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画最早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墨竹画最早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鄭板橋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又號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終年73歲。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shù)家,是清代揚州畫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頗具風格,200多年來,一直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國內(nèi)外享有極高聲譽和地位。鄭板橋的藝術(shù)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輝最絢爛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創(chuàng)造性、戰(zhàn)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與完美的藝術(shù)形式較好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板橋風格。他的作品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shù)遺產(chǎn),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的重視。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后能寫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gòu)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jié)合起來,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shù)效果。板橋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洹!耙庠诠P先”“趣在法外”。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蘇東坡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shù)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同也是畫竹的大家,文同開創(chuàng)的“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guān)于“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為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為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劉叔華介劉叔華(1915年——2000年),筆名竹癡,貴陽人,曾任蘇州女書畫家協(xié)會主席。30年代,她先后在國立藝專和正則藝專學習國畫,師從呂鳳子、潘天壽、吳之、謝仲謀等國畫大師。她專攻墨竹,師法宋、元諸名家并得其要旨,遂成就自家之面目,作品被多處藝術(shù)館和博物館收藏,有《劉叔華畫竹集》等專著存世。畫竹藝術(shù)在我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中具有相當?shù)牡匚?中唐時期,竹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題材;北宋文同開創(chuàng)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為墨竹繪畫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瓚,明代的王紱、夏昶、徐謂,清代的石濤、鄭板橋、蒲華、吳昌碩,都是樹一代畫竹新風的畫竹大量,促進了畫竹藝術(shù)的發(fā)展,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fā)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中國的畫竹藝術(shù)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唐代畫竹已經(jīng)盛行,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chuàng)始的。宋代以后畫竹更具成就。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shù)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與可也是畫竹的大家,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guān)于“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為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為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各朝代畫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繪畫實踐中形成了各種流派。他們畫竹都十分傳神而逼真,因此白居易曾在《畫筆歌》中稱贊“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清朝畫竹也相當興盛,“揚州八怪”的異軍突起又為畫竹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國繪畫的傳統(tǒng)要求是真實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觀形態(tài),鄭板橋畫竹則不但表現(xiàn)了客觀對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對社會的態(tài)度。他不僅留有許多絕妙的翠竹圖,還留下了《題畫竹六十九則》,他贊美“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春”。但是沒有聽說過宋昶。
明代文人墨戲畫也很發(fā)達。專門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紱、夏昶、魯?shù)弥阅分挠袑O以吉、陳憲章,以墨蘭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昶的墨竹,被當時稱為第一。陳子和《蘇武牧羊圖》漢武帝時代蘇武在北海雪地牧羊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人物畫中較為常見的題材。—般描繪蘇武手持使節(jié),或坐或立,姿態(tài)寧靜,神情溫和。此圖則不同,蘇武面部微仰,斜看寒柯,兩袖拱胸前,不僅扶節(jié),而且腰掛佩刀。兩眼炯炯有神,正氣凜然。背景用淡墨烘染,寒氣迫人,襯托出主題人物威武不屈的忠貞氣質(zhì)。人物、羊群、老樹、荒草,筆墨縱橫揮灑,奔放中不失法度,畫風屬吳偉一路。時代也相接近。明代浙派中有不少福建畫家,陳子和即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傳世較少,此圖為其七十一歲時作,尤為難得。
宋朝時期,墨竹畫已臻成熟,筆墨、構(gòu)圖、氣韻、意境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名家輩出,出現(xiàn)了文同、蘇東坡、揚無咎、鄭思肖等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首推文同,他畫的竹形神俱備,法度嚴謹,并以寫竹抒發(fā)自己意志感情,被譽為墨竹的宗師,他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主張“畫竹必得成竹于胸”,形成了獨立風格,歷史上稱其為“湖州竹派”,不但發(fā)展了宋代畫竹興盛的畫風,并且影響了歷代相傳至今。同時期的蘇東坡對文同的墨竹風格更推崇備至,以至闡述自己的主張,畫竹要神似,他的見解“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竹不必追求竹的外形。他又參用書法的筆意揉進畫竹的筆法中,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后代畫家的畫法。而他的朱竹畫法,雖被稱為墨戲,然而流傳至今不絕。宋代墨竹畫,蔚然成風,墨竹也是在宋代被確立占據(jù)中國畫分門別類中的一席之地。
揚州八怪: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nóng)、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擅長畫竹:鄭燮(鄭板橋)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tǒng)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zhì)卻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jié)節(jié)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xiàn)竹的質(zhì)感。在構(gòu)圖上,板橋?qū)⒅瘛⑹奈恢藐P(guān)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xié)調(diào)。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xiàn)了鄭板橋書法藝術(shù)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chuàng)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2.高翔 高翔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于寫真,金農(nóng)、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tài)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3.