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
灣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有“活化石”之譽。早在一億四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灣鱷就在地球的各地默默地生息著。如今,它們仍然頑強地生活在東南亞沿海、澳大利亞、卡奔塔利亞灣、巴布亞灣、俾斯麥等海區。在每年六、七月份灣鱷繁殖的季節里,在上述一些海灣的水面上,巨大的灣鱷頭,多得像是我們東北地區高粱地里的“高粱茬子”。其中,6~8米長的比比皆是。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6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占海洋動物種類的1/15,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針海綿屬(Spongilla)約20種為淡水產外,均分布在海洋的潮間帶到8500米(28000余英尺)深處,營固著生活。海綿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既沒有頭,也沒有尾、軀干和四肢,更沒有神經和器官。海綿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膠原質。海綿雖然屬于動物,但是并不能自己行走,只能附著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從流過身邊的海水中獲取食物。多數海綿生活在堅硬巖石的底質上。
生物出現在地球上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考古學家由發現的生物化石推測出它們存在的年代,并告訴我們動物是如何演變和進化的。大約在1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沒有脊椎骨的無脊椎動物,它們很像今天的水母和海綿。直到4億多年前脊椎動物才開始出現,它們是一些原始的魚類。有些魚類發展出肺部,能夠直接呼吸空氣,它們跑到陸地上來,像今天的青蛙一樣,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它們被叫做兩棲動物,出現在3億多年前。由兩棲動物進化出爬行動物,大約在2億年前,恐龍開始稱霸地球,但是到了距現在6500萬年前,它們突然神秘地消失了,連它們的很多爬行類親戚也都跟著絕滅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取而代之。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特別弱小,但后來卻發展成為地球上的主要動物。人類是最晚演化出來的哺乳動物之一,我們的祖先在200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巨型槍烏是無脊椎動物的龐然大物,它能長至18米長。無脊椎動物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僅僅存在一點,相互有別的親緣關系。有些無脊椎動物看上去更像植物而不像動物,如水螅,很容易錯把它們當作海草。
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先生在帽天山發現了“納羅蟲“化石,向人類揭示了沉睡了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世界,這里便不再沉默。進入海螺形的帽天山古生物研究所,我們宛如穿越了時空,來到了史前生物生活的遠古世界。整個展廳以藍色為基調,幕墻上繪制了寒武紀海洋和當時的遠古生物,玻璃陣列柜里展出了在帽天山發掘的各類古生物化石。透過陣列柜上的放大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這些史前生命留下的痕跡,它們讓我們的想象力急速膨脹。 1、古生物研究站(2幅) 在澄江帽天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這是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的野外工作站。其設計靈感來自在帽天山上發現的一種寒武紀生物--灰姑娘蟲。展館用聲、光、電等多種展示手段,使人仿佛進入了海洋世界,一塊塊化石軀體栩栩如生,在人們目光的注視下,這些存在于幾億年前的動物似乎重新復活并得以展現。 2. 世界最早的人類始祖化石——云南蟲化石(1幅) 澄江動物化石群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動物——“云南蟲”。云南蟲是震驚世界的科研化石,據科學家考證,云南蟲體長約3~5厘米,呈黑色,身體運動靠肌肉收縮使身體產生波浪彎曲來游泳。血液循環為內環,呼吸用鰓進行。它的形態雖然不好看,但它是所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人類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 3. 寒武紀的海中巨無霸--奇蝦 奇蝦,被稱為當時海洋中的“霸王龍”,它身長2米,有兩個驚人的大螯,每當在海洋中游弋時,其它動物紛紛四散逃命。不要小看它2米的身長,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能養活這么大的動物,說明了動植物門類的豐富和多樣。從時間上看,似乎叫奇蝦“海洋霸王龍”不確切,因為它比霸王龍在生命舞臺中亮相的時間要早4億年,所以應該叫霸王龍為“陸上奇蝦”更為合適。有趣地是,人們了解奇蝦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 最古老的動物生命痕跡可追溯到距今10億年前,而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在6億年前,也就是震旦紀。最原始的低等動物生活在海底及附近區域,身體柔軟,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這些動物幾乎均未形成化石,只留下了一些痕跡,如洞穴、蹤跡等。