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治大学生抄作业毛病的办法——兼答丁又专老师
通過新浪博客,一名同行 丁又專老師評論《 關于抄不抄作業的討論》一文時,向我提出問題:
請教賀老師一個問題:平時作業不計入成績,那么是可以避免“抄襲”的現象,“輔以其他環節,學生選擇不做,不丟分,感到丟人,于是去學,自然就會做了,不用抄了。 ”,能夠更詳細的講講嗎?
其實,撰文寫寫我和我的學生與抄作業陋習作斗爭的想法已經有很久了,也就乘此機會展開說說。
就在這個周日,我和兒子鍛煉。一位朋友見著了兒子,短短幾分鐘之內居然關切地說了好幾次關于“上高中把孩子累的”之類的話。我知道她的女兒是成天喊累的,趕緊和她普及一下不要頻繁地用言語主導孩子的情緒。意料之中,幾句話牽出了女兒凡事不讓她陪同的“委屈”。試想想,老在問孩子“累不累”、“緊張不緊張”的媽媽,本來沒有的事也全給造出來了,孩子愿意讓她陪才怪了。孩子感覺累,遇事就緊張,和這樣的媽媽有密切的關系。
貌似走題,但其中,共有的問題是,當青少年出現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狀況時,一定要檢討我們成人自己的行為,這是為人父母者該有的立場。而對于當老師的,檢討應該更加深刻,因為你的職業就是育人。這是和學生共同面對問題的前提。我們面對問題,不是發發牢騷就可以的了。檢討和擔當的姿態不是說要為這種狀況承擔責任,這不是清算責任的事情,即使要清算也不能全算到某位教師頭上的,但作為一線的教育實施者,每一位老師個體都需要首先站出來。
話題回到抄襲作業上。作為老師,布置了作業,還要提防著學生抄作業,還要在這些方面耗費太多的“聰明才智”和感情折磨,想想心里不是滋味,傷感、委屈,有時甚至惱怒。抄作業的事情對應著學術中的學術道德,本來應該是零容忍的,而要直面,也就意味著巨大的付出。面對這樣的現實,一種辦法是放任下去,憑學生自覺即是。有的老師覺得“抄一遍總比不寫強”,對抄作業現象也就容忍了,還有些干脆不布置作業,或者做不做無所謂。還有老師的做法是,任何作業都不能交電子稿和打印稿,其目的是,抄襲也需要親手抄寫,而不是復制。其實,這些都不是辦法。
這些問題的背后,是教師要將學生的作業記錄在案,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根據作業記成績沒有任何問題,本就該這樣做。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適度的壓力,要求其完成必要的訓練太正常了。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抄作業問題是可控的。國外高水平大學里學生累就累在做作業上,抄襲的紅線是不敢碰的。如果學生人數少,這還好說,但現在的大班教學,要以一人之力,和幾十號學生在這方面較勁,真不要去想。這種狀況的背后,是我們當前的學生,在經歷了很嚴重的應試教育之后,內在的學習動力普遍缺乏,全憑著外在的壓力去實施學習。這樣,課程完了要考試,學習就是以通過考試為目標;而老師布置了作業,交上作業就是目標。不少人全然不顧學習的過程,不想著做這些到底是為了什么。再加上,由于學不得法,部分學生真的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卻依然不懂,試圖結束這樣的局面,卻一再碰壁,久而也就從了大流。現在的學生普遍不善于甚至不敢去找老師,不知道利用可得的各種資源,我們當老師的也真沒有精力做到一對一的關注,學習中的問題就一直拖了下來。然而,老師布置了作業,是要交的,不交影響平時成績,老師也管不住抄襲,所以,學生一抄了之。
任何外在的激勵都會對內在的學習動力產生副作用。如果控制不了作業抄襲,還要將作業完成情況與成績掛鉤,學生又解決不了學習中的問題的情況下,抄作業太正常了。如果一門課程的教學中,氛圍就是不布置作業就沒有課后學習,一布置作業就用抄襲的方式解決,這門課程的意義只能是師生在相互默契下造出一張成績單而已。曾經花了非常多的精力與抄作業這種學習中的這種丑惡現象作過斗爭而傷痕累累的我,有一天終于開竅:我還是要解決學生抄作業的問題,但需要放棄的是,將作業要與平時成績脫鉤。作出了這樣的放棄,才能夠轉移視角,也就在那時,我開始教大一學生“C++程序設計課”,一套全新的作業方式逐漸成型(見“ 將時尚的互聯網引入教學中來”)。
首先,作業不再以交作業本的形式交,而是改為發博客(從 我的教學主頁進去,所有的學生的鏈接都能看到)。這種方式,抄作業實際上更容易了,都不用到處找,做得慢的甚至趕Deadline的,還能貨比三家。但學生們知道,抄的作業,別人在網上都能看到,丟人是要丟到全世界的。可能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所以每一屆學生,我都會提醒他們。這種方式的作業,學生自己可以把握對錯,至于做得好不好,我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也并不十分要求,只要能做下去,這就是成功。眼下犯的低級錯誤,只要學習進程順利,有機會糾正。
實際上,我的學生是可以不抄襲作業的。他們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可能初期還對是否能完成很在意,是否誠信倒不重要了,但適應兩周后,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按自己的本來面目對待作業,做出來就交,做不出來,或者玩瘋了沒有做就不交。我鼓勵大家展示真實的學習狀態。我講我們自己的學習,只有真實表現,才是能共同前進的基礎。我說這句話是真誠的,在作業環節不給他們在功利上的誘惑和壓力。本就自己不做的,懶得應付了,而學習困難的,能完成多少是多少。
