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囊说
也許是吳晗的《談骨氣》感染了我們青少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學常把“骨氣”掛在嘴邊,稍受委屈,或對方批評他時稍為嚴厲一點、粗暴一些,他就一觸即發,大吵大鬧,認為這才算是有“骨氣”,這才不“窩囊”。其實,這樣的同學并沒有弄清,什么是骨氣,什么叫窩囊。那不吃“嗟來之食”的饑民,寧死不屈的文天祥,拍案而起的聞一多,無一不是錚錚傲骨的鐵血男兒,他們的確是有骨氣的。那么,什么是窩囊呢?窩囊就是無能、怯懦、膽小怕事。面對猖獗的惡勢力,只知躲避、退縮而不敢挺身而出,這是窩囊;失敗后,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這是窩囊;明明自己有理,可以力爭,卻畏畏縮縮,一味迎合他人、曲意奉承,這也是窩囊。正因為這樣,誰若被冠以“窩囊”,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鄙夷的神色,他就會深感屈辱,因而抬不起頭來。
然而,面對種種侮辱,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一觸即起,而能以大局為重、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先,善于從容退讓,這不是窩囊,而是大公無私;對非原則性的小錯采取不加理會、不計較的態度,這不是窩囊,而是寬宏大量;失敗后,忍受暫時的屈辱,卻在暗地里默默積蓄力量、等候轉敗為勝的時機,這也不是窩囊,而是忍辱負重,是韜晦之計,是大智大勇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將這幾者混淆,認定忍受委屈就是窩囊,承擔屈辱就是沒有骨氣,這是不對的。蘇軾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遠也。”無論是“引車避匿”的藺相如,在下邳橋替黃石公拾鞋的留侯張良,還是脫衣露體迎接楚莊王的鄭襄公,他們無不表現出一種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氣度,以小失換大得,我想,“將相”與“庸人”的區別也就在這兒了。而自嘆懷才不遇的賈誼,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不懂得要成就大功業就必須忍耐,結果過分悲傷,英年早逝。兩相對比,我們應該反對無能、怯懦而造成的窩囊,但應該學會以大局為重并體現大智大勇的那種暫時的“窩囊”,以成就今后的大業。
中國有句古話:大丈夫能屈能伸。意思是成就大事業的人既要能忍受屈辱,又要能伺機而發。人們往往接受“伸”,卻難以容忍“屈”,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往往認為“屈”太窩囊。可是,我們既要有接受光明與成功的坦蕩,也要有勇敢面對厄運與挫折的能耐,像韓信少年時從市井流氓的胯下爬過、勾踐在被俘時忍受夫差的種種折辱,這種一時的“窩囊”,能“忍小忿而就大謀”,反而成為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的大智大勇的表現。
我們不能做那種為人們所鄙視的窩囊廢,但是我們必須學會忍耐、退讓和寬容,甚至必須學會承受一時的屈辱。以博大的胸懷為前提的“窩囊”,以大智大勇為基礎的“窩嚢”,有時與錚錚鐵骨、與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同樣重要的,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在面對無足掛齒的小事上,不妨瀟灑地揮揮手,讓它淡淡地隱去。對各種一時的誤解,要學會寬容。明智的忍讓退避似乎“窩囊”,但它卻能使你在一片溫馨和諧的氣氛中完成一次成功的交往,它會如一縷柔和的春風,吹開你心上的愁結。有柔無剛的人,恐怕終是懦夫;有剛無柔的人,難免會被折斷。只有剛柔相濟,才可能在崎嶇坎坷且多荊棘的人生道路上,成為最后的成功者。
by 張曉煜
總結
- 上一篇: 深入剖析Guice(Google依赖注入
- 下一篇: 中国国产Linux系统UOS安装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