憑這些遺跡,我們可以間接地了解它們;它們雖然形體微小,但是數量卻相當龐大,因為有了它們,才有了地球上第一種肉眼看得到的動物——埃迪卡拉動物群(ediacarans)。 意外的發現 埃迪卡拉動類群發現于南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因此而得名。1946年,—位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在古沙巖板中注意到一些奇特的化石。有的化石像是珊瑚(COral)、水母(jcllyish)或蠕蟲(worm)的化石,而有的卻和今天的生物截然不同。 起先,人們認為埃迪卡拉是寒武紀的動物,它們是始于5.4億年前的寒武紀自然界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生物。但經仔細觀察,埃迪卡拉化石比寒武紀年代化石還要久遠,應屬于前一個紀——震旦紀。在這一發現之前,震旦紀似乎一直是個生物“黑洞”,在那里未見到任何動物生命的痕跡。 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埃迪卡拉動類群在格陵蘭、俄羅斯和納米比亞等地被現。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生物學家正在悉心研究,以確定這些動物是怎樣生活的,以及震旦紀結束時它們的處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埃迪卡拉動物世界 埃迪仁拉動物和今天的大多數動物不同,既沒有頭、尾、四肢,也沒有嘴巴和消化器官。它們無法覓捕食物,大概只能從周圍的水中攝取營養。有的可能和水藻共生存,分享水藻從陽光中收集的能量。許多固著在海底生活的埃迪卡拉動物看上去和植物非常相似,其他的則生活在淺灘處,只等營養順水送上門來。 這些物種類似植物,其中有看上去像膠狀羽毛的查尼(charnia),還有更奇特的斯瓦塔須鲃(swartpuntia),身上帶著4個半圓形的梳狀結構。它們中的巨無霸是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其大小像門前的地墊,和所有其他的埃迪卡拉動物一樣,身體像紙一樣薄,但這是通過表皮攝取食物的此類動物所必不可少的。 埃迪卡拉和其后的動物相比,過著平靜如水的生活。它們沒有進攻的武器,也沒有防衛的盔甲或是其他御敵方法。這都沒有必要,因為震旦紀的海洋很安全,那時還沒有出現掠食者。 一場失敗的試驗? 首次發現埃迪卡拉之后五十多年里,人們一直為其在動物世界中的地位爭論不休。有的科學家提出,它們根本算不上動物,只是一種更接近今天的苔蘚(lichen)的有機體。有的則宣稱它們是完全獨立的生命王國震旦生物群(vendobionts)的成員,震旦生物群隨著寒武紀的開始而滅絕。支持后一種理論的人強調埃迪卡拉奇特的身體輪廓很像一塊間隔開的充滿液體的氣墊。他們認為震旦生物群是一場進化試驗,直到寒武紀,其中的一支成功地演化成更充滿活力,更具進攻性的動物。 福禍兼有 由于缺乏充分的證據,這兩種理論都無法使古生物學家信服。盡管如此,許多研究者相信埃迪卡拉確實是一類動物,但在震旦紀的最后階段經歷了不同的命運。有的演化成了更為我們所熟悉的動物,寒武紀中分布非常廣泛;有的則走向滅亡,其獨具的特征也隨之永遠從動物王國中消失了。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6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占海洋動物種類的1/15,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針海綿屬(Spongilla)約20種為淡水產外,均分布在海洋的潮間帶到8500米(28000余英尺)深處,營固著生活。海綿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既沒有頭,也沒有尾、軀干和四肢,更沒有神經和器官。海綿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膠原質。海綿雖然屬于動物,但是并不能自己行走,只能附著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從流過身邊的海水中獲取食物。多數海綿生活在堅硬巖石的底質上。
生物出現在地球上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考古學家由發現的生物化石推測出它們存在的年代,并告訴我們動物是如何演變和進化的。大約在10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沒有脊椎骨的無脊椎動物,它們很像今天的水母和海綿。直到4億多年前脊椎動物才開始出現,它們是一些原始的魚類。有些魚類發展出肺部,能夠直接呼吸空氣,它們跑到陸地上來,像今天的青蛙一樣,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它們被叫做兩棲動物,出現在3億多年前。由兩棲動物進化出爬行動物,大約在2億年前,恐龍開始稱霸地球,但是到了距現在6500萬年前,它們突然神秘地消失了,連它們的很多爬行類親戚也都跟著絕滅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取而代之。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特別弱小,但后來卻發展成為地球上的主要動物。人類是最晚演化出來的哺乳動物之一,我們的祖先在200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巨型槍烏是無脊椎動物的龐然大物,它能長至18米長。無脊椎動物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僅僅存在一點,相互有別的親緣關系。有些無脊椎動物看上去更像植物而不像動物,如水螅,很容易錯把它們當作海草。
