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一周年:十倍增长千倍PE 中国纳斯达克初长成
文/李婷婷
來源:資本偵探(ID:deep_insights)
25,29,520%,這是 2019 年 7 月 22 日當天,讓國內創投市場沸騰的幾個數字。
設立科創板的消息僅過去八個月,7 月 22 日,科創板正式鳴鑼開市,極速落地,首批 25 家企業上市交易。由于漲跌幅度過大,當天共出現了 29 次臨時停牌,其中 9 次是因為跌幅過大,20 次是因為漲幅過大,最大漲幅由安集科技達成,其股價一度暴漲 520%。
根據計算,若投資者打新中一簽(500 股)安集科技,當日最多可凈賺 10 萬元。黃金萬兩,盡皆瘋狂——用這句話來形容科創板開市之初的場景并不為過。
出現如此火爆場景的一個原因是,國內市場等注冊制實在等得太久了。
所謂注冊制是指,企業有義務將一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信息與資料制成以“招股說明書”為核心的法律文件,主管機構負責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而不進行實質判斷,這是美國、歐洲、中國香港地區等成熟資本市場廣泛采用的上市制度。
而A股市場一直以來都采用核準制,由發審委對公司的業務運作、盈利能力做出判斷,并決定企業是否有上市資格。核準制下,發審委承擔著極大的審核壓力,也對 IPO 公司做出嚴格限制,如盈利性要求(虧損企業無法上市)、股權架構要求(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無法上市)。
這些限制條件如幾座大山攔住了新經濟企業A股上市的道路,從 2000 年開始掀起的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熱潮,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在A股上市無門,不得不“背井離鄉”。一旦離鄉,回家的路也會格外漫長——2016 年奇虎 360 從美股市場私有化退市后,花了兩年時間拆除 VIE 架構并借殼,才得以回歸A股。
苦上市制度已久的國內科技企業們,終于在 2018 年看到了曙光,在該年 11 月于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決定終于落地。
注冊制還權于市場,由市場而非主管機構來對企業的價值做出判斷,同時,上市條件放寬:2020 年 1 月,A股迎來第一家虧損企業澤璟制藥,第一家同股不同權企業優刻得,2 月,迎來第一家紅籌企業華潤微電子。
一個新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時光飛速流轉,如今,科創板開市已滿周歲,一年過去,科創板究竟演繹了怎樣一出淘金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132:0
132 家上市企業,0 家股價跌破發行價
科創板的一大標簽是硬科技,有了科創板的承接,硬科技賽道的諸多企業得以獲得市場更合理的考量。這一點有多重要?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在與「資本偵探」的對話時,曾這樣感嘆。“我估計前幾年很多中國做半導體芯片的優秀人才都跳去做 APP,多可惜,但這就是事實。”
長久以來,硬科技對一個創業者來說都不是一個最優選擇。硬科技企業投入大、成長慢,與屢屢創造增長神話的消費互聯網相比,很難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但科創板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聞名知意,科創板主要服務于科技創新企業,尤其是為周期長、盈利難的硬科技企業提供融資與退出的渠道。
據 36 氪報道,在設立科創板的消息傳出后,聯想創投合伙人宋春雨立刻找到 AI 芯片公司寒武紀的創始人陳天石:“趕緊弄,最好的(選擇)就是科創板。”那時寒武紀才剛剛成立兩年,可見資本的急切程度之甚。
像寒武紀一樣,由投資方牽頭,快速推動企業登陸科創板的不在少數。此外,還有不少投資方臨時抱佛腳,重新將目光投向一直被他們冷落的硬科技企業,閃電入股并推動企業上市。
如小米基金曾在 2019 年一月底入股光纖激光器制造商創鑫激光,三月底入股電磁屏蔽膜龍頭企業方邦股份,四月份,兩家企業都呈報了發行申請,距離小米基金入股僅分別過去了兩個月及十六天。
資本推動下,很快掀起了國內科技創新類企業赴科創板上市的熱潮。2019 年全年,證監會共核準 IPO128 家,而 7 月份開市的創業板在去年注冊生效的企業就有 80 家。
虎博科創板小助手數據顯示,一年過去,科創板 IPO 數量共達到 132 家,募資總額達到了 1507 億元,這一數據比起主板也不遑多讓。有趣的是,科創板單月 IPO 數量及募資額的高點,都出現在了去年開市當月及今年開市一周年之際,對勇敢者來說,第一個吃螃蟹意味著先機,對謹慎者來說,在結束一年的觀察后終于到了入場的好時機。
從領域來看,這 132 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主要集中于高新制造業。其中,專業設備制造業占比最大,如專注研發干法刻蝕(等離子體刻蝕)設備的中微公司就歸屬這一行業。此外,計算機、通信和企業電子設備制造、醫藥制造、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制造都是科創板中占比較大的行業。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在科創板中占據了重要席位,這類企業從事的主要是 To B 互聯網企業服務,如開發了 WPS 辦公軟件的金山辦公、從事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開發及咨詢的虹軟科技等。
