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基因的关系?
語言的產生和語言能力的發展確實與遺傳和基因有關。人類發現的第一個與語言能力有關的基因,稱為FOXP2基因。FOX基 因 是 一 個 基 因 家族,由于與克隆的果蠅叉頭基因具有高度相似的DNA結合區,因而又把它們稱為叉頭框基因,或稱叉頭基因。它編碼的蛋白就稱為叉頭框蛋白。FOXP2基因是FOX基因家族中的一種基因,是在一個稱為KE的家族中發現的。這個家族三代人共有24名成員,但其中的一半人無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頭的運動,因此發音和說話極其困難。而且,他們還存在閱讀理解障礙,不能正確拼寫詞語,難以組織好句子,弄不懂語法規則,因而很難理解別人說話和進行閱讀。研究人員先對KE家族成員進行大腦圖像掃描研究,發現其中有語言障礙的人大腦中分管語言的基底神經 節(神 經 中 樞)出 現 了 異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經節中表達和產生功能的。這個中樞控制人的口舌運動和發音說話,但是,KE家族中語言障礙者的大腦皮質中這個區域不能正常工作。然而,這還不能完全解釋KE家族中有語言障礙的人的根本病因。湊巧的是,在更早的時候,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名與KE家族無親緣關系的稱為CS的男孩出現了與KE家族語言障礙者相同的癥狀和表現。對這些患者的基因測序發現,他們的FOXP2基因都有突變。FOXP2基因通過產生一種可以粘貼到DNA其他區域的蛋白來控制其他基因的活動。KE家族的 語 言 障 礙 者 和CS兒 童 的FOXP2基因中有一兩個位點突變,這就破壞了DNA的蛋白質粘合區,因而造成大腦的基底神 經 節 在 發 育 期 不 能 很 好 發育,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說話和語言能力。
很好的問題。首先可以肯定,語言跟基因直接肯定存在緊密的聯系。這個問題從遺傳的角度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已經在在人類眾多基因中發現能使人類說話的基因,如果沒有這個基因,語言與人類的文明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在過去的20萬年間,這個基因的改變,促使人類在演化上,能與其它生物朝向不同的演化路徑,這個基因就是FOXP2。這個基因并不是人類特有,其他物種也具有,比如小白鼠。但是白鼠和其他動物的發聲基因FOXP2卻缺少關鍵的變異,而這些關鍵變異只發現于人類和人類進化過程的近親尼安特人身上。一些研究人員推斷說這些關鍵的變異導致了只有人類能夠通過復雜語言進行交流,而動物只能發出吼叫聲或者鳴叫聲。同時,科學家也強調FOXP2基因并不是導致語言產生的唯一基因,它的蛋白質產物會產生許多其他的基因,這些基因在胚胎許多部分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可以說明語言跟基因直接肯定存在緊密的聯系,但是有關題主提到的,世界各國的語言,爸爸、媽媽的發音都差不多,則不關乎基因本身,而是同語言的傳播與演繹有關了。語言本身是文化現象,說什么語言與其種族的生物學特征沒有必然的聯系,也不是由生物特征決定的。除了受驚時的”哇“和高興時的”哈“等原始功能,其他任何詞匯都與生物學無關。語言是人為的,異變的,即使有共同的祖先,也不容易追究。 當然最新研究表明,語言的起源最可能在亞洲,精確地說是在里海南岸,而不是人類的起源地——非洲。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有興趣可以查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538080.html,自行擴展。
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于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于語言的起源與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語言演化問題的復雜性。也許某一天時光機器發明之后,我們人類可以弄清楚這些未解之謎!推薦一片文章:語言起源仍是難解之謎
專門的漢語、英語基因并不存在──不管在哪種語言環境里長大,小孩都能學會說話。但語言差異確實與基因差異有關,一項新研究發現,音調語言與非音調語言的發展過程,可能受到了基因影響。 漢語等音調語言有個特殊之處,即詞語含義與音調直接相關,以非音調語言如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漢語非常費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音調語言在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很普遍,但在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和澳大利亞很罕見。 據美國《科學》雜志網站日前報道,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個語言學研究小組試圖尋找音調區分能力與基因的關系。他們收集了世界各地49個人群的基因數據,比較983個基因變異與26種語言特征的關系。 多數情況下,基因變異與語言特征幾乎沒有關系,但有兩個基因與語言的音調特征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擁有這兩個基因的特定版本的人群更傾向于說非音調語言。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基因的變異可能導致腦部某些部位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人區別音調的能力。在較多人擁有這些基因變異的群體里,更容易發展出非音調語言
語言和基因肯定是有關系的。現代科學研究表明Fox家族中的一個基因Foxp2(Forkhead box p2)是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基因。最近,來自西奈山醫院醫學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學副教授Joseph D. Buxbaum利用基因操作技術將小鼠中的Foxp2基因進行單倍或雙倍缺失以進一步研究Foxp2基因與語言能力的關系。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本周的在線《美國國家科學學報》(PNAS)上。 Foxp2基因是定位于人類第七染色體上的,它與語言能力的聯系是通過一個家族史語言障礙病例而發現的。這個基因發生突變會影響語言能力,同時它也是一個孤獨癥易感基因。Buxbaum的研究發現Foxp2基因缺陷的幼年小鼠會影響它們在與父母、兄弟姐妹分開時發出超聲波語言的能力。但是它對語言能力的影響并不是因為影響了發聲器官的發育,而是因為影響了小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的成熟和/或者遷移而造成的。利用這種使小鼠Foxp2基因缺陷的實驗模式也可以研究它在孤獨癥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有很多人并不認為Foxp2基因是直接造成孤獨癥的基因。由于Foxp2基因的產物是一個轉錄調控因子,它可能調控許多其它的蛋白。利用小鼠模型可以進一步研究Foxp2基因具體影響了哪些蛋白的表達。這些蛋白也許才是致病的關鍵。Buxbaum和他的同事指出,FOXP2基因在鳴鳥的大腦中也有表達,例如燕雀和金絲雀,同時對小鼠FOXP2基因的更進一步研究將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它在人類語言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Wellcome信托中心的遺傳學家Simon Fisher認為,對于FOXP2基因在包括小鼠在內的動物中的功能還有許多有待了解。作為最初在人體中隔離FOXP2基因的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Fisher表示,他對新發現可以“同FOXP2基因有缺陷的人的語言障礙進行直接對比”表示“謹慎的態度”。
