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愚公移山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中国画家愚公移山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說理》。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于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拉菲爾---<<西斯廷圣母>> 米開朗琪羅--<<大衛>> 莫奈《日出》凡高《向日葵》 塞尚《紅紗發上的塞尚夫人》畢加索《格爾尼卡》 拉斐爾 《 披紗女子像》《椅中圣母》 梵?高《星夜》、《向日葵》。塞尚 《穿紅馬甲的孩子》、《紅椅上的塞尚夫人》、《靜物》等高更.《拿水果的婦女》丟勒《拾麥穗者》徐悲鴻 《八駿圖》、《愚公移山》齊白石(《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林風眠《海濱》 關山月《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劉海栗,《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
徐悲鴻一生共創作了100多幅油畫,其中有40幅離奇遺失,大多至今沓無音訊,大師后人首次向媒體講述畫作遺失全過程 一張油畫的照片擺到了桌子上,只是看了第一眼,徐慶平就脫口而出:“這是真的。” 父親徐悲鴻的手跡對徐慶平來說太熟悉了,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院長,他看過太多真的、假的徐悲鴻畫作,鑒別真偽對他來說是件簡單的事。但是這張畫還是讓他激動不已,“可以肯定地說,這幅畫是從我父親遺失的那40幅油畫中來的。”徐慶平看完畫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幅名為《奴隸與獅》的作品從未在油畫市場上露過面。在徐慶平看來,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一點不遜于一個月前以3300萬元的價格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紀錄的《愚公移山》。 在這兩幅畫的背后,徐悲鴻還有更多的油畫佳作流落海外,去向不明。 延伸閱讀 半個世紀前的遺失 這批畫作的遺失要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正值藝術創作高峰的徐悲鴻在新加坡等地連續舉行多場畫展,賣畫為難民和抗戰遺孤捐款。 徐悲鴻與新加坡有著不解之緣,1933年他以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身份,曾5次到過新加坡,1939年1月他又因國家蒙難、家庭破碎,第6次赴新并一直住到1942年1月,在這三年中他舉辦了多次畫展,并為國內的抗日戰爭捐款無數。1940年他為構思已久的中國神話《愚公移山》畫了數十幅創作草圖及人物寫生。 新加坡期間,在宣傳抗日的激情下,徐悲鴻創作了數量驚人的畫作。“當時也沒有拍賣行,展覽的時候就是人們拿著紅布條,看哪幅畫好,就把紅布貼在畫旁邊,寫上名字,意味著這畫已經訂走了。”徐慶平說,徐悲鴻在當時就答應,只要真心想要收藏畫,他現場作畫,有幾個人畫幾張。“這個很難得,一般來說,畫家不愿意重復自己的畫作,而像父親那樣,一幅畫畫好幾張的,真是非常罕見,他真是為了抗戰付出了所有的熱情。”徐慶平說,后來新加坡人說,新加坡人收藏的徐悲鴻畫作不比中國徐悲鴻紀念館少。 1941年日軍入侵新加坡時,徐悲鴻將他在新、馬、印三年中所畫的數百幅作品及其他古玩、珍本一起托給友人,埋入新加坡崇文學校的一口枯井內,其中有徐悲鴻自己認為最珍貴的40幅油畫。隨后徐悲鴻只身攜1000幅作品,登上淪陷前最后一班開往印度的輪船,離開了新加坡。 這一去,就是人畫分離,油畫的主人沒想到他會永遠失去這批珍寶。 “送畫之說”的謎團 徐悲鴻再沒有回過新加坡,抗戰結束后他多次打聽這些畫的下落,卻都沒有得到回音。 徐慶平后來第一次知道這些畫的下落是在上世紀80年代。1985年,新加坡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連續刊登了《徐悲鴻藏寶記》,在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及新加坡的美術界引起轟動。報道詳細介紹了徐悲鴻藏畫之事,也首次提到油畫的下落: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徐悲鴻的新加坡好友黃曼士、林金升和崇文學校校長鐘青海,從枯井內取出書畫珍玩并致函徐悲鴻。徐悲鴻回信表示:“為感謝鐘校長保護枯井所藏三年又八個月,請任選取一件藏畫。”鐘青海挑選了油畫《愚公移山》。 這一說法后來被當作一則佳話廣為留傳,但徐慶平卻從來不相信這一說法。 1949年,徐悲鴻的學生陳曉南從海外學成歸國的時候,曾專程到新加坡問詢此事,但是他帶回來的只有一些書籍。“畫一幅都沒帶回來,給我父親的口信是畫都毀掉了。”這些畫的去向從此成謎。“藏寶記”的報道讓徐慶平既疑惑又高興,疑惑的是父親并不知道畫作還在世,高興的是這些畫可能還保存在人間。 在徐慶平的記憶中,徐悲鴻并不知道這些畫被取了出來,他一直以為這些畫已經毀掉。畫作被毀的說法一度讓徐悲鴻心情非常不好,妻子廖靜文說,“他失掉畫就像丟了命一樣。”徐慶平也聽父親說過類似的話,“一個畫家要把自己的好畫拿出去賣的話,就像要從身上割下一塊肉一樣。”連賣都不肯,送,斷然是沒有道理的。 “送畫之說”由此引起了徐慶平的懷疑,“我父親從來沒有送過別人油畫。他可能送過國畫,速寫,人體素描,但是從來沒有送過油畫。”徐慶平激動地說,作為畫家后人,同時也是畫家的他非常理解父親的這種做法,沒有一個畫家會把自己的心血之作送人。“油畫創作相當不容易,也相當艱苦,一般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說,即使在現在一幅普通油畫的成本也在幾千元以上。