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看板方法——在制品
00.我們將剖析在制品(Work In Process, WIP)的概念。含義:進行中的工作、流程中的工作。
01.在制品是指你手頭正在處理的所有事情,包括正在處理的任務、等著被驗證或者部署工作項、還有那些雖然還沒開始處理,單已經等在你的收件箱里的事情。也就是,所有那些需要完結,才能交付最終客戶價值的半成品。
02.限制在制品是看板的核心原則之一。它并不意味著你應該做更少的工作,而是指你應該減少在同時處理的工作。從整體效果來看,限制的制品將幫助你更迅速地完成更多的任務。
03.批量越大,在制品越大,前置時間就越大。
04.利特爾法則: 周期時間(完成每個工作項所需的時間) = 在制品數量(并行的工作數量) / 吞吐量(完成每個工作項所需的平均時間)
05.頻繁潛入并集成代碼是個好辦法,這樣避免累積過多的集成工作,并能對當前工作的質量獲得快速反饋。
06.在制品表現形式:
*尚未實現的需求規格說明
*未被集成的代碼
*未測試的代碼
*尚未發布的代碼
07.自動化測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通過使用自動化單元測試或測試驅動開發(TDD),你可以獲得及時反饋,確保不會向已有的軟件中引入缺陷。通過應用自動化驗收測試或者實例化需求技術,你可以得到反饋,清楚自己是否在構建滿足需求的應用。
08.測試驅動開發(TDD)是一項設計和開發實踐。它的原理是針對將要開發的生產代碼,先編寫小測試。這個小測試就是一個微小的規格說明,他對應著完成任務需要編寫的下一小段代碼。這種做法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你得到了所有你編寫代碼的測試案例集。歸根到底,TDD的目的就是為了正確地開發代碼。
09.實例化需求又叫做行為驅動開發(BDD),本質上是可執行案例的形式編寫規格說明的有效方法。實例化需求便于溝通,確保每個人都理解彼此。在我們經驗中、溝通沒做好將耗費大量時間。因為你不得不來回反復、以確定要開發的功能的相關信息。在流程早期,通過在功能編寫說明時使用具體的事例,人們對特性理解一致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從本質上說,實例化需求的目的就是為了做正確的事情。
10.
11.延遲反饋讓修復問題的努力更難鏈接到根本原因上,式學習變得更困難甚至不可能發生。
12.如果你不能快速變化,吧新特性或變更快速提供給客戶,你將處于損失客戶關系的風險當中,你提供的服務將變得不再領先,甚至被其他人擊敗。
13.兩者之間的區別就是前置時間——從你引入缺陷到被告知有缺陷時為止。在這期間,你犧牲了代碼質量,者意味著修復缺陷將更為好事,并且更加苦難。
14.追求更低WIP和更短前置時間的真正原因:這樣做回想你暴露問題。如果你修復這些問題,流動會更快、更流暢。
15.小結:
*WIP是一個通用縮寫,它至少有兩個含義:進行中的工作和流程中的工作。我們傾向于使用流程中的工作,本書中也會一直使用這種說法。
*利特爾法則確定無疑地告訴我們,更多在制品會讓每個工作項的周期時間變長。你應該約束在制品,已獲得更快的留宿和更短的前置時間。
*在制品有多種表現形式,我們看看軟件開發領域中的幾種常見的表現形式:
*大量的制品會帶來的問題和負面影響
*有過多的在制品幾個表現形式:風險增加、消耗變多、質量下降、動力降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05.看板方法——在制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人类社会的全部认识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领域
- 下一篇: 晕车怎么办如何快速解除晕车 话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