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姚班学霸陈立杰
每年一度的清華本科生特等獎答辯又開始刷屏了,看完這些年輕的大神們的介紹,真的是讓我等慚愧的不行。年齡都是白長了。
票圈又刷到 70歲Hinton大神還在努力推翻自己積累了30年的學術成果,發表鑒別式訓練的多層Capsule系統。
沒有什么技術/工具是永久有效的,即便是反向傳播或深度學習。
對科學的探索、對基礎理論的研究是永不停止的。
技術圈這個競技場的競技規則,與年齡無關,與資歷無關,只與能力和欲望有關。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就看看你把時間都用在了哪兒。
據浙江在線報道,當時的陳立杰偏愛自學,計算機老師萬春彬交出了機房鑰匙,班主任曾濤特批日常可以請假,給陳立杰競賽提供了充分自學的可能。
但初三那次比賽,陳立杰還是名落孫山。因為耽誤了大量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連父母都曾勸他放棄。
在之后回顧這場一個人的戰斗時,陳立杰卻淡定許多,坦言自己也曾想過放棄,失敗了后悔,總比啥都不做光后悔好得多。
于是,陳立杰不上課了,把時間都花費在了計算機房,每天7點到晚自修結束,都在自學信息學有關的知識。
努力獲得了回報。高一,陳立杰逆風翻盤,拿下NOI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簽約清華大學。
而這樣的成績背后,外界往往更關注其成績本身,往往忽略了寶貴高一時間里,陳立杰頗具勇氣的“放手一搏”。
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說過陳立杰是“學神”,是“偶像”,是“天才”,這些稱謂在金牌到來后才陸續到來。
所以,誰說天才不需要努力?
從成績平平的網癮少年到保送清華,陳立杰用了2年時間證明了:天才=1%靈感+99%汗水。
其后,任督二脈打通,開掛的新人生正式在清華園起航。
2013年,陳立杰帶著IOI世界第一的光環進入了清華姚班。
作為姚期智院士創立的清華尖子班,姚班雖然每年只有四五十名學生,但競賽大神、科研牛人、高考狀元云集,這也讓陳立杰感受到了壓力。
比如他曾經的室友范浩強,不僅是IOI金牌得主,同時也是曠視創始員工,甚至大一剛開學軍訓的時候,就完成了一篇后來發表在頂會ICCV上的論文。
用陳立杰自己的話說,像范浩強這樣優秀的同學,就讓他感到“智商被碾壓”,他也一度陷入迷茫,在操場散步思考:我是誰?我要做什么?
不過,陳立杰還是實現了學習和科研“兩開花”。
他的成績也經常是姚班第一。范浩強評價說:“立杰想考第幾只和他的想法有關,和別人無關。”或許,這也是人才之間的惺惺相惜。
此外,陳立杰也開始對理論計算機方面的科研產生興趣。
大二,他修了姚班高年級課程《博弈論》,完成了圖靈機和囚徒困境結合的問題的課程論文,發到了AAMAS 2015上。
也是在大二,陳立杰還選修了研究生課程《高等理論計算機科學》,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高強度的工作,每周投入20個小時進行科研,甚至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持續24小時不睡覺,因此他也拿了這門課唯一的100分。
要知道,同時跟他一起學習的研究生,最高分才80分。
也正是因為這門課,陳立杰對理論計算機的興趣被點燃了:“對,我是陳立杰,我要成為一名理論計算機科學家。”
同樣也是因為這門課因緣,后來在大四的時候,這門課授課老師、交叉信息學院助理教授李建推薦他去競爭清華特獎。李建教授夸贊說,“在他(陳立杰)的帶領下,姚班有好幾個同學都立志做理論計算機科學。”
在之后的特獎答辯上,陳立杰談笑風生,用非常快的語速介紹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甚至屢次獲得臺下迷妹迷弟們的尖叫喝彩,也順利成為了2016年的清華特獎得主。
甚至,他還在答辯上立下flag:立志從事理論計算機科研,有生之年,一定會看到P=NP這個計算機界大難題被解決。
因此,現在陳立杰也在投入P=NP相關問題的研究。今年中了FOCS最佳學生論文的這篇文章,陳立杰介紹說是“構造rigid matrices的主要動機是得到一些問題的電路復雜度下界,可以看成是朝著證明P不等于NP的方向的一小步吧。”
不過,他還是很謙虛的:“當然我們的結果離完全解決構造rigid matrices這個前沿難題都有非常大的距離,更別說證明P不等于NP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小步的成就,也是人類在計算機理論科學上的一點積累。
兩星期解決學界“疑難雜癥”