現在也很少有畫家拿自己的油畫送人。 “我問過我的母親,她也說沒這回事。”徐慶平說,他自己在父親的書信來往中也沒找到這樣的記載。徐慶平說,如果按文中所說,選走了一幅,那剩下的畫應該完璧歸趙才對。但是,他在國內再也沒有見過這些畫,直到現在,他都沒有見過這些畫到底是什么樣子。既然已經取出來了,那么這些畫是如何遺失的,誰拿走了這些畫,這些疑團存在徐慶平心中有50多年了,直到最近,這位畫家后人才首次開口說出自己的疑惑。 盡管感到不解,但是徐慶平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畢竟其中藏寶的人多是父親的好友,等到徐慶平后來訪問新加坡想去拜訪這些當年的當事人時,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去世了。 徐悲鴻一生創作的油畫大約在一百多張,而40張油畫占去了三分之一。徐慶平說,一個畫家一輩子最珍貴的也不過是幾十幅油畫,在西方油畫家的傳統中也很少有送畫的習俗,徐悲鴻在早年和盛年所作的大部分精品都留在了新加坡,這批畫是他畢生精心之作,他是不會輕易送人的。 “那批飽含心血的油畫的丟失對他的打擊也非常大,晚年的他不作油畫與此大有關系。”徐慶平說,40幅油畫的下落成了父親致死心中都存留著的遺憾。而對于徐慶平,搞清楚它們在哪兒也成了這些年的一個愿望。 《愚公移山》的背后 枯井中取出來的畫大多不知去向,唯一為公眾熟悉的是那幅被“贈送”的《愚公移山》,徐慶平前后在海外見過此畫三次,正是從《愚公移山》開始,徐慶平一點一滴地知道了當年徐悲鴻油畫的流失之謎。 上世紀90年代初,徐悲鴻紀念館第一次在新加坡進行徐悲鴻畫作展,徐慶平和母親廖靜文都前往新加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打聽徐悲鴻油畫的下落。“我們沒有一點想追回畫的意思,因為那畢竟是上一代人的事,況且隔了半個多世紀,已經不抱希望了。我們就想知道這些畫還在,還保存著,我們能夠拍照留點資料就行了。”徐慶平說,作為徐悲鴻畫作的繼承人,母親和他都沒有想到要把這些畫追回來,他們在新加坡多次向媒體和外界透露這一想法,但回應者廖廖。徐悲鴻畫展在新加坡引起轟動,時任總統黃金輝專程宴請了徐慶平母子兩人。在觀看畫展之后,有很多人拿著徐悲鴻的作品來請廖靜文和徐慶平做鑒定。“大部分是真品,都沒有落款和簽名。因為怕被日本人發現,所以好多都把簽名裁掉和涂掉。”徐慶平說,他看到了父親的許多真跡,有許多抗戰時的作品。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看到一張油畫。 追問非常困難,時過境遷,當年藏畫的人有一部分已經去世。畫作是否被毀、被誰收藏都無人知曉,徐慶平拜見了當地的一些知名畫家和收藏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畫的下落。“后來,一位新加坡的朋友說,有一張我父親的油畫,不知道是真是假,讓我來看一看。” “在那個客廳里,我第一次看見了那幅《愚公移山》。”盡管徐悲鴻紀念館保存有父親創作的國畫《愚公移山》,但是當徐慶平看到這張油畫母稿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我的母親當時就流淚了。”徐慶平說,他自己也非常激動,“一個我是他的后人,另一個我也是畫家,再一個我也知道這張畫的藝術價值,所以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一下就難以控制情緒。” 在與收藏者聊天中,徐慶平知道了這幅畫的持有者就是當年崇文中學校長鐘青海的兒子,他告訴徐慶平,這幅畫是由父親傳給他的。當時徐慶平已經從《徐悲鴻藏寶記》中知道了鐘青海持有此畫,但這事是真是假徐慶平并不知道。看到這幅畫徐慶平非常地高興,這張畫沒毀,其他的畫也一定都還在世上流傳。 不久后,徐慶平在香港看到臺灣出的一本《巴黎歲月:徐悲鴻早年素描》的畫冊,讓他吃驚的是,畫冊確實是徐悲鴻早年的作品,但是這些素描從來沒有人見過。“我父親畫素描功底很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父親是拿什么畫素描的,包括那些權威專家們。”徐慶平說。 在巴黎學畫的時候,徐悲鴻學畫素描時使用的是一種四方的碳晶條,法語稱之為 “黑石頭”,徐悲鴻用這種黑色和棕色的石頭畫了大量素描,這讓他的素描與眾不同。從素描使用的原料和技法上,徐慶平斷定這是真跡。但是畫冊收錄的100多幅素描還是讓徐慶平感到納悶,這么大量的素描是從哪里來的?徐慶平說,現在的學生四年都畫不了100多張素描,而父親雖然畫過上千張素描,但是集中留存下來的卻不多見。 這個疑問在徐慶平到新加坡舉行自己的畫展時得到了解答。 他在新加坡會見南洋畫派的代表人物施香沱時,這位畫家兼美術評論家告訴徐慶平,那些素描是由他保存的。徐慶平一直猜測的真相也得到了證實,施香沱親口告訴他,當時從枯井里取出畫來后,由在場的人們分掉了。這位當時名氣還不是很大的畫家從黃曼士那里分到了一卷素描,這些素描沒有簽名,大概110多張。后來施香沱把這些素描拿到臺灣去出版,結果拿去后就再沒還回來。 徐慶平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了。這些素描沒有毀掉,40幅油畫怎么可能毀掉呢。放在枯井里邊,紙比布更容易毀掉,但是紙都沒有毀掉,布怎么可能毀掉呢?在《徐悲鴻藏寶記》中沒有提到的油畫應該都留在了收藏者的手里。 他確信,這40幅油畫還都留在世上。 遺失寶畫面市不到十分之一 此后,40幅油畫中的一些作品陸續悄然面市。 其中有一張為抗戰時候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而創作的同名油畫,當時另一畫家司馬喬同樣畫了一幅《放下你的鞭子》的油畫。在藝術界并稱兩大名畫。 這張盛傳一時的油畫同樣在1941年后不知去向。徐慶平回憶說,這幅畫真正記錄了藝術家怎么為抗戰而做貢獻的,后來周恩來總理曾專門派人找過這張畫,但一直沒找到。但徐慶平在和新加坡一位畫家劉抗聊天的時候卻得知,劉抗曾經為這張畫重新上過一次亮油。