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弃英特尔,然后呢?
這是一顆蘋果電腦芯
文丨 Wise 財經,作者丨子江、呂俊杰,責編丨阿 sea
英特爾真的被蘋果拋棄了嗎?
在 WWDC20 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宣布正式推出基于 ARM 架構的 A12Z 處理器芯片,該芯片將取代目前裝載在 Mac 電腦中的英特爾處理器。
據「Wise 財經」了解,蘋果換用自家芯片一方面在于英特爾的 7nm 工藝又再次延期,另一方面,蘋果極力使用自家芯片有利于整個生態的閉環。
這是蘋果的最終目標——觸達全線產品,實現通用架構。
眾所周知,目前在蘋果整個硬件生態中,iPhone、iPad、iPod 均使用的是蘋果自研A系列芯片,包括 AirPods、HomePod 在內,也均使用上了其自研芯片。
有產業鏈人士向「Wise 財經」透露,蘋果 A12Z 的大部分芯片仍由臺積電代工。“按計劃蘋果最快將于年底開始逐步替換英特爾芯片,但不會完全取而代之,蘋果仍會保留一些英特爾芯片的 Mac。”
庫克在開發者大會中稱,整個過渡期會花費大約兩年時間。“未來幾年將繼續發布新的 Mac 操作系統用來支持基于英特爾芯片的 Mac。”
“雖然蘋果的野心很龐大,但A系列芯片如果想完全替代英特爾芯片還需要一段時間,兩年是一個保守時間,在我看來或許需要3-5 年時間。”上述人士說道。
在整個 PC 市場,蘋果已摸爬滾打了 44 年。在這 44 年里,從與微軟的對抗到與英特爾的合作,再到與微軟的對抗與逐步放棄英特爾,蘋果電腦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曲折與戲劇性。
一、“拋棄”英特爾
1994 年,蘋果 Mac 處理器由摩托羅拉轉向 IBM,而后 2005 年,又從 IBM 轉向英特爾。
當時,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當年的 WWDC 上宣布了放棄 PowerPC 處理器的計劃。在英特爾的幫助下,蘋果電腦才逐步追趕上了 Windows 電腦。
但是,蘋果使用自研處理器的野心仍然不死。2012 年,蘋果開始探索改用自己的芯片以取代英特爾處理器。之后,蘋果一直在悄然設計基于 ARM 架構的處理器芯片,以在成熟的時機將它們轉移到 Mac 系列電腦上。
有分析人士認為,蘋果放棄部分英特爾訂單會使英特爾在市場上曾經的主導地位將出現持續的下滑,甚至英特爾公司可能退出芯片巨頭之列。
這樣的說法或許過于悲觀。
在「Wise 財經」看來,即便英特爾失去了部分蘋果公司芯片訂單,對于其來說影響并不嚴重,甚至影響非常微小。一方面,英特爾主要的芯片供給仍在使用 Windows 系統的 PC 身上,另一方面,蘋果的市場占有率雖然在逐步攀升,但相比于 PC 市占率非常渺小。
據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的數據所表明的,第一季度 Mac 僅占據美國 PC 市場份額 12%。
一位不愿具名的聯想內部人士告訴「Wise 財經」,整個全球 PC 市場中,蘋果的 Mac 出貨量要比 PC 出貨量小得多。“像國際品牌戴爾、惠普,國內品牌聯想、宏碁、華碩都是英特爾芯片的主要需求者,當然近些年也在使用 AMD 芯片,但兩者的配比不同,英特爾的占比會相應高些。”
有數據顯示,Mac 業務僅占到英特爾收入總額約4%。當然,從目前來說,Mac 產品線的規模相對比較小,但是對于英特爾來說,丟掉蘋果一些訂單則意味著某種損失,損失所對應的,則是競爭威脅的不斷增加。
在更多人看來,隨著 Mac 逐步投入 ARM 的懷抱后,英特爾業務的前景將逐漸變得暗淡。
據「Wise 財經」了解,英特爾此前曾發布警告稱,全球 PC 市場的更換周期將縮短,這勢必帶來二季度業績的疲軟。
另外,蘋果也將于今年底開始使用搭載高通芯片的 5G 手機,預估為年收入超 20 億美元的調制解調器業務的收入也將拱手讓出。
對于英特爾來說,兩處短板讓它錯失與蘋果的合作機會,同時也錯失了整個移動平臺市場。一個是基帶芯片,一個是芯片架構。
由于安卓系統都是基于 ARM 架構運行,而英特爾的架構則為 X86。早期,英特爾曾經發動了像聯想、華碩等手機品牌采用其處理器,但最后使用英特爾芯片的手機在軟件兼容性、功耗等方面均存問題,不得以失敗而告終。
英特爾在電腦芯片和手機芯片上兩面受敵,它或許只剩下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以 PC 發家的軟件公司微軟。
二、“致敬”微軟
微軟可以說是 PC 軟件界的老大,同時也是蘋果的“敵人”。
可以說,蘋果和微軟的恩怨由來已久。喬布斯的麥金塔在被比爾蓋茨抄襲后大發雷霆,怒罵比爾蓋茨剽竊了他的創意,而比爾蓋茨正是因為了這次“剽竊”而坐上了 PC 軟件界老大的位置。
但在 40 年后,喬布斯或許怎么也想不到,蘋果 iOS 14 的細節功能卻越來越像 Windows Phone 了。
