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的风口回来了?幸存者并不那么乐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 Insight”(ID:lxinsight)
作者 關渡
編輯 水笙
簡 24CEO 林捷原以為在疫情結束前,公司并不會有什么生意。但在春節復工后,卻意外接到了不少電話上門尋求合作,想要林捷提供智能貨柜或轉型無人便利店的技術。
受疫情影響,“無接觸”服務火了,在不得不出門購物、取貨的時候,人們更愿意選擇無人貨柜和自助結算設備。
而這也成了不少人想要抓住的商機。上個月,林捷就接到了 60 多個電話,都是來咨詢無人貨柜的。
無人零售似乎又火起來了。
在世界范圍內,關于“無人化”的探索始終是近幾年來零售行業的重要命題。
2016 年,亞馬遜宣布推出無人便利店項目 Amazon Go,并于 2018 年年初正式向公眾開放。通過計算機視覺、傳感器和深度學習,打造“Just Walk Out(買了就走)”系統。就在昨天,外媒報道稱,亞馬遜宣布將向其他零售商出售這一系統。
這一全新的模式推出以后,打破了國內無人便利店原先局限于支付方式上的創新。
無人零售也一度是國內的明星賽道,從最傳統自動售賣機起步,迅速掀起無人貨架、無人商店的熱潮,后兩者曾在 2017 年獲得資本的熱捧,但很快完整經歷了從風口跌落的過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7 年底,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 2.5 萬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 200 家。
無人貨架賽道尤其慘烈,幾乎全軍覆沒,入局者在一年內就因虧損倒閉或轉型。
而無人便利店的玩家們,也不斷傳出虧損、裁員的消息。目前無人便利店尚有幸存者繼續探索,但盈利仍是一大難題。
在疫情期間,“無接觸”服務躥紅,原先被資本和消費者冷落的無人零售再度站到了臺前。它會再度成為風口嗎?
1疫情下的無人零售
林捷告訴連線 Insight,原先簡 24 接觸的客戶,主要是快遞行業和商超領域的。也有客戶利用簡 24 提供的智能柜做小區里的生鮮柜,但卻幾乎沒有餐飲行業的客戶。
而他最近接到的電話里,卻多了很多餐飲行業的客戶,在今年疫情爆發后,這些客戶們才關注起無人零售,想要試一試。
令林捷意外的是,有火鍋店的店主告訴他,由于堂食比例下降,他們想要通過把智能柜放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用“無接觸”的形式售賣半成品,成為除了外賣、堂食之外的另一個渠道。
“生鮮智能柜的食材相對火鍋半成品來說,損耗較高。和火鍋相關的輔料、半成品在柜體里進行冷凍,保存時間比較長。”林捷說。
他還發現了一個特點,二、三線城市對于無人零售項目的需求更多,這段時間,很多河南、福建等城市的客戶們找上了簡 24。
這些客戶里,還有人想要買智能柜回去賣口罩。
面對這種需求,林捷表示,智能柜的技術主要是靠視覺和重量分辨產品,而口罩白色居多、形狀相似,難以分辨型號。更重要的是,口罩的分量太輕了,智能柜的重力感應器敏感度不夠。
“誰也不知道不知道口罩的需求會持續多久,如果換成精度更高的感應器,成本起碼要上升 20%-30%。所以我建議客戶 5 個口罩起賣,5 個打包后,在視覺和重量上就可以識別了。”林捷提到。
面對各種各樣的需求,林捷只能在電話里與對方討論,但卻沒辦法給他們發貨,因為上游工廠還沒復工。
由于疫情影響,無人零售項目的推進并沒有那么順暢。
近期,簡 24 的員工并不能外出做項目,只能先幫客戶做規劃。林捷告訴連線 Insight,三月開始陸陸續續能夠開始發貨,不過就算發貨,客戶近期可能也無法進入小區順利鋪設點位以及補貨。
除此之外,無人便利店也因疫情期間的交通管制面臨著停業的困境。
對于主要布局在 CBD、高校、工廠等地的 F5 未來商店來說,春節期間本身就意味著人流量下降。而疫情的發生,意味著春節假期又延長了。
F5 未來商店選購的電子屏幕,受訪者供圖
F5 未來商店聯合創始人林小龍告訴連線 Insight,疫情期間門店照常銷售,店內預包裝產品的銷售沒有受到影響,但由于企業的停工,占門店銷售比例 60% 的鮮食供應停止供應了十天左右,直至元宵節復工。
復工后,F5 未來商店的 CBD 門店的生意逐步在恢復,但是相比于往常來說,還是稍有差距。
由于 F5 采用封閉式貨架,選購產品是在小程序或者店里的電子屏幕上進行,在以往,約有 30-40% 的用戶通過手機下單。而在疫情期間,線上下單、到店即取的取餐現象大幅增長。
根據消費者這一新的消費習慣,林小龍表示,F5 會在未來一兩個月里,對機器進行迭代、設置緩存區,方便用戶在遠程下單后,能夠到店拿了就走。
相比之前,消費者對無人零售的接受度變高了。如何根據新的需求布局自身的無人零售應用場景,或許是無人零售玩家們的新機會。
投資人也再次關注到了這個行業。林小龍告訴連線 Insight,春節期間,資本市場對無人業態又有了一些關注,也有一些投資人找到 F5 來了解情況。
“雖然這波需求,會讓無人零售在資本市場熱鬧一下,但真正進場的人非常會理性,會看項目的單位模型是否是健康的、是否可持續。”林小龍說。
F5 未來商店門店,受訪者供圖
2風口消逝后,幸存者活得如何?
