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原文及翻译
司馬光字君實原文及翻譯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司馬光字君實原文及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是出自《司馬光傳》里面開頭一句,文言文翻譯如下:
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他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天章閣待制。宋仁宗寶元初年,司馬光考中進士,這年他剛二十歲。他不喜歡華麗,在參加聞喜宴時,唯獨司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進士的人告訴他說:“君王賞賜的花,不戴不恭敬。”
于是司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禮郎一職,因司馬池在杭州,司馬光便請求任蘇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親,朝廷答應了。他與別人一同負責諫院工作的時候,宋仁宗用于贈送、賞賜的東西,價值竟達百余萬。
司馬光率領同僚三次上書,勸諫說:“國家還有大的憂患,內外貧乏,不可專門效仿乾興的舊事。如果必須贈送、賞賜,應準許大臣向上進獻所得賞賜金錢來幫助營建山陵。”皇上沒有答應。司馬光便把皇上賞賜的珠寶作為諫院的辦公費,黃金送給舅家,堅決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為議論宰相不值日而被罷官,讓司馬光代替他。司馬光說:“王陶由于議論宰相被罷免了官職,那么御史中丞我現在不能擔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來就職。”皇帝答應了。
作品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除奉禮郎,時池在杭,求簽蘇州判官事以便親,許之。丁內外艱,執喪累年,毀瘠如禮。服除,簽書武成軍判官事,改大理評事,補國子直講。
樞密副使龐籍薦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中官麥允言死,給鹵簿。光言:“繁纓以朝,孔子且猶不可。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勛大勞而贈以三公官,給一品鹵簿,其視繁纓,不亦大乎。”夏竦賜謚文正,光言:“此謚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當之?”改文莊。加集賢校理。
2、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翻譯: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
《司馬光砸缸》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
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已經穩重的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后又給家人講他學到的知識,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饑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不小心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涌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3、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閱讀答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籍命光按視 按:巡查B.光三上書自引咎,不報 報:批復
C.又奏賦以風 風:使……知道D.不貲之富 貲:計算,估量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B.“甫冠”指剛剛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還有“總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這里是指司馬光撫養龐籍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成語“義結金蘭”“琴瑟和鳴”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種含義,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現多指一種敘述類的文學體裁。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司馬光性情不喜華靡,稟賦迥異。七歲時,就能說出《左氏春秋》的大意;“聞喜宴”獨不戴花,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膽識和品性。
B.司馬光做事堅持原則,見解獨到。在異獸和日食事件中,他設譬引喻,據理勸諫,朝廷最終聽從了他的意見。
C.司馬光為人忠厚篤誠,重情重義。在龐籍因事受牽連后,他能連續上書承擔罪責,龐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馬光為臣鞠躬盡瘁,盡忠盡職。在關乎國嗣的問題上,他與范鎮等人一起勸說天子為國家長遠考慮,早立儲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5分)
(2)臣向者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5分)
參考答案:
4.C (風:諷諫。)
5.C (“琴瑟和鳴”特指夫妻感情。)
6.B (“設譬引喻”錯;異獸事件并沒有提到“聽從他的意見”。)
7.(10分)
(1)修筑兩個城堡來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種土地。耕種的人多,買入糧食價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緩和河東糧食價格昂貴而依賴遠處供給的憂慮。
(“制”“糴”“紓”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說,心想立即就會施行,現在卻沒聽到什么,這中間一定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4、司馬光愛書原文及翻譯
司馬光愛書原文:
司馬溫公獨樂園[1]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率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屠、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當宜志之。”
譯文:
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傍晚常常閱讀的書,即使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
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把幾案設在對著太陽的地方,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
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只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
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5、司馬光勤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憶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閉門不出;俟能諷誦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小時候,擔心記憶能力比不上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其他兄弟已經會背誦,玩耍休息去了,他卻獨自關門不出,專心讀書,等到能夠背誦才停止。(司馬光)自己說:“(讀書時)花費精力多的,收獲就長遠,他所精心背誦的書籍,是一輩子也不會忘的。”等到(司馬光)長大了,他讀遍了古代書籍,見多識廣。他說:“讀書不可以不背誦,有時騎馬走路,有時半夜睡不著覺,吟詠讀過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6、司馬光愛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原文:司馬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余卷。率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明日,即設幾案于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于啟卷,必先視幾案潔凈,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屠、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當宜志之。”
翻譯: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余。其中司馬光每天早晨傍晚常常閱讀的書,即使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從沒用手摸過一樣。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把幾案設在對著太陽的地方,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
說到打開看書,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那就把書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只是擔心手汗浸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每到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姆指相配合)捻起書頁,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佛教徒和道教徒仍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7、老子原文及翻譯及注釋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應該從經常不見其形之處體察“道”的奧妙,應該從經常顯露其形之處體察萬物的歸宿。“有名”和“無名”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各異,它們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注釋:
1、道:本義路徑,方向。引申法則、規律,方法、技術。道可道也,前“道”名詞,后“道”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用,講述義。
2、恒:本義長久,經常。此字戰國文字寫做“亙”,在不同的語境里有不同的讀音,heng恒/gen根/ji極。
3、名:人或事物的稱謂;用語言或文字描述事或物,給他下定義;引申至名聲、聲譽。名可名也前“名”名詞,后“名“名詞作動詞,解釋義。
4、亡:音wu,字典解本義逃,失去;甲骨文“亡”字,六書之一指事,字形指用類似鐮刀的工具收割,有割除、消除義。有解為字義刀具損毀。“亡”動詞:收割、驅離,使事物消失、消除義。
5、有:本義存在,指事物產生存在。有,它可見、可知。
6、欲:欲望,生物生存需要的條件,物質存在需要的法則(力、場);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想要、希望獲得。甲骨文為“谷”音yu,同欲;“谷”不同“浴”。谷:象形,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谷有進口有出口,形似進食與排泄。
8、鵲橋仙翻譯原文及翻譯
鵲橋仙·纖云弄巧
【作者】秦觀 【朝代】宋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云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賞析: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古已有之,如《古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辭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9、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10、雨霖鈴原文及翻譯
雨霖鈴·寒蟬凄切
【作者】柳永?【朝代】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傍晚的長亭,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11、鴻門宴原文及翻譯
1、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2、譯文:
沛公(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
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愛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啊。(你)趕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12、精衛填海原文及翻譯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于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13、推敲原文及翻譯
原文:
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翻譯:
賈島初次去科舉考試,在京城.(賈島即興寫了一首詩。)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這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
于是一會兒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司马光字君实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OCTF-Web-一道水题
- 下一篇: MOCTF-Web-还是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