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吗?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吗?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關于埃博拉病毒:1、重要事實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稱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是嚴重的、往往致命的人類疾病。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達90%。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邊遠村莊。該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并且通過人際間傳播在人群中蔓延。據認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獲得重癥支持治療。無論對人還是對動物都無可用的已獲正式許可的特異性治療辦法或者疫苗。2、發現與分類埃博拉是1976年在蘇丹恩扎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揚布庫同時出現的兩起疫情中首次出現的。后者發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埃博拉病毒屬是絲狀病毒科(線狀病毒)的三位成員之一,另兩位為馬爾堡病毒屬和Cuevavirus屬。埃博拉病毒屬包括五個不同的屬種: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扎伊爾埃博拉病毒(EBOV)、雷斯頓埃博拉病毒(RESTV)、蘇丹埃博拉病毒(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和蘇丹埃博拉病毒與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關,而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則與之無關。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屬種見于菲律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感染人類,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在人間報告出現這一屬種的發病或死亡情況。3、傳播埃博拉是通過密切接觸到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到人類。在非洲,有文件記載,通過處理在熱帶雨林中發現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而染病。埃博拉隨后在人類社會中通過人際間傳播加以蔓延,這種傳播是與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體液直接接觸(通過破損皮膚或粘膜),以及間接接觸受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而導致的。4、癥狀和體征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種嚴重、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征往往是起病急,有發熱、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癥狀。隨后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某些情況下會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化驗結果包括白血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而肝酶則會升高。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時就會具有傳染性。一位實驗室感染男性病例在發病后高達第61天時,仍從其精液中分離到了埃博拉病毒。潛伏期是從獲得病毒感染到出現癥狀的時間間隔,可持續2天至21天。摘自WHO(世界衛生組織)官網:http://www.who.int/mediacentre ... 3/zh/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埃博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醫生的話來說,感染上“埃博拉”的人會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極高,因此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歸類為最高等級之生物恐怖襲擊的武器。被認為是最可怕的威脅公共安全、健康的潛在生物武器。根據美國科學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蘇聯Biopreparat機構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戰期間考慮作為針對蘇聯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于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致死率:50-90%致死原理: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各個器官,使之發生變性、壞死,并慢慢被分解。由于體內器官壞死、分解,病人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后多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途徑:主要通過體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傳染。傳染性:極高潛伏期: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癥狀:1、首先表現為高燒、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尤以頸、胸、腰椎為甚等一系列出血熱癥狀;?2、繼而出現嘔吐、腹瀉、內出血等;3、發病后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癥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半數病人于發病后第5天出皮疹,大多數則在第5~7天七竅流血不止。)?治療:無藥可治。(目前主要治療手段是支持和對癥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案例:1976年6~11月,蘇丹南部,共發病284例,死亡151例;1976年9~10月,剛果(前扎伊爾)扎伊爾周邊地區,發現318個病例,280例病死;1979年,在蘇丹的恩扎拉地區,發病33例,死亡22例;1994年6月,加蓬的明克伯、馬科庫地區及熱帶雨林采金區,發病49例,死亡31例;1995年4月,剛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圍地區,發病315例,死亡245例;1996年2月~1997年1月,加蓬北部,發病60例,死亡45例;2000年8月~2001年1月,烏干達北部的古盧、Masindi及Mbarara。發病425例,死亡224例;2001年10月~2002年3月,剛果共和國和加蓬,發病123例,97例病死2002年12月~2003年4月,剛果共和國共發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2005年4~6月,剛果(布)發病12例,發現9例病人均死亡;2012年7月31日截止當地時間8月3日,已確診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懷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離。統計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V)呈長短不一的線狀體,直徑70~90nm,長0.5~1400nm,內1含直徑40nm的內螺旋殼體,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約長19kb,能編碼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個結構蛋白,其中GP基因對EBOV復制有獨特的編碼和轉錄功能。病毒在感染細胞的胞質中復制、裝配,以芽生方式釋放。然而該病毒復制的具體步驟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組成,膜上有10nm長的呈刷狀排列的突起,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實驗感染多種哺乳動物的細胞,在Vero-E6細胞中生長良好,且能出現致細胞病變作用。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埃博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醫生的話來說,感染上“埃博拉”的人會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極高,因此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歸類為最高等級之生物恐怖襲擊的武器。被認為是最可怕的威脅公共安全、健康的潛在生物武器。根據美國科學家于Fort Detrick和前蘇聯Biopreparat機構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戰期間考慮作為針對蘇聯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于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致死率:50-90%致死原理: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各個器官,使之發生變性、壞死,并慢慢被分解。由于體內器官壞死、分解,病人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后多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途徑:主要通過體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傳染。傳染性:極高潛伏期: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癥狀:1、首先表現為高燒、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尤以頸、胸、腰椎為甚等一系列出血熱癥狀;?2、繼而出現嘔吐、腹瀉、內出血等;3、發病后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癥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半數病人于發病后第5天出皮疹,大多數則在第5~7天七竅流血不止。)?治療:無藥可治。(目前主要治療手段是支持和對癥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案例:1976年6~11月,蘇丹南部,共發病284例,死亡151例;1976年9~10月,剛果(前扎伊爾)扎伊爾周邊地區,發現318個病例,280例病死;1979年,在蘇丹的恩扎拉地區,發病33例,死亡22例;1994年6月,加蓬的明克伯、馬科庫地區及熱帶雨林采金區,發病49例,死亡31例;1995年4月,剛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圍地區,發病315例,死亡245例;1996年2月~1997年1月,加蓬北部,發病60例,死亡45例;2000年8月~2001年1月,烏干達北部的古盧、Masindi及Mbarara。發病425例,死亡224例;2001年10月~2002年3月,剛果共和國和加蓬,發病123例,97例病死2002年12月~2003年4月,剛果共和國共發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2005年4~6月,剛果(布)發病12例,發現9例病人均死亡;2012年7月31日截止當地時間8月3日,已確診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懷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離。統計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V)呈長短不一的線狀體,直徑70~90nm,長0.5~1400nm,內1含直徑40nm的內螺旋殼體,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約長19kb,能編碼核蛋白及VP35、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個結構蛋白,其中GP基因對EBOV復制有獨特的編碼和轉錄功能。病毒在感染細胞的胞質中復制、裝配,以芽生方式釋放。然而該病毒復制的具體步驟尚不清楚。病毒外膜由脂蛋白組成,膜上有10nm長的呈刷狀排列的突起,為病毒的糖蛋白。病毒可實驗感染多種哺乳動物的細胞,在Vero-E6細胞中生長良好,且能出現致細胞病變作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屏住了所有的呼吸是什么歌呢?
- 下一篇: 超级会员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