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
2022年3月15日,Nature發表了Inter Academy Partnership組織(IAP)Tracey Elliott和Teresa M. de laPuente的來信,闡述了掠奪性期刊的總體概況。
>>>>
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是以收取版面費盈利為目的期刊,通常存在文章質量差、拒稿率低甚至不拒稿、繳費即可發表的情況,這些期刊的做法對科研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國際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近日,Inter Academy Partnership組織的Tracey Elliott和Teresa M. de laPuente向Nature來信,提出了掠奪性期刊發展的三個驅動因素,即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日益商業化、科研評估系統重文章數量而非質量和同行評議的不透明性。
來信引用了兩篇報告資料:
依據第一篇報告定義掠奪性期刊為“以盈利為首要目的而非學術性,提供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不正常的審稿和發表,不擇手段地吸引投稿”。這份報告來自10個不同機構的43名參與者2019年對掠奪性期刊的討論。
第二篇報告是IAP于2020年至2022年關于掠奪性期刊和會議的研究。報告顯示,掠奪性期刊利用科研人員發表文章的壓力攫取利益。目前,保守估計掠奪性期刊已超過15500種,甚至有消息稱掠奪性會議數量已超過正常的學術會議,且正在快速增長。下圖是從1960年到2018年正常期刊和掠奪性期刊的增長曲線,可以看到從2010年開始,掠奪性期刊快速增長,其增速遠遠高于正常期刊,在科研、政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圖1. 掠奪性期刊和正常期刊的增長曲線
上圖的調查對象對來自112個國家地區的1872名科研人員。超過80%的調查對象表示掠奪性期刊的存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曾在掠奪性期刊或會議上發表過文章。調查結果顯示,掠奪性期刊的影響程度與科研人員的職業階段和性別無關,但與所在國家的經濟和教育水平有關。中低收入國家的科研人員遭遇掠奪性期刊的可能性更大。
針對現階段掠奪性期刊,應對辦法有:
(1)曝光所發現的掠奪性期刊;
(2)訓練科研人員分辨掠奪性期刊;
(3)制定抵制掠奪性期刊的規章制度;
(4)幫助低質量但并未有意造假的期刊提高水平。
最后,根據研究調查結果,信中總結了8個關鍵點:
(1)目前對于掠奪性期刊的定義仍不充分
提供虛假信息、文章質量很差的期刊可以被明確認定,并應該被完全抵制。但是一些信譽良好的高質量期刊,可能為了提高出版量而降低自身標準,處于高質量期刊和掠奪性期刊之間的灰色地帶。這種行為尚未被明確定義,但也應被注意。
(2)學術界對于掠奪性期刊和掠奪性出版行為的認識普遍不充分
由于掠奪性期刊的復雜性,學術界普遍對其理解不夠深刻,亟需整個學術界,包括學生、導師、管理者等全體人員,加深認識,共同抵制。
(3)掠奪性期刊正越來越成熟,且能進入各大檢索名錄
掠奪性期刊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成熟,使其越來越難被分辨,一些掠奪性期刊甚至可以排在檢索結果前列。好的期刊應加強其開放性,避免讀者被掠奪性期刊所誤導。
(4)掠奪性期刊在快速增長,至少有一百萬研究人員受其影響,數十億美元經費被浪費
據估計,目前已有超過15500個掠奪性期刊,新冠肺炎的火熱研究加速了其發展。在1800多名調查對象中,80%以上認為掠奪性期刊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5)一些研究機構向掠奪性期刊投稿,已成為“企業文化”
部分調查對象透露,很多研究人員為了畢業、應聘、升職或者面臨同行的壓力,有意向垃圾期刊投稿,增加自己文章數量,使得掠奪性期刊在行業中愈發根深蒂固。研究人員應深刻認識到掠奪性期刊對科研環境的惡劣影響,停止向其投稿。
(6)學術研究的商業化和貨幣化加速了掠奪性期刊的發展
現有的期刊發表體系中,期刊的利益與科學性交織在一起,特別是那些需要付費發表的OA(Open Access)期刊。這種情況如不改變,期刊有可能為了其利益轉變成掠奪性期刊,并最終消耗掉其公信力。
(7)現有的科研評估體系是滋生掠奪性期刊的溫床
目前,全球的科研評估體系普遍重在文章數量而非質量,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面臨很大的文章發表壓力,不得不有意向垃圾期刊投稿湊數。科研資助機構、資深科研人員和管理者有責任改革評估體系,改變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局面。
(8)掠奪性期刊利用了同行評議體系的漏洞:審稿過程的不透明和審稿者的能力、認識不足
同行評議流程不透明原本是為了消除審稿人的偏見,現在卻成為了掠奪性期刊發展的助力。大多數審稿人沒有接受過審稿培訓,對同行評議的認識不足。由于工作量大,又不能為審稿人帶來太多價值,大多研究人員不愿意擔任審稿人。即使參與審稿,也往往粗心大意。這些都使得掠奪性期刊的發表服務顯得十分誘人。面對這種情況,增加同行評議的透明性,對審稿人進行培訓,并提高審稿報酬是改革同行評議體系的迫切需求。
掠奪性期刊和會議是一個廣泛、復雜的問題,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不良影響,如不加以遏制,不僅會影響科學的發展,還會降低科學的公信力。全體科研人員、科研機構、期刊出版社都應加深對掠奪性期刊的認識,從自身做起,抵制掠奪性期刊和會議。
—版權聲明—
來源:科學文字社,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田淵棟:博士五年總結
?數學簡史:現代數學的五大應用
?初中物理史: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單位(強烈推薦)
?終年33歲的印度數學天才,他的傳奇人生讓扎克伯格流淚
?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
?搞基礎理論研究有什么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Nature: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清华博士回应:我为什么逃离科研,去中学当
- 下一篇: ppt生成器_9款魔性#傻瓜生成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