就在去年年中,比爾·蓋茨還曾感嘆,自己做微軟公司最大的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將 Windows Phone 的操作系統打造成安卓那樣的平臺,以至于微軟錯過了一個 4000 億美元的市場。
隨著 Windows Phone 在市場上的逐漸淡出,微軟也已經于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停止對 Windows Phone 8.x 設備提供應用更新。
蓋茨和喬布斯之間的往事值得我們久久回味。
兩人第一次交鋒是在 1980 年前后,1980 年之前,蘋果依靠個人電腦業務在行業里異軍突起,也給了傳統電腦巨頭 IBM 一個巨大的打擊,原本 IBM 并不看好個人電腦業務,但他們錯了。
回過神來的 IBM,在 1980 年給創業 5 年的比爾·蓋茨打了一個電話,最終向他購買了 MS-DOS 系統,并應用于 1981 年發布的 IBM PC 上,正是這個合作,也為蓋茨日后登上全球首富寶座打下堅實基礎。
而蓋茨的微軟與 IBM 的合作,也給了喬布斯的蘋果帶來了正面沖擊,就這樣,蓋茨站在了喬布斯競爭對手的位置。
兩人的直接交鋒發生在 1983 年,喬布斯受到施樂公司在 1981 年推出的 Xerox 8010 Star 圖形界面操作系統啟發,推出了蘋果自己的 Lisa OS 圖形界面操作系統。喬布斯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命名這款操作系統,足見其重視程度。
也是在同年的 11 月份,比爾·蓋茨宣布微軟即將推出 Windows 1.0,也是圖形界面操作系統,與 Lisa OS 十分類似,這也招致喬布斯的強烈質疑。
為此喬布斯甚至將蓋茨叫到蘋果公司,當著蘋果 Lisa OS 團隊成員的面,質問蓋茨,“為啥抄我家的系統設計?”
而蓋茨用一句經典的話懟了喬布斯及其團隊:“我們都有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我闖進他們家準備偷電視機的時候,發現你已經把它盜走了。”
這倒是像極了曹植的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985 年,喬布斯被他自己挖來的蘋果公司 CEO 約翰·斯卡利趕出了公司,也是在這一年,蓋茨的 Windows 系統正式發布,沒有了喬布斯的蘋果公司也不甘示弱,對微軟進行了起訴,引發了長達 10 年的訴訟。
蘋果的訴訟并沒有影響微軟的崛起,在后來的 10 年時間里,喬布斯曾一度銷聲匿跡,潛心打造影視公司皮克斯,而蓋茨則憑借在電腦系統方面的成功,登頂世界首富,把微軟帶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成功時刻。
1995 年,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前夕,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吐槽已經如日中天的微軟:“微軟唯一的問題是他們沒有品位,他們是一點品位都沒有,他們缺乏創意性的想法,也沒有給產品注入太多的文化。”
不過在 1997 年 8 月份,兩大巨頭還是進行了一次合作。
在喬布斯回歸蘋果半年多以后,該公司的業務依然低迷,并且存在現金流危機,隨時都可能死掉。關鍵時刻,微軟的蓋茨卻出資 1.5 億美元收購了蘋果公司的股票,同時作為回報,蘋果放棄起訴微軟,并在每一部電腦內置了 IE 瀏覽器和 Office 軟件。
可以說蓋茨和喬布斯之間,亦敵亦友,正符合那句“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此后蘋果電腦在喬布斯的改造下再次崛起,蓋茨作為蘋果股東也喜聞樂見。
2007 年,兩位巨頭終于在一次論壇上坐在了一起,那是一個歷史性深刻,雙方進行友好的“商業互吹”,淡忘過去的紛爭,談論著未來科技的美好。
那一年,喬布斯發布了顛覆性的 iPhone 手機,之后 1 年,比爾蓋茨宣布正式退休,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慈善事業上。兩位巨頭之間的競爭就此結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Windows Phone 的失敗讓蓋茨痛心不已,但微軟的工作并非完全沒有意義,如今在 iOS 14 系統中我們看到了些許 Windows Phone 系統的影子,或許這是他們做出的另類貢獻。
只是隨著 2011 年喬布斯的去世,蓋茨即使想找喬布斯吐槽一下蘋果的“抄襲”也沒有機會了。
3、微軟不造芯
可以說,微軟和蘋果的“第二次科技大戰”發生在 2012 年。彼時,距離蘋果推出 iPad 平板電腦已過去兩年。
此時的微軟還沒有推出 Surface。當時微軟內部也正在把原有的移動端平臺 Windows Mobile 回爐重寫,將其改造為以觸控屏界面主導的 Windows 8,針對的是當時愈來愈具流行的平板市場,讓電腦廠家也能用 Windows 來造平板。
