者為了節省內存,游戲里的大樹只有在游戲角色接近的時候才顯現出來,而角色距離大樹較遠時,這棵大樹其實并不存在!是不是細思極恐??!!視覺系統里還有一臺可怕的問題,你相信你看到的羊就真的是羊嗎?或是大腦里本來就對羊有一臺定義,這個定義就是,這必須是只羊,你眼睛看到的羊,經過腦電波的顏色糾錯處理與傳遞進大腦識別庫,然后跟識別庫里定義的羊的特征一一對應以后,大腦反饋給我們一臺信號:這的確是只羊。再比如顏色,我們看到的藍色就真的是藍色嗎?我們認為看到的是藍色,其實是經過大腦處理以后的結果,如果有的人大腦識別庫里沒有對于藍色的定義,那么,他看到的會是指什么顏色?再說一下觸覺,我們手里拿著一本書,你真確定你手里拿的是一本書,而不是一堆代碼?你會說這真真切切是一本書啊!可是,這個“真真切切”又是誰給你定義的呢?再比如,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確實很疼,這個“疼”是神經傳遞的,如果沒有神經的反射傳遞,你會感覺疼嗎?我們的五感或許是被與大腦識別庫里所定義的東西一樣,是被定義了,不允許你超出這個感官的限制。《山海經》目前已經被重新解讀,里面曾存在的各種怪物被記錄的很詳細,找不到化石的原因就是他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數量很少,而且生活面積很小,這些怪物有些被證實就是目前仍在存活的物種,但有一部分太過于奇特而又找不到化石證據從而無法被證實。但近代有學者稱《山海經》里記載的奇特怪物應該是存在的,有可能是基因工程的結果,但因為基因缺陷太明顯無法生存繁殖而被自然或人為淘汰。我們人體也一樣,基因工程已經證明人體DNA可以被編譯編碼,也就是說人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科技水平如果再高一些,就像題主所說的,通過對大腦的合理存儲,并將大腦鏈接到一臺有著繽紛多彩的世界的識別系統里,大腦會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像我們目前一樣有著悲歡離合的各種故事。或許,我們就是如此。
人頭分離的真實案例:有人知道重慶女作家杜虹嗎?也就是我國首例冷凍人,她的大腦目前就被保存在低溫液氮罐里面,目前放置在一家美國科研機構,也就是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研究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因為,杜虹相信50年后的人類社會,很可能已經擁有讓人復活的技術。盡管很多人都說他們被騙了,但女兒為了完成這是母親最后的遺愿,借了不少外債才湊齊75萬,這還不算其他后續費用,只為了讓其有機會在50年后復活。并且,在一次媒體采訪中,杜虹的女兒還表示,倘若自個的媽媽最后沒有醒過來,那么自個和丈夫可能會加入到冷凍遺體這個特殊的隊伍中,畢竟很多未知的事情總需要有人去嘗試。如何實現人頭分離?很多人科幻迷都看過《三體》,而這部小說的編審正是杜虹,由于她的年紀本身也不小了,所以在其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難免讓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感到震驚。在杜虹去世的時候,她最后一句話是對女兒說的,表示自個很想再抱抱女兒。杜虹的遺體處置并不是直接在美國進行,醫生宣告其死亡后的短短幾分鐘時間,美國機構就帶著自個的研究小組成員和設備進入房間,隨即想起注射了多種能夠確保血液再36小時內不會徹底凝固的特殊物質。哪怕是在殯儀館的時候,杜虹的身體都有機械心肺復蘇裝置在不停的工作,一直維持著100次/每分鐘的按壓頻次,并將動脈種中的血液替換為灌注進去的保護也。而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身體中的化學試劑濃度維持在60%左右,從而確保身體各組織中剩下的水量不足以發生結冰,即便體溫持續下降也只會讓體內玻璃化。這還不是終結,后來,杜虹的遺體在經過一系列處理后又存放在溫度只有零下60度的干冰中,然后將其帶到美國后進行了人體分離。就這樣,杜虹的頭部就一直存放在那里的低溫液氮罐中,而其他遺體部分就無償捐獻給了這個冷凍研究機構。大腦是活在虛擬世界里,或是在重塑其他身體器官后復活?首先,我們要知道當一臺人被宣布死亡的時候,不管你之后采取怎樣的措施,腦死亡已經成為基本事實。其次,雖然目前世界上冷凍人這個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壯大,關于冷凍復活技術也偶爾有所謂的突破性研究,但是,那些存放在各種特殊液體中的大腦,實際上并沒有思維活動,不存在部分人想象的虛擬世界。當然,身處這個時代的我無法肯定的說,即便很多年以后人類也無法實現死而復生這件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但是,至少從有限的時間來看,不管是讓存放在營養液中的大腦思考,或是讓冷凍處理后的大腦在擁有新的身體器官之后復活,其實都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對于所有人來說,珍惜自個僅此一次的短暫生命才是眼下自個能做主的事兒。另外,試想一想,一臺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死去的人,如果突然在這個時代復活,她如何來適應當下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而她曾經最重要的那些身邊人也都離開人世,如何來做這類人群的心理建設也是一臺很大的問題。而且,從世界的客觀規律來說,不僅是我們人類會老、會死,就連我們的地球、太陽也會走向生命的盡頭。所以,如果人類想要永遠不死、甚至不老,那么,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源緊缺,當地球上存在的人越來越多,而剩下的資源卻越來越少,那必然意味著種群內部會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當太陽演化到地球都不適合人類繼續繁衍生息,那么,人類要繼續生存的前提就是有其他適合居住的星球被找到,而找到這個星球,如何抵達這個星球,誰先去這個星球又是很現實的問題,似乎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而我們目前只能坦然接受死亡這個既定的生命終結方式。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珍珠泉门票多少钱啊?去珍珠泉钓鱼是否免门
- 下一篇: 金秀贤最近演了什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