無人零售在國內發展至今,林捷的親身感受是,在外競標的時候,競爭對手一直在減少。這說明,這個賽道的公司越來越少了。
2017 年,這還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這是資本最青睞無人零售的一年,林小龍記得,F5 未來商店曾有一次因融資報道上了 36kr 首頁,當天有五六十家投資機構來加微信,其中不乏知名機構。
同年,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也開始在無人零售領域進行嘗試、接連推出無人店的項目。
但在將近三年的時間里,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巨頭,在無人零售業態里,都沒有非常成功的項目。
風口只持續了不到一年,無人零售就快速駛入寒冬。資金鏈斷裂、裁員、倒閉、轉型,壞消息遠比好消息多。
無人貨架在搶占點位時追求規模,倉儲和團隊管理沒跟上,成本高收入少,普遍處于虧損狀態。
而無人便利店在起步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還沒等到探索出盈利模式,就因為缺少資本的繼續支持而倒閉。
盲目擴張是主要的死因之一。
資本瘋狂時期,甚至曾有投資人建議 F5 未來商店大規模開店,開一千家店之后去融資、再跑單店模型。“如果當時大規模鋪開,肯定是埋雷,將來可能會有非常多救火的工作。”林小龍有些慶幸。
在林小龍看來,迭代機器產品,優化存貨密度、出貨順序,這些都比擴張重要。
在 2014 年于佛山開出第一家店時,F5 未來商店就把目光聚焦于將機械臂應用于鮮食制作上。林小龍認為,眾多知名連鎖便利店里,鮮食銷售貢獻都過半,無論是從消費者需求側,還是便利店盈利的組成部分來講,鮮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林小龍還記得,第一款機械臂是直接在門店里做的,當時 F5 鮮食制作也只能提供賣得最火的車仔面和魚蛋。制作思路和人很相似,按不同品種進行分別制作。
但是,F5 很快發現如果繼續沿著這種思路來制作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增加單品就意味著需要在機器上不斷增加模塊,每次出新品都要更新機器。
“門店開到 100 個、1000 個的時候怎么辦?難道每上一款新品,還要去給所有門店專門換機器嗎?”林小龍說,后來,F5 改變了機器的設計思路,圍繞著水煮、氣蒸、微波三種工藝去設計。這意味著,同樣是水煮工藝,能做咖喱魚蛋,也能做香辣魚蛋。
F5 未來商店內的餐飲空間,受訪者供圖
目前,F5 未來商店在最高峰的時期一個小時能出餐 307 份,相當于傳統便利店五六個人制作鮮食的水平。這些鮮食為 F5 未來商店貢獻了過半的營收,目前,F5 未來商店部分門店已經盈利。
除了機械臂以外,無人便利店的技術解決方案主要還有 RFID(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視覺+感應器。
連線 Insight 了解到,由于 RFID 的運營成本較高,目前從業者大部分認為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也沒有太多的人去做新的嘗試。而視覺解決方案方面,5G 時代的到來能提高識別能力和傳輸速度,或許會帶來新的機遇。
簡 24 曾經嘗試模仿亞馬遜自營一百平無人便利店,但以目前的視覺識別技術,不能把每一個人都跟得很準確,在店內面積、人流量越大的情況下,商品可識別的準確率也越低。探索失敗后,林捷提到,應該先從小店開始探索,識別率會比較高。
簡 24 的無人小店,受訪者供圖
2019 年 3 月,林捷決定轉型,不再開無人便利店,而為B端輸出智能貨柜以及零售技術。轉型后,視覺識別技術依然是一個需要長期攻克的難題。簡 24 還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不斷尋找適合的應用場景。
比如,簡 24 在服務傳統便利店開無人店的時候,會選擇熟人場景的小店,以減少盜損率和識別準確率錯誤。
盡管目前技術沒有完全成熟,但林捷明顯感覺到,相比于以往,現在愿意嘗試的人更多了。
“通過疫情,大家意識到,無人零售會變成線下零售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并不一定需要無人零售的渠道走 80% 的貨,但是哪怕只能做 10% 也要做。行業應該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動不動說‘顛覆’。”林捷提到,大部分客戶會把它當成一個保險項目,以免未來再發生同樣的事。
在提高技術的路上,幸存者們又有了一段喘息的時間。
3無人零售的價值在哪里?