當然,清華特獎不是那么容易拿的,陳立杰獲獎的一大前提,是他在美國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大三的時候,陳立杰不僅在機器學習頂會COLT 2016上發表了論文,去紐約會場做了兩場口頭報告,還前往MIT訪學,師從量子信息著名學者Scott Aaronson。
在MIT的四個月里,陳立杰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做研究,當時他研究的方向,正是前幾日谷歌轟動世界的“量子霸權”問題。
當時,教授給他提了一個計算復雜性領域的難題。這個問題Scott Aaronson教授自己從2002年開始就在思考;同時他還有三位博士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想了一年都沒有想明白。
陳立杰拿到這個問題后,思考了兩個星期,感到毫無頭緒。
之后的一天,他在波士頓街頭漫步,這時天空中飛過一只白鴿,它以不同的方向穿越了天空。
這只白鴿啟發了陳立杰,“對呀,我為什么不用新的方法呢?”于是他沖回住處,思考了一個禮拜,解決了這個老師研究了十幾年都沒搞明白的問題。
總之,在MIT的這4個月里,他研究了理論計算機方面的三個方向,完成了4篇論文。這樣的效率,凡人不可企及。
做研究重在交流
現在,陳立杰已經MIT的在讀理論計算機方向的博士了,去也訪問了位于UC伯克利的西蒙斯計算理論研究所,時而也會回國交流。
MIT的研究工作難度更上了一層樓,因此陳立杰也會感到壓力。
雖然從競賽到姚班一路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從清華畢業初到MIT的時候,他還是遇到了比之前那個“白鴿問題”更難的問題,長時間做不出來,“非常沮喪并且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不過,陳立杰很擅長調整心態,告訴自己:不是我太弱,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很難。
他以開放的心態,去研究更多的問題,之后他的世界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碰到了很多非常厲害的人,認識到自己還需要提高很多方面。”也認識到,比起一個人苦思冥想,做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和對的人交流溝通。
他現在依然保持著高效的工作狀態,每天工作6~12個小時不等。合理分配精力的秘訣是把細碎的雜事都集中在一起處理,努力空出整塊的時間可以認真做研究;然后給所有的事情排好優先級,先做好優先級比較高的事情。
姚班2013級
陳立杰是姚班2013級的33人之一,這個班里,還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年輕人。
△?兩人的合影,圖片來自范浩強
我們前面提到了范浩強,當年的IOI金牌得主,曠視高中實習生,一度拿下四個世界第一,“兼職”讀完姚班后現在已經是曠視研究院帶70人團隊的算法總監了。
班里的另一位同學胡淵鳴也是競賽保送生,是APIO 2012、NOI 2012、ACM-ICPC 2013長沙區域賽、ACM-ICPC上海區域賽四塊金牌得主,其中APIO 2012成績還是全場第一名,大三時也曾經赴東京大學、斯坦福大學訪學。現在他正在學界知名的MIT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讀博,是計算機開源圖形庫太極的主要作者。
還有劉壯,2013年安徽高考理科狀元,曾經前往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訪學,他作為共同一作的研究成果DenseNet在CVPR 2017獲得了最佳論文,現在正在UC伯克利讀博士。
這群人僅僅本科畢業兩年,就已經在學界/業界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可見姚期智院士創立的清華姚班英才頻出。
而他們,勢必在這個計算機科學迸發的年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正如陳立杰所言,“我要成為一名計算機理論科學家,成為黃金時代的一朵浪花,為人類的智慧添磚加瓦。”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姚班学霸陈立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制作音乐界面动效设计
- 下一篇: java od_OD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