當前,創投界普遍認為,中國互聯網正在從 To C 的消費互聯網向 To B 互聯網轉型。陳宏提到,“美國前二十家上市的科技企業里,大概有一半是 TO C,一半是 TO B,中國以前全是 TO C,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 TO B(公司)”。
硬科技企業們扎堆科創板,投資者也對這一承載著A股市場改革重任的新興板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與期待,這表現為科創板上持續走高的股價。
雖然在 2019 年 11 月 6 日,上市 6 個交易日的昊海生科跌破發行價,成為科創板首個跌破發行價的公司。但以運行滿一年的 7 月 20 日收市股價衡量,已上市的 132 只個股無一破發,科創板的資本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19 天:5900 億元
中芯國際以 19 天的速度閃電過會,上市當天市值達 5900 億元,登頂科創板市值排行榜
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最具話題性的要屬兩周前上市的中芯國際。
自開啟科創板二次上市計劃后,中芯國際就在不斷地刷新科創板紀錄:
從申報材料到到被受理過會僅用了 19 天;
到正式上市僅用了一個半月;
募資 462 億美元,上市當天市值超過 5900 億元。
諸多因素加持,中芯國際成為了科創板至今為止過會最快、上市最快、募資規模最大、市值最高的企業,是當之無愧的科創板“一哥”。
放在整個A股市場看,中芯國際也是繼 2010 年農業銀行 IPO 以來,A股規模最大的 IPO。
中芯國際是國內芯片制造的龍頭企業之一,迄今有二十余年歷史,曾在 2004 年于紐交所和港交所兩地上市,但由于業績表現平平,遭遇了上市即巔峰的尷尬局面。2019 年 6 月,因成交量持續低迷、企業融資成本太高, 中芯國際宣布從紐交所退市。
然而退市美股僅一年后,中芯國際便在科創板創造了奇跡。一部分原因是在政策補貼的支持下,中芯國際在 2019 年凈利潤同比大漲,達到 17.94 億元,漲幅為 140%。更重要的是,國內資本市場對待芯片企業的態度與科創板成立之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中芯國際恰好趕在了最好的時機,享受到了最好的資本環境。
另一家芯片明星企業、中國 AI 芯片獨角獸寒武紀緊隨中芯國際,于 7 月 20 日正式掛牌科創板。寒武紀科創板過會時間為 68 天,是除中芯國際外過會最快的企業,其募資金額達到 25 億元,擠入科創板 IPO 募資金額 TOP 10。
中芯國際與寒武紀在科創板的表現都體現出,芯片制造商受到資本極高關注。
虎博科創板小助手數據顯示,中芯國際及寒武紀在科創板百余只股票中平均日交易排名前二,其中中芯科技更是以 229.8 億元的交易額遙遙領先于其他企業,當然,這也有中芯國際、寒武紀作為上市不久的新股,流動性更高的原因。
平均日交易額第三的瀘硅產業與芯片行業也有關系,其制造的硅片是半導體芯片的核心晶圓材料。
芯片企業大受熱捧,是這幾年因為國內企業算力激增以及國際新局勢下“國產替代品”需求激增而產生的浪潮。
雖然芯片企業們需要面對的市場形式并不輕松,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對手不容小覷,落地難題也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芯片行業還遠未到慶功的時刻,但是隨著配套措施逐步到位,中國的芯片產業即將步入發展快車道已成事實。這意味著,科創板在未來還將撬動更大機遇。
1074%:1847
科創板最高股價漲幅高至 1074%,最高市盈率高至 1847 倍
科創板的另一關鍵詞是“漲”。
在剛剛跨過一周年節點,一批 IPO 前入股股份解禁后,7 月 23 日晚科創板九家企業發布減持公告,根據媒體計算,這九只股票減持股數將 2.02 億股,減持套現資金按 7 月 23 日收盤價計算將達 93 億元(中微公司按照詢價轉讓價格下限計算)。
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幾個月內,隨著更多的科創板現售股解禁,減持規模會繼續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抑制部分科創板個股股價的上漲。
但是短期股價表現與科創板開市以來的股價走勢相比,并非主流。
中芯國際與寒武紀都在上市首日股價大漲,漲幅分別達到 202%、212.4%。然而,在科創板,這樣的漲幅不足為奇,“量子通信第一股”國盾量子上市首日漲幅達到 923.91%,創下了A股最高紀錄。
科創板在設計交易細則時,為了盡快形成合理價格,規定新股上市后的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五個交易日后漲跌幅限制放寬至 20%。而主板的規則為,上市首日最高漲幅為發行價的 44%,此后漲跌幅限制為 10%。
漲跌幅限制放寬后,科創板新股首日股價翻倍的情況屢見不鮮,股價走勢頗為刺激。
開市滿一年之際,科創板企業普遍股價漲幅仍非常驚人,排名第一的依舊是芯片概念股瀘硅產業,其股價漲幅超過十倍,其余有 5 家企業股價都翻了五倍以上,科創板已然成為一個淘金場。
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市盈率也頗為夸張,最高達到了 1847 倍,與美股市場相比,市盈率更高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一個特點,其反映了投資者對該企業更高的期待值。
