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随笔 | 问好一个问题,有的放矢
歡迎跳轉到本文的原文鏈接:https://honeypps.com/talk/ask-a-good-question/
今天不談IT技術,來聊聊“問題”這個問題。
你是否有注意過自己提問的方式和方法?我們不妨反思維一下,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被問過問題,而且有些問題會令你“印象深刻”,比如:
“在?”
“在嗎?”
“在不在?”
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皮皮一般都很困惑:萬一我說在,你要是想我借錢怎么辦?萬一我說不再,你要是請我吃飯怎么辦?
我相信很多同學也加過入一些技術群,在這些技術群里幾乎每天都會充斥這樣的問題:
“有大佬在嗎?”
“有人在嗎?”
“有人會嗎?”
“有人懂嗎?”
“有人能教教我嗎?”
如果你看到這些問題,你的第一反應又會是什么,你心里會不會蹦出幾個很“和諧”的詞?如果你看到了這些問題,又會希望他們怎么提問?那么我們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問過類似的問題?我們在問類似的問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傾聽者的感受?
有些時候問題會以另外一種形式的呈現出來:
“大佬,你好,我想問下。。。(省略50+字)。。。然后。。。(省略50+字)。。。那么。。。(省略50+字)。。。(省略200+字)。。。你覺得應該怎么做?你又什么方案?”(幾百字的問題,中間參夾大篇幅代碼,各種大小截圖、照片)
你在問個鬼嘞。。。
有些時候問題又會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
“集群性能測試應該測試那些指標,或者你有相關的文檔沒?”
這個問題看似很好回答,回答有或者沒有就完事了。關鍵是這回答背后會充斥著大量的問題:有哪些具體指標?文檔有哪些?怎么測試?有什么工具?怎么使用這些工具?打到什么效果?怎么表述?這些指標有什么影響?怎么運用這些指標?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問過類似的問題?那么當時在問問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對方的感受?
作為經常被各種問題騷擾的皮皮自研了一個萬能應對方案:說說你的思路。
我們來模擬下對話,體驗一下:
A:“請問數據庫和緩存如何保證數據一致性?”
B:“說說你的思路”
A:“我覺得有幾種方案。。。balabala, 方案1。。。balabala,優點,缺點。。方案2。。。”
B:“你說的對”
A:“請問數據如何去重?”
B:“說說你的思路”
A:“我不知道”
B:“滾”
很多時候,我在做一個索取者的時候,很心安理得,卻沒有認真對待過這個它,沒有認真思考過,沒有認真去了解過,很多人連安裝問題都要問。
上來就問“為什么?”、“怎么回事?”、“怎么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理解的,提問者難免對所問問題背后的相關領域一無所知。但是對于回答者來說,他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給你講解這個問題的相關“前置”知識,沒人愿意這么做,除非他對你有義務。那么,誰又有義務為你解答? 你需要自己去做問題相關的前置調研。如果你自己不肯花費時間,又憑什么置換別人的時間(生命)?
自行求知之后,你至少不會一無所知,至少你心中會有一個方向。Ask After Think。其實前面所說的“說說你的思路”并不是無的放矢,帶著你的思路去做推演,去做驗證,然后再帶著你的理解去提問。換種角度說,當你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時,其實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帶上自己的觀點,不會讓回答者覺得“此事說來話長”,做選擇比長篇大論來解釋更容易。 提問是有技巧的,往往聰明的提問者更能收獲答案。
好的問題可以展示一個人的關注點與思考能力,還更容易有針對性地獲取寶貴的經驗。同時,在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中,提問是溝通的紐帶,好的提問使談話氣氛和諧;壞的提問或是讓人無聊,或是冷場。推薦一本書《如何有效提問》。
不做一個白嫖、伸手黨、巨嬰。“項目急、催得緊、我沒時間看”、“我懶得看”、“我馬上就要****了,你就不能告訴我一下?”,如果提問的時候夾雜著這些詞語,那么不妨用一句過激的話來反駁:“________(填空題1)”
最后總結一下:________(填空題2)
網友回復1:總得來說,提問方式和被提問人當時的心情都很重要。
歡迎跳轉到本文的原文鏈接:https://honeypps.com/talk/ask-a-good-question/
歡迎支持筆者新作:《深入理解Kafka:核心設計與實踐原理》和《RabbitMQ實戰指南》,同時歡迎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朱小廝的博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周末随笔 | 问好一个问题,有的放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干趴面试官系列 | 请你简述一下Kafk
- 下一篇: 聊一聊Kafka分区的隐藏属性——二次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