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先生在帽天山發現了“納羅蟲“化石,向人類揭示了沉睡了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世界,這里便不再沉默。進入海螺形的帽天山古生物研究所,我們宛如穿越了時空,來到了史前生物生活的遠古世界。整個展廳以藍色為基調,幕墻上繪制了寒武紀海洋和當時的遠古生物,玻璃陣列柜里展出了在帽天山發掘的各類古生物化石。透過陣列柜上的放大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這些史前生命留下的痕跡,它們讓我們的想象力急速膨脹。 1、古生物研究站(2幅) 在澄江帽天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這是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的野外工作站。其設計靈感來自在帽天山上發現的一種寒武紀生物--灰姑娘蟲。展館用聲、光、電等多種展示手段,使人仿佛進入了海洋世界,一塊塊化石軀體栩栩如生,在人們目光的注視下,這些存在于幾億年前的動物似乎重新復活并得以展現。 2. 世界最早的人類始祖化石——云南蟲化石(1幅) 澄江動物化石群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動物——“云南蟲”。云南蟲是震驚世界的科研化石,據科學家考證,云南蟲體長約3~5厘米,呈黑色,身體運動靠肌肉收縮使身體產生波浪彎曲來游泳。血液循環為內環,呼吸用鰓進行。它的形態雖然不好看,但它是所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人類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 3. 寒武紀的海中巨無霸--奇蝦 奇蝦,被稱為當時海洋中的“霸王龍”,它身長2米,有兩個驚人的大螯,每當在海洋中游弋時,其它動物紛紛四散逃命。不要小看它2米的身長,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能養活這么大的動物,說明了動植物門類的豐富和多樣。從時間上看,似乎叫奇蝦“海洋霸王龍”不確切,因為它比霸王龍在生命舞臺中亮相的時間要早4億年,所以應該叫霸王龍為“陸上奇蝦”更為合適。有趣地是,人們了解奇蝦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 最古老的動物生命痕跡可追溯到距今10億年前,而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在6億年前,也就是震旦紀。最原始的低等動物生活在海底及附近區域,身體柔軟,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這些動物幾乎均未形成化石,只留下了一些痕跡,如洞穴、蹤跡等。憑這些遺跡,我們可以間接地了解它們;它們雖然形體微小,但是數量卻相當龐大,因為有了它們,才有了地球上第一種肉眼看得到的動物——埃迪卡拉動物群(ediacarans)。 意外的發現 埃迪卡拉動類群發現于南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因此而得名。1946年,—位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在古沙巖板中注意到一些奇特的化石。有的化石像是珊瑚(COral)、水母(jcllyish)或蠕蟲(worm)的化石,而有的卻和今天的生物截然不同。 起先,人們認為埃迪卡拉是寒武紀的動物,它們是始于5.4億年前的寒武紀自然界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生物。但經仔細觀察,埃迪卡拉化石比寒武紀年代化石還要久遠,應屬于前一個紀——震旦紀。在這一發現之前,震旦紀似乎一直是個生物“黑洞”,在那里未見到任何動物生命的痕跡。 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埃迪卡拉動類群在格陵蘭、俄羅斯和納米比亞等地被現。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生物學家正在悉心研究,以確定這些動物是怎樣生活的,以及震旦紀結束時它們的處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埃迪卡拉動物世界 埃迪仁拉動物和今天的大多數動物不同,既沒有頭、尾、四肢,也沒有嘴巴和消化器官。它們無法覓捕食物,大概只能從周圍的水中攝取營養。有的可能和水藻共生存,分享水藻從陽光中收集的能量。許多固著在海底生活的埃迪卡拉動物看上去和植物非常相似,其他的則生活在淺灘處,只等營養順水送上門來。 這些物種類似植物,其中有看上去像膠狀羽毛的查尼(charnia),還有更奇特的斯瓦塔須鲃(swartpuntia),身上帶著4個半圓形的梳狀結構。它們中的巨無霸是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其大小像門前的地墊,和所有其他的埃迪卡拉動物一樣,身體像紙一樣薄,但這是通過表皮攝取食物的此類動物所必不可少的。 埃迪卡拉和其后的動物相比,過著平靜如水的生活。它們沒有進攻的武器,也沒有防衛的盔甲或是其他御敵方法。這都沒有必要,因為震旦紀的海洋很安全,那時還沒有出現掠食者。 一場失敗的試驗? 首次發現埃迪卡拉之后五十多年里,人們一直為其在動物世界中的地位爭論不休。有的科學家提出,它們根本算不上動物,只是一種更接近今天的苔蘚(lichen)的有機體。有的則宣稱它們是完全獨立的生命王國震旦生物群(vendobionts)的成員,震旦生物群隨著寒武紀的開始而滅絕。支持后一種理論的人強調埃迪卡拉奇特的身體輪廓很像一塊間隔開的充滿液體的氣墊。他們認為震旦生物群是一場進化試驗,直到寒武紀,其中的一支成功地演化成更充滿活力,更具進攻性的動物。 福禍兼有 由于缺乏充分的證據,這兩種理論都無法使古生物學家信服。盡管如此,許多研究者相信埃迪卡拉確實是一類動物,但在震旦紀的最后階段經歷了不同的命運。有的演化成了更為我們所熟悉的動物,寒武紀中分布非常廣泛;有的則走向滅亡,其獨具的特征也隨之永遠從動物王國中消失了。
總結
- 上一篇: 西凤30年一瓶多少钱?
- 下一篇: 世界上最痛苦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