在又一次偶然中徐慶平與這張名畫不期而遇,還是在舉行一次畫展時,他在當地一位大收藏家里看到了這幅畫。“當時也是在一個大客廳里,還有一個射燈打在上面,非常鮮艷奪目的一個人物撲面而來。”徐慶平回憶說,那幅畫大小跟真人差不多,后來輾轉到過臺灣地區、美國,最后又回到新加坡。 讓徐慶平感到遺憾的是,40幅油畫中的大部分仍然沉在人海中,下落不明。徐慶平一直忘不了那些畫作,但是他追問的途徑越來越少,當事人的過世、知情者的隱匿,以及收藏者的保密防范心理,都使這種追問變得越來越難。 徐慶平的母親廖靜文先生已經85歲了,這位老人也一直念叨這些失去的畫作。但徐慶平相信其中的大部分還在新加坡,他能做的就是等待收藏家或者拍賣行的人找上門來,讓他鑒賞徐悲鴻鮮為人知的油畫,他說這樣或許能看到更多的遺失的油畫。 6月《愚公移山》剛被拍賣回國,有更多的人期待流失的畫作能回國。“如果買回來,當然是好的。買不回來,也沒有關系。”一直非常爽朗的徐慶平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變得非常嚴肅。他說:“我希望它們能進入美術館,這樣可以展出,讓大家都能看到。如果只留在一兩個人手里,只有一兩個人看到,那就太可惜了。 鏈接 藝術品國際流轉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難題,遺失的畫作由于政治、歷史等多種原因,想追回非常困難。 奧地利著名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作品《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的肖像》以1.35億美元創下迄今世界上單幅油畫的最高拍賣紀錄。這幅油畫的合法繼承人--肖像畫主人公布洛赫鮑爾夫人的侄女瑪麗亞阿特曼女士為這幅遺失的油畫打了68年官司。 中國藝術品由于戰爭掠奪或其他原因流向海外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有案可查的中國歷代名畫就有23000件,但是遺失的藝術品的繼承權和所有權在《伯恩公儉1971年巴黎修正案》中只有50年的保護年限,雖然現在又有75年的保護年限之說,但對更多藝術家的繼承者們來說,遺失畫作的保護和追回都非常艱難。 難得的精品油畫將成為中國油畫史上新的里程碑,本刊獲允首次刊登大師后人披露該畫創作中顯為人知的細節故事及回歸過程 《奴隸與獅》你所不了解的背后 最近,一件在中國大陸從未露過面的徐悲鴻油畫精品《奴隸與獅》從海外來到北京,引起收藏界人士的巨大關注。 這幅油畫創作于1924年,那是徐悲鴻油畫成熟的時期。此時的徐悲鴻已在西歐留學5載。他以法國畫壇名宿達仰為師,刻苦鉆研西方繪畫精華。這張高1.23米、寬1.53米的大幅油畫凝聚了當時這位年輕畫家的全部心血,展現了他表現矛盾沖突的場面,刻畫人物、動物內心世界的高超技藝。 《奴隸與獅》取材于一則西方古代神話故事。主人公是一只不慎被刺傷了爪的雄獅和一個被蹂躪、欺侮的奴隸。雄獅在無計可施、痛苦不堪之時,求助于它所遇到的、被它嚇得魂飛魄散的奴隸,而奴隸為它拔出了巨刺,使它得救。為了創作這幅油畫,徐悲鴻進行了長期而周密的準備,作了大量的速寫和畫稿,反復研究人物和獅子的姿態及各自在畫中的位置。這些記錄了創作過程的速寫和畫稿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提到徐悲鴻畫獅,有一段饒有興趣的插曲,很能夠說明這位畫家的作畫風格。 1921年,由于中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留學生學費經常被中斷,為了節省開支,徐悲鴻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德國。當時,持法郎在德國生活要更容易一些。畫家在德國的兩年中,每天都堅持作畫達10小時。徐悲鴻自幼就酷愛畫動物,特別喜愛畫馬和畫獅,表現它們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每當風和日麗、又無模特時,徐悲鴻總是去柏林動物園畫獅。那里的獅欄都是半圓形的,最利于畫家作速寫。他常常一畫就是一天,中間不進飲食。他精細入微地研究獅子的骨骼結構,聚精會神地觀察獅子的動態、神情,敏銳、迅速地將它們準確地記錄在速寫本上。正是通過成百上千幅的寫生,才能有《奴隸與獅》這樣的杰作誕生。徐悲鴻筆下的獅子身軀細長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并不懷有敵意。獅子有著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風,與奴隸互幫互助,知恩圖報。 《奴隸與獅》來自于新加坡的一位大收藏家,經過荷蘭專家的清洗和重上光油,它已恢復了當年的光彩。(徐冀 作者系徐悲鴻的孫子) 徐悲鴻挑畫藏畫往事瑣憶 徐悲鴻終生不知疲倦地收集我國古代傳統繪畫,使它們能得到自己的研究、整理和保護 口述者:徐悲鴻次子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 記錄者:本刊實習記者 歐陽海燕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辦公室 時間:2006年7月31日 父親的最后一次買畫 父親說,他這一輩子老是窮,錢都買了好的書畫。 我小的時候,每個星期都有人夾著藍布包袱包著的畫到我們家。北京當時的畫店,只要有了他們認為好的字畫,馬上就拿到我們家來。所以我每星期就看父親在那兒看畫、買畫。 父親最后一次買畫,是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里(1953年9月)。當時琉璃廠的一家畫店拿來了12幅任伯年的花鳥畫。任伯年是清代第一大畫家。父親認為在清代的畫家中間,沒有人能超過他,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這12幅畫沒有全部買下,父親從中挑了7幅。我記得其中有一幅叫《紫藤翠鳥》。紫藤花下,一只藍綠色的小鳥,紅嘴,正低頭啄自己胸前的毛。我看過的中國畫里面,顏色最漂亮的就是這張。父親對這張畫的評價很高。