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云计算的定义
《虛擬化與云計算》第5章云計算概論,本章將解釋云計算的確切含義與分類,分析云計算的優勢與其帶來的變革,并闡述云計算的來龍去脈。本節為大家介紹云計算的定義。
AD:
?
?
5.1.2 云計算的定義
1. 云計算的來源
在云計算最早被提出的時候,曾經有一種流行的說法來解釋“云計算”為何被稱為“云”計算:在互聯網技術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畫圖時習慣用一朵云來表示互聯網,因此在選擇一個名詞來表示這種基于互聯網的新一代計算方式的時候就選擇了“云計算”這個名詞。雖然這個解釋非常有趣和浪漫,但是卻容易讓人們陷入云里霧中,不得其正解。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人們熱衷于上網沖浪,通過瀏覽網頁來獲得資訊。當用戶在瀏覽器上輸入網址后,瀏覽器將會與DNS服務器和網站服務器進行一系列的交互,將網頁內容呈現在用戶面前,而這些交互過程是通過互聯網經過多次路由轉發最終完成的。因為這個過程對用戶是透明的,所以當時人們在繪制互聯網示意圖時,將網絡抽象成一朵云,意在不去關心網絡的轉發過程,而去關注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如圖5.1所示。
| (點擊查看大圖)圖5.1 云計算中的“云” |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帶寬得到了顯著提高,無線接入方式也變得豐富起來,除了個人電腦外,越來越多的設備已經具有了接入互聯網的能力,比如移動電話、辦公設備甚至是家用電器。同樣,互聯網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瀏覽網頁和收發電子郵件,還能夠為企業提供諸如電子商務、客戶關系管理等信息服務;為普通用戶提供諸如博客、視頻等服務;為科研機構提供強大的計算處理功能。因此,互聯網的含義變得充實起來,除了人們普遍認知的接入、路由等含義,還包括了計算、存儲、服務和軟件等元素。因此,“云計算”這個名詞就應運而生了。從圖5.1中我們可以看出,云計算中的“云”不僅包含了網絡,更包含了那些曾經被描繪在云外的事物。這個小小的改變在圖上看似簡單,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變革。
正如用云描繪網絡來強調對網絡的運用而非關注于其實現細節一樣,云計算用云描繪包括網絡、計算、存儲等在內的信息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包括操作系統、應用平臺、Web服務等在內的軟件,就是為了強調對這些資源的運用,而不是它們的實現細節。
2. 什么是云計算
了解了云計算為什么被稱之為“云”之后,下面我們將給出云計算的定義。其實,這個概念被提出的時間并不長,然而對這個概念的定義卻是百家爭鳴。這體現了云計算包羅萬象的特質,也說明業界對它的重視——既然所有人都希望成為云計算產業鏈中的一個角色,自然都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定義云計算,那么對于概念的提取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下面,我們先列舉一些為人們普遍認可的云計算定義,然后再給出本書的定義。
維基百科(Wikipedia.com)認為云計算是一種能夠將動態伸縮的虛擬化資源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的計算模式,用戶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那些支持云計算的基礎設施。
Whatis.com認為云計算是一種通過網絡連接來獲取軟件和服務的計算模式,云計算使得用戶可以獲得使用超級計算機的體驗,用戶通過筆記本電腦與手機上的瘦客戶端接入云中獲取需要的資源。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最近發表了一篇關于云計算的報告,該報告認為云計算既指在互聯網上以服務形式提供的應用,也指在數據中心中提供這些服務的硬件和軟件,而這些數據中心中的硬件和軟件則被稱為云。
商業周刊(BussinessWeek.com)發表文章指出,Google的云就是由網絡連接起來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臺的廉價計算機,這些大規模的計算機集群每天都處理著來自于互聯網上的海量檢索數據和搜索業務請求。商業周刊在另一篇文章中總結說,從Amazon的角度看,云計算就是在一個大規模的系統環境中,不同的系統之間相互提供服務,軟件都是以服務的方式運行,當所有這些系統相互協作,并在互聯網上提供服務時,這些系統的總體就成為了云。
Salesforce.com認為云計算是一種更友好的業務運行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用戶的應用程序運行在共享的數據中心中,用戶只需要通過登錄和個性化定制就可以使用這些數據中心的應用程序。
IBM認為云計算是一種共享的網絡交付信息服務的模式,云服務的使用者看到的只有服務本身,而不用關心相關基礎設施的具體實現。本書沿用IBM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革新的IT運用模式。這種運用模式的主體是所有連接著互聯網的實體,可以是人、設備和程序。這種運用方式的客體就是IT本身,包括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以及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的各種信息服務。而這種運用方式的核心原則是:
硬件和軟件都是資源并被封裝為服務,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按需地訪問和使用。