金農(nóng)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nóng)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gòu)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chuàng)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于《天發(fā)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guān)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xiāng)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nèi)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fā),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5.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 ,多作工筆,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yōu)榇止P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chuàng)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yōu)?破毫禿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xiàn)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于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cè)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后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xiāng)人雷宏 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鐘馗圖 仕女抱瓶圖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nóng)、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cè)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shù)散見于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李方膺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nóng)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cè)身于“揚州八怪”之列?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jīng)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一、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nóng)、黃慎、鄭燮、羅聘)相當;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于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qū)罘解叩漠嬎嚇O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圣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于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 "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gòu)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領(lǐng)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fā),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jù)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于板橋老人。”我們知道鄭板橋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于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并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最后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愿意“坐臥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后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云膺結(jié)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后,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guān)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所寫確為初春景象,并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guān)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shù)胤焦偃辏馐苓^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xiāng)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jiān)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tǒng),蔑視權(quán)威,愛畫狂風,以此寄托自己與惡劣環(huán)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guān)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xiàn)。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云里。[1]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zhì)樸,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從權(quán)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又通過了怪石的聳立、不屈不撓,體現(xiàn)了詩人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nóng)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于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8.羅聘 羅聘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后寓居揚州,曾住在彩衣街彌陀巷內(nèi),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tài),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tài)。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nóng)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nóng)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三、鄭板橋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特色 鄭板橋繪畫在形式上的表現(xiàn)特色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即書畫、題跋、布局、技法的表現(xiàn)。 (一)融合共通的書畫。鄭板橋繪畫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在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把畫、詩、書和印結(jié)合,讓它們成為不可分的綜合藝術(shù)。鄭板橋不僅以書入畫,而且以畫入書,鄭板橋?qū)W黃庭堅的長撇,又巧妙地參以蘭竹畫法,使字的中鋒一豎和一撇,猶如蘭竹葉的再現(xiàn)。鄭板橋的繪畫能使書與畫巧妙的融合成一體,詩書畫印相搭配,形成他個人的獨特的風格。鄭板橋把畫上的竹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題跋上談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精彩的畫論就寫在竹干之間,與鄭板橋特有的“六分半書”與畫呼應,形成獨特的風格。 (二)書畫合一的題跋 中國文人畫是以詩、書、畫、印結(jié)合的綜合藝術(shù),自文同、蘇軾、米芾等人提倡以來,為了抒發(fā)情懷、寄寓人品及性格,畫家們將詩、書、印結(jié)合一體,讓它們?nèi)谌氘嬅嫔希c畫不可分開。鄭板橋幾乎每幅都有題跋,鄭板橋題跋主要藉由“題畫”抒發(fā)個人的情感。題跋不只在內(nèi)容上發(fā)揮它的作用,在畫面整體表現(xiàn)上增強中國畫的造型美,這也是鄭板橋繪畫特色之一。每一題跋都是一篇絕妙的小文,氣味雋永,寓意深遠。鄭板橋在書畫表現(xiàn)上不斷地尋求創(chuàng)新,“掀天搨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來不在尋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鄭板橋繪畫風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膽的“經(jīng)營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亂”為其基本原則。通常題跋也納入為全幅構(gòu)圖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畫中的主客關(guān)系也很和諧的安排。 (四)推陳出新的技法 鄭板橋畫蘭畫竹幾乎都用墨筆,筆法圓渾而不失勁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縱。中國傳統(tǒng)畫蘭竹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來,另一種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圍內(nèi)以寫字的方式畫下來。鄭板橋墨竹直接以墨筆揮灑,“寫蘭如作字,蘭葉尤妙,焦墨揮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鄭板橋強調(diào)技法要從古法,先有繪畫的基礎才能求“寫意”。鄭板橋很重視傳統(tǒng)畫法,甚至說不學古法就不成畫。鄭板橋畫竹自有法則,遵守傳統(tǒng)法則而不受古法的拘束,這即是鄭板橋的“至法”。雖這些法則來自古人,又能化為鄭板橋的“我法”,這是鄭板橋在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再以個人的深入觀察和經(jīng)驗的累積得來的。鄭板橋畫竹技法,從竹節(jié)與竹葉來看,繼承了明清以來的“濃墨點節(jié)法”的傳統(tǒng),又創(chuàng)造性地與“個”字、“人”字進行巧妙地疊葉,使整個畫面勁秀而富有生機。 四、結(jié)論 “書畫合一”雖然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tǒng),但鄭板橋成功地推出獨創(chuàng)的畫風和精彩的繪畫理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但又超越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風格,在繪畫史上的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鄭板橋強調(diào)學古的方法,學古不是死學而是要“活”學,他的墨竹就是學自傳統(tǒng),是“各有靈苗各自探”的成果。鄭板橋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方面對后人卻有很大的啟示和借監(jiān)作用。