但是,“后 PC 時代”并不如喬布斯想象般美好。從 2014 年起,iPad 銷量每況愈下,完全無法回到最初推出時的聲勢。
當中最流行的論點,是指平板和鍵盤的混合式平板電腦(Hybrid PC),才是電腦的未來。2015 年,調查機構 Gartner 就指出混合平板的銷量很好,大家都想購買該設備來取代手上的舊設備。
2012 年 6 月 19 日,微軟發布了第一款 Surface 產品——Surface RT。作為微軟試水 PC 硬件的第一款產品,但大家對于該款產品卻是喜憂參半。
一方面因其平板二合一電腦的新形態打破了當時 PC 市場同質化嚴重的局面而受到贊揚,另一方面,因產品無論在 PC 端或平板端都無法達到用戶預期而備受詬病。
在當時,不少人紛紛猜測,這款產品很可能是微軟的一次短期嘗試,但后來,Surface 不但沒有成為過去,其產品家族延續了微軟的繁榮。
當微軟不再吃軟飯時,他開始“硬”了起來,但其依舊依托英特爾,就好比手機廠商繞不過高通一樣。
歸根結底,微軟自始至終都是一家軟件公司,甚至它從未與硬件沾邊,而蘋果身上的標簽卻一直未離硬件。
對于這兩對歡喜冤家來說,蘋果在向著自己的生態閉關所走去,但微軟一直在軟件市場中徘徊。
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疑問,微軟為何不造芯?
有芯片從業人士對「Wise 財經」分析道,對于微軟來說,軟件是它的強項,在芯片設計上需要招聘大量的頂級人才才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微軟沒必要自己設計芯片了,時間上晚于蘋果太多了,并且蘋果具有硬件優勢,兩者不具可比性。”
據「Wise 財經」獲悉,微軟已聯合 AMD 以及高通共同研發出了 Ryzen Surface Edition 和 SQ1 芯片,而這兩款芯片將主要搭載于微軟 Surface 平板電腦中。
可以說,前者芯片主要對標的產品為蘋果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兩大產品陣營。而 SQ1 則是微軟對 ARM 平臺 Surface 產品的繼續嘗試。
顯然,微軟也在 ARM 架構上不斷嘗試,只是其相較于蘋果并非自研而是采取了聯合研發、定制芯片的路線。
“這是微軟的劣勢,雖然有 AMD 和高通的幫助,但芯片的設計仍然掌握于兩者手中,恐怕微軟無法形成完整的技術中臺,在獨特性和優勢性上會稍遜于蘋果。”上述人士分析道。
“這并不是微軟的優勢,微軟的優勢在于軟件工程,對于芯片微軟走的是聯合定制的路線,它自己本身并沒有要進入芯片行業的計劃,也沒有要設計的計劃,而是按需定制,即要符合微軟提出的優化方案與思路架構。”微軟總部軟件工程師胡明對我們說道。
「Wise 財經」認為,隨著微軟的定制戰略落地,可見英特爾或許在未來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當蘋果和微軟逐漸“拋棄”英特爾時,或許可以救命的只剩頭部的 PC 廠商。但就目前整個 PC 形勢來看,不容樂觀,英特爾應當想清楚自身未來的發展動向,畢竟只靠 PC 處理器是無法在當前危機四伏的市場中站住腳的。
四、結語
目前,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也在走向自己造芯的路上,包括 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企業。
據了解,Facebook 正組建芯片開發專業團隊,其將用于人工智能相關產品服務等;亞馬遜也被傳出已在自主設計制造 AI 芯片,用于亞馬遜 Echo 和基于亞馬遜 Alexa 虛擬助手的其他硬件設備;而谷歌早已在自有設備上搭載自主研發的芯片。
其實,自研芯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擺脫對頭部芯片制造商的依賴。
眾所周知,英特爾、高通等芯片巨頭控制著底層架構,在核心產品的授權上有很強的定價權。如果科技公司所需的大量芯片自主研發設計的話,未來的產品成本也會降低,另外還可以更好的進行適配和調教。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專注于芯片制造企業獨領風騷的時代將會逐步被頭部科技公司所替代,后者的優勢在于從芯片設計到整條產品線能夠完全的形成一套技術中臺,形成一個技術體系,完成生態閉環的打造。
不僅是這些國際科技公司,像國內的華為、小米、OV 也在逐步完善這個生態體系,只是相較于蘋果來說,我們還有很多坑尚未趟過,也有很多路尚未走過。
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
注:胡明為化名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苹果弃英特尔,然后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八百韩币等于多少人民币啊?
- 下一篇: 念佛为何越念杂念越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