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六根为六结,知道了结的所在,怎么解,用什么去解呢
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觀自在菩薩開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很明顯這一段經文講解分析的是五蘊與空的關系。分析完五蘊與空的關系后,緊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對舍利子開示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那么這段經文也會是分析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等等與空的關系嗎?
乍看之下,這段經文似乎就是接著分析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等等與空的關系。那么既然已經在上一段的經文中分析了五蘊與空的關系,為什么在這段經文中還要再次提及“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如果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豈不是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自相矛盾之嫌。因此呢,在這段經文中分析的并不是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圣諦等等與空的關系,而僅僅是與空的關聯。
正因如此,在經文中才用了兩下舍利子來提醒我們:這兩段經文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進行的分析。這段經文的中心句是“是諸法空相”,所有的佛法,佛法中的那些概念,那些概念的建立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更方便地去除相執。這些概念對于“諸相”的作用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笆侵T法空相”并不是讓我們對諸相視而不見,去逃避諸相的干擾,而是要我們明白諸相的本質、本性,明白了諸相的本質、本性,那么諸相之于空如刀斷水,諸相之于心如幻如夢。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體的基本器官,正是這些器官才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正是這些器官才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真實,而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是與六種器官相對應的接受對象,正是有了這些接受對象才讓我們感覺到六種器官的存在。佛經所要宣講的對象是我們這樣還未曾證得“五蘊皆空”的普通人,對于還未證得五蘊皆空的人來說,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可或離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真實。所以佛陀就把他們歸納為六根、六塵。
為什么要歸納為六根與六塵呢?因為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吸納”;色、聲、香、味、觸、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搖動如塵”。為什么說搖動如塵呢?都知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是會“食不知味、嗅不知香的”,也會有“視而不見”、“忘了疼痛”的狀態發生,更會有腦子一片空白,作不出反應的時候。
正因為六入如塵,六根就是我們證契真如的解結之處。六根是結,當需解除方得清凈。光知道六根是結,那些結還是會依然存在的,得解開了才有效用。
那么怎么解,用什么去解,解結的力量之源在呢?心經告訴我們,要向觀自在菩薩學習,學習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只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如實照見五蘊皆空,明了五蘊與空的關系,就掌握了解開六結的鑰匙。要解開六根之結,得先照見五蘊皆空,要如實照見五蘊皆空,就得依般若波羅蜜,從般若的角度去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蘊皆空,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境界,還沒能達到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時,我們不妨把五蘊分析成“我與我所”,色蘊、想蘊,為“我所”;受蘊、識蘊,為“我”;行蘊兼有“我”與“我所”。什么是“我”與“我所”呢?還請大家自己去《大般若經》中找尋答案吧。
這些并不成熟的見解,未契之證,謹為引玉之磚,還請大家指正。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于離生別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心经:六根为六结,知道了结的所在,怎么解,用什么去解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念诵大悲咒祛除病苦
- 下一篇: 嵩山少林寺僧众举行浴佛节大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