虎博科創板小助手數據顯示,科創板運行一年后,市盈率超過一千倍的公司有六家,五百倍以上的公司有八家,一百倍以上的公司有六十四家,這樣夸張的數字,已經可以用“市夢率”來形容了。
夢幻般的市盈率讓這場淘金游戲變得更加刺激,市場在狂熱情緒中,將科創板的各項數據越推越高,但總會回歸理性。
中國納斯達克?
科創板的火爆表現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結果。
設立科創板之前,為了改善資本環境,支持創新企業與高科技企業,A股市場已經進行了多次嘗試與改革,如在 2009 年推出創業板、2013 年推出新三板。
無一例外的是,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都寄托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納斯達克夢,但投資者和創業者們,已經失望過兩次了。
納斯達克實際上就是從“創業板”成長起來的,A股創業板的設置,未嘗不是想要模仿納斯達克的發展路徑,其功能定位是服務于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是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
2013 年,創業板誕生,同年,高層提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2014 年注冊制改革啟動,但在一年后因意外因素的干擾而擱置。沒有注冊制支持的創業板,流動性、資金量都大打折扣,支持新興科技企業發展的能力不足。2019 年全年,創業板股票累計成交 23 萬億元,同期A股成交金額為 121.6 萬億元。
一直到今年 4 月份,《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才終于通過,但創業板已經很難再吸引硬科技企業及投資人的目光了。
新三板的故事更為曲折,新三板的服務對象同樣是無法在主板上市的高科技企業,其上市門檻很低,但投資者準入門檻卻極高:投資者必須有 500 萬資產,以及兩年證券交易經驗。
這一規定的本意是鼓勵更多機構投資者入場,剔除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較弱的散戶。但是,由于門檻過高,新三板最終因投資者數量不足,流動性低迷,而陷入了幾乎無交易、無投資的窘境。2018 年前后,大批企業從新三板摘牌,一年內摘牌的企業多達 1446 家。
到 2019 年 12 月,新三板材宣布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規定精選層、創新層和基礎層的投資者準入資產標準分別為 100 萬元、150 萬元、200 萬元。但是,上市企業數量已經嚴重下降的新三板,要起死回生實在困難。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設立科創板時,主管機構在上市細則上做了更多的考量,首先是注冊制改革賦予了科創板生機,其次是投資者門檻下調至 50 萬元資產及 2 年證券交易經驗,兼顧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科創板市場的流動性。
過去一年的顯赫成績,也證實了科創板在幫助硬科技企業成長上的能力。
隨著國內市場改革有了初步成效,全球資本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加之國際關系的不可控性與美股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日益增長的不信任,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回歸母國資本市場,從 2018 年開始,阿里巴巴、網易、京東接連回港二次上市。
除了港股市場外,日益成熟的科創板同樣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成為了獨角獸 IPO 的優先選擇。
7 月 20 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布,啟動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據媒體報道,螞蟻集團尋求 IPO 估值至少 2000 億美元,在國內新經濟公司里,這一體量高于美團、京東,僅次于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個超級巨頭,登陸科創板后,其無疑將取代中芯國際成為科創板市值第一股。
此外,有消息稱,京東數科也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估值近 2000 億元。
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巨頭的加入,將會極大地提升科創板在世界資本版圖中的地位,也為科創板的未來發展上了一層保險。
誕生僅一年的科創板雖然還很“年輕”,但可以肯定的是,潮水的方向已經改變,而游戲的規則,也正在改寫。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科创板一周年:十倍增长千倍PE 中国纳斯达克初长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椰果肉怎么做好吃啊?
- 下一篇: 接两只手手筋大概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