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現在常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也在算計他。當你在算計別人,以為自己是黃雀的時候,殊不知在其他人眼里你就是一個蟬,也就是一個獵物。
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思怎么解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自:《莊子·山木》,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的這類人提出警告。
寓意: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什么意思
基本釋義
[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
螳螂捕捉知了,卻不知道黃雀在身后等著啄它。比喻只貪圖眼前利益,不知有人正在算計他。
出 處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例 句
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拼音:tángláng bǔ chán,huángquè zài hòu)是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復句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于《莊子·山木》。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原義是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為了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著算計他;在句中一般充當分句。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但這受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于是,他說:“誰敢勸我,我就處死誰!”
盡管這樣,還是有人想勸吳王不要出兵。有一個侍奉他的少年想了一個辦法:他每天早上拿著彈弓在后花園里轉來轉去。
吳王發現后,覺得非常奇怪,就問:“你在后花園里干什么?”
少年說:“大王,花園的一棵樹上有一只蟬。蟬一邊叫,一邊喝著露水,但它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螳螂想撲上去捉住蟬,但它不知道身后有只黃雀伸長了脖子想吃掉它。而黃雀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對準它。這三個小東西,都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注意身后有敵人正在靠近。”吳王聽明白了少年的意思,馬上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5、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故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復句成語:原義是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為了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著算計他;在句中一般充當分句。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山木》和(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釋義】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后面。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爭戰不斷。一年夏天,吳王又命人征集糧草,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他擔心大臣們會前來勸諫,便下令:“敢來勸阻攻打楚國者,殺無赦!”
大臣們權衡了昊楚兩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認為此時伐楚,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給別國以可乘之機,絕非明智之舉,所以,大臣們都想勸吳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吳王有令在先,誰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個膽識超群的年輕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進諫必招致殺身之禍,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冒死諫阻吳王伐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勸吳王,肯定不會成功,既要進諫,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須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剛亮,年輕人就背上彈弓,揣上彈丸,來到昊王經常散心的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不時地抬頭張望,好像在尋找什么。這樣一連好幾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了吳干,吳干也發現了年輕人的舉動,有些納悶,就命人把年輕人召來,問道:“你每天拿著彈弓,待在花園里干什么?”
年輕人回答說:“啟票大王,后花園里有一株大樹,樹上有一只蟬,它一邊喝著露水,一邊得意地鳴叫著。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舉起前爪,準備捕捉它,然后飽餐一頓。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黃雀正在它的頭上緊緊盯住它,隨時準備將它吃掉。可是黃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樹下,拿著彈弓腦準了它準備把它殺掉那蟬螳郎黃雀都是只顧眼前利益,并沒有想到禍患就在它們的身后潛伏著。大王,如果人也同它們一樣,做事目光短淺,那可就太危險啦!"
吳王聽到這里,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借機對我勸諫啊!”吳王細想一下,覺得年輕人的話非常有道理,只顧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長遠。自此,吳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頭。
【成長心語】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養一雙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質、看到全局,才能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不要因為一片樹葉,而放棄整個森林”,當我們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為可以“隱身”的樹葉時,那一整片的森林便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攝影時聚焦一般,焦點永遠只有一個。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樹葉”,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實在不是一種明智之舉。眼前的東西,很快便會消失,我們唯有將目光放長遠,才能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6、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故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出自劉向的《說苑·正諫》。
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膽敢勸告出兵的人,我將他處死!”
這時,有一個少年 ,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勸告必定沒有效果,只會被處死。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后花園轉來轉去,用露水濕透他的衣,這樣許多天。
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少年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只蟬,它一面放聲鳴叫,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后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7、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告訴我們的道理: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把自己的眼光放得更加的長遠,避免受到狹隘思維的束縛和禁錮。有的時候即便吃一些小虧,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才能避免更多的禍患,而收獲更多的圓滿。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本意是指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8、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后的意思是什么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自:《莊子·山木》,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的這類人提出警告。
相關詞語:
1、螳螂捕蟬: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等待時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
2、黃雀在后: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用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等。
寓意: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后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9、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自:《莊子·山木》,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的這類人提出警告。
相關詞語:
1、螳螂捕蟬: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等待時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
2、黃雀在后: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用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等。
10、螳螂捕蟬是什么意思
用法
作賓語;指人目光短淺
基本解釋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后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后患也!”吳王聽后,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11、螳螂捕蟬的意思
螳螂欲捕蟬而不知黃雀在后。典出《莊子.山木》。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也作「螳螂捕蟬」。
解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正想要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今指人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藏的禍患和后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國成語,作者劉向,西漢人。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卻沒想到有人卻也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說只為利益,將有報應。
12、螳螂捕蟬中螳螂捕蟬的下一句是
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原義是指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為了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著算計他。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復句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莊子·山木》。語法結構為復句式,在句中一般充當分句。
13、螳螂捕蟬的意思怎么解釋
比喻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國成語,作者劉向,西漢人。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卻沒想到有人卻也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說只為利益,將有報應。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少孺子”想勸說吳王伐荊,又苦于吳王的一句話“敢有諫者死!”所以“懷丸操彈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終于引起吳王注意,于是向吳王講述《螳螂捕蟬》故事,終于使吳王明白其中之意,而“乃罷其兵”。
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他還懂得一個好的主意要成功,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恰當的時機,他是一個聰明、機智、勇敢、忠心愛國的人。現在人們常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比喻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人或事。
14、螳螂捕蟬愛情里啥意思
螳螂捕蟬的意思是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螳螂捕蟬 [ táng láng bǔ chán ]
基本釋義: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的這類人提出警告。
出處:漢代 劉向《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白話譯文:院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直蟬,蟬在高枝上悲哀地叫,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一直螳螂在身后。
近義詞: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井蛙之見、目光淺短、目光如豆等。
近義詞:明察秋毫、志在四方、高瞻遠矚、料事如神、深謀遠慮等。
15、螳螂捕蟬6個其的意思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其上有蟬——其:指園中的樹.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其:它,它的,指蟬。
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其:它,它的,指螳螂。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其:它,它的,指黃雀。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其:它,它的,它們的,蟬、螳螂、黃雀這三種小動物。
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其:它,它的,它們的,蟬、螳螂、黃雀這三種小動物。
乃罷其兵——他,他的,指吳王。
16、螳螂捕蟬意思怎么解釋
螳螂捕蟬是成語,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課文原文: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7、螳螂捕蟬的下一句是黃雀在后對嗎
對。
注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意思
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近義詞
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后發制人、坐收漁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反義詞
瞻前顧后、深謀遠慮
解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正想要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今指人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藏的禍患和后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國成語,作者劉向,西漢人。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后患這類人提出警示。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他人,卻沒想到有人卻也在暗算自己。也可以說只為利益,將有報應。
18、螳螂捕蟬的拼音
螳螂捕蟬 [táng láng bǔ chán]
[釋義]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原文講的是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后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吳王知道后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与朱元思书翻译
- 下一篇: JS数组去重方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