很好的問題。首先可以肯定,語言跟基因直接肯定存在緊密的聯系。這個問題從遺傳的角度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已經在在人類眾多基因中發現能使人類說話的基因,如果沒有這個基因,語言與人類的文明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在過去的20萬年間,這個基因的改變,促使人類在演化上,能與其它生物朝向不同的演化路徑,這個基因就是FOXP2。這個基因并不是人類特有,其他物種也具有,比如小白鼠。但是白鼠和其他動物的發聲基因FOXP2卻缺少關鍵的變異,而這些關鍵變異只發現于人類和人類進化過程的近親尼安特人身上。一些研究人員推斷說這些關鍵的變異導致了只有人類能夠通過復雜語言進行交流,而動物只能發出吼叫聲或者鳴叫聲。同時,科學家也強調FOXP2基因并不是導致語言產生的唯一基因,它的蛋白質產物會產生許多其他的基因,這些基因在胚胎許多部分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可以說明語言跟基因直接肯定存在緊密的聯系,但是有關題主提到的,世界各國的語言,爸爸、媽媽的發音都差不多,則不關乎基因本身,而是同語言的傳播與演繹有關了。語言本身是文化現象,說什么語言與其種族的生物學特征沒有必然的聯系,也不是由生物特征決定的。除了受驚時的”哇“和高興時的”哈“等原始功能,其他任何詞匯都與生物學無關。語言是人為的,異變的,即使有共同的祖先,也不容易追究。 當然最新研究表明,語言的起源最可能在亞洲,精確地說是在里海南岸,而不是人類的起源地——非洲。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有興趣可以查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538080.html,自行擴展。
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于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于語言的起源與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語言演化問題的復雜性。也許某一天時光機器發明之后,我們人類可以弄清楚這些未解之謎!推薦一片文章:語言起源仍是難解之謎
專門的漢語、英語基因并不存在──不管在哪種語言環境里長大,小孩都能學會說話。但語言差異確實與基因差異有關,一項新研究發現,音調語言與非音調語言的發展過程,可能受到了基因影響。 漢語等音調語言有個特殊之處,即詞語含義與音調直接相關,以非音調語言如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漢語非常費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音調語言在東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很普遍,但在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和澳大利亞很罕見。 據美國《科學》雜志網站日前報道,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個語言學研究小組試圖尋找音調區分能力與基因的關系。他們收集了世界各地49個人群的基因數據,比較983個基因變異與26種語言特征的關系。 多數情況下,基因變異與語言特征幾乎沒有關系,但有兩個基因與語言的音調特征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擁有這兩個基因的特定版本的人群更傾向于說非音調語言。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基因的變異可能導致腦部某些部位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人區別音調的能力。在較多人擁有這些基因變異的群體里,更容易發展出非音調語言
語言和基因肯定是有關系的。現代科學研究表明Fox家族中的一個基因Foxp2(Forkhead box p2)是控制語言能力發展的基因。最近,來自西奈山醫院醫學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學副教授Joseph D. Buxbaum利用基因操作技術將小鼠中的Foxp2基因進行單倍或雙倍缺失以進一步研究Foxp2基因與語言能力的關系。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本周的在線《美國國家科學學報》(PNAS)上。 Foxp2基因是定位于人類第七染色體上的,它與語言能力的聯系是通過一個家族史語言障礙病例而發現的。這個基因發生突變會影響語言能力,同時它也是一個孤獨癥易感基因。Buxbaum的研究發現Foxp2基因缺陷的幼年小鼠會影響它們在與父母、兄弟姐妹分開時發出超聲波語言的能力。但是它對語言能力的影響并不是因為影響了發聲器官的發育,而是因為影響了小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的成熟和/或者遷移而造成的。利用這種使小鼠Foxp2基因缺陷的實驗模式也可以研究它在孤獨癥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有很多人并不認為Foxp2基因是直接造成孤獨癥的基因。由于Foxp2基因的產物是一個轉錄調控因子,它可能調控許多其它的蛋白。利用小鼠模型可以進一步研究Foxp2基因具體影響了哪些蛋白的表達。這些蛋白也許才是致病的關鍵。Buxbaum和他的同事指出,FOXP2基因在鳴鳥的大腦中也有表達,例如燕雀和金絲雀,同時對小鼠FOXP2基因的更進一步研究將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它在人類語言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英國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Wellcome信托中心的遺傳學家Simon Fisher認為,對于FOXP2基因在包括小鼠在內的動物中的功能還有許多有待了解。作為最初在人體中隔離FOXP2基因的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Fisher表示,他對新發現可以“同FOXP2基因有缺陷的人的語言障礙進行直接對比”表示“謹慎的態度”。
總結
- 上一篇: 小鹏汽车迎来重大历史性时刻 第“五万”辆
- 下一篇: 官宣!长安汽车明日将联合华为等发布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