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都市人口密度的数据比较
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7f2c32010185vr.html
經常聽到一個觀點是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比歐美國家高得多。實際上是怎樣的呢?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叫做“knightzwviking的BLOG”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6012855_0_1.html),里面詳細收錄了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東京、倫敦、巴黎和紐約等城市的人口數據,并交待了數據來源。我到官網上查看了一下里面引用的部分數據,是比較準確的。基于他文中的數據,并參考維基百科的有關資料,我整理了一份表格:
|
城市 |
區域 |
面積 |
人口 |
密度(人/平方公里) |
|
北京 |
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通州 |
2274平方公里 |
1499萬 |
6592 |
|
北京 |
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 |
1368平方公里 |
1171萬 |
8560 |
|
北京 |
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 |
632平方公里 |
632萬 |
10000 |
|
北京 |
東城、西城 |
92平方公里 |
216萬 |
23478(21954~24599) |
|
上海 |
中心城區+閔行、寶山、浦東新區 |
2142平方公里 |
1636萬 |
7638 |
|
上海 |
中心城區+閔行 |
660平方公里 |
941萬 |
14258 |
|
上海 |
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 |
289平方公里 |
698萬 |
23423(19816~36306) |
|
上海 |
黃浦、靜安、閘北、虹口 |
80平方公里 |
260萬 |
32500 |
|
廣州 |
荔灣、越秀、海珠、白云、黃浦、天河、番禺 |
1951平方公里 |
949萬 |
4864 |
|
廣州 |
荔灣、越秀、海珠、白云、黃浦、天河、 |
1165平方公里 |
772萬 |
6627 |
|
廣州 |
荔灣、越秀、海珠 |
183平方公里 |
361萬 |
19727(15198~34239) |
|
廣州 |
荔灣、越秀 |
92平方公里 |
205萬 |
22283(15198~34239) |
|
香港 |
全市 |
1104平方公里 |
698萬 |
6322 |
|
香港 |
港島、九龍(九龍) |
127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 |
334萬(206萬) |
26299(43830) |
|
巴黎 |
巴黎市+內環三省 |
762平方公里 |
622萬 |
8163 |
|
巴黎 |
巴黎市(分為20區) |
87平方公里 |
223萬 |
25632(9228~40627) |
|
紐約 |
全市 |
786平方公里 |
836萬 |
10636 |
|
紐約 |
曼哈頓 |
59平方公里 |
163萬 |
27627 |
|
倫敦 |
大倫敦 |
1572平方公里 |
817萬 |
5197 |
|
倫敦 |
內倫敦(分為13自治市) |
300平方公里 |
300萬 |
10000 |
|
倫敦 |
內倫敦中心5市 |
86平方公里 |
94萬 |
10930 |
|
東京 |
都市區 |
2187平方公里 |
1318萬 |
6027 |
|
東京 |
特別區(分為23區) |
622平方公里 |
904萬 |
14538 |
|
東京 |
千代田、港區、中央、新宿、文京、臺東 |
81平方公里 |
108萬 |
13333(4048~18269) |
這個表格的數據比較大致可以分成幾組。
第一組是核心城區人口密度的比較。北京(東城、西城兩區)、上海(黃浦、靜安、閘北、虹口四區)、廣州(荔灣、越秀兩區)、香港(港島、九龍)、巴黎(1~20區)、紐約(曼哈頓)和東京(城市中心六區)這幾座城市的核心城區面積比較接近,除香港外,都在60~90平方公里左右,具有比較的基礎。從數值上看,上海核心城區的人口密度最高,達到3200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密度最高的虹口區超過36000人/平方公里。其它幾座城市核心區人口密度都在22000~27000之間,北京和廣州都低于紐約和巴黎,倫敦和東京最低,只有10000~13000人/平方公里左右。
第二組是范圍擴大的主城區,以巴黎內環、紐約市和東京特別區的面積數值為參考,選取北京、上海中心城區加上密度最高的一至兩個外圍區,面積都在600~700平方公里左右,進行比較。從數值上看,密度最高的竟然是東京,達到1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上海的密度與之相近,也在1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紐約和北京在10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巴黎8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內倫敦面積只有上述城市的一半,其密度在10000人/平方公里左右。
第三組將考察范圍再進一步擴大,以東京都市區的面積為參考,選取北京、上海、廣州的部分高密度郊區,總面積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進行比較。從數值上看,密度最高的是上海,達到7000人/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和東京在6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廣州不到5000人/平方公里,大倫敦的面積稍小一些,密度在5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巴黎和紐約沒有這方面的數據。
比較這些數據,會給人帶來很多遐想。不過,在使用這些數據之前,有這樣一些問題需要考慮進去。
一個是每個城市的地理條件各不相同,比如港島的大部分都是不宜大規模住人的山地,把這樣的地形與北京、上海、巴黎、曼哈頓這樣的平原作比較,自是不太合適。實際上,香港九龍區的人口密度就高達43000人/平方公里,遠遠超過面積更小地勢更平緩的上海虹口區。
第二個是每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不一樣,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住房的面積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前面有一篇博文談到落腳城市,對于那些新近落腳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來說,可能人均幾個平方米就已經很滿足了,可是對于中等收入以上的居民來說,這個數字可能要高上10倍。紐約曼哈頓1920年代的時候人口密度也曾經超過46000人/平方公里。對于今天中國的許多人來說,能夠達到發達國家幾十年前的水平已經是一個夢想了。這樣的人即使在大城市也遠不在少數。上海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主要是老式的石庫門住宅區,我曾經在這里住過短暫的時間,親身感受過“螺螄殼里做道場”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實際上,查看近些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上海或者中國其它城市老市區的人口密度都在不斷下降。而與此相反,倫敦、巴黎、紐約的中心城區人口卻在連續快速增長。也許用不了多久,上述的排序可能就會發生扭轉。
對于研究可持續城市化來說,相比人口密度,可能直接比較城市里的建筑面積和城市形態會更加合理。建筑面積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持久,可以適應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收入水平的需求變化,只要建立一個合理的人均住房面積系數,通過建筑面積可以很方便地反過來倒推人口密度。而城市形態不僅關乎城市生活的品質,還關系到城市整體的效能,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保證(Serge Salat《城市與形態:關于可持續城市化的研究》一書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如果能夠建立這樣一種比較,我們就有可能更加清楚地把握不同發展階段城市人口容量的合理數值范圍,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現今城市規劃和設計的問題所在。
順帶提提,廈門島(面積158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約為12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包含非戶籍人口),其中思明區(面積84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約為11000人/平方公里左右,湖里區(面積74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約為12600人/平方公里左右。就人口密度而言,大約與內倫敦相當,比東京略小,不到巴黎和紐約的一半,可是就其它方面來說,……,有興趣的不妨可以用谷歌地球走進去,自己做個比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外大都市人口密度的数据比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2):基本数据类型
- 下一篇: Python(3):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