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的Python赋值表达式的写法!
Python的賦值表達式英文原名為Assignment Expressions,因為它太像海象了所以又被稱為海象運算符。今天小千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三種常見的賦值表達式的寫法,大家來了解一下以防將來遇到不認識。
Python 版本發展非常快,如今最新的版本已經是 Pyhton 3.9,即便如此,有很多人甚至還停留在 3.6 或者 3.7,連 3.8 還沒用上。很多 Python 3.8 的特性還沒來得及了解,就已經成為舊知識了,比如今天要說的海象運算符。
1、第一個用法:if/else
可能有朋友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新特性,所以還是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海象運算符有什么用?在 Golang 中的條件語句可以直接在 if 中運算變量的獲取后直接對這個變量進行判斷,可以讓你少寫一行代碼
若在 Python 3.8 之前,Python 必須得這樣子寫
但有了海象運算符之后,你可以和 Golang 一樣(如果你沒學過 Golang,那這里要注意,Golang 中的 := 叫短變量聲明,意思是聲明并初始化,它和 Python 中的 := 不是一個概念)
2、第二個用法:while
在不使用 海象運算符之前,使用 while 循環來讀取文件的時候,你也許會這么寫
但有了海象運算符之后,你可以這樣
使用它替換以往的無限 while 循環寫法更為驚艷比如,實現一個需要命令行交互輸入密碼并檢驗的代碼,你也許會這樣子寫
有了海象運算符之后,這樣子寫更為舒服
3、第三個用法:推導式
這個系列的文章,幾乎每篇都能看到推導式的身影,這一篇依舊如此。在編碼過程中,我很喜歡使用推導式,在簡單的應用場景下,它簡潔且不失高效。如下這段代碼中,我會使用列表推導式得出所有會員中過于肥胖的人的 bmi 指數
輸出如下
可以看到,會員數只有 3 個,但是 get_bmi 函數卻執行了 4 次,原因是在判斷時執行了 3 次,而在構造新的列表時又重復執行了一遍。如果所有會員都是過于肥胖的,那最終將執行 6 次,這種在大量的數據下是比較浪費性能的,因此對于這種結構,我通常會使用傳統的for 循環 + if 判斷。
在有了海象運算符之后,你就可以不用在這種場景下做出妥協。
最終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只執行了 3 次
這里僅介紹了列表推導式,但在字典推導式和集合推導式中同樣適用。不再演示。海象運算符,是一個新奇的特性,有不少人覺得這樣這種特性會破壞代碼的可讀性。確實在一個新鮮事物剛出來時是會這樣,但我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淀后,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并享受它帶來的便利時,這種爭議也會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本文來自千鋒教育,轉載請注明出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三种常见的Python赋值表达式的写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大数据技术分享:hive内部常用函数都有
- 下一篇: 如何使用Python制作一个会动的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