這次挑剩的畫,后來我在故宮看見過。就是說,當時他是中國的第一收藏家,所有的畫先經過他過目,等他挑完了再賣給別人。 這些畫當時不是拿現錢買的,而是預支他的薪水。父親買畫是一擲千金的,只要看到好的,他就會買下,所以到了發薪水的時候,我們家往往沒有薪水。 也許你認為,這么有名的教授、畫家,肯定家里特有錢,其實不是。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當時要交學費,家里沒現錢。母親拿了她的衣服到舊貨商店去賣,才給我交上學費。父親過世以前,家里吃的從來都是二米飯。那個時候單吃大米是很貴的,這樣加一半小米,就可以減少開支。父親一輩子,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買了一套房子給我們。那時他已經中風一次,身體很不好,到了北京以后,可能是想到我母親還很年輕,我跟妹妹年紀又太小,怕我們將來流離失所,所以就用辦畫展的錢給我們買了一套房子。父親一輩子就置過這么一次產。 喜歡但沒買下的畫 在父親收藏畫的過程中,看到好畫不買的,我印象里只有這兩次。 父親選畫,一定要挑藝術價值最高的,從構圖到顏色的安排,到用筆,到墨色的輕重和諧,要一點毛病也沒有。記得有一次,是齊白石的一套大的冊頁,畫得精彩至極。齊白石覺得這套冊頁是可以世世代代保留下去的藝術精品,所以它的價格也是平常作品的十倍。 齊白石把我父親作為最好的朋友。他寫過一句話給我父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但我父親從來都是按照他要求的價格買他的作品收藏,沒向他要過一幅畫。齊白石說過,徐悲鴻從不欺人。在我的印象里,齊白石只送給我們家一張畫。那是我滿月的時候,齊白石送給我的。 齊白石的這套冊頁確實是精品,我父親非常喜歡,但他買不起,最后只買了其中的幾張。后來,“文革”期間,李宗仁去世的時候,德勝門的一家文物商店展出李先生收藏的畫,我看到了那套大冊頁中剩下的那些。 還有一件是一套很少見的大字書法。這套書法字大,又整齊,還是一套,掛在墻上特別氣派,是收藏精品。我小,但是有印象,當時父親看了很久。我母親也說,這字寫得好,一定得買。最后我父親沒買這套字。我母親問他為什么?父親說這個人是給魏忠賢寫碑的,為大奸臣歌功頌德,這個人人品不好,沒有氣節。盡管他的字很好,也不買。 他收藏不為換錢 父親買畫,從不計較名頭的大小,看畫本身的藝術價值。他自己在中西繪畫上面都下過苦功,他對畫的藝術價值,研究得很準。據原中央美院副院長艾中信回憶,在一張我父親填過的干部履歷表上,“特長”一欄中寫著:能識別中外藝術的優劣。這確實是他的特長。比如,任伯年的畫在我父親的那個時候并不太被人看好。在清代的畫家里頭, “四王”的畫大概遠遠超過任伯年畫作的價值。但他對任伯年很佩服。他收藏的任伯年的畫國內第一多。任伯年的后人曾經把任伯年未完成、未簽名的畫稿贈送給我父親,這是父親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他收藏不是為了換錢,不是為了投機。他收藏的一張《八十七神仙卷》,據他跟張大千的判斷,是唐朝的繪畫。唐朝的繪畫留到今天的不到10張,這張又是人物,80多個人物,這幅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第一號作品。據父親自己分析,這幅畫是畫圣吳道子所作,單這一張畫就已經是無價了。他是為了給國家收藏藝術精品,給后人留下一個藝術寶庫,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這不是言過其實。早在二三十年代,父親就擬了中國的美術館計劃:中國應該建什么樣的美術館,美術館里應該分幾個部分,哪個部分展出哪些作品。他都有具體的計劃。 他在法國巴黎留學的時候,藝術品在戰亂中貶值。他說當時只要有幾萬塊錢,就可以給中國建一個羅丹美術館。父親為這個四處奔走,去找康有為,去找蔡元培,讓他們幫助弄錢,但是當時沒有做到。 但他沒灰心。他說只有一個辦法,“我自己畫一百張好畫”。他說,一個畫家,真正的杰作,一年也就是兩三張,但他要畫100幅。我認為父親的這個心愿達成了。因為現在他的精品中,油畫有100多件,中國畫應該有200件,加上素描,一共幾百件。他說,如果把自己所有的錢都去買好的藝術品,收藏起來就會像個小博物館,就能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他后來給學生上課,用的就是這些中外名畫。 鏈接 徐慶平:我畫的馬與父親不同 提到父親徐悲鴻,徐慶平說,他跟父親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我天分沒他高。他50歲多歲去世,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不光是一個畫種,油畫、素描、中國畫,三個方面都獨有建樹。而且留下了那么多的文章。中外兩方面的文化修養都那么深厚。”徐慶平笑著說他自己差多了,所以不存在壓力。 看過徐慶平畫冊的人都會感覺到,徐慶平筆下的馬既有父親筆下的影子,又有自己筆下的獨到之處。徐悲鴻畫的馬,是奔騰、奮起、憤怒的馬。“父親實際上是在畫他自己,很孤獨、很自由,在荒野上戰斗。”徐慶平說,“我們這個年代跟他不太一樣。我們的比較歡快。因此,我畫的馬比較注重馬跟馬之間的關系、馬和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和馬之間的關系。這樣去突破他。”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后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愿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徐悲鴻最突出成就是,他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徐悲鴻的美術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美術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拉菲爾---<<西斯廷圣母>> 米開朗琪羅--<<大衛>> 莫奈《日出》凡高《向日葵》 塞尚《紅紗發上的塞尚夫人》畢加索《格爾尼卡》 拉斐爾 《 披紗女子像》《椅中圣母》 梵?高《星夜》、《向日葵》。塞尚 《穿紅馬甲的孩子》、《紅椅上的塞尚夫人》、《靜物》等高更.《拿水果的婦女》丟勒《拾麥穗者》徐悲鴻 《八駿圖》、《愚公移山》齊白石(《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林風眠《海濱》 關山月《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劉海栗,《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