宋代畫壇上畫墨竹皆以意趣見長的是文同。文同曾深入竹鄉(xiāng)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贊他 “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chuàng)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他的草書已經(jīng)失傳,尚有四幅墨竹傳世。后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志及家誠之所撰年譜。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北面)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表弟蘇軾敬重。
明代文人墨戲畫也很發(fā)達。專門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紱、夏昶、魯?shù)弥阅分挠袑O以吉、陳憲章,以墨蘭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昶的墨竹,被當時稱為第一。陳子和《蘇武牧羊圖》漢武帝時代蘇武在北海雪地牧羊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人物畫中較為常見的題材。—般描繪蘇武手持使節(jié),或坐或立,姿態(tài)寧靜,神情溫和。此圖則不同,蘇武面部微仰,斜看寒柯,兩袖拱胸前,不僅扶節(jié),而且腰掛佩刀。兩眼炯炯有神,正氣凜然。背景用淡墨烘染,寒氣迫人,襯托出主題人物威武不屈的忠貞氣質(zhì)。人物、羊群、老樹、荒草,筆墨縱橫揮灑,奔放中不失法度,畫風屬吳偉一路。時代也相接近。明代浙派中有不少福建畫家,陳子和即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傳世較少,此圖為其七十一歲時作,尤為難得。
宋朝時期,墨竹畫已臻成熟,筆墨、構(gòu)圖、氣韻、意境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名家輩出,出現(xiàn)了文同、蘇東坡、揚無咎、鄭思肖等人。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首推文同,他畫的竹形神俱備,法度嚴謹,并以寫竹抒發(fā)自己意志感情,被譽為墨竹的宗師,他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主張“畫竹必得成竹于胸”,形成了獨立風格,歷史上稱其為“湖州竹派”,不但發(fā)展了宋代畫竹興盛的畫風,并且影響了歷代相傳至今。同時期的蘇東坡對文同的墨竹風格更推崇備至,以至闡述自己的主張,畫竹要神似,他的見解“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竹不必追求竹的外形。他又參用書法的筆意揉進畫竹的筆法中,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后代畫家的畫法。而他的朱竹畫法,雖被稱為墨戲,然而流傳至今不絕。宋代墨竹畫,蔚然成風,墨竹也是在宋代被確立占據(jù)中國畫分門別類中的一席之地。
揚州八怪: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nóng)、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擅長畫竹:鄭燮(鄭板橋)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tǒng)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zhì)卻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jié)節(jié)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xiàn)竹的質(zhì)感。在構(gòu)圖上,板橋?qū)⒅瘛⑹奈恢藐P(guān)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xié)調(diào)。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xiàn)了鄭板橋書法藝術(shù)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chuàng)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2.高翔 高翔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于寫真,金農(nóng)、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tài)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3.金農(nóng)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nóng)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gòu)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chuàng)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于《天發(fā)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guān)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xiāng)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nèi)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fā),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5.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黃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 ,多作工筆,后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yōu)榇止P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chuàng)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里,變?yōu)?破毫禿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xiàn)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于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cè)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后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xiāng)人雷宏 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鐘馗圖 仕女抱瓶圖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nóng)、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tǒng)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cè)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shù)散見于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李方膺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nóng)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cè)身于“揚州八怪”之列?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jīng)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一、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nóng)、黃慎、鄭燮、羅聘)相當;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于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qū)罘解叩漠嬎嚇O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圣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于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后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 "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于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gòu)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領(lǐng)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fā),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臥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后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jù)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于板橋老人。”