用這樣一種視角看過去,當老師的真是可以發現同學們為改變學習狀況而做的努力。應試教育中對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的破壞不是一般的嚴重,學生有時都意識不到,這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改善。當老師的還可以發現,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在各種考核指標的重壓下,我們對學生學習的組織、幫助,太有限了。而完全公開的作業,讓學生們的交流變得容易了,做不出來,找別人的參考一下,也更容易了。后來,我對作業全部提供參考解答,還在教學環節中培養同學們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學會上論壇求助。用博客交作業,打開了學生同外界交往的渠道,引入了社會資源幫助我的學生成長。我也能在任何有閑的時候上博客,給學生指點一二。
其實,我就在鼓勵學生們在不會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參考,同時指導他們“抄之有道”(見 菜鳥“抄程序”之道),目的是自己真的做過、想過,而不是純粹的為交作業而抄。我在班級中營造相互幫助的氛圍,一個小短片“ 有兄弟不孤單”要在這門課程中反復播放,以此鼓勵和組織學生并肩克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鼓勵學生將做到半截做不下去的作業發到博客或論壇中,說明問題所在,并請人指點。我看到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是真實的。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就是真正師生要面對的。針對學生特點作出的教學調整,大多是切合實際的。因為滿足了學生的需求,要求他們做出的改變,他們也愿意一起面對。
為了適應這種方式,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定制的,每周都要為他們“寫”作業。作業的內容分出層次,一般每周六道編程題,只做兩道可以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做出四道能對課程有較深理解,而其余的問題,或者更加深入,或者引入工程中才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盡量爭取多做。經過兩屆的積累,這個作業體系基本成型,第三屆時的修改已經不是很大。順便帶來的成果是,以這些題目為骨架,我已經著手開始寫一本“ 學材”,不用老師教,學生就可以自己通過實踐學習下去的教學參考書。這個體系除了我的學生要用,我知道每年都有不少不知名姓、院校的學生,也在同步跟著做,我還是看好這本學材的。
作業不計平時作業,并不意味著我對作業情況不聞不問。除了不時地在博客中瀏覽、評論,每周約定的時間,我都會記錄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用一個Excel表格進行記錄(下圖是其中的一部分),并在每周上課時在課堂展示并做簡短的評論,以鼓勵、提希望為主。這就是對某些同學形成的“壓力”,這與成績無關,但與一個人不甘落后、維護尊嚴的原始意愿相關。這張表也讓我始終知道應該關注哪位同學,在上機課上,可以隨意聊起他們的學習投入、學習方法、存在困難等話題。同學們知道,賀老師不放棄任何一位同學,就是要和他一起找到回到正常學習軌道上來的。
最后要說的是,作業完成情況并不是與平時成績完全脫離關系的,這張表反映的就是完整的學習情況,只不過我沒有將平時成績這根大棒時時揮舞著給同學去看罷了。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過來的學生,給他們打低分是不合適的,這也不是設置平時成績的本意。我會在學期中設置一些開卷、開放的小測驗之類的環節,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事實上,平時測驗的結果與這張表里體現的的情況是相符的,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而平時投入大,測驗不理想的同學,也可以根據平時的投入略加一兩分,這些規則是要和同學們交待的,也沒有產生過爭議。就是幾分的差別,也就沒有同學為此而在漫長的整個學期為此而頻繁產生抄作業的念頭了。
我的嘗試在“C++程序設計”課程中漸漸成熟。實際上,在其他課程中,也通過相同的原則進行過嘗試。課程不同,甚至學科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共同的是,作業不與平時成績掛鉤的原則,在抄襲作業得不到控制的情況下是需要考慮的。有的老師會發現這樣做太麻煩,而實際情況是,一旦在麻煩的探索中找到方法,以后的實施就順利了。當老師的,面對這種完全使學習變味的丑惡學風,是要有所行動的。這個原則要堅定,我在實施的初期,曾經動搖過一次,但學生的反應馬上讓我退了回來(見“ 我后悔的事……”)。
看本文的,也不乏在校的學生。要交待的是,老師們要和你們共同面對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面對抄襲之類的自殺式的學習行為,好自為之吧。只有切斷這條“捷徑”,才能走上健康學習的正途。
?
==================== 迂者 賀利堅 CSDN博客專欄=================
|== ?IT學子成長指導專欄 專欄文章分類目錄(不定期更新) ==|
|== C++ 課堂在線專欄 賀利堅課程教學鏈接(分課程年級) ==|
========?為IT菜鳥起飛鋪跑道,和學生一起享受快樂和激情的大學 =======
?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riasky/p/346908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治大学生抄作业毛病的办法——兼答丁又专老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终聚.net平台开发
- 下一篇: qmake 之 CONFIG 与 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