徐悲鴻一生共創作了100多幅油畫,其中有40幅離奇遺失,大多至今沓無音訊,大師后人首次向媒體講述畫作遺失全過程 一張油畫的照片擺到了桌子上,只是看了第一眼,徐慶平就脫口而出:“這是真的。” 父親徐悲鴻的手跡對徐慶平來說太熟悉了,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院長,他看過太多真的、假的徐悲鴻畫作,鑒別真偽對他來說是件簡單的事。但是這張畫還是讓他激動不已,“可以肯定地說,這幅畫是從我父親遺失的那40幅油畫中來的。”徐慶平看完畫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幅名為《奴隸與獅》的作品從未在油畫市場上露過面。在徐慶平看來,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一點不遜于一個月前以3300萬元的價格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紀錄的《愚公移山》。 在這兩幅畫的背后,徐悲鴻還有更多的油畫佳作流落海外,去向不明。 延伸閱讀 半個世紀前的遺失 這批畫作的遺失要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正值藝術創作高峰的徐悲鴻在新加坡等地連續舉行多場畫展,賣畫為難民和抗戰遺孤捐款。 徐悲鴻與新加坡有著不解之緣,1933年他以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身份,曾5次到過新加坡,1939年1月他又因國家蒙難、家庭破碎,第6次赴新并一直住到1942年1月,在這三年中他舉辦了多次畫展,并為國內的抗日戰爭捐款無數。1940年他為構思已久的中國神話《愚公移山》畫了數十幅創作草圖及人物寫生。 新加坡期間,在宣傳抗日的激情下,徐悲鴻創作了數量驚人的畫作。“當時也沒有拍賣行,展覽的時候就是人們拿著紅布條,看哪幅畫好,就把紅布貼在畫旁邊,寫上名字,意味著這畫已經訂走了。”徐慶平說,徐悲鴻在當時就答應,只要真心想要收藏畫,他現場作畫,有幾個人畫幾張。“這個很難得,一般來說,畫家不愿意重復自己的畫作,而像父親那樣,一幅畫畫好幾張的,真是非常罕見,他真是為了抗戰付出了所有的熱情。”徐慶平說,后來新加坡人說,新加坡人收藏的徐悲鴻畫作不比中國徐悲鴻紀念館少。 1941年日軍入侵新加坡時,徐悲鴻將他在新、馬、印三年中所畫的數百幅作品及其他古玩、珍本一起托給友人,埋入新加坡崇文學校的一口枯井內,其中有徐悲鴻自己認為最珍貴的40幅油畫。隨后徐悲鴻只身攜1000幅作品,登上淪陷前最后一班開往印度的輪船,離開了新加坡。 這一去,就是人畫分離,油畫的主人沒想到他會永遠失去這批珍寶。 “送畫之說”的謎團 徐悲鴻再沒有回過新加坡,抗戰結束后他多次打聽這些畫的下落,卻都沒有得到回音。 徐慶平后來第一次知道這些畫的下落是在上世紀80年代。1985年,新加坡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連續刊登了《徐悲鴻藏寶記》,在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及新加坡的美術界引起轟動。報道詳細介紹了徐悲鴻藏畫之事,也首次提到油畫的下落: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徐悲鴻的新加坡好友黃曼士、林金升和崇文學校校長鐘青海,從枯井內取出書畫珍玩并致函徐悲鴻。徐悲鴻回信表示:“為感謝鐘校長保護枯井所藏三年又八個月,請任選取一件藏畫。”鐘青海挑選了油畫《愚公移山》。 這一說法后來被當作一則佳話廣為留傳,但徐慶平卻從來不相信這一說法。 1949年,徐悲鴻的學生陳曉南從海外學成歸國的時候,曾專程到新加坡問詢此事,但是他帶回來的只有一些書籍。“畫一幅都沒帶回來,給我父親的口信是畫都毀掉了。”這些畫的去向從此成謎。“藏寶記”的報道讓徐慶平既疑惑又高興,疑惑的是父親并不知道畫作還在世,高興的是這些畫可能還保存在人間。 在徐慶平的記憶中,徐悲鴻并不知道這些畫被取了出來,他一直以為這些畫已經毀掉。畫作被毀的說法一度讓徐悲鴻心情非常不好,妻子廖靜文說,“他失掉畫就像丟了命一樣。”徐慶平也聽父親說過類似的話,“一個畫家要把自己的好畫拿出去賣的話,就像要從身上割下一塊肉一樣。”連賣都不肯,送,斷然是沒有道理的。 “送畫之說”由此引起了徐慶平的懷疑,“我父親從來沒有送過別人油畫。他可能送過國畫,速寫,人體素描,但是從來沒有送過油畫。”徐慶平激動地說,作為畫家后人,同時也是畫家的他非常理解父親的這種做法,沒有一個畫家會把自己的心血之作送人。“油畫創作相當不容易,也相當艱苦,一般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說,即使在現在一幅普通油畫的成本也在幾千元以上。現在也很少有畫家拿自己的油畫送人。 “我問過我的母親,她也說沒這回事。”徐慶平說,他自己在父親的書信來往中也沒找到這樣的記載。徐慶平說,如果按文中所說,選走了一幅,那剩下的畫應該完璧歸趙才對。但是,他在國內再也沒有見過這些畫,直到現在,他都沒有見過這些畫到底是什么樣子。既然已經取出來了,那么這些畫是如何遺失的,誰拿走了這些畫,這些疑團存在徐慶平心中有50多年了,直到最近,這位畫家后人才首次開口說出自己的疑惑。 