我們知道鄭板橋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于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余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并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并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shù)經(jīng)驗;最后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愿意“坐臥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后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云膺結(jié)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后,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guān)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云:“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所寫確為初春景象,并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guān)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shù)胤焦偃辏馐苓^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xiāng)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jiān)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后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tǒng),蔑視權(quán)威,愛畫狂風,以此寄托自己與惡劣環(huán)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guān)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xiàn)。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云里。[1]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zhì)樸,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從權(quán)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又通過了怪石的聳立、不屈不撓,體現(xiàn)了詩人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nóng)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于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8.羅聘 羅聘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后寓居揚州,曾住在彩衣街彌陀巷內(nèi),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nóng)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diào)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tài),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tài)。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nóng)死后,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nóng)的著作得以傳于后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并工于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三、鄭板橋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特色 鄭板橋繪畫在形式上的表現(xiàn)特色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即書畫、題跋、布局、技法的表現(xiàn)。 (一)融合共通的書畫。鄭板橋繪畫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在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把畫、詩、書和印結(jié)合,讓它們成為不可分的綜合藝術(shù)。鄭板橋不僅以書入畫,而且以畫入書,鄭板橋?qū)W黃庭堅的長撇,又巧妙地參以蘭竹畫法,使字的中鋒一豎和一撇,猶如蘭竹葉的再現(xiàn)。鄭板橋的繪畫能使書與畫巧妙的融合成一體,詩書畫印相搭配,形成他個人的獨特的風格。鄭板橋把畫上的竹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題跋上談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精彩的畫論就寫在竹干之間,與鄭板橋特有的“六分半書”與畫呼應,形成獨特的風格。 (二)書畫合一的題跋 中國文人畫是以詩、書、畫、印結(jié)合的綜合藝術(shù),自文同、蘇軾、米芾等人提倡以來,為了抒發(fā)情懷、寄寓人品及性格,畫家們將詩、書、印結(jié)合一體,讓它們?nèi)谌氘嬅嫔希c畫不可分開。鄭板橋幾乎每幅都有題跋,鄭板橋題跋主要藉由“題畫”抒發(fā)個人的情感。題跋不只在內(nèi)容上發(fā)揮它的作用,在畫面整體表現(xiàn)上增強中國畫的造型美,這也是鄭板橋繪畫特色之一。每一題跋都是一篇絕妙的小文,氣味雋永,寓意深遠。鄭板橋在書畫表現(xiàn)上不斷地尋求創(chuàng)新,“掀天搨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來不在尋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鄭板橋繪畫風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膽的“經(jīng)營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亂”為其基本原則。通常題跋也納入為全幅構(gòu)圖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畫中的主客關(guān)系也很和諧的安排。 (四)推陳出新的技法 鄭板橋畫蘭畫竹幾乎都用墨筆,筆法圓渾而不失勁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縱。中國傳統(tǒng)畫蘭竹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來,另一種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圍內(nèi)以寫字的方式畫下來。鄭板橋墨竹直接以墨筆揮灑,“寫蘭如作字,蘭葉尤妙,焦墨揮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鄭板橋強調(diào)技法要從古法,先有繪畫的基礎才能求“寫意”。鄭板橋很重視傳統(tǒng)畫法,甚至說不學古法就不成畫。鄭板橋畫竹自有法則,遵守傳統(tǒng)法則而不受古法的拘束,這即是鄭板橋的“至法”。雖這些法則來自古人,又能化為鄭板橋的“我法”,這是鄭板橋在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再以個人的深入觀察和經(jīng)驗的累積得來的。鄭板橋畫竹技法,從竹節(jié)與竹葉來看,繼承了明清以來的“濃墨點節(jié)法”的傳統(tǒng),又創(chuàng)造性地與“個”字、“人”字進行巧妙地疊葉,使整個畫面勁秀而富有生機。 四、結(jié)論 “書畫合一”雖然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tǒng),但鄭板橋成功地推出獨創(chuàng)的畫風和精彩的繪畫理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但又超越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風格,在繪畫史上的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鄭板橋強調(diào)學古的方法,學古不是死學而是要“活”學,他的墨竹就是學自傳統(tǒng),是“各有靈苗各自探”的成果。鄭板橋的學習方法及態(tài)度方面對后人卻有很大的啟示和借監(jiān)作用。
宋代畫壇上畫墨竹皆以意趣見長的是文同。文同曾深入竹鄉(xiāng)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贊他 “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chuàng)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他的草書已經(jīng)失傳,尚有四幅墨竹傳世。后人編有《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范百祿所撰墓志及家誠之所撰年譜。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北面)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表弟蘇軾敬重。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墨竹画最早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灵魂筹码赌徒技能有哪些 全赌徒技能一览
- 下一篇: 逆水寒武器装备系统如何词条养成 装备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