在云計算中,IT業務通常運行在遠程的分布式系統上,而不是在本地計算機或者單個服務器上。這個分布式系統由互聯網相互連接,通過開放的技術和標準把硬件和軟件抽象為動態可擴展、可配置的資源,并對外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該系統允許用戶通過互聯網訪問這些服務,并獲取資源。服務接口將資源在邏輯上以整合實體的形式呈現,隱蔽其中的實現細節。該系統中業務的創建、發布、執行和管理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而用戶只需要按資源的使用量或者業務規模付費。
3. 云計算的特征
在云計算的定義中,有四個關鍵要素,如圖5.2所示。
第一點,硬件和軟件都是資源,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正如上一小節所描述的,Amazon EC2將計算處理能力打包為資源提供給用戶;Google App Engine將從設計開發到部署實施Web應用所需的軟件、硬件平臺一起打包提供給用戶;Salesforce.com CRM 將專業的客戶關系管理應用模塊打包為解決方案提供給用戶。在云計算中,資源已經不限定在諸如處理器機時、網絡帶寬等物理范疇,而是擴展到了軟件平臺、Web服務和應用程序的軟件范疇。傳統模式下自給自足的IT運用模式,在云計算中已經改變成為分工專業、協同配合的運用模式。對于企業和機構而言,他們不再需要規劃屬于自己的數據中心,也不需要將精力耗費在與自己主營業務無關的IT管理上。相反,他們可以將這些功能放到云中,由專業公司為他們提供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也不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費用購買軟件,因為云中的服務已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功能。
| (點擊查看大圖)圖5.2 云計算的特征 |
第二點,這些資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動態擴展和配置。例如在上一小節的典型案例中,Amazon EC2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華盛頓郵報社初始化200臺虛擬服務器的資源,并在9小時的任務完成后快速地回收這些資源;Google App Engine可以滿足Giftag的快速增長,不斷為其提供更多的存儲空間、更高的帶寬和更快速的處理能力;Salesforce.com可以為哈根達斯公司在已經成型的CRM系統中動態地添加和刪除應用模塊,來滿足客戶不斷改進的業務需求。這些例子都體現了云計算可動態擴展和配置的特性。
第三點,這些資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但最終在邏輯上以單一整體的形式呈現。對于分布式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計算密集型的應用需要并行計算來提高運算效率。例如,一個Web應用是由多個服務器通過集群的方式來實現的,此類的分布式系統,往往是在同一個數據中心中實現的,雖然有較大的規模,由幾千甚至上萬臺計算機組成,但是在地域上仍然相對集中。另一方面,就是地域上的分布式。例如,一款商業應用的服務器可以設在位于紐約的華爾街,但是它的數據備份卻由位于德州戈壁中的數據中心完成。在上文的典型案例四中,IBM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共擁有8所研究院,IBM RC2將這些研究院中的數據中心通過企業內部網連接起來,為世界各地的研究員提供服務。作為最終用戶,這些研究員們并不知道也不關心某一次科學運算運行在哪個研究院的哪臺服務器上,因為云計算中分布式的資源向用戶隱藏了實現細節,并最終以單一整體的形式呈現給用戶。
最后,用戶按需使用云中的資源,按實際使用量付費,而不需要管理它們。例如,在上一小節的例子中,華盛頓郵報社為盡快完成檔案的轉換任務,使用了200臺虛擬服務器,并為其所獲得的1407小時機時支付了144.62美元。雖然華盛頓郵報社沒有足夠的運算處理能力,但是云給了它強大的資源以幫助其快速完成任務,而它僅需要根據實際使用量來付費。對于華盛頓郵報社來說,如此巨大計算量的任務并不經常出現,因此按照這個標準購置IT設備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沒有Amazon EC2,華盛頓郵報社在9小時內完成檔案的轉換工作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樣,在Giftag的例子中,Giftag需要做的僅僅是根據其業務的增長而使用更多的GoogleApp Engine的資源。依托Google強大的數據中心,Giftag擁有近乎無限的資源來滿足新用戶的注冊,從而避免了自己投資IT基礎設施而可能出現的浪費現象或客戶流失。
總之,在云計算中軟、硬件資源以分布式共享的形式存在,可以被動態地擴展和配置,最終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用戶按需使用云中的資源,不需要管理,只需按實際使用量付費。這些特征決定了云計算區別于自給自足的傳統IT運用模式,必將引領信息產業發展的新浪潮。
?
http://book.51cto.com/art/201005/198426.htm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flydragon0815/670179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5.1.2 云计算的定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用火车头采集小游戏网站教程[转载]
- 下一篇: F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