盡管感到不解,但是徐慶平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畢竟其中藏寶的人多是父親的好友,等到徐慶平后來訪問新加坡想去拜訪這些當年的當事人時,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去世了。 徐悲鴻一生創作的油畫大約在一百多張,而40張油畫占去了三分之一。徐慶平說,一個畫家一輩子最珍貴的也不過是幾十幅油畫,在西方油畫家的傳統中也很少有送畫的習俗,徐悲鴻在早年和盛年所作的大部分精品都留在了新加坡,這批畫是他畢生精心之作,他是不會輕易送人的。 “那批飽含心血的油畫的丟失對他的打擊也非常大,晚年的他不作油畫與此大有關系。”徐慶平說,40幅油畫的下落成了父親致死心中都存留著的遺憾。而對于徐慶平,搞清楚它們在哪兒也成了這些年的一個愿望。 《愚公移山》的背后 枯井中取出來的畫大多不知去向,唯一為公眾熟悉的是那幅被“贈送”的《愚公移山》,徐慶平前后在海外見過此畫三次,正是從《愚公移山》開始,徐慶平一點一滴地知道了當年徐悲鴻油畫的流失之謎。 上世紀90年代初,徐悲鴻紀念館第一次在新加坡進行徐悲鴻畫作展,徐慶平和母親廖靜文都前往新加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打聽徐悲鴻油畫的下落。“我們沒有一點想追回畫的意思,因為那畢竟是上一代人的事,況且隔了半個多世紀,已經不抱希望了。我們就想知道這些畫還在,還保存著,我們能夠拍照留點資料就行了。”徐慶平說,作為徐悲鴻畫作的繼承人,母親和他都沒有想到要把這些畫追回來,他們在新加坡多次向媒體和外界透露這一想法,但回應者廖廖。徐悲鴻畫展在新加坡引起轟動,時任總統黃金輝專程宴請了徐慶平母子兩人。在觀看畫展之后,有很多人拿著徐悲鴻的作品來請廖靜文和徐慶平做鑒定。“大部分是真品,都沒有落款和簽名。因為怕被日本人發現,所以好多都把簽名裁掉和涂掉。”徐慶平說,他看到了父親的許多真跡,有許多抗戰時的作品。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看到一張油畫。 追問非常困難,時過境遷,當年藏畫的人有一部分已經去世。畫作是否被毀、被誰收藏都無人知曉,徐慶平拜見了當地的一些知名畫家和收藏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畫的下落。“后來,一位新加坡的朋友說,有一張我父親的油畫,不知道是真是假,讓我來看一看。” “在那個客廳里,我第一次看見了那幅《愚公移山》。”盡管徐悲鴻紀念館保存有父親創作的國畫《愚公移山》,但是當徐慶平看到這張油畫母稿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我的母親當時就流淚了。”徐慶平說,他自己也非常激動,“一個我是他的后人,另一個我也是畫家,再一個我也知道這張畫的藝術價值,所以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一下就難以控制情緒。” 在與收藏者聊天中,徐慶平知道了這幅畫的持有者就是當年崇文中學校長鐘青海的兒子,他告訴徐慶平,這幅畫是由父親傳給他的。當時徐慶平已經從《徐悲鴻藏寶記》中知道了鐘青海持有此畫,但這事是真是假徐慶平并不知道。看到這幅畫徐慶平非常地高興,這張畫沒毀,其他的畫也一定都還在世上流傳。 不久后,徐慶平在香港看到臺灣出的一本《巴黎歲月:徐悲鴻早年素描》的畫冊,讓他吃驚的是,畫冊確實是徐悲鴻早年的作品,但是這些素描從來沒有人見過。“我父親畫素描功底很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父親是拿什么畫素描的,包括那些權威專家們。”徐慶平說。 在巴黎學畫的時候,徐悲鴻學畫素描時使用的是一種四方的碳晶條,法語稱之為 “黑石頭”,徐悲鴻用這種黑色和棕色的石頭畫了大量素描,這讓他的素描與眾不同。從素描使用的原料和技法上,徐慶平斷定這是真跡。但是畫冊收錄的100多幅素描還是讓徐慶平感到納悶,這么大量的素描是從哪里來的?徐慶平說,現在的學生四年都畫不了100多張素描,而父親雖然畫過上千張素描,但是集中留存下來的卻不多見。 這個疑問在徐慶平到新加坡舉行自己的畫展時得到了解答。 他在新加坡會見南洋畫派的代表人物施香沱時,這位畫家兼美術評論家告訴徐慶平,那些素描是由他保存的。徐慶平一直猜測的真相也得到了證實,施香沱親口告訴他,當時從枯井里取出畫來后,由在場的人們分掉了。這位當時名氣還不是很大的畫家從黃曼士那里分到了一卷素描,這些素描沒有簽名,大概110多張。后來施香沱把這些素描拿到臺灣去出版,結果拿去后就再沒還回來。 徐慶平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了。這些素描沒有毀掉,40幅油畫怎么可能毀掉呢。放在枯井里邊,紙比布更容易毀掉,但是紙都沒有毀掉,布怎么可能毀掉呢?在《徐悲鴻藏寶記》中沒有提到的油畫應該都留在了收藏者的手里。 他確信,這40幅油畫還都留在世上。 遺失寶畫面市不到十分之一 此后,40幅油畫中的一些作品陸續悄然面市。 其中有一張為抗戰時候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而創作的同名油畫,當時另一畫家司馬喬同樣畫了一幅《放下你的鞭子》的油畫。在藝術界并稱兩大名畫。 這張盛傳一時的油畫同樣在1941年后不知去向。徐慶平回憶說,這幅畫真正記錄了藝術家怎么為抗戰而做貢獻的,后來周恩來總理曾專門派人找過這張畫,但一直沒找到。但徐慶平在和新加坡一位畫家劉抗聊天的時候卻得知,劉抗曾經為這張畫重新上過一次亮油。在又一次偶然中徐慶平與這張名畫不期而遇,還是在舉行一次畫展時,他在當地一位大收藏家里看到了這幅畫。“當時也是在一個大客廳里,還有一個射燈打在上面,非常鮮艷奪目的一個人物撲面而來。”徐慶平回憶說,那幅畫大小跟真人差不多,后來輾轉到過臺灣地區、美國,最后又回到新加坡。 讓徐慶平感到遺憾的是,40幅油畫中的大部分仍然沉在人海中,下落不明。徐慶平一直忘不了那些畫作,但是他追問的途徑越來越少,當事人的過世、知情者的隱匿,以及收藏者的保密防范心理,都使這種追問變得越來越難。 徐慶平的母親廖靜文先生已經85歲了,這位老人也一直念叨這些失去的畫作。