在無人零售跌宕起伏的這幾年里,消費者群體中出現的質疑聲不少:
部分無人便利店選購的東西太少了,空調和冰箱 24 小時打開,人流很少,遲早要黃。
我不關心你是有人還是無人,關鍵是商品夠劃算么?
無人化以后服務缺位,方便了商家、麻煩了自己,然而價格并沒有下降......
從業者如今也不得不承認,無人零售最先改變的不是人們的生活,而是零售行業的成本結構。
林小龍跟在傳統便利店行業從業多年的同行交流時曾經提問,做零售最難的是什么?90% 的人給出的回復都是“招人”。便利店所需要的服務性人才需要常年做重復性的工作,愿意干的人越來越少,并且成本與日俱增。
無人零售誕生的最初,是成本問題倒逼行業提效降本。
簡 24 有一個做 2B 供應鏈的客戶,如今開了將近 10 家無人便利店。店里沒有一個店員,只有一個司機在送完食堂、醫院等地之后,順路為這 10 家店補貨,以及一個簡 24 安排的兼職客服,在偶爾識別錯誤時人工介入修改。
簡 24 的合作項目,受訪者供圖
他在研究過亞馬遜無人店的模式之后,對其商業模式做了猜測:假設亞馬遜開了傳統 100 家便利店,按照一天營業 16 個小時、兩班員工輪流,每個班以全家的標配安排四個員工上班,一百個點位需要 800 個人;若以亞馬遜的技術開無人店,每班可能只需兩個人理貨,再加上 40 個客服處理問題,所管理的員工只需 440 個人。
而這 40 個客服可以在其他人力成本低的國家集中管理、培訓,管理難度會比分布在 100 個店里的 800 個員工培訓成本低很多。
“這是無人零售的第二步,通過集中式的管理,改變原來零售里分布式勞動力不均衡、不充足的現狀,用最集約化的方式去處理自動化技術產生的 bug,并且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盡可能降低人工干預的比例。這是我認為無人零售往后走的大方向。”林捷說,目前,簡 24 還處于第一步,即幫助傳統便利店覆蓋人流密集程度稍弱、或者成本較高的地方。
理工科背景的 F5 未來商店團隊,也逐步用自動化和數字化代替人的決策,除了門店內的機器升級之外,對總倉也做了數字化改造,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根據天氣、歷史銷售自動計算每個門店配送商品和數量,并進行自動分揀。
F5 未來商店的競爭對手就是同一條街上的便利店。
對于便利店業態而言,800 米范圍之內的人是最穩定的客流,而非被高科技噱頭吸引而來的獵奇者。F5 曾在某日系便利店附近嘗試開店,得到的反饋大多數不是“門店酷炫、有未來感”,而是“產品好吃”。
對于自營的 F5 未來商店來說,無人零售最核心的是先突破單店盈利,再進行區域性模型的驗證。在林小龍的預想里,F5 的密度的理想狀態是像香港的便利店一樣,一棟樓下有兩家,馬路對面還有一家。
“某日系便利店日均營收 6000 多可以達到盈虧平衡狀態,我們 1500 元就可實現盈虧平衡,理論上密度要達到它的 4 倍。形成小顆粒的零售網絡,對人流進行截流,不需要每個店都做到很高營收。”林小龍說。今年,F5 未來商店將會進行高密度覆蓋實驗。
除了目前還在摸索階段的無人零售,傳統商超也在通過技術進行智慧化、數字化升級,例如在收銀區設置人工通道、自主結算、掃碼購等多種結算方式,以及更新作業工具,實現數據化管理庫存等,通過更新軟件、硬件等方式提高效率、解放人力。
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無人零售,從業者都越來越深刻意識到,“無人”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減少人工、降低成本的手段,“零售”依舊是不變的本質。
目前來看,疫情帶來了一波關注,不少餐飲品牌、零售商開始布局無人銷售渠道。上一波泡沫破碎中的幸存者,也許會迎來新的資本支持,也許會迎來更多零售巨頭和便利店巨頭在這方面的新布局。
對于這波疫情帶來的機遇,接受連線 Insight 采訪的玩家們表示,這次疫情推進了人們對無人零售的了解,也有更多商家愿意嘗試無人貨架,在 TO B 和 TO C 兩端都會帶來機會,但不會像上一輪風口期一樣出現“爆發”的現象。
2020 年,盈利依然是橫在幸存者面前的一道坎。林小龍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2020 年,如果無人便利行業都沒有玩家能跑出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那么大家就都掛了。”
而如今,他的態度既不消極,也不過分樂觀。他告訴連線 Insight:短期內的需求會增加,但長期來看,影響并不那么大,歸根結底要看所提供的產品是否滿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无人零售的风口回来了?幸存者并不那么乐观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求一个日语游戏名字
- 下一篇: 木须肉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