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图》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兰竹图》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朱魿(1668-1726年),字漣之,號月蓮,清代女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太學生朱謦長女。朱魿的創作題材廣泛,人物畫為嚴謹精細的工筆重彩畫,山水和花鳥畫為講求筆情墨韻的文人寫意畫。代表作有《蘭竹圖》,《百鳥朝鸞》等。
不能說最著名,因為藝術的欣賞角度不同。比如都是唱歌,民族、美聲、通俗,不能說哪個最好。但,這幾個特別著名: 朱德: (公元1294-1365年)元畫家。字澤民,號睢陽散人,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官至儒學提舉。擅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并融入渾厚,晚年筆力愈壯,風度更著。善書法,精詩文。著有《存復齋續集》。代表作《林下鳴琴圖》 趙雍:公元1289-1360年后)元畫家。字仲穆,浙江湖州人。趙孟俯次子,以父蔭人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管府事。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鞍馬。山水師法董源、李成,鞍馬則有唐風,能詩善書法。代表作著色《蘭竹圖》 王蒙:(?~1385)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后死于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后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余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郁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于心,后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余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干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代表作《南枝春早圖》等。 唐棣:(1296~1364)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并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
鄭燮又名鄭板橋,以畫竹聞名于世。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鄭板橋。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 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 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 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于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2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25萬元的起拍價后,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飚升至150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后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于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 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巖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于巖縫,但又不囿于巖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云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云:“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 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于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借助于筆墨,揮灑于紙的“畫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畫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藝術魅力。鄭燮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蘭竹,并不排斥傳統技藝,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濤,并得益于徐渭、文與可等先輩的筆意。他認為,這種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古代國畫家宋遼金 巨然、李唐、蘇 軾、李公麟、米芾、米友仁、王詵、張擇端、范寬、趙佶、馬遠、夏圭、完顏璟 元 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趙孟頫、王冕、柯九思 明代 戴進、謝縉、周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陳淳、張宏、徐渭、王寵、張瑞圖、吳彬、丁云鵬、陳洪綬 清代 傅山、石濤、王鐸、王時敏、朱耷、鄭燮、鄒喆、龔賢、金農、黃慎、吳昌碩、任熊 近當代國畫家 近.當代著名國畫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不分年齡): 任伯年、吳昌碩、趙之謙、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散之、吳冠中、李可染、吳作人、傅抱石、溥儒、白雪石、高劍父、弘一、瞿學鴻、吳湖帆、林風眠、李振凱[2]、豐子愷、范曾、陸儼少、關山月、王鏞 等
不能說最著名,因為藝術的欣賞角度不同。比如都是唱歌,民族、美聲、通俗,不能說哪個最好。但,這幾個特別著名: 朱德: (公元1294-1365年)元畫家。字澤民,號睢陽散人,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官至儒學提舉。擅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并融入渾厚,晚年筆力愈壯,風度更著。善書法,精詩文。著有《存復齋續集》。代表作《林下鳴琴圖》 趙雍:公元1289-1360年后)元畫家。字仲穆,浙江湖州人。趙孟俯次子,以父蔭人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管府事。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鞍馬。山水師法董源、李成,鞍馬則有唐風,能詩善書法。代表作著色《蘭竹圖》 王蒙:(?~1385)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后死于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后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并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余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郁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后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于心,后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余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干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代表作《南枝春早圖》等。 唐棣:(1296~1364)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并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昆山教諭,后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莊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
鄭燮又名鄭板橋,以畫竹聞名于世。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鄭板橋。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從《蘭竹圖》,看鄭燮高超的繪畫技藝 《蘭竹圖》是“揚州八怪”中的奇才鄭燮所作。 揮毫已寫竹三竿,竹下還添幾筆蘭。 總為本源同七穆,欲修舊譜與君看。 這首《蘭竹圖》的題畫詩,較早的,見錄于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2年編印的《鄭板橋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軒的秋拍現場,當《蘭竹圖》報出25萬元的起拍價后,買家紛紛亮牌,各不相讓,此圖竟一路飚升至150萬元落槌,創下境內書畫市場中鄭氏蘭竹的最高價,震動海內外收藏界。 鄭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是一位有“三絕詩書畫”之稱的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在繪畫方面,鄭燮擅長蘭、竹、石,偶作梅、菊、松,作品數量和藝術成就以蘭竹為最高。他的蘭竹畫軸和雜品,存世較多,流傳較廣,自清代以來,成為人爭之寶。 《蘭竹圖》卷中有蔣士銓的題跋:“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在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構成石勢,然后以蘭竹彌縫其間,雖學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從這一題跋中可知,這幅畫取法于鄭所南、陳白陽和石濤,但卻是“取其意之法而成為自成一體”。 蘭竹圖,紙本卷軸,以半邊幅作一巨大的傾斜峭壁,有拔地頂天、橫空出世之勢;壁巖以皴染間施的筆法運籌,空白見平整,峰峻顯倔巍,用筆用墨都恰到好處。峭壁上有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參而生,在碧空中迎風搖弋。雖然叢生于巖縫,但又不囿于巖壁;自有“竹勁蘭芳性自然”,“飄飄遠在碧云端”那種不為俗屈的活力。蘭竹用焦墨揮毫,亂中求正,密中見疏,水墨斑斕,使其表現出欣欣向榮又獨傲蕭爽、清靜秀逸的風格。畫面提拔云:“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回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干,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做好幅贖過耳”。以蘭竹的自然特性比擬人的秉性情操,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題跋以隸書和行書相參共用,飄然有致,不僅起到了補敘畫意和彌合畫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給人以精美的書法藝術享受。整幅畫面,較好地表現了畫家所作蘭竹的純美意趣,以及把握整體,揮灑成章的作風。鄭燮作過盆蘭籬竹,但他猶其嗜好描繪“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據說,他為此 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來年發箭成長,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鄭燮愛賞竹,在題《竹》一文中,他寫道:“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均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于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因為鄭燮畫竹是經過了從“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再傾注了畫家的主觀感受,借助于筆墨,揮灑于紙的“畫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畫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藝術魅力。鄭燮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蘭竹,并不排斥傳統技藝,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濤,并得益于徐渭、文與可等先輩的筆意。他認為,這種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古代國畫家宋遼金 巨然、李唐、蘇 軾、李公麟、米芾、米友仁、王詵、張擇端、范寬、趙佶、馬遠、夏圭、完顏璟 元 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趙孟頫、王冕、柯九思 明代 戴進、謝縉、周臣、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陳淳、張宏、徐渭、王寵、張瑞圖、吳彬、丁云鵬、陳洪綬 清代 傅山、石濤、王鐸、王時敏、朱耷、鄭燮、鄒喆、龔賢、金農、黃慎、吳昌碩、任熊 近當代國畫家 近.當代著名國畫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不分年齡): 任伯年、吳昌碩、趙之謙、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散之、吳冠中、李可染、吳作人、傅抱石、溥儒、白雪石、高劍父、弘一、瞿學鴻、吳湖帆、林風眠、李振凱[2]、豐子愷、范曾、陸儼少、關山月、王鏞 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兰竹图》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追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下一篇: 倚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