但徐慶平相信其中的大部分還在新加坡,他能做的就是等待收藏家或者拍賣行的人找上門來,讓他鑒賞徐悲鴻鮮為人知的油畫,他說這樣或許能看到更多的遺失的油畫。 6月《愚公移山》剛被拍賣回國,有更多的人期待流失的畫作能回國。“如果買回來,當然是好的。買不回來,也沒有關系。”一直非常爽朗的徐慶平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變得非常嚴肅。他說:“我希望它們能進入美術館,這樣可以展出,讓大家都能看到。如果只留在一兩個人手里,只有一兩個人看到,那就太可惜了。 鏈接 藝術品國際流轉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難題,遺失的畫作由于政治、歷史等多種原因,想追回非常困難。 奧地利著名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作品《阿黛爾布洛赫鮑爾的肖像》以1.35億美元創下迄今世界上單幅油畫的最高拍賣紀錄。這幅油畫的合法繼承人--肖像畫主人公布洛赫鮑爾夫人的侄女瑪麗亞阿特曼女士為這幅遺失的油畫打了68年官司。 中國藝術品由于戰爭掠奪或其他原因流向海外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有案可查的中國歷代名畫就有23000件,但是遺失的藝術品的繼承權和所有權在《伯恩公儉1971年巴黎修正案》中只有50年的保護年限,雖然現在又有75年的保護年限之說,但對更多藝術家的繼承者們來說,遺失畫作的保護和追回都非常艱難。 難得的精品油畫將成為中國油畫史上新的里程碑,本刊獲允首次刊登大師后人披露該畫創作中顯為人知的細節故事及回歸過程 《奴隸與獅》你所不了解的背后 最近,一件在中國大陸從未露過面的徐悲鴻油畫精品《奴隸與獅》從海外來到北京,引起收藏界人士的巨大關注。 這幅油畫創作于1924年,那是徐悲鴻油畫成熟的時期。此時的徐悲鴻已在西歐留學5載。他以法國畫壇名宿達仰為師,刻苦鉆研西方繪畫精華。這張高1.23米、寬1.53米的大幅油畫凝聚了當時這位年輕畫家的全部心血,展現了他表現矛盾沖突的場面,刻畫人物、動物內心世界的高超技藝。 《奴隸與獅》取材于一則西方古代神話故事。主人公是一只不慎被刺傷了爪的雄獅和一個被蹂躪、欺侮的奴隸。雄獅在無計可施、痛苦不堪之時,求助于它所遇到的、被它嚇得魂飛魄散的奴隸,而奴隸為它拔出了巨刺,使它得救。為了創作這幅油畫,徐悲鴻進行了長期而周密的準備,作了大量的速寫和畫稿,反復研究人物和獅子的姿態及各自在畫中的位置。這些記錄了創作過程的速寫和畫稿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提到徐悲鴻畫獅,有一段饒有興趣的插曲,很能夠說明這位畫家的作畫風格。 1921年,由于中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留學生學費經常被中斷,為了節省開支,徐悲鴻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德國。當時,持法郎在德國生活要更容易一些。畫家在德國的兩年中,每天都堅持作畫達10小時。徐悲鴻自幼就酷愛畫動物,特別喜愛畫馬和畫獅,表現它們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每當風和日麗、又無模特時,徐悲鴻總是去柏林動物園畫獅。那里的獅欄都是半圓形的,最利于畫家作速寫。他常常一畫就是一天,中間不進飲食。他精細入微地研究獅子的骨骼結構,聚精會神地觀察獅子的動態、神情,敏銳、迅速地將它們準確地記錄在速寫本上。正是通過成百上千幅的寫生,才能有《奴隸與獅》這樣的杰作誕生。徐悲鴻筆下的獅子身軀細長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并不懷有敵意。獅子有著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風,與奴隸互幫互助,知恩圖報。 《奴隸與獅》來自于新加坡的一位大收藏家,經過荷蘭專家的清洗和重上光油,它已恢復了當年的光彩。(徐冀 作者系徐悲鴻的孫子) 徐悲鴻挑畫藏畫往事瑣憶 徐悲鴻終生不知疲倦地收集我國古代傳統繪畫,使它們能得到自己的研究、整理和保護 口述者:徐悲鴻次子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 記錄者:本刊實習記者 歐陽海燕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辦公室 時間:2006年7月31日 父親的最后一次買畫 父親說,他這一輩子老是窮,錢都買了好的書畫。 我小的時候,每個星期都有人夾著藍布包袱包著的畫到我們家。北京當時的畫店,只要有了他們認為好的字畫,馬上就拿到我們家來。所以我每星期就看父親在那兒看畫、買畫。 父親最后一次買畫,是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里(1953年9月)。當時琉璃廠的一家畫店拿來了12幅任伯年的花鳥畫。任伯年是清代第一大畫家。父親認為在清代的畫家中間,沒有人能超過他,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這12幅畫沒有全部買下,父親從中挑了7幅。我記得其中有一幅叫《紫藤翠鳥》。紫藤花下,一只藍綠色的小鳥,紅嘴,正低頭啄自己胸前的毛。我看過的中國畫里面,顏色最漂亮的就是這張。父親對這張畫的評價很高。這次挑剩的畫,后來我在故宮看見過。就是說,當時他是中國的第一收藏家,所有的畫先經過他過目,等他挑完了再賣給別人。 這些畫當時不是拿現錢買的,而是預支他的薪水。父親買畫是一擲千金的,只要看到好的,他就會買下,所以到了發薪水的時候,我們家往往沒有薪水。 也許你認為,這么有名的教授、畫家,肯定家里特有錢,其實不是。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當時要交學費,家里沒現錢。母親拿了她的衣服到舊貨商店去賣,才給我交上學費。父親過世以前,家里吃的從來都是二米飯。那個時候單吃大米是很貴的,這樣加一半小米,就可以減少開支。