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吗?
來源:中國經營報,作者:劉戈
中國股市最大的尷尬是,幾乎所有中國最牛的公司都和中國股市無關。
我對這個“牛”的定義是,或者有較高的科技創新力,或者有一定的國際品牌影響力。他們要么如華為這樣的堅持不上市,要么如 BAT 們遠赴美國在紐交所、納斯達克或選擇在香港上市。
這其中,一方面是歷史原因,中國股市在一張白紙上搭建,總體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上市規則決定了只能是傳統產業、傳統股權模式的企業有上市的機會。而高溢價更是讓A股形成逆向選擇機制——關系、炒作題材、短期業績成為能否上市的潛規則,那些真正受市場歡迎、具有遠期成長性的企業,自然有國際投行們引領去境外上市。
不能夠培育出優質公司,本質上這其實是證券市場的競爭失敗。
在經歷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虎頭蛇尾、磕磕絆絆的嘗試之后,現在人們寄希望于科創板能夠真正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成為培育中國科技型公司成長的沃土。
納斯達克為什么可以成為世界級科技公司肆意生長的地方?其實不只是一個上市規則可以解釋的,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基本條件。
納斯達克在 1971 年創建。在中國人的記憶里,那一年中美乒乓外交、重返聯合國,大事接二連三。在美國經濟上,此時戰后持續長達 20 年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已告結束。1971 年,美國出現了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通貨膨脹肆虐,經濟增長乏力。
1971 年 8 月,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放棄按 35 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一舉措,標志著戰后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
“華盛頓 8 月 15 日訊——尼克松總統于今晚宣布今后美國停止將外國人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從而單方面改變了長達 25 年之久的國際貨幣機制。”這是 1971 年 8 月 16 日的《紐約時報》的重大消息。從手段的決絕與干脆上來說,這的確是一次“貨幣戰爭”,而且是閃電戰——沒有和任何盟友商量、沒有經過議會辯論、沒有透露任何口風。
同時,尼克松向全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凍結工資、物價,要求國會削減聯邦開支,對進口商品增收 10% 的附加稅。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是美國在全球經濟霸權地位的相對衰落,也是美國從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階段轉型的標志。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走到盡頭一定會發生轉型危機,而轉型危機就是新經濟模式的開端。納斯達克的橫空出世正好順應了美國經濟轉型的“天時”。
另一方面,從二戰后開始初露萌芽的半導體、計算機和軟件領域的科研積累,在上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快速進入到應用層面,眾多的小微公司從實驗室和大公司分離出來。1968 年在仙童半導體公司從事半導體集成電路研究的羅伯特·諾伊斯辭職,創立了英特爾公司。大公司對新技術的遲鈍,給了英特爾這樣的創新小公司成長的空間。
英特爾在 1971 年成功推出第一代商業微處理器,當年的 11 月 15 日——英特爾公司在《電子新聞》雜志上刊登一則廣告,向全世界公布 4004 微處理器。幾乎前后腳,英特爾成為第一批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
微處理器是為許多應用提供通用解決方案的芯片,它的出現,節省了計算機的設計時間,消除了技術進步的瓶頸,為微型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也大大降低了計算機公司的創業門檻。
蘋果公司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1976 年,喬布斯家的車庫里,史蒂夫·喬布斯、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羅·韋恩三人一起創辦了蘋果電腦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沃茲尼亞克開發了蘋果的首款產品——Apple I 電腦。在這之后,喬布斯又聯系上了來自英特爾的天使投資人邁克·馬爾庫拉,他向蘋果投了 25 萬美元,這筆投資成為了蘋果發家致富的墊腳石。
1977 年 4 月,蘋果在西岸電腦展覽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電腦——Apple II,它不但具備高分辨率的彩色顯示,還有聲音,確立了個人電腦的消費品定位。
1980 年的冬天,蘋果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每股 22 美元的價格,僅僅不到 1 個小時,460 萬股迅速被人們搶購一空,在當日收盤時,蘋果公司市值為 17.78 億美元。
英特爾和蘋果公司在納斯達克的接力跑顯示的就是納斯達克成功的“地利”——眾多小型科技企業的誕生。有的依托于大學實驗室和大公司,這類企業有著更硬核的技術創新能力,如英特爾。有的來自個人創業,在風險資本的推動下瞄準應用市場,如蘋果。
納斯達克的上市和退市規則構成了催生科技型企業成長的“人和”。隨著掛牌證券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大大增加,納斯達克逐步將服務對象定位于中小型高科技成長型企業,并針對其特點在企業規模、盈利記錄等方面降低上市標準。納斯達克率先提出了“但凡是關注于未來的公司,都可以來找納斯達克”的口號。削減繁雜的上市手續,降低資產及盈利標準,幫助尚未獲得正向盈利的中小科技公司找到融資渠道。
納斯達克最大的特點是“寬進嚴出”。最低的上市標準可謂是低得驚人,只要求股東權益達 1500 萬美元,一個財政年度或者近 3 年里的兩年中擁有 100 萬美元的稅前收入。
而一旦 IPO 上市后,則需要滿足持續上市的要求,否則將被無情摘牌。“一美元退市規則”可操作性非常清晰,按照規定,若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連續 30 個交易日跌破面值 1 美元,則交易所會發出虧損警告,上市公司收到警告后要在 90 個工作日內提升股票價格,若沒做到,則上市公司會面臨退市。
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看,科創板推出的當下,中國無論是經濟轉型背景的“天時”,還是創業企業數量的“地利”都已基本具備,相對薄弱的是創業企業中的“硬核”科技型企業數量不足。因此更應當在“人和”上下功夫,更加放寬上市企業的標準,讓那些有志于在“硬核”科技上有追求的企業能夠進入。
從目前已經提交申請的企業來看,存續時間較長、研發費用投入不夠的“小老頭樹”類的企業偏多,而科研實力過硬的企業數量偏少。一方面原因是這類企業本身少,但投資機構急于變現的動機也可能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
科創板能否再現納斯達克的傳奇?答案要等到若干年之后,但讓更多數量的科技型創業企業進入到淘汰賽中,讓市場進行最殘酷的淘汰,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基本邏輯。
作者為央視財經評論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科创板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贝索斯正式离婚 前妻成亚马逊第三大股东
- 下一篇: 埃航初步报告:飞行控制系统故障导致波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