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 要】從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案例選取、教學過程實施、網絡教學平臺搭建、教學團隊建設等七方面論述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 提高教學質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C-
0159-02
大學生計算機基礎是高校面向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涉及面廣,但由于長期以來教師不愿教,學生學得沒意思,陷入課程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對此,應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以扭轉目前的困境。具體說來,提高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可從以下七個方面采取策略。
一、以“學用結合”為原則,合理定位課程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進一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典型常見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備使用計算機處理日常事務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信息意識,使學生具備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發布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行業中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和規范。
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大多數中小學已陸續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在家里也經常使用電腦,學生進大學前往往就已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了讓學生減少重復學習,大學生計算機基礎培養目標應以“學用結合”為切入點,面向需求,以應用為目的,明確學生在計算機知識與能力方面應該達到水平。如Word的教學,應結合用人單位對熟練掌握辦公軟件的高級應用的技能要求,根據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處理復雜辦公事務的能力和素質,提升教學目標。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大綱應以社會對計算機基礎技能需求的為標準,結合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大綱要求進行制定。
計算機課程教學目標應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根據專業特點,突出專業特長的培養,不能用單一的計算機課教案,應付所有的學生;應該用多種計算機課,適應多樣化專業的學生。如文秘類專業根據專業特點,突出綜合文檔的編輯技巧與Word綜合應用。管理類專業應加強PPT制作、數學工具、Excel數據分析及圖片處理的教學,掌握好數據統計方法和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理科類專業應加強數學公式編輯器及數學工具使用的教學。
二、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案例選取應突出“三性”
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的課程培養目標,就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認知能力、利用計算機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初步能力。社會對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僅要求知道計算機知識,更重要是要懂得怎么使用計算機來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應用能力,大力加強實踐環節,激勵創新意識,教學內容優化和教學案例選取突出“三性”:
(一)實用性。從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出發,精心設計各種實用案例,優化教學內容。例如Word教學過程中,可要求學生制作個人簡歷、主題報刊、畢業論文編輯排版、成績單等。在電子表格的學習中,則要求學生對商場銷售進行數據處理,對企業工資進行分析管理;在幻燈片的學習中,則設計了主題班會和企業宣傳等教學案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注意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知識結構完整,使課程教學較好地體現了“夯實基礎,重視實踐,面向應用需要”的特點。
(二)趣味性。通過有趣的學習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和創作空間,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主題報刊的藝術排版、制作賀卡、利用PPT制作動感相冊等。
(三)選擇性。為了避免學生重復學習,提高效率,對課程教學內容要注意梳理,進行選擇性講解。例如,字體設計、表格格式等的內容應是在word中著重講,在Excel、PowerPoint中避免再提及,Excel中突出數據的計算和統計分析功能;PowerPoint中突出幻燈片版式、設計模板和動畫效果的設置。
三、教學過程實施“四步驟”
采用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為一體的授課模式,教學過程以“授之以漁”為目標,著力實踐動手能力、計算思維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實施“四步驟”:案例引入,提出問題;案例分析,透析問題;案例重現,解決問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實踐證明,實施“四步驟”的教學過程,可避免教與學的盲目性,提高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完善課程考核制度
課程考核是評價一個學生是否達到教學標準的有效方法。考核類型與方式:平時考核、期中測驗、期末考核。實施教考分離、由試題庫統一命題、筆試機試相結合。并組織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提高課程考核的要求。本門課程強調的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期末考核由筆試和實驗考核兩個部分組成,總成績=平時成績(30%)+筆試(35%)+機試(35%)。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上機實驗成績。占該課程總分的30%,以確保教學過程質量的提高。
五、搭建網絡教學綜合平臺
平臺的資源有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視頻、試題庫以等各種教學資料。按功能可以分為下課程學習、疑難解答、模擬考試系統、新手訓練營、視頻點播以及教學論壇六個版塊。其中,課程學習版塊幫助學生在課后隨時復習和加強課堂講授的內容。疑難解答版塊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在模擬考試系統版塊,學生通過考試系統,能夠進行自我測試。考試系統具有自題庫隨機抽題、智能評分等全真考試環境,可以全方位、立體化打造輕松學習模式,通過自我測試,強化練習,突出實用,從而達到學習目的。新手訓練營版塊將各知識點的上機操作用制作成交互式的多媒體動畫演示,方便學生自我訓練。視頻點播版塊提供各知識單元的教師聲音講解和操作的視頻文件,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隨時進行點播,以鞏固學習效果。教學論壇版塊提供了一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通過網絡進行交流的場所。網絡教學平臺所展示的內容比較生動形象,教學資源豐富可重復利用,學生對此的學習興趣高,可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教學效果。
六、開放實驗室
計算機機房在空余時間免費向學生開放,可增加學生課外上機實驗的時數,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學生可在開放機房里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或者選做復雜程度更高的實驗,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和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學校應成立專門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團隊,負責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建設和改革,承擔著全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為充分依托計算機學科的在課程建設、實驗室、科研的優勢,應注重計算機基礎教師與計算機學科教師的溝通與融合,積極吸引和組織計算機學科教學的教師加入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團隊,加強計算機基礎與計算機學科的聯系。
(一)嚴把教師入門關。實施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提高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各學校應嚴格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審批制度。計算機基礎課不是“萬金油”,誰都可以上。學校應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標準,制訂計算機基礎任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教育教學能力要求。新教師任課前應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及計算機學科領域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并在老教師的指導下,經過對擬開課程的輔導、實驗課等助教環節嚴格訓練一遍以上。嚴把教師入門關,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
(二)加強教學團隊的集體教研活動。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了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更新,經常組織觀摩教學、相互聽課、評課等教學活動,通過集體備課、制作課件來提高效率。開展對青年教師的“一對一”結對形式的“傳、幫、帶”培養工作,使青年教師早日熟悉教學業務,掌握教育規律,提高教學水平。做好骨干教師的培養以及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工作,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開展科學研究,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通過科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
(三)建立長效的學習培訓制度。日常要加強教師教學業務的管理,通過集體備課、制訂教學大綱和教案、教學研討、組織互相聽課評課等業務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對于青年教師或授課經驗不足的教師,實行“傳、幫、帶”工程。針對計算機學科知識更新快的特點,學校在教師培訓政策應有所傾斜,實行每年一周期不少于30學時的計算機基礎教師全員培訓制度。采取校本研修、學歷教育、網絡培訓、參加校內外學術交流等多種學習形式,促進教師自主學習。讓教師及時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經驗、技術和方法,推動教學方式變革。
(四)建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名師獎評選制度。以師德、能力、業績、貢獻等四個觀測點作為教師的考核評價標準,制定名師評選和管理辦法,發揮名師教師示范和榜樣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唐培和.大學計算機基礎[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3]劉垣,陳慶強.摭談卓越工程師的計算機科學素養培養[J].高教論壇,2011(8)
【作者簡介】胡曉敏(1970- ),女,南寧人,南寧學院教務處副處長,研究方向:教育技術應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高等教育。
(責編 何田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移动应用开发--5.10学习日志
- 下一篇: 笔记本电脑计计算机硬盘分区,笔记本电脑如