父親一輩子,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買了一套房子給我們。那時他已經中風一次,身體很不好,到了北京以后,可能是想到我母親還很年輕,我跟妹妹年紀又太小,怕我們將來流離失所,所以就用辦畫展的錢給我們買了一套房子。父親一輩子就置過這么一次產。 喜歡但沒買下的畫 在父親收藏畫的過程中,看到好畫不買的,我印象里只有這兩次。 父親選畫,一定要挑藝術價值最高的,從構圖到顏色的安排,到用筆,到墨色的輕重和諧,要一點毛病也沒有。記得有一次,是齊白石的一套大的冊頁,畫得精彩至極。齊白石覺得這套冊頁是可以世世代代保留下去的藝術精品,所以它的價格也是平常作品的十倍。 齊白石把我父親作為最好的朋友。他寫過一句話給我父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但我父親從來都是按照他要求的價格買他的作品收藏,沒向他要過一幅畫。齊白石說過,徐悲鴻從不欺人。在我的印象里,齊白石只送給我們家一張畫。那是我滿月的時候,齊白石送給我的。 齊白石的這套冊頁確實是精品,我父親非常喜歡,但他買不起,最后只買了其中的幾張。后來,“文革”期間,李宗仁去世的時候,德勝門的一家文物商店展出李先生收藏的畫,我看到了那套大冊頁中剩下的那些。 還有一件是一套很少見的大字書法。這套書法字大,又整齊,還是一套,掛在墻上特別氣派,是收藏精品。我小,但是有印象,當時父親看了很久。我母親也說,這字寫得好,一定得買。最后我父親沒買這套字。我母親問他為什么?父親說這個人是給魏忠賢寫碑的,為大奸臣歌功頌德,這個人人品不好,沒有氣節。盡管他的字很好,也不買。 他收藏不為換錢 父親買畫,從不計較名頭的大小,看畫本身的藝術價值。他自己在中西繪畫上面都下過苦功,他對畫的藝術價值,研究得很準。據原中央美院副院長艾中信回憶,在一張我父親填過的干部履歷表上,“特長”一欄中寫著:能識別中外藝術的優劣。這確實是他的特長。比如,任伯年的畫在我父親的那個時候并不太被人看好。在清代的畫家里頭, “四王”的畫大概遠遠超過任伯年畫作的價值。但他對任伯年很佩服。他收藏的任伯年的畫國內第一多。任伯年的后人曾經把任伯年未完成、未簽名的畫稿贈送給我父親,這是父親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他收藏不是為了換錢,不是為了投機。他收藏的一張《八十七神仙卷》,據他跟張大千的判斷,是唐朝的繪畫。唐朝的繪畫留到今天的不到10張,這張又是人物,80多個人物,這幅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第一號作品。據父親自己分析,這幅畫是畫圣吳道子所作,單這一張畫就已經是無價了。他是為了給國家收藏藝術精品,給后人留下一個藝術寶庫,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這不是言過其實。早在二三十年代,父親就擬了中國的美術館計劃:中國應該建什么樣的美術館,美術館里應該分幾個部分,哪個部分展出哪些作品。他都有具體的計劃。 他在法國巴黎留學的時候,藝術品在戰亂中貶值。他說當時只要有幾萬塊錢,就可以給中國建一個羅丹美術館。父親為這個四處奔走,去找康有為,去找蔡元培,讓他們幫助弄錢,但是當時沒有做到。 但他沒灰心。他說只有一個辦法,“我自己畫一百張好畫”。他說,一個畫家,真正的杰作,一年也就是兩三張,但他要畫100幅。我認為父親的這個心愿達成了。因為現在他的精品中,油畫有100多件,中國畫應該有200件,加上素描,一共幾百件。他說,如果把自己所有的錢都去買好的藝術品,收藏起來就會像個小博物館,就能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他后來給學生上課,用的就是這些中外名畫。 鏈接 徐慶平:我畫的馬與父親不同 提到父親徐悲鴻,徐慶平說,他跟父親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我天分沒他高。他50歲多歲去世,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不光是一個畫種,油畫、素描、中國畫,三個方面都獨有建樹。而且留下了那么多的文章。中外兩方面的文化修養都那么深厚。”徐慶平笑著說他自己差多了,所以不存在壓力。 看過徐慶平畫冊的人都會感覺到,徐慶平筆下的馬既有父親筆下的影子,又有自己筆下的獨到之處。徐悲鴻畫的馬,是奔騰、奮起、憤怒的馬。“父親實際上是在畫他自己,很孤獨、很自由,在荒野上戰斗。”徐慶平說,“我們這個年代跟他不太一樣。我們的比較歡快。因此,我畫的馬比較注重馬跟馬之間的關系、馬和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和馬之間的關系。這樣去突破他。”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后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愿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扁額。
徐悲鴻最突出成就是,他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徐悲鴻長期致力于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干。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徐悲鴻的美術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美術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国画家愚公移山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